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父親教練和國家隊教練的矛盾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0,898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父親教練和國家隊教練的矛盾

近年難得看到這麼精彩的運動電影,沒進電影院之前,其實期望並不高,運動電影的罩門是結局,往往結局是主角終於成功的故事,這種毫無懸念的結果失去了娛樂大眾疑猜的樂趣,而中間故事主人翁淚水奮鬥的情節也因千篇一律,無新鮮感而流失觀眾。

然而看了幾分鐘之後,卻發現導演功力頗高,平鋪直敘的故事中處處有笑點和洋蔥。片中還有不露形跡的摔角規則教學,引導絕大多數不懂摔角比賽的觀眾能瞭解摔角規則,進而能欣賞劇本故事。

這齣戲是改編自印度摔角選手瑪哈維亞的傳奇感人故事,他是國家摔角金牌得主,卻因生活與體制問題而放棄摔角夢。他一心一意能生個兒子,一圓當年未盡夢想。

哪知命運弄人,多年的努力,膝下仍無子,卻有四位寶貝女兒。在偶然機緣下,發現兩個女兒不讓鬚眉的摔角天分,開始訓練她們摔角,過程酸甜苦辣,情節緊湊,又哭又笑的,娛樂性頗高。

當大女兒獲得省籍冠軍,正式進入國家隊訓練之後,一齣「父親教練和國家隊教練的矛盾鬥爭」正式上演,現實體壇中,這種情節故事幾乎天天在發生,而且幾乎每一種運動都會上演這情節。

發覺孩子有某運動天分,在基礎階段給予全面指導的常是家中老爸或老媽,他或她年輕時就是這項運動的好手,指導自己的孩子當然格外的用心,等到入選國家代表隊之後,常必須退出教練身份,把孩子交給國家隊正式教練。

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的確,在高階運動員階段,要指導選手不僅是技能而已,必須完全瞭解他的心理與個性。這一點父親教練當然勝於國家隊教練,後者恐怕是一對多,無法很深入瞭解每一位選手的優缺點。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然而,運動是很科學的,尤其是高階運動員訓練要十分講究科學,而科學又是不斷演進的,當年老爸教練當選手時的那一套訓練方法,說不定早已經被淘汰多時了,理論上國家隊教練的訓練方法與國家隊訓練中心的現代化設備工具,應該對選手有利的。

在台灣,這中間還夾雜著選手拿到亞奧運獎牌獎金之後的獎金利益分配問題,讓啟蒙教練和國家隊教練的矛盾衝突屢見不鮮。

或許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可以參考,曾經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國網球好手李娜,儘管她的先生姜山本身就是高階運動員,有曾一度擔任她的教練,但是他們為了讓李娜成績更突破,姜山自己退位為陪練員,另外聘請了外籍教練,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誤開始逐步減少,才有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而最後的教練卡洛斯對李娜的發球技術進行了改造,使得李娜的發球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才得到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是亞洲籍第一位獲得這兩個大滿貫賽事冠軍盃的運動員。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郭豐州

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