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退尔(歌剧)_百度百科

威廉·退尔

歌剧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13世纪的史书有所记载,而席勒剧本《威廉·泰尔》(1804)和罗西尼的同名歌剧(1829)则使他闻名世界。
中文名
威廉·退尔
外文名
Guillaume Tell
作品别名
威廉·泰尔
类    型
历史
制片地区
德国
编    剧
席勒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席勒 [1]
早在1796年,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已波及席勒故乡,他的父母姊妹都在法国驻军的势力下生活过。1801年德国与法国签订和约,使莱茵河左岸土地全部沦陷。对祖国和自由的热爱使席勒回到重大的时代问题上来。他把1307年冬瑞士人民结盟推翻奥皇统治的史实和瑞士民间关于退尔的英雄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出一个反抗异族统治和封建统治、进行解放斗争的典型。它是席勒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这部剧本于1804年3月在魏玛和莱比锡演出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爱国剧本,是唤起人民民族意识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声。
1829年8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由阿布奈克指挥首次公演。本剧以席勒的原作为标题,但台词却用的是法语。后世也有以法语、英语为名的。罗西尼写作这出歌剧时,正是他创作力达到顶峰的37岁的中年期。最初写成五幕,但因全剧太长,后删略了第三幕。第四及第五幕合并为第三幕。之后又再修改成为四幕歌剧。
《威廉·退尔》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三十八部歌剧,同时也是最后一部歌剧。这部歌剧一举奠定了罗西尼在意大利音乐家中的地位。
《威廉·退尔》为主角威廉·退尔的名字,在作曲与首演的法国叫《鸠姆》,在罗西尼的祖国却称为《古烈摩》,但一般都称作《威廉·退尔》。本剧最有名的《序曲》是耳熟能详的名曲,也是音乐会上的珍品,它成为标题音乐式序曲的楷模。

剧情介绍

播报
编辑
瑞士在未独立以前,是由神圣罗马帝国下的哈普斯堡(哈布斯堡)家、沙沃伊家和朱宁根家等割据统治的。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奥国的哈普斯堡家,他们中间有不少施行暴政的恶劣行政官,被管辖的民众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序曲:由四段构成,如同组曲。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曲中旋律优美、 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第一段《黎明》。行板,E小调,3/4拍子。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管弦乐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
第二段“暴风雨”。快板,2/2拍子。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不久,雨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
第三段“幽静”。行板,G大调,3/8拍子。狂风暴雨平静后,唱出和平的牧歌。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
第四段“终曲”。快板,E大调,2/4拍子。此处描写争取自由的瑞士革命军英勇快速的进攻,以及民众因革命军的胜利而高声欢呼的情景。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在刻画华丽节奏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进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来,再回到进行曲后跃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这是革命成功后,庆祝胜利的欢呼。
第一幕 威廉·退尔庭院前的苜蓿湖边
威廉和爱妻黑德维奇带着他们年轻的儿子正在苜蓿湖岸边游玩。邻近的村人们,分别忙着自己的家事。另一边,在举行婚礼的三个住家前,村人们则忙着为热闹的喜庆做各种点缀和布置。这时,威廉的儿子杰米,独自热忠于射箭练习。接着,渔夫罗伊唱着情歌《来吧,我的小船》来到。
听到这悠扬的歌声,威廉反而想起了受奥国支配的困顿处境。这时远方传来了角笛的声音,奥国警备队的年轻人阿诺尔德,拉着父亲梅尔希塔尔的手从山上走下来。梅尔希塔尔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他受到村民的爱戴与尊敬,依古时流传的习俗,他是来为订婚的男女祝福的。而梅尔希塔尔的这个儿子尽管已到结婚的年龄,却不像村中新婚青年男女一样同享父亲的祝福。
阿诺尔德矛盾着,苦恼着,因为他一方面希望帮助威廉和爱国志士们,反抗占领他们国土的奥地利暴君总督格斯勒,但另一方面,他正在跟暴君的女儿玛蒂尔德恋爱。因为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救了玛蒂尔德的性命。他陪伴父亲下山时,听到远方的角笛声,就想到在狩猎的玛蒂尔德,当他准备避开众人的视线溜掉时,不料被威廉看到,于是他规劝阿诺尔德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阿诺尔德在矛盾的心情下,唱出了这出歌剧中有名的咏叹调:《啊!我爱的玛蒂尔德》之后,又进入了和威廉的二重唱。不久,新娘和新郎出现了,在梅尔希塔尔主持下婚礼开始。这时远方再次传来号角声,而且越来越近。阿诺尔德坐立不安,他终于逃离了这地方。从刚才一直注视他动静的威廉,把随后要办的事交代妻子黑德维奇后,就尾随阿诺尔德去了。
这时,村庄的活动还是顺利地进行着,村民们在愉快的唱歌跳舞,气氛十分热闹。在三组新婚夫妻所跳的六人舞之后,又举行射箭比赛,威廉的儿子杰米夺得冠军,他的母亲黑德维奇非常开心。
这时年老的牧羊人洛伊托德喘着气慌张地跑来说:“有一个格斯勒的士兵想强暴我的女儿,我一气之下把他杀死后逃到这儿,希望能借给我一艘船逃到湖的对岸。”但是渔夫罗伊却表示要穿越这急流实在太危险,于是拒绝了洛伊托德。
就在这时候,追兵的声音逐渐接近了。刚好回来的威廉决定让洛伊托德坐上小船,由他划桨穿过岩石耸立的急流。紧接着,格斯勒的侍从鲁道夫,率领一队土兵冲过来,但威廉已经安全地把小船划到对岸。
村民们因他们已经逃过劫难与危险而高兴地欢呼,这却激怒了鲁道夫和土兵们。他们虽然逼问划船的男人是谁,村民们都说不认识。奥国士兵为了惩罚他们,将村里最受尊敬的梅尔希塔尔老人带走。
第二幕 阿尔卑斯山的深谷中,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组成“瑞土同盟”的段落,据说罗西尼作曲时特别用心。
接近黄昏,此处可以俯视琉森湖的琉特里山岗。猎人们下山回家,做完工的村人们,随着远方传来的钟声唱出了《晚祷之歌》。一队猎人的号角响遍森林,引起牧童们的合唱。格斯勒的女儿玛蒂尔德单独离开猎人群,面带忧郁痴痴地等候恋人阿诺尔德的到来。
现在阿诺尔德占据这位美丽姑娘心田的,她猜想过一会儿阿诺尔德就会来到,于是唱出这首浪漫曲《阴暗的森林,寂寞的荒野》,吐露自己对阿诺尔德的思念。她说:“阴暗的森林,寂寞的原野,比起灿烂的皇宫,我更喜欢你们。能使我重拾安详心灵的,是狂风暴雨般的山巅。知道我心中秘密的,也只有幽谷回声。在我的步伐前散发光芒的晚星呵,请当我的向导吧!”
这时,阿诺尔德终于出现。悲伤寂寞的玛蒂尔德马上转悲为喜,但是她明白彼此身份悬殊、担心会因此伤害她的阿诺尔德,却无法坦然地亲近她。在二重唱《你从我心灵搜取了秘密》。中,玛蒂尔德发誓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要留在你身旁,爱你不渝。”这些话终于使阿诺尔德放心了。
这时他们发觉有人来了,玛蒂尔德约好再见时间后,急速退场。此时来到这里的是坚强的爱国者威廉和福尔斯特。他们已经偷听到阿诺尔德和玛蒂尔德的对话,便开始向阿诺尔德灌输祖国爱,但是阿诺尔德却表示准备和玛蒂尔德开此地。这时威廉和福尔斯特才告诉他,父亲梅尔希塔尔已经被格斯勒的部下杀死。
一听到受人尊敬的老父亲,居然无罪被杀,一直只被玛蒂尔德魅力束缚的阿诺尔德的心理阻碍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思念慈祥的父亲,感到的后悔与内疚,脑海了闪现出强烈的复仇之念。三人一起发誓要为瑞士解放运动而献身,勇往直前。
这时从附近森林有很多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们到这里集合开会,商谈着如何尽快向该格斯勒反击推翻暴政。当威廉说明大略的计划时,开始有人动摇,有人提出异议,后来经过威廉的动员,再加上大家知道了梅尔希塔尔老人被杀的沉痛事件,大家的决心更加坚定。聚集而来的人就以威廉等三人的三重唱为中心,唱出雄壮的男声合唱,发誓逐出外国的统治者,立志消灭暴政,勇敢地高喊着:“拿起武器!”。
第三幕
第一场由于这部歌剧太长了,在舞台的实际演出时,这里时常被省略。此处只有玛蒂尔德和阿诺尔德两人登场,舞台是亚特道夫的总督府邸庭院中荒废的礼拜堂中。
阿诺尔德来向玛蒂尔德告别。从他嘴里得悉阿诺尔德的父亲梅尔希塔尔被格斯勒手下杀死时,玛蒂尔德的眼前突然变成一片漆黑。
阿诺尔德说:“而今父亲被杀害,我们之间的爱只好作罢,无论如何我都要为先父报仇!”但玛蒂尔德再次告诉阿诺尔德说:“我对你的爱永生不渝”,然后劝他尽快离开此地。但是,阿诺尔德还是坚持留在家乡完成复仇心愿,两人确认对方的立场后,终于决定放弃对彼此的爱。
第二场亚特道夫的中心广场。
这一天在此处举行奥地利统治瑞士百年纪念的庆典。总督格斯勒竖立一支竹竿在亚特道夫广场中央,竹竿儿上放着自己的帽子。规定凡是经过广场的市民,都必须向帽子鞠躬致敬,以表示臣服。
这时有三名吉洛尔姑娘献舞,可是这些少女很快成为粗暴士兵调戏的对象,群众的愤怒逐渐高涨。舞蹈的中段,人们以无伴奏唱出极富地方色彩的《狄洛列瑟》。舞蹈过后,人们又被迫向格斯勒的帽子敬礼,但是只有威廉和儿子杰米,依旧只挺直站着不动,拒绝这可恶的命令。看到这人如此胆大,鲁道夫凭直觉马上想到帮助老牧羊人逃走的就是他,于是出其不意把威廉和儿子杰米逮捕,并没收了他手上的弓箭。
早已听说威廉是神箭手的格斯勒,突然想到一个残酷的报复行动,那就是从附近的苹果树摘下一个苹果,把它放在杰米头上后,命令威廉用箭射落。为了想救出儿子,威廉泰尔被迫下跪请求格斯勒打消此意,但是被拒绝了。
儿子杰米由于对父亲的本领极为信赖,就鼓励父亲接受挑战,这时威廉将儿子抱在怀里,唱出感人的咏叹调《不能动》,他唱道:“绝对不能动。把单脚的膝盖稳住在大地上,同时向神祷告,能救父亲的只有神。杰米,请你想一想母亲吧!母亲在等我们回去……”。
杰米回到桩子边,威廉要求取回自己的弓箭,当他在拿脚边的弓时,很灵巧地从箭筒内抽出两支箭,悄悄把其中的一枝藏在上衣里。就在众人屏息注视中,威廉射出第一枝箭,而且很顺利地把杰米头上的苹果射落,人们立刻高声欢呼。可是格斯勒忽然发现威廉怀里还有―枝箭,总督厉声盘问后,威廉凛然答道:“第一枝箭如果失败,第二枝箭是准备射杀格斯勒的!”暴怒如雷的格斯勒,马上下命令把他逮捕,并加上锁链。
由于侍女的通知,玛蒂尔德赶来后命令说:“奉皇帝之名,不得逮捕儿童,小孩由我保护!”这时即使是格斯勒,也不得不顺从皇帝的命令。
有关对威廉的处罚则宣布说:“在今晚将他送往有护城河环绕的鸠斯纳哈特城。广场上的人们齐声哀求,但一点用处也没有,格斯勒的部下则得意地欢呼,而威廉的革命伙伴们却诅咒说:“我们一定要把暴君驱逐出去!”。
第四幕
第一场 梅尔希塔尔家
老梅尔希塔尔被杀后,这个家就任由荒废了。由于战事迫在眉睫,为了向先祖留下的家作最后告别,阿诺尔德悄悄回来,痛苦地思念被格斯勒爪牙杀害的父亲,唱出了:《哦,我的隐密之家》。
这时随着突然发出的奇怪声音,他的伙伴们叫喊着:“复仇”出现。大家告诉他:“威廉·泰尔被关进监牢,我们必须尽快把他救出。”而阿诺尔德则说出父亲和威廉为了推翻暴政储藏的武器存放处。人们发出了震撼山河的叫喊声:“不是胜利,便是死亡!”。
第二场 琉森湖畔,亚克森堡山麓岩石林立的岸边。
狂风呼啸,乌云翻腾,浪花冲到岸边后即刻化成白沫。可能由于威廉·泰尔不幸被捕,受到打击有些狂乱的黑德维奇,表示要去求见格斯勒,这使邻居们惊慌失措。
这时出人意料地传来儿童的说话声,是杰米和玛蒂尔德随即出现。对杰米的勇敢由衷钦佩的玛蒂尔德,决定过来和大家住在这儿,人们感激地说:“为了营救威廉,她决心把自己当作人质。”
玛蒂尔德和杰米告诉黑德维奇,威廉不在亚德道夫,这时候他很可能正在渡过湖水,被送往新建的水牢,唱出优美的女声三重唱《我把你的儿子送回到你的慈爱中》
接着,天空中狂风暴雨即将来临。杰米突然想起父亲曾教他的,为了升起革命信号的营火,就往山上跑去。不久,凶猛的暴风雨真的来了。黑德维奇、玛蒂尔德和邻居们,同时为威廉的安全向神祷告。这时牧羊人洛伊托德跑来,把众人招呼在一起后说,威廉所乘的船正在波涛中颠簸着。于是众人都冒险在暴风雨中赶往湖边。
正当这时候,载着格斯勒和威廉的船,拼命要往岸边靠。此刻威廉的锁链被松开了,正在勇敢地驾驶着船只。当这艘船刚刚划上岩石滩时,又被巨浪拉回湖中。这时,杰米巧妙地把弓箭丢给父亲,船又飘上另一岩石滩,格斯勒从船的另一边走过来时,威廉立刻用箭射穿他的心脏,格斯勒便掉入深深的湖底中。
由于杰米点燃了营火,瑞士联盟的勇士们都聚集后,已经把格斯勒占据的亚特道夫城攻陷,这时一起凯旋归来。暴风雨逐渐远去,暴政被推翻,瑞士重获自由。此刻优美的大自然又展现在众人面前。人们把重享自由后的快乐之情,转化成对神感谢的祷告。幕落。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剧本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作曲
罗西尼
罗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
喜歌剧闻名的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佩罗萨,因为每四年才有一个闰年,所以等他过第十八个生日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他说这样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在过生日的前一天,有一群朋友来告诉他,他们集了两万法郎,要为他立个纪念碑。他听了说:“浪费钱财!给我这笔钱,我自己站在那里好了!” 罗西尼是城镇小号手朱塞皮的独生子,母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唱演员。父亲因评论政局而入狱多年,焦阿基诺是由在博洛尼亚任喜歌剧女主角的母亲抚养大的。罗西尼幼时当过铁匠的学徒,也曾在教堂唱歌,在剧院演奏羽管键琴,1806年在凯瓦利埃·朱斯蒂的资助下进入博洛尼亚爱乐学校师从父斯坦利斯拉奥·马泰伊学习对位。在学习期间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德美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岁毕业时写的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在威尼斯首演,获得成功,之后的12个月内他又写了6部独幕歌剧。1812年秋他的《试金石》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1813年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于威尼斯的公演使他从此名扬海外。罗西尼在创作中所展示的旋律天赋、细腻的的戏剧冲突、令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十足的韵律感都使他的歌剧强有力的感染了观众。1814年那不勒斯的两家歌剧院都聘请他任音乐指导,1815年罗西尼为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写的2幕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第一次把声乐装饰音全部写在了乐谱上,从而使大牌的歌剧演员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杜撰的加花音放到音乐中去,保证了歌剧的统一性不致受到破坏。由罗西尼所开创的意大利的歌剧时代,再经过多尼采蒂、贝利尼直至威尔第所形成的美声风格,使意大利仍为声乐艺术的圣殿,他们对声乐艺术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演奏时间

播报
编辑
序曲12分、第一幕67分、第二幕47分、第三幕57分、第四幕25分

剧中人物

播报
编辑
格斯勒 瑞士总督 男低音
鲁道夫 总督的侍从 男高音
威廉·退尔 瑞士的爱国者 男中音
福尔斯特 瑞士爱国志士 男低音
梅尔希塔尔 族长 男低音
阿诺尔德 族长之子 男高音
洛伊托德 老牧人 男低音
玛蒂尔德 总督的女儿 女高音
黑德维奇 威廉·退尔之妻 女中音
杰米 威廉·退尔之子 女高音
罗伊 渔夫 男高音
士兵指挥官 男中音
农夫、猎人、士兵等。
故事发生于13世纪,地点在瑞士的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