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威爾史密斯不要演太好」跳脫舊技術迷思,李安花3年挑戰全新VR電影-獨立觀點|商周
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我叫威爾史密斯不要演太好」跳脫舊技術迷思,李安花3年挑戰全新VR電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時尚藝文

「我叫威爾史密斯不要演太好」跳脫舊技術迷思,李安花3年挑戰全新VR電影

「我叫威爾史密斯不要演太好」跳脫舊技術迷思,李安花3年挑戰全新VR電影
導演李安(右)將與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左)抵台進行新作「雙子殺手」的電影宣傳。 (來源:派拉蒙影片 粉絲專頁)
撰文者:李然/棱镜
獨立觀點 2019.10.18
摘要

1. 李安新電影上映,挑戰最新規格技術,力圖給觀眾最好的電影體驗。

2. 電影產業正歷經變革,李安為拋磚引玉,率先使用最新技術。

「我現在都還有點害怕。」

身經百戰的李安有些緊張。 8月下旬,一批好萊塢記者被請到派拉蒙的電影製片廠,觀看他新片的片段。面對這群口味挑剔的觀眾,他心裡有些沒底。

肉搏、槍戰、追車、爆炸……20分鐘的片段震撼了觀眾。讓他們驚訝的並不是動作場面有多華麗,而是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一切都近在咫尺,真實得伸手可及。

廣告

這是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Gemini Man),這部電影採用了最頂尖的影像規格:120幀、4K、3D。簡單來說,這樣的規格下,電影的清晰度是一般電影的四倍,流暢度則是五倍,加上3D的立體效果,更接近人眼所見的真實。

用流行的說法,這是一部VR電影

但李安清楚:只要有一個鏡頭不對,觀眾就會出戲。他帶領500人的技術團隊,已經忙了兩年。沒到上映,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今年65歲的他,早已不是那個拍《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色,戒》(Lust, Caution)的李安。

過去十年,這位拿遍奧斯卡、金熊、金獅的大導演彷彿變了一個人,和電影界最先進的影像技術槓上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初嘗3D,《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體驗了前所未有的120幀,這部《雙子殺手》又要用上最先進的特效,完全用電腦生成一個20歲出頭的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廣告

「我已經不在戲劇的世界裡了,我更希望電影看起來有意思。現在每拍一部電影,我都在嘗試遠離戲劇,用視覺講故事。」

三年前《比利·林恩》問世時,李安說出了讓不少粉絲可能會傷心的話。然而這部技術上劃時代的影片,最終成了一場失敗的實驗——全世界沒有幾家影院能滿足放映要求,大部分觀眾都沒機會感受電影的革命性在哪。

李安很清楚。對3D、120幀的嘗試,讓他有了超凡感悟:以後的電影真的不一樣了,過去電影人積累的經驗,未來可能排不上用場。

三年後,他帶著更大投資、更大場面、更大牌的《雙子殺手》回歸了。如果取得成功,這部電影會載入史冊,其意義不亞於默片變有聲,黑白變彩色。

如果失敗呢?

高處不勝寒。敢於像李安一樣挑戰觀眾的大導演,鳳毛麟角:彼得·傑克森失敗了,他的《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才把幀數翻了一倍,觀眾就抱怨像在看電視;詹姆斯·卡麥隆(JamesCameron)成功了,《阿凡達》(Avatar)足以名垂青史,續集甚至要嘗試裸眼3D。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只是未來是怎樣,我們還不知道。」李安說。

李安的第二次機會

《雙子殺手》的故事看起來並不復雜——
一位年近退休的特工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在激烈較量過程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20多歲的自己。一場自我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在好萊塢已經流轉了20多年。迪士尼、首任「007」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捍衛戰士》(Top Gun)導演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半個好萊塢都和這個項目產生過聯繫。

真正考驗人的是技術。要想讓同一個人以相差近三十歲的狀態同時出現,要不就是用化妝來回切換,要不就用電腦特效抹去皺紋,但化妝不適合大量動作戲,特效又意味著巨額成本。幾度籌備,企劃最終都不了了之。

2017年,迪士尼賣掉了版權,《雙子殺手》的劇本遞到了李安手裡。劇本最早一版是《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編劇大衛·班紐夫(David Benioff)所寫,稿酬200萬美元。

在李安接手的同時,威爾·史密斯也同意加盟扮演主角。素有「大片推手」之稱的著名製作人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也跟了過來,《雙子殺手》這個項目在他手裡已經留了十幾年。

外界對這個組合併不是很感冒。 《決勝焦點》(Focus)《震盪效應》(Concussion)《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接連扑街,重創了威爾·史密斯的票房號召力。傑瑞·布洛克海默點石成金的魔力也消失了:《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一部不如一部,《獨行俠》(The Lone Ranger)大失所望,和迪士尼20多年的合作也畫上了句號。

李安自己,剛剛從職業生涯的一場豪賭中緩過來。

耗費三年打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全世界第一部採用120幀、4K、3D全套高規格的電影,故事講述了一名參加伊戰的美國士兵意外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在回國接受表彰過程中感受到光怪陸離。

這場豪賭以慘敗收場。除了中國觀眾不吝好評,耗資4000萬美元的《比利·林恩》,在全世界幾乎都遭到了冷漠的待遇,尤其在美國,票房只有區區800多萬新台幣。

「當時評價確實很狠(brutal),不是很公正。」三年後聊起《比利·林恩》的反響,李安依然倍感遺憾。他之所以遺憾,是因為大部分觀眾都體會不到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

但凡有幸以120幀的格式看過的觀眾,都會對影片強大的臨場感印象深刻。正如有評論說:「男主殺人時,我彷佛就在現場。」,然而2016年《比利·林恩》問世時,全世界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台北的五家影院能按最高規格的120幀來放映這部影片。改造一個影廳,成本要幾百萬。

在中國,萬達等院線推出了60幀的版本以解影迷之渴,雖然畫面流暢度下降了一半,但至少是李安親自調試的版本。更多的影院放不了60幀,甚至也沒有4K的高清設備。

這原本是片方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阿凡達》上映前一年,全中國3D銀幕不到一百塊銀幕。為了迎接《阿凡達》,各地影院在短短三個月內匆忙弄了300多塊3D銀幕,最後還是一票難求。

然而對於120幀的《比利·林恩》,片方卻很猶豫:技術雖然頂尖,但電影不夠商業。「當時電影公司也不知道該拿這部電影怎麼辦,他們態度很搖擺。」李安回憶。

得到阿里、復星支持

《雙子殺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商業大片。這一次,他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在美國,發行方派拉蒙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遊說各大院線升級設備。在中國,華夏電影甚至推出了一套新的影院系統,以滿足120幀的放映需求。阿里影業、復星影業,中國的明星企業爭相站到了影片背後。

有了威爾·史密斯挑大樑,電影的宣傳也更容易做了。更何況這一次《雙子殺手》裡還有兩個他:51歲的特工亨利,和23歲的複製人Junior。商業片並非李安的強項, 30年來,他名下只有一部《綠巨人浩克》(The Hulk)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

但《雙子殺手》面臨的技術難題,恰恰勾起了他的興趣:威爾·史密斯「扮演」的複製人Junior,實際上是一個完全由電腦生成的角色。「特效減齡」在好萊塢蔚然成風,為了角色需要,「年輕」了20歲的小勞勃·道尼、強尼·戴普先後在《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神鬼奇航5: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裡閃亮登場,但效果像是用了美圖秀秀(編按:修圖軟體)。

《雙子殺手》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電影的特效方維塔數碼(Weta Digital),參考了二十多年前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絕地戰警》(Bad Boys)、《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等片,然後花了整整兩年時間用電腦復原了他20多歲時的臉,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條血管。

「我們把CG做的Junior放到了《絕地戰警》的一個場景裡,和原片一起放,結果觀眾根本看不出區別。」李安說。大量面部特效與李安堅持的120幀疊加,結果「不堪設想」:片中一個兩分半的長鏡頭,一共有1萬4千多幀畫面,特效量超過了一些電影的全片。常規電影一秒是24幀畫面,120幀意味著特效量至少是五倍。

前所未有的新技術全都集合到了一起,讓李安和特效團隊都很頭大。

為了拍兩個威爾·史密斯對打,他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反複調整優化。在120幀的條件下,觀眾從畫面中得到的信息量成倍增長,演員的表演不能多,只能少。

「我跟威爾·史密斯說,你不要演那麼好(act less good)。」李安開玩笑說。因為特效工作量巨大,一直到三個月前李安才第一次看到複製人Junior的成品。要知道,這部電影最後能不能成,完全取決於這個虛擬角色。

從這些意義上來說,《雙子殺手》的確是劃時代的:面對全新的影像模式,台前幕後的電影人都只能拋棄以往的經驗,從頭摸索出一套新的技法。正如一百年前的默片,現在來看誇張得看不下去。

看破24幀的謊言

技術終將改變電影的未來。李安在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領悟到了這一點。李安對技術是「門外漢」:他很少用電子郵件,iPhone只會拿來打電話。和電腦特效認真打過交道的一次,還是七八年前的《綠巨人》。他很早前就想把暢銷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搬上銀幕,但他一直以為那些文字描述的場面拍不出來,找不到工具下手。

幸運的是,《阿凡達》橫空出世,3D技術真正成為了講故事的手段,而不再是衝出屏幕的小把戲。 《阿凡達》在商業和技術上的雙重成功,為《少年Pi的奇幻漂流》鋪平了道路。然而第一次嘗試3D,李安吃夠了苦頭。小孩,動物,大海,這部電影把三大好萊塢最害怕的元素都擺到了一起,難度係數翻倍。

出演男主角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蘇瑞吉·沙瑪(Suraj Sharma)是第一次拍電影,李安不得不親自扮演老虎給他對戲。為了分量很重的水上戲份,劇組回台灣搭建了一個巨型造浪池,因為李安發現好萊塢片場裡的水池做出來的浪不夠真,「真正的海浪根本不是那個樣子」。

調教小演員、製造水浪、拍一隻電腦製作的老虎……這些對李安來說都不是難事。讓他最頭疼的地方在於,3D完全挑戰了他以往對電影的認知:那些在2D畫面下非常正常的佈景、機位,一換成3D鏡頭看起來就不對勁了,「越拍問題越多」。

這是因為,在傳統的2D電影裡,鏡頭一旦快速運動畫面就會模糊,但這類模糊對人眼是勉強可接受的,甚至被很多人當作電影感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變成3D,任何模糊都非常刺眼。

李安只好小心翼翼地繞開陷阱。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開場,他巧妙地運用了一連串靜止鏡頭,既體現了3D的立體效果,又迴避了運動模糊的問題。

或許真的是李安所說的「運氣好」,《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為了《阿凡達》之後最成功的3D電影:美輪美奐的場景和隱喻重重的故事讓觀眾入了迷,全球票房出人意料賣過了6億美元,李安更是二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然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卻給他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24幀的畫面,越來越看不下去了

2013年,李安二度加冕奧斯卡最佳導演

為什麼非得是24幀?李安以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對於電影人來說,每秒24幀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已經沿用了百年。用李安的形容,「24幀像是天堂的籬笆,不能輕易跨出去。」

但事實上,電影每秒24幀,並不是因為藝術性必須,只是因為早期膠片要想有聲音,每秒幀率最低只能是24幀。也並不是因為有什麼技術瓶頸——電視很早以前就是30幀,電子遊戲已經達到了每秒60幀。

數字影像還在不斷進步,以後電影怎麼辦?

「這已經不是電影」,「思想就是克服你不懂的東西才會產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擺脫了對幻境的留戀,李安也擺脫了對24幀的迷信,接下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決定嘗試更高幀率。一開始他心裡並沒有底,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猶豫到底要用多高的幀率。

挑戰觀眾是有代價的,憑《魔戒》(Lord of the Rings)系列聞名的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已經領教過。在拍攝《哈比人》時他大膽嘗試了48幀,結果觀眾抱怨「太流暢不像電影,清晰得有點過分」。沒辦法,後兩部《哈比人》老老實實改回了24幀。

在李安看來,這並不是因為技術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過往的電影拍攝經驗並不適合新技術,包括他在內,都需要從頭學習。這並不是自謙。李安拍完《比利·林恩》後感嘆自己像是重新回去讀了一遍電影學院,「以前拍電影的小竅門,全都沒用了」。

一開始,李安並沒有打算用120幀拍《比利·林恩》。保險起見,他最初只打算提高到60幀,這一幀率的畫面比一般電影要流暢2.5倍,對人眼來說已經是根本性的變化。直到電影開拍前半個月,李安帶著技術團隊測試了120幀的片段,所有人看完都驚呆了,「這已經不是電影了。」

此時《比利·林恩》已經箭在弦上,但李安毅然決定改成120幀。這樣一來,劇組很多準備工作都要從頭再來。為了適應高幀率,李安要求所有演員都不得化妝,因為化妝的痕跡會非常明顯,讓觀眾出戲。

高幀率下,演員每個微表情、佈景裡每個物件都非常明顯

這樣的要求對演員來說可謂「殘忍」。高幀率畫面下,即便是影院最後一排的觀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員臉上每一條皺紋。劇組的化妝指導變成了營養師,管起了演員的飲食起居,以免不上鏡。

信息量幾何倍數增加,觀眾對演員表演的判斷也有了變化。一般電影裡融入背景的路人角色,在高幀率下異常顯眼,這意味著群眾演員也一點來不得馬虎。高幀率對光線的要求也更高。為了滿足拍夜戲的要求,劇組不得不增加了一大批打光燈,燈具的閃爍頻率也必須調整到以120幀為準,才能保證亮度的穩定。

用李安的話說,片場亮度堪比夜間的足球場。劇組甚至找來了美國國防部用來看戰鬥機模擬的軍用放映機,改裝成了一整面屏幕牆,用來觀察鏡頭效果。一向溫文爾雅的李安也成了技術團隊的噩夢,成天到晚都在提要求。他常常直白地告訴工作人員:你做得還不夠好。

李安「拋轉引玉」

然而《比利·林恩》公映後, 很多評論疑惑:一個並沒有什麼大場面的故事,為什麼要用這麼先進的技術來拍?

大多數人不理解李安,這並不奇怪。 《阿凡達》成功後,大批電影跟風轉成了3D,把向觀眾扔東西當作賣點,很少有人理解到新技術到底會給電影帶來多大改變。

「很多人把3D、高幀率當作視覺把戲,只是用來展現動作場面和視覺奇觀,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其實最可貴的是用來拍人的臉,因為能提供親密感。」李安認為。也有人領悟到了他的苦心。有人將李安比作當代的達文西,因為他會利用工具來實現藝術追求。但用李安自謙的說法,他是「拋磚引玉」。

「我們一直都在模仿膠片,但數位電影(digital cinema)和膠片電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這是屬於3D、屬於數位電影的藝術。」李安說。

高幀率能不能像3D一樣,成為未來電影的主流?

不只是李安,詹姆斯·卡麥隆也在潛心測試,希望把《阿凡達2》拍成高幀率。這部備受期待的影片原本希望嘗試60幀,但因為技術限制不得不改成48幀,上 映時間也一再跳票。但李安不想等下去了。 「要知道高幀率到底如何,不花個大半年功夫是看不到成果的,但這個時候你半個人都已經陷進去了,回不了頭。」

他很清楚,相比《比利·林恩》,《雙子殺手》是一場成本更高的賭博,無論是威爾·史密斯,還是背後的派拉蒙、天舞、復星等投資方,都在陪他放手一搏(leap of faith)。

「我知道會有很多批評,可能在這條路上要孤獨很長時間,但我會一直探索下去,因為我想看看用新技術我們能講什麼故事。」只不過這一次,他更多地聽取了意見。因為《比利·林恩》被批評太亮,《雙子殺手》改用了更多夜戲。

2016年上直播訪談節目《十三邀》,李安被問到:「如果有一天你不拍了,你希望給電影史留下的遺產是什麼?」

「一個拍電影很努力的人吧。我對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就只是很喜歡拍電影。我希望在攪動人心上面有一些作用,攪動之後我希望有一點撫平的作用在裡面。」

這句話說完不到兩秒——「我收回,其實那些我也不管。我就是一個蠻喜歡拍電影的人。」

本文由「 棱镜」授權轉載,原文:背靠阿里影业,李安再上赌桌 | 棱镜

責任編輯:林群
核稿編輯:黃雅苓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威爾史密斯 奧斯卡 李安 電影 雙子殺手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