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格局比较大的书籍值得推荐?

有没有那种能涵盖哲学 经济 社会 生物 政治等各个学科的书 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的感觉
关注者
166,446
被浏览
24,145,224

3,037 个回答

迄今为止,看完久久不能平静的几本书。

对于拓展世界观,重塑年轻人的三观有非常大的作用。逢人必推。

1.《项塔兰》,豆瓣9.0


有人这么评论:透过项塔兰的眼睛,方能看透世间万象,看破人心。

重点是这本书很好读,金句频出,不得不佩服译者的功力。

是一本读第一句,就会被吸引的书。

26岁身染毒瘾,婚姻破裂,抢劫银行,被判入狱。后逃狱至印度,在那里过着流亡生活,加入过孟买黑帮,参加过游击队。在印度十年的摸爬滚打中,他得以深入接触印度社会,既见识了最低等的贫苦,也经历了最痛的苦难,最终迎来了自我的觉醒。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死过千次百次。但这个人不仅在以上所有经历中大难不死,还在刑满释放后回归老本行,把自己的真实故事写了出来。

作者长达八年的印度流亡岁月,是《项塔兰》最真实的蓝本。

罪与罚,善与恶,背叛与救赎,爱与自由交织在一起,这段传奇精彩的程度,早已超过了教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加勒比海盗的总和。

生命太短,就像有人总不能安分的接受碌碌平庸的一生,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会盲目寻求意义,把一些知识像碎片一样拼凑起来,就像某些鸟喜欢找些闪闪的东西来装点它们的窝。

所以他从不认为自己这是犯罪,而是一场寻找或者越狱。

他对于自己的善和恶,对于自己的每一寸欲望,都坦坦荡荡,有一种光明磊落的诚实。

他眼中的监狱就是自己的身份,为了完成寻找意义之旅,他必须不断地从一个身份越向另一个身份。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都能在项塔兰的各种人生际遇中或多或少找到些自己的人生答案。那就是,深刻的哲思,对自由的信仰,和受尽磨难却依旧无法泯灭的深挚爱意。

项塔兰说,“我花了很长的岁月,走过大半个世界,才真正学到什么是爱与命运,以及我们所做的选择。”

看完一本书就好像看到了人生的千百万种可能,也不禁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呢?

分享一些文摘:

1.最初我们什么都怕,怕动物、天气、树木、夜空,但就是不怕同类。如今我们怕同类,却几乎不怕其他东西。没有人知道别人为何做了某事,没有人说真话,没有人快乐,没有人安全。

2.如果命运没让你大笑,那是因为你根本没弄懂那笑话。

3.有时候,你的心需要比以适当的方式打碎。打碎自己的心之后,人就会有所体悟,或者说你能感受到全新的东西,那是唯有如此才能领会或感受到的东西。 那种破碎与体悟,是我在今天深深感谢并为之感动的生命体验。

4.有时,静默伤起人,就和疾挥而来的鞭子一样无处可逃。诗人萨迪克汗曾这样写道。但有时候,静默是说实话的唯一方式。”

2.《在路上》,豆瓣8.0

太有名,这本书。就算没读过这本书,多少也听说过书名。

没听过书名,也知道那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就出自《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这本书到底有多厉害?

1959年,鲍勃·迪伦只有18岁。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也不知道自己以音乐人的身份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烂了《在路上》,后来他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以至于很多年后,他会在全国巡演过程中,专门赶往凯鲁亚克的坟墓前致敬,重读《在路上》。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我觉得,《在路上》之所以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最让人着迷的,绝非主人公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身上和生活死磕的勇气。

我们总是想着,存钱,好好工作,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物质财富不是唯一的成功。

《在路上》是我想推荐给每一个人看的书,但老实说,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但是——一旦熬过最初几十页,就会迎来一种极其莫名、摧枯拉朽般的阅读体验,巨大的能量喷薄而出,拉扯着你读下去,直到一口气读完。

分享一些文摘:

1.我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

2.我只喜欢一类人,他们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刻,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以。

3.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

3.《局外人》,豆瓣9.0

作者加缪不必多说。才二十多岁,就写出了《西西弗神话》和《局外人》,四十多岁就拿到了诺奖,是诺奖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这是一本很短的经典,才120多页,2个小时绝对能看完。但这又是一部很厚重的经典,关乎全人类的心灵困境。看完这本书之后,你看待周围的社会,看待身边的人,都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一天他收到养老院的电报,得知了妈妈的死讯。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悲痛,而是想到了“我要坐两点的公共汽车,还得向老板请两天假”。葬礼上,他不仅没有哭,还一如既往地喝咖啡,抽烟。

第二天,他就决定出去游泳消遣,碰巧遇到了女友。两人就一起看了电影回到家里。回到公司后,对于上司提出的工作调动和升迁,他也都觉得无所谓;可以说,默尔索的一举一动,都和常理格格不入。

故事的后半段,他因为防卫过当,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判中,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完全不进行辩解,仿佛只是一个看客。然而庭审的现场,大家没有讨论他的罪行,却开始审判他的灵魂。

人们把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第二天就和女友约会这样的事情全都翻出来作为证据,最后,检察官义正辞严地喊道,“我控告这个人,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于是,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前,神父来让他忏悔祷告,默尔索说“我不信上帝”。一个“局外人”的一生到此结束。

看到结局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问:加缪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默尔索难道真的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混蛋吗?答案是否定的,默尔索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

《局外人》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可以保持一种无比清醒的认知。这种清醒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因为你从此以后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真正由心而发,忠于自己的。

就像豆瓣介绍写的,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

分享一些文摘:

1.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2.他这样对我说话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他看来,我们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被判了死刑。

3.荒诞的反面就是理性,当理性的规范到达一个极端时,世界就被称为荒诞的世界了。面对这种巨大的荒诞压力,有的人奋起抗争,有的人唯唯诺诺,可是最后都是以生命的终结告终。

4.我始终不理解,日子为什么可以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日子过起来如此漫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却又如此紧凑,一天推涌着一天。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词,对我来说还剩下一些意义。

第一本《乡土中国》,神作中的神作,豆瓣评分9.1。

作者介绍:

费孝通(1910-2005),曾在旧社会就读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后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内容概括:

书名虽然简陋(用简陋来形容是因为大多数人看到书名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但是内容逻辑性极强,章节间层层递进将中国社会和文化讲的十分透彻。书中并非讲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而是在讲秩序、伦理和背后的规律。由于作者融贯中西,书中包含很多中西文化的对比:比如儒家与基督文化对比,中西家庭中心关系对比,西方的权利义务与中国的忠孝仁义对比。本书属于“未完成之作”,但是不影响其已完成部分的精彩。这本书非常轻薄,一般百十页左右,不会给没时间的读者太大读书压力。

读后感想

中国传统思想(包含儒家思想及其演化)绵延至今,仍然对当世人们产生着较大影响,甚至左右着人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做事情的方法,也许是其中蕴藏着某种普适性。读完此书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书中最精彩部分在于“差序格局”以及“团体格局”的论述。

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而后如同波纹荡漾开一样延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对应着儒家传统思想的“伦常”,如同我们常听到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按此“差序格局”处世,便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顺序,因此古代儒家讲求“克己”。持这种思想做事难免会出现“私”,因为以“己”为中心,必然做事会维护“己”的利益,这个“己”可以是一个团体,可以是家庭、氏族、甚至国家。因此西方国家好推广什么“普世价值”,而我们并不会。西方的基督教为了强化“无私”,甚至让耶稣是处女所生,其父亲是谁也没见过的上帝。这样没有现世的父子兄弟,就会“无私”。

团体格局是将道德观念或者法律构筑在团体和个人之上。如同美国《独立宣言》开篇:人人生而平等。基督教要求的也是“不分差序的爱”,有点类似中国古代“墨家”的思想——兼爱。但墨家思想在中国并无生存的土壤,儒家思想中的“仁”看似是“团体格局”的要求,然则并不是,孔子解释为:克己复礼为仁,仍然是差序格局的思想。中国历朝历代也有法律,但并不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规范义务,而是为了维持差序这个秩序而存在,与儒家的道德观念相辅相成。古代法律与近代法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产物。

两种格局概念的提出,瞬间让读者对中西文化差异有了大局认知。读完真的忍不住要说:精彩!

第二本《万古江河》豆瓣评分8.1,接近神作。

作者介绍:

许倬云,先后在台湾、美国和香港等地执教并长期生活。因此思想维度融贯中西。与之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有着相似的经历。

读书过程:

这本书用时两个月才读完,除了个人杂事干扰外,也确实因为这本书内容非常宏大。仿佛长轴书卷慢慢展开一个中国,当自己紧紧盯住其中一部分被吸引时,会发现其深度亦深厚不可见底。因此这一遍只是惯性通读,此书适合慢慢品。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按照时间线展开讲述中国发展历程,但这不是一本通史类型的快餐知识普及书籍。而是通过历史发展,梳理出深埋表象下面的一条脉络。从上古传说找到现实考古证据,推理其中发展的真实性部分,以及其对应后来中国发展的影响。之后对于历朝历代的叙述讲解也并非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作者找到其中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文化意识层面的成因。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3分,接近于神作。虽然同是讲文化,但它与之前介绍的《乡土中国》不同,《乡土中国》将厚重化为轻薄,《万古江河》是信手拈来的轻薄,拓展为深沉的厚重。

个人读后感

如下算是记录梳理自己对于“读史”爱好所经历的思想阶段。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时常也在思考读历史是在读什么?初中语文课本里载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我曾经信以为真,进入佛家语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不断填充自己的读史量。同学朋友羡慕我能博学多引,“读史”作为一项爱好也满足了我的心里虚荣和成就感。这段时间读史以传统史为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极简欧洲史》《近代中国史》这类。(其实徐中约版《近代中国史》也很厚重,这本书先是以英文发表,而后翻译成的中文)

后来读来读去,渐渐发现历史事件是死的,都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事实,大部分已经盖棺定论,虽然还有很多有争议的事件,但是在细枝末节推敲那是史学专家的事。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它还能给我带来什么?这时的我对自己的爱好产生迷茫,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这个阶段我读的书都是“偏”“杂”“奇”为主,以猎奇来填充自己由于迷茫带来的精神空虚。这段时间读的书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隐公元年》《春秋大义》《兵家必争之地》,甚至是《王阳明:一切心法》等,偏向人物传记类的较多。

直到后来读了一些备受好评的大作,如《庸人治国》《乡土中国》《党员党权与党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及这本《万古江河》。这时候才发现,原来读那么多其实是在读“规律”,之前所读一切只是历史的表象。真正使人明智的是善于从发展运行中找到深埋其中的背后逻辑和底层规律。一切历史事件以及行为发生的背后都有其必然规律,对于政治书中所言:不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而是广大群众造就历史。这句话也有了一些感触。现在还远未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也许一生都不能达到,但是现在对于自己的这一爱好至少不再迷茫。也许会成为一生的修业。


更新(我倒要看收藏比赞能多多少)

第三本《贤能政治》

第四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五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六本《万历十五年》

第七本《东晋门阀政治》

第八本《三体》


第九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第十本《江村经济》

第十一本《浮生六记》

2023年只看了8本书,感悟在这个回答里。


推荐书目链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