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机动部队_百度百科

香港警察机动部队

准军事化防暴警察
收藏
0有用+1
0
警察机动部队(Police Tactical Unit,缩写:PTU),简称机动部队,俗称蓝帽子,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警察总区行动部,是准军事化的防暴警察。主要责任为进行反罪恶巡逻、于大型活动中执行人群管理、维持内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灾难支援等等。
中文名
警察机动部队
外文名
Police Tactical Unit,PTU
别    名
蓝帽子
成立时间
1958年
种    类
准军事化防暴警察
总    部
香港新界北区粉岭蝴蝶山路1号
主管部门
香港警务处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警察训练分遣队成立
警察机动部队执勤中 [1]
1956年,香港发生双十暴动,短短两天导致59人死亡,逾300人受伤。警察队深感有需要提升防暴能力,遂拨款150万港元,组织一个专门应付突发事件的部门。1958年2月,经过两年的策划,警察训练分遣队(亦有被译作警察训练营,英文Police Training Contingent,缩写:PTC)于粉岭军营正式成立负责防暴、人群管制及重开被封锁道路等的任务。 [1] 当时,驻港英军委派了陆军中尉L.F.C. Guyatt成为训练分遣队的训练主任,并且委任其为总督察。被委任后,L.F.C. Guyatt将英国陆军的防暴战略加以改良,并且加入香港元素。由此训练分遣队的战术及训练内容源于英国军队,同时需要富有特色及代表性,警队高层有见及此,警务处处长期后宣布训练分遣队为一支准军事部队
改组为警察机动部队
1968年,警察训练分遣队改变组织,并且更改名称为警察机动部队。警察机动部队成为半军事化部队后,高层认为其制服有须改变,经警务处处长的同意下,于1969年,所有人员改戴蓝色的贝雷帽、系上束脚带及穿上军靴。由于形象深入民心,故部队有蓝帽子的俗称。 [2]
从前,野外巡逻队由警察机动部队人员组成,人员会先被派驻边界警区4个月,其中首3个月会驻守于文锦渡、沙头角落马洲,其后一个月则出任快速应变部队。合并措施推行后,野外巡逻队不再从警察机动部队调入,野外巡逻队的组成已完成交由边界警区负责调派。 [3]
编制扩充
1997年,由16名女性警务人员组织而成的V连毕业,成为首批全女性的警察机动部队连。 [4]
2008年2月22日,时任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行动处)古树鸿在警察机动部队总部为一对铜像主持揭幕仪式,为庆祝成立50周年纪念所举办的一连串纪念活动揭开序幕。同年11月,在警察机动部队总部举行毕业操暨大会操。 [5]2009年,警察机动部队增加每年受训的连数,由现时每年4连增加至每年6连,以大幅度增强警力。

组织

播报
编辑

总部

警察机动部队总部设于警察机动部队基地,位于香港新界北区粉岭蝴蝶山路1号,由一名总警司出任主管(兼任校长),负责警察机动部队各大队及特别任务连的训练事务,并且定期检讨有关于内部保安及人群管理的策略、武器和装备等。其历史、传统及全面现代化的训练制度,使到其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优秀的警察训练机构。 [6]
警察机动部队戒备中
警察机动部队总部,由一名总警司担任校长,由一名高级警司担任副校长。
行政组,由一名高级行政主任领导。
  • 总务室
  • 物料供应室
训练组,由一名警司担任主管。
  • 支援小组,由一名总督察领导。行政,由一名高级督察领导;支援,由一名高级督察领导;视听教材,由一名高级督察领导。
  • 训练小组,第一训练队,由一名总督察领导;第二训练队,由一名总督察领导;靶场及武器训练,由一名高级督察领导;体能训练及课程制订,由一名督察领导。

结构

警察机动部队部署中
警察机动部队长期驻守有1,344名常规人员,由不同军装部门轮流抽调168名人员,组织成为一连、即一大队。人员经过训练及通过考核后,就进入为期16个月的执勤(包括训练时间在内)时期。及后大队就会解散,部分人员可能会被列进梯队,作为新大队的后援部队。随后新大队就成立,如此不断循环,运作灵活性高,确保警务处内全体人员均接受过半军事化训练。此外,即使人员曾经驻守于警察机动部队,因应情况,日后亦有机会再次被抽调至总部,接受更新过的训练,确保警察力量不断提升。此种制度确保香港若果发生大型事故时,可以随时召集到大量富有经验的半军事化前线人员参与行动。
  • 警察机动部队(成立时有两队)共有至少12连,包括新界南总区(A连)、西九龙总区(B连)、新界北总区(C连)、东九龙总区(D连)、香港岛总区(E连)5个陆上总区共5队及训练及后备大队(F连、G连、H连、X连、Y连及Z连)等等。常规连队通常只是指向5个陆上总区、3连训练/后备大队,即共8队。
  • 每连(共168名人员)由一名警司指挥,由一名总督察协助管理,由一名警署警长负责连内的行政及补给事务,一名警长负责连内所有的行动及内部事务管理。每连下辖4排(每排有41名人员),每排分作4个横排。当中每排由两名督察或者高级督察指挥一名警署警长、8名警长和30名警员。

训练

播报
编辑
人员于香港警察学院毕业后,在所属警区驻守满1年多后,都会被派进警察机动部队总部,通过为期3个月的半军事化内部保安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全方位训练人员于处理暴动及危机的能力。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压点控制法(即遇抗控制技巧)、防暴操(穿着防暴装备、排阵及防暴等)、直升机运送人员的行动训练(由政府飞行服务队提供支援,解释乘坐直升机的安全守则,训练人员于全副武装的情况快速乘搭直升机,及悬浮跳:在直升机不能够降落地面的情形下安全跳出直升机仓着陆;等)、射击训练(不同枪械的使用、于不同距离射击及战术训练等)、寻找掩护及埋伏点、接近可疑车辆及人士、反非法入境者行动(高空巡逻及山岭搜捕等)、人群管理(解释一般公众秩序和人群控制的技巧,相关法例程序及指引的正确运用等)及凶暴性人群控制(运用不同战术以达到控制人群的目标,训练人员有效率地驱散暴徒及拘捕目标人物等)等等。此外,警员升级后,或者其他职级人员升级后,均需要进入警察机动部队基地接受不同程度及内容的训练,历时4周,然后才参加其后为期3个月的半军事化内部保安训练。

培训

播报
编辑
战术及行动医学课程
战术及行动医学课程(英文:Tactical Medicine Course)为由医疗支援队与医院管理局合作举办的课程,为期半年,专门为到警察机动部队及特种警察部队(包括机场特警组要员保护组等等)设计。课程导师由医疗支援组人员出任,医院管理局人员则出任客席讲师,及对课程提供专业意见。课程共有12个单元,每个单元为期一至两日,每个月教授两个单元。课程内容涵盖多个专业范畴,包括创伤医疗、紧急辅助医疗、意外处理及核生化事故等的处理。训练地点分别为警察机动部队总部、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及急症室,以及救护车随车等。人员如果成功通过考核,将会获得由警务处助理处长(行动)和香港中文大学意外及急救医学教授联名签署的证书,成为合资格的警察行动医疗员(英文:Police Tactical Medic)。 [7]
警察辅助医疗急救课程
警察辅助医疗急救课程(英文:Police Paramedic Training Programme,缩写:PPTP)于1995年起正式开始教授,是由香港警务处医院管理局合作举办的专业化急救及医疗训练课程,用以专门训练部分香港警务处部门的警务人员,人员接受训练后会成为警察辅助医疗急救人员(英文:Police Paramedic Cadre,缩写:PPC);所获得的资格,相等于一名拥有二级紧急辅助医疗资格的香港消防处救护人员。课程由香港警务处顾问编排,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战术及行动的医疗课程。为期10日的密集式训练(包括到医院实习)内容包括:气道及呼吸的处理、中心静脉导管静脉注射输液法、创伤处理、缝针技巧、高级心脏支援术、分流和灾难应对、细菌、化学污染、辐射、核生化及恐怖袭击处理等等。通过基本的训练后,人员将会被派往医院急症室实习。为求掌握高水平的急救技巧,人员亦必须持续地复修有关的训练课程。 [8-9]
重大事故指挥训练课程
重大事故指挥训练课程于2010年开始举办,为培训督察级至警司级人员,以加强人员的评估及策划能力,提升人员在重大事故中作出有效的初步应变,包括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等等。

影视题材

播报
编辑

电影作品

PTU》(2003年)
《PTU女警之绝处逢生》(2003年)
PTU女警之偶然陷阱》(2005年)
《机动部队系列》(2009年)
机动部队之同袍
机动部队之伙伴

电视剧作品

学警出更》(2007年)
《PTU机动部队》(2018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