【香港守護者】流感專家孔繁毅:沙士令我走上科研之路. 「我都會驚,但作為前線人員,只會想想辦法幫忙盡快找出病毒。」 | by HKUMed | HKU Medicine | Medium

【香港守護者】流感專家孔繁毅:沙士令我走上科研之路

HKUMed
HKU Medicin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30, 2020

--

「我都會驚,但作為前線人員,只會想想辦法幫忙盡快找出病毒。」-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

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香港人心惶惶。當年港大醫學院內科和微生物學系的團隊派出三名醫生到聯合醫院,在朱頌明醫生的指導下,接觸120名沙士病人,短短三天日以繼夜問診、看病歷、化驗,只求盡快為研究團隊提供更多線索,找出疫症源頭。三人小隊中,包括當年還是小伙子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以及鄭智聰醫生和鄧兆暉醫生。

沙士疫情嚴峻,一般人都禁足醫院,天天在病房裏工作的醫護人員,巨大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孔教授當時臨危受命,負責照顧沙士病房,「我都會驚,但作為前線人員,只會想想辦法幫忙盡快找出病毒⋯⋯當時我沒有回父母家,太太是護士,和我風險相近,反而不用分隔,可互相支持。」

爭分奪秒臨床取證

雖然事隔16年,但當日的情景對孔繁毅教授仍然歷歷在目:同事們爭分奪秒,走遍不同醫院臨床取證,與負責研究的同事互換情報訊息,見證袁國勇教授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此經歷更令他後來決心從事科研工作,專注疫苗的相關研究。

「我記得是廣華醫院主動聯絡袁教授,原來他們接收了源頭病人的家屬。輾轉下找到源頭病人,袁教授與鄭智聰醫生便馬上去見他,全靠從這病人抽取肺組織化驗,才證實是冠狀病毒引致沙士。」孔教授說。

除了臨床貼身的望聞問切,沒想到現代流行病的治療方案,靈感也會從中世紀的病例而來。2009年豬流感一役,孔教授從一些文獻發現,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時,既沒有抗生素也沒有抗病毒藥物,醫病主要靠康復病人的血漿。

這令孔教授靈光一現,嘗試用血漿去治病。當日他們與紅十字會李卓廣醫生合作,「打了一萬個電話,招募了800名康復病人,請他們捐出血漿」,透過血漿治療令嚴重豬流感病人的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病人的病毒及發炎因子亦大幅減少,「當日我們用了一年時間進行得到初步結論,後來美國有研究人員花了五年時間進行大規模測試,最後也證實我們的結論是正確」。

新法提高流感疫苗效果

香港每年要應付兩次流感爆發,衞生署一般會呼籲幼童、長者及長期病患接種流感疫苗,但孔繁毅發現,長者群組即使有注射疫苗,但抗體流失很快,令長者難以得到合適保護。他與團隊一直想破解這問題,一方面是研究注射疫苗方法,他從一位以色列醫生朋友獲取微型針嘴,發現以這針嘴作皮下注射,相較傳統的肌肉注射,長者的抗體數量可增加兩至三成。

孔繁毅教授又發現,一款用於治療疣的TLR7咪喹莫特藥膏,若在注射疫苗前,在落針的手臂位置先塗上一層,約五分鐘後再作皮下注射,藥膏會刺激免疫細胞,令接種者的抗體數量較原來大增三倍,效果更有機會長達一年。有關方法他們稍後會作社區測試,長遠希望可廣泛使用。

對於坊間不時有聲音質疑疫苗功效,孔教授自己也認識講求自然療法的朋友,但他會盡力勸導他們至少要讓子女接種疫苗,讓他們有基本保護;至於有指打疫苗會引致自閉症,他指這全屬無稽之談,希望大家不要受誤導。他說,若幼稚園或小學生接種率較高,他們能產生「群體免疫」,他們家中的長者亦較少機會感染流感,他期望更多幼童打針,減少流感爆發。

除了做研究,孔教授也肩負醫學院收生工作,孔教授形容新一代的醫科生 「轉數快、好醒目」,更有不少學生擁有學術以外,例如在音樂、體育方面的才能。然而新生代可能成長階段較少遇到挫折,抗壓指數不算高,在行醫路上或需多多學習面對高壓的情况與環境。

對欲讀醫的年輕人來說,他會勸勉他們「Think Out of the Box」尋求創新,因為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突破不能在因循中找到。

--

--

HKUMed
HKU Medicine

HKU Medicine — Committed to advancing research,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dicine and health, for the betterment of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