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福馍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子福馍

山西晋南等地的传统食品
“子福馍”又名“指福馍”,取其谐音多子多福,指望子孙享福的意思,它把后人对祖先的信奉和祈求,以及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化成一种具体的实物体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种载体,是我们民族血脉相承,精神永存的具体体现,“子福馍”寄托了我们对家庭和谐兴旺,对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意愿。
中文名
清明子福馍
别    名
指福馍子推馍
节日时间
清明节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山西晋南
节日起源
祭祀
节日活动
上坟,烧纸,点炮
节日饮食
子福馍
节日意义
祭奠祖先,为后人祈福

节日起源

播报
编辑
子福馍
子福馍
节日起源追溯子福的来历,春秋时期介子推追随重耳,割股奉君,功莫大焉,但重耳当上晋文公之后,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郁闷,连夜背上母亲,隐居到几十里外的万荣孤山。重耳听说后,心想“不封介子推不是忘本吗”,于是赶忙给他封官晋爵,但介子推坚辞不受。后来晋文公发现不见介子推,派人寻找,找到绵山但是介子推心念以决,再不出山,为了逼迫其出山,晋文公派人将山林点燃,谁想介子推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后来为祭奠介子推,万荣人就制作了“子福”馍,也叫“子推”馍。
为了记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停火三天吃冷食。由此清明吃寒食就出自这里,当地人都仿照介子推的帽子蒸个大镆来记念他,蒸的大子福就是介子推头上的帽子。书上有一说法介子推在介休的绵山,据考正,应该在万荣境内的绵山,现在叫孤山。子福也是在万荣一代比较流行,而且孤山还有一名叫方山,就是没有山头。从自然规律来讲,形成山的东西应该是上面小,下面大,上面呈尖型,而方山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顶的山,这是当年晋文公要介子推出山,派大量兵力削平了山头,这么浩大的工程非官军民力实难为之。

各地习俗

播报
编辑
在晋南,馒头的另一个别名就叫“馍馍”,和普通的馒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子福馍”比普通的馒头大许多,圆圆的,底部的直径至少要有20公分,足足顶上我们平常馒头的四五个。雪白的馒头正中要放上一个煮熟的鸡蛋,不过和过喜事花馍上的鸡蛋不同,无须涂抹上的大红的色彩。在过去困苦的年代,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在“子福馍”里再包一个鸡蛋和一些核桃,红枣之类的东西,条件次的,里边就只能是空空如也了,不过白面制作是“子福馍”最低的标准了。“子福馍”有男女之分,一般的“子福馍”要“搭”上面团制作的条带,三、四、五条不等,其结构有点象我们今天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女人吃的只有“经线”,男人吃的必须是“经线”和“纬线”相互交错的,“子福”男女严格区分,不得混淆。
清明节在山西晋南尤其是万荣县为中心的方圆地方,家家都要蒸一个跟茶盘大的一个馍就叫子福,馍的上面还搭两条十字形的面带,面带越厚越好,上面再有一个面窝,上面盘一公一母两条蛇,正中心放一个鸡蛋。其他地方还有好几条小蛇和几只叫做蝉的面虫,上面放些枣和核桃。从字面上看,子福就是给子孙带来福气,两条厚厚地带子象征后代,两条蛇指的是父母,小蛇和蝉都代表着儿孙。鸡蛋、核桃枣都指的是男女孩子,若是谁家取了新媳妇,吃了娘家送来的子福和鸡蛋就是能尽快生孩子的意思。这些是当地人们在清明节上坟蒸子福的讲究,还要蒸一些圆圆的大镆上面放一个鸡蛋,是给家里孩子吃的,过去也给亲戚的孩子送。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送镆的人也少了,大概是孩子见了镆也不是以前那么稀奇了。
上坟的时候,万荣男人要用包袱提上“子福”。到坟头之后,清理杂草,随后插上柳枝做成的幡,摆上包括“子福”在内的祭品,磕头烧纸,最后是“子福”表演。后人们围成一圈,将圆圆的“子福”在坟头滚来滚去,各个方位都要来一遍,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先人挠痒痒。“子福”从坟上带回来,传说就沾上了“先人的灵气”,然后再将其切开分到各家各户,称作“灵气均沾”,每一个人都要多多少少吃一点,以求老人添福添寿,年轻人学业事业有成。

子福馍吃法

播报
编辑
“子福馍”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凉吃,一种是干吃,严禁蒸、溜以后吃“子福”,据说吃了蒸、溜后的“子福馍”,家里的支柱就软了今后大人们就没指望了。每年,提前蒸好的“子福馍”必须晾凉才能在清明节的早晨供奉在祖先面前,等到上坟结束后就可以各自食用了。或切成薄薄的馍片,或用手掰成一个个小块,暂时吃不了的就晒成了馍干,不在家的子女的“子福馍”父母会妥善的保管好或者是想方设法给他们送去。在困难时期慢慢品尝那“子福馍”的滋润简直就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凉凉的、酥酥的、放在嘴里尽是馍花的“子福馍”,抑或是干干的,脆脆的,嚼在嘴里香香的“子福”,在今天仍然让人回味无比。

其现状

播报
编辑
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西方文化的侵蚀让我们许多民族精髓诸如清明节中秋节都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许多传统的习俗几乎要淡化出我们的生活,好多家庭,已经多年不再蒸“子福馍”,好多孩子已经不知道“子福馍”的样子,更不用说清明节谈寄托,谈传承了。
人活一世,总要惦念那些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人和事。这里,既有我们的祖辈,也有我们的父辈,甚至还有一些英年早逝的亲友。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中,都散发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力量。尽管有时看起来那力量似乎有些微薄,但它所释放出的能量,所激励的斗志和与生活拼搏的勇气却无可限量。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每一个故去的、值得你记忆的人,都会以一段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根植于你的脑海中。人是不能没有记忆的。虽说有些记忆令人痛苦,但它却同样充满了苦涩的价值。让我们记忆的鲜花,摆放在他们的幕前,寄托我们的哀思,鼓励后人们铭记住有价值、有意义,甚至是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承接性的、无须任何人提醒的清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