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系统介绍一下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关注者
58
被浏览
30,493

9 个回答

首先我想说一下,如果要系统了解什么理论,哲学的也好,其他领域也好,都不可能只看一篇文章。至少原著是要读的,原著读完在看看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单独论述也好,比较论述也好,放在历史中论述也好,都是系统了解这一理论所必须的。

下面的回答,最多算是简略概述。文不对题。不要问我为什么还要写出来,我不会告诉你我是想复习一下⊙▽⊙

以下内容,不成系统,略作参考。如有错误,希望指出,不胜感谢~

首先要了解,孔德认为人类理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神学阶段

人们依靠神的原因性力量来解释现象。

例如古希腊神话和传统基督教中都可以发现诸神和上帝频频干预人事。

这在政治理论中对应君权神授,在历史阶段中对应奴隶制和军事统治时期。

二:形而上学阶段

以非人格的抽象力量代替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神性概念。

它在政治思想中的对应物就是一些抽象原则,例如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之类的。然而孔德认为这是无根据的教条

三:实证主义阶段或者科学阶段

只考虑现象之间的恒长联系,放弃用超出经验的存在者来解释事物。

这对应的是科学影响十分广泛的工业时期。与之对应的,就是孔德自己建立的社会学。


实证主义讲究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所以实证主义就十分推崇观察和实验的基础研究地位。实证的科学是经验的、客观的、和无思辨的,注重现象的研究,放弃揭示任何事物的本质,拒绝假定自然的终极目的。和科学一样,实证主义相信科学规律不过是确立了不同现象的恒长联系法则,人们只要客观地去反反映出事物之间的秩序或者恒长联系就好。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征。

实证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和确实有效性:事物中有一个秩序,我们能够发现它;大脑像镜子一样反映外部秩序,要克服主观性。

参考书目: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西方哲学史》 斯通普夫 著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主编

孔德认为人类历史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早期神学阶段表现为崇拜天体。其主要特征在于将我们的经验性情感赋予天体。

其次表现为多神教阶段,这一阶段崇拜的对象是看不见的神秘事物。

最后是一神论阶段,这一阶段理性逐渐地限制个体的想象。

神学阶段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这一阶段并不运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越来越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后者真正有特色的应用常常可以用本体论的名义称之。在孔德看来:形而上学实际上不过是受瓦解行简化冲击而变得软弱无力的一种神学,这自然而然使之失去阻碍实证观念专门发展的直接权威,而同时又令其保留着用以维持一定程度必须运用归纳的智力的临时能力,直至归纳的智力最后能获得进一步的充实为止。”

第三阶段是实证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人类逐渐放弃对于绝对知识的追求,而把力量放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观察领域。实证主义遵循的原则在于:凡是不能严格缩简为某个事实简单陈述的任何命题都不具有实在的清晰含义。而实证主义所强调的效能总是需要与经验观察直接或者间接相符。由此那种带有想象色彩的形而上学则受到了一定的批判。

所以实证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测未来。

因此实证精神与任何神学见解根本不相容,无论对一神论、多神论或者拜物教都是这样。

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常见的有四种含义。第一种指的是“真实”,第二种是指有用,第三种是指肯定,第四种是指精确。孔德认为除过这四种之外,实证还有第五种品质,即组织而不是破坏。孔德及其强调后者。

孔德试图将实证主义推演到道德领域。所以他说:“要使实证精神具备丰富性与合理性,从而在哲学精髓与普遍良知之间建立起至今尚未充分存在的和谐一致。”孔德认为神学与形而上学所支撑的道德体系已经走向崩溃,而实证主义哲学能够同时兼容秩序与进步的观念,从而对于社会精神道德进行重建。孔德对于实证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说“实证精神是唯一能够直接增进社会感情的精神,而社会情感乃是一切健全道德的首要基础。”

在他看来形而上学必然会导致一种唯我论哲学出现,在其形下诉求之中没有群体的考查。

他认为形而上学“始终局限于考察个体,由于其简化的逻辑原则的必然后果,从未能真正包含对群体的研究。其逻辑原则基本上限于本义的直觉,显然不包括任何集体的应用。”而实证性则能直接拥有社会的现实性。他说:“实证精神认为“单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只可能是人类,因为无论从何种关系来看,我们整个发展都归之于社会。”

为了利用实证原则对于社会道德进行重建,孔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案,如对于广大群众进行实证化的教育以及普及实证研究等。孔德认为社会重建首先是精神的重建,其次是道德的重建,最后是政治的重建。所以要以实证精神实现对于文化环境的改造。

实证主义哲学最大的贡献集中在社会学领域,这也是为何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