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個人與大學科系配適程度」

有別於考試分發機制,甄選入學機制強調的不僅是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表現 (約佔40%-50%),更是強調的是同學們所繳交的書面審查資料與面試表現 (約佔50%-60%)。可見在甄試入學機制中,並非強調同學的學科能力表現,而是更加重視同學的「個人與大學科系配適程度」(Individual-Department Fit)。誠如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王儷玲教授提到:「以本系大學部來說,申請入學的學測成績只佔整體的40%,其他都由書面審查(10%)與口試(50%)決定。」

 

2. 學測成績只是選才標準之一

然而,多數同學花了近「兩年半」的時間來準備50%的學科能力測驗,卻僅花了「兩星期」來準備另外50%的書審資料。更有很多同學認為學科能力測驗分數高就會錄取,但事實上可能不是如此。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 設計目的在評量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只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丁冰和教授指出:「學測成績高不代表你的書審成績就好。有些成績高的學生書面審查資料,讀起來感覺很馬虎隨便...這樣我們不可能把成績打高。」這點可能是只在乎自己學科測驗高,而相對不在乎書審與口試的同學值得去反思的地方。

 

小編短評:

       想當年考大學學測的時候,也犯了花「兩年半」(其實實際認真唸書也只有不到一年...)的唸書時間來準備學測科目的準備,而在準備備審資料的時間卻連1分鐘的都沒有吶……

 其實現在的高中考生們也跟我以前一樣,常常也會陷入這樣的迷思裡面,認為學測成績高就會上了,反而拚死拚活換來的只是40~50%的成績比重,而真正佔優勢的60%卻只規劃了考完學測後、甚至是成績公佈後,才來準備所謂的書審、口試,往往造成了明明學測成績高,個人申請方面卻不如分數略低的競爭者吶!

       尤其有些同學認為在校成績不好又沒有優異作品,怎麼跟那些優秀學生比咧?這種妄自菲薄的想法也不太正確,像有些成功申請上的勇者中,也是當時在校成績沒那麼優秀,實驗做的也不多,也愛打電動不太參與社團活動,但是憑藉著跟我一樣出一張嘴(誤)有優秀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能成功推甄上理想的學校哦,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口試技巧是有小撇步的!

arrow
arrow

    fun4lear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