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遶境」對現代人還有意義嗎?親身參與後,我重新看見了這片土地|劉政暉/Nuevaidee.新點子|換日線

「媽祖遶境」對現代人還有意義嗎?親身參與後,我重新看見了這片土地

「媽祖遶境」對現代人還有意義嗎?親身參與後,我重新看見了這片土地

各式綁上符紙的進香旗。

Photo Credit:劉政暉 提供

等到實際參與遶境時,人們種種讓人溫暖在心的自然舉動,成為大甲媽祖遶境過程中,我記憶裡最美麗的篇章。

每年,當臺灣進入夏天之際,也是各地「媽祖遶境」的宗教盛會展開之時。當中又以苗栗白沙屯拱天宮、台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與嘉義新港奉天宮最富知名度。

以參與人數來說,曾被《Discovery》頻道選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大甲媽祖遶境,更是當中之最。該活動也發展出諸多周邊商品、各式行走攻略等,甚至還有「大甲媽祖 App」,讓用戶可以隨時追蹤媽祖的位置,大幅降低了信眾們、觀光客們參與該盛事的門檻。

相較起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或中秋節,「媽祖遶境」的傳統,歷經一、兩百年的在地發展下,雖嚴格來說仍屬「華人文化」的一環,但在臺灣西南部特殊的風土民情中,早已完美結合臺灣人的純樸本質、走出自己的特色。

十多年前我在德國當交換學生時,為了想介紹獨具台灣特色,與中國大陸、香港同學都不同的主題,「大甲媽祖遶境」就曾成為我的報告內容。當時多虧眾多台灣網友們在維基百科等平台上為「媽祖遶境」所編寫的德文內容,讓程度不好的我,上台分享後還獲得了滿堂彩,我也因此暗暗下了決心,有天一定要來親身參與盛會。

今年,終於找到機會「還願」,我參與了為期 9 天遶境活動的其中一日行程。讓人驚訝的是,即便現在已經進入 2022 年,疫情也在升溫階段,但媽祖遶境的人氣仍是歷久不衰。

本文希望透過直擊這場節慶,提供這越來越多焦慮與功利的社會氛圍下,一個找回個人初衷的可能。

沿路還有人發送痠痛貼布。圖/劉政暉 提供

人與人間最單純的付出

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一開始曾因上演「黑道搶轎」事件,為今年的遶境活動蒙上了一層陰影。過去長期為人詬病的政商糾葛、派系角力,也再次浮上檯面。

誠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無需迴避在這盛大宗教民俗活動背後,亦長期存在著種種複雜交錯的權力結構與利益關係,但若將目光放回絕大多數參與民眾的身上,看到的卻往往只是單純虔城的信仰。

是以當我在週六清晨,從高雄趕赴彰化、跳上前往大肚的區間車,看到整節車廂內坐滿了帶著令旗、興奮不已、蓄勢待發的信徒們時,那些紛紛擾擾已瞬間離我遠去。

所有參與過媽祖遶境的朋友都跟我說:「你一定會很感動的!」

到底參與遶境是在感動什麼呢?我想,應該就是一路上都能感受到爆表的「人情味」吧!

才剛出火車站,看看手機上的「媽祖 App」,轎子離我好像還有一段距離;誰知一從化妝室出來,幾分鐘前在路旁擺放供品的信眾,已經開始收拾東西、打掃環境了。我連忙問一位在路旁歇腳的信眾大媽,接下來我該怎麼辦?她微笑地反問我:「第一次參加嗎?」

我傻傻地點了點頭,她便神采飛揚地開始向我簡介:

「如果你走在轎子前方,會比較游刃有餘,也有很多東西吃唷!但跟著轎子走呢?會有不少鞭炮一路伴隨,但整體上是非常熱鬧的,你一定要試試看!如果像我們現在這樣,落在隊伍後頭,可能就得趕一下路了呀!」

果然如同她所說的,當我小跑步往前後,馬上聽到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載著媽祖的轎子果然就出現在眼前了。從這時候開始,我的手一直得記得要「塞進口袋」或「交叉」著,否則一定會被路旁加油打氣的民眾,塞入包含水、飲料、水果、麵包、草仔粿、炒麵、控肉飯、臭豆腐、蚵仔煎⋯⋯等無數食品。但即便如此注意,短短一天內,我仍被餵食了超過 15 種食物。

跟著轎子走的時候,沿路有些小型廟宇、店家,會準備由金紙所疊起來的兩座「長凳」:他們期待媽祖的轎子,可以在這金紙凳子上稍作休息,也讓媽祖的法力得以庇蔭這個位置。而這曾被媽祖轎子「壓過」的金紙堆,一張張都能成為所謂的「壓轎金」,供眾人作為護身符或祈福之用。

小小信徒加上圖畫的壓轎金。圖/劉政暉 提供

一路上,不少信徒都會大方地分享這些「壓轎金」,將媽祖的福氣分給大家。我遇到一位母親,她帶著自己的孩子們,親手為「每一張」壓轎金製作一張可愛的卡片,並在遶境過程中發送給一起徒步的信徒們。在疫情期間,還有幾處民眾特意準備流動的水、洗手乳與乾洗手等,讓經過的我們能夠保持手部衛生。

這種種讓人溫暖在心的舉動,成為大甲媽祖遶境過程中,我記憶裡最美麗的篇章。

大甲媽祖遶境的「新力量」

「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究竟為何總能吸引無數背景不同的群眾、包含不少沒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年年加入他們的行列呢?

或許描述「新力量」(New Power)十分精闢的《動員之戰》一書,可以為這個現象做註解:

還記得多年前紅亟一時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嗎?誠如《動員之戰》作者所言,這個在網路瘋傳的活動,即具備手機世代最重要的三個設計原則:可據以行動(Actionable)、可連結(Connected)與可擴散(Extensible)。之後諸如 #MeToo、#BLM 或 #eye4HK 等網路串連,也同樣在這三個原則下,成為大眾透過「一人一張圖、一句話」,成功連結世界各地人們的行動。

而百年以上歷史的大甲媽祖遶境,雖然發生於實體世界而非網路空間,卻可說早已具備「新力量」的精髓:

其「可行動」特質,便是透過親身參與行腳、展現自己對此活動的認同。在大甲媽祖遶境傳統中,信徒們多半會背負著一面由大甲鎮瀾宮所製作的「進香旗」,某個程度也成為創造「新力量」認同的關鍵。

大甲媽祖遶境,就像是行走版的大型「進香團」。除了起點「大甲鎮瀾宮」、終點「新港奉天宮」之外,沿途媽祖的轎子還會特別停泊在數十間大大小小的廟宇,晚上並會在幾間廟宇中「駐駕」──這樣的設計也讓此場盛會,深深具備了「可連結」的特質。

除此之外,這些被媽祖拜訪的廟宇,都會為信徒們準備「廟宇印信」和「黃色符紙」;待眾人抵達後,可將印信沾上紅色印泥後、蓋在自己進香旗面上,再取一張符紙到神明前祈福,最後把進香旗到香爐上過火後即完成儀式。而這小小張的符紙,不知從何時開始,信徒們習慣將它摺小、綁在進香旗上。換言之,當旗子上越多黃色小紙條,代表你投入得越深。

進香旗的過火儀式。圖/劉政暉 ​​​​​​​提供

我雖然是個連「進香旗」都還沒準備好的菜鳥,但在熱情的「學長、學姊」樂於分享的「擴散」舉動下,我也開心地依樣畫葫蘆,開始了我的「行動」。當我把黃色符紙綁在背包上時,亦瞬間發現自己與周邊的信徒產生「連結」。

還有一點非常有趣,黃色符紙的折疊方式由個人決定,因此沿路上也看見好幾種綁法。有些像雞毛撢子、有的像辮子,更有的人把它弄成如千紙鶴般精緻。

各廟宇準備的黃色符紙。圖/劉政暉 ​​​​​​​提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科技時代,傳統的進香團儀式,繼續在友善且無私心的真實人際互動下,持續著「新力量」的傳遞,讓更多人都一起成為「大甲媽」的「孩子」。

行走,讓人重新看見土地

在「六都」態勢確立後,臺灣西部平原的人口,紛紛向這些城市移動。大家都想追求快、便利、發達的生活,卻也可能因而逐漸忽略了生活的本質、生命的意義。

這一次參與遶境,是我生平第一次好好地走過臺中海線的幾個鄉鎮:從工廠林立的大肚、可遙望火力發電發電廠的龍井、繁華的沙鹿、還有人文氣息濃厚的清水。我不僅從沿路的風光發現這些城鎮的特殊之處,連同民眾提供的食物、物品,也能感受每個小鎮的特色。

真實感受小鎮風光。圖/劉政暉 ​​​​​​​提供

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文風鼎盛的清水。遶境路線會經過的「清水國小」,日本人早在 1897 年就於此開始推行教育;除了有形的日式建物古蹟外,這兒的巷弄,更有著樸實內斂的人文韻味。

在夕陽逐漸下沉、讓人舒服起來的時間點,我邊吃著一位幼兒園孩童遞給我的,由他爸媽剛現炸好的「台式甜甜圈」,邊悠哉地經過一處騎樓。那裡擺著幾盆修剪良好、精緻而不張揚的盆栽,一旁的桌上則擺了些裝著褐色液體的瓶子,還寫了「歡迎自取」的字樣。

我好奇地趨前看看,一位儀態自若的老婦,微笑著從家中走出來,拿了罐瓶子打開來,要我試試看把它抹在膝蓋上,「應該是舒緩肌肉痠痛的中藥吧?」我想。老婦得知我心意,再從桌子旁的小盒子內,取出一個裝有幾顆棉花球的小袋子,向我解釋道:「這是我家祖傳的秘方,不止可去除身體的疲勞,也能用棉花球沾了之後放在肚臍上,讓身體慢慢吸收來幫助消化⋯⋯。」原來,她深知多數信徒可能都會在熱情的民眾分享下,不小心吃壞了肚子,特意在此處備好良方。

可治酸痛與肚子痛的中藥秘方。圖/劉政暉 ​​​​​​​提供

當我在清水上了火車,揹包裡傳來老婦給我的兩罐藥方輕輕碰撞的玻璃聲,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感動。此時,車窗外卻出現一棟棟從稻田中長出來、與各大城市無異的豪華水泥公寓大樓,我不禁想起珍.雅各(Jane Jacobs)早在多年前就提醒眾人留意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問題。

感謝大甲媽,讓我有機會重新感受到這一片土地。無論是原汁原味的臺灣人情味、美食之島的美名、虔誠人們眼中的平靜、還有那消逝中的鄉村風光。

我想,這就是「媽祖繞境」在現代社會中持續需要存在著的「積極意義」吧!它讓我們不光只是看見自己,也看見那身邊一直都存在的美麗與哀愁。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