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島剛/東京奧運舉行或延期?因疫情陷入困局的日本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評論

野島剛/東京奧運舉行或延期?因疫情陷入困局的日本
受COVID-19全球大流行疫情影響,目前東奧正處在「舉行,還是不舉行?」的緊要關頭。圖為在日本奧林匹克博物館參觀的遊客。(攝影/REUTERS/Athit Perawongmetha/達志影像)

文字大小

分享

加入書籤

前往專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3月14日的記者會上,針對東京奧運是否如期舉辦一事,做出下列如此回應:

「國際奧委會(IOC)會長巴赫(Thomas Bach)已發表聲明,將全力支持今年7月24日的奧運成功如期舉行。我們知道IO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保持密切合作,隨時關注事態發展。在這樣的方針底下,我們將與包括IOC在內的所有相關人員維持密切合作的方向沒有任何改變。總之,我們必須致力克服疫情蔓延,希望照計畫順利舉行奧運會。」

聽完這樣的發言,我覺得奧運應該是不會在今年夏天舉行了。理由有點難說明,我只能說,這是身為政治記者的第六感。言談間不時透露出:「如果是IOC或WHO下的決定,我們也只能聽命行事。」安倍的言語給我這樣微妙印象。

我的這篇文章是在3月中旬刊登,屆時也許日本政府還不會正式公布最後決定,但是我猜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可能會發表東京奧運將延期舉行的消息。

有關奧運舉行與否的最終決定,IOC現在是表示將於5月底發表,實際上,它設定的這個期限真的太晚了。若考慮到選手的練習、工作人員的安排、移動手段等,在7月24日開幕式的3個月前就必須做出決定,不然會造成各方面的困擾,這是國際運動界的共識。當然是愈早確定愈好。

依照我的判斷,因為WHO已宣布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Pandemic),以及歐洲、北美的疫情蔓延,舉行東京奧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怎麼說,奧運是從希臘開始的,是以歐美人為中心的運動盛事,但是現階段的歐美在COVID-19的因應上已經手忙腳亂了,要在今年夏天如期舉行奧運實在是有困難。如此一來,日本政府當初所描繪的「日本盡可能從疫情危機中站起來,趕得及實現奧運」的劇本,已是天方夜譚。

一兆日圓建設和宣傳費,日本無法接受奧運被取消

目前可能性最高的是「延期一年或兩年」。對日本而言,是無法接受取消奧運,興建奧運場館所投入的建設費用和宣傳費用據說高達一兆日圓,如此龐大的金額不可能就這樣付諸水流。

還有,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已經從IOC取得奧運播放權,並且賣給世界各國的媒體。IOC的預算有7成都是來自播放權的收入,據說其中一半是來自NBC的播放權利金。NBC不會接受奧運取消,IOC也不可能忽視金主NBC的意思。春天和秋天在美國有許多重要運動賽事,對NBC而言,奧運在夏天以外的季節舉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延期」。

仔細觀察的話,已經出現幾個徵兆了。主辦城市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說「絕對不接受奧運取消」,但對於「延期」卻隻字不提。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是直接建議「延期一年」,我懷疑川普總統有可能受到安倍首相的請託而開口的吧。IOC公開表示遵從WHO的判斷,若深入思考的話,也覺得這個說法很奇怪,奧運的主辦單位明明是IOC,照理說是以WHO的情勢判斷作為參考,決定權應該是在IOC身上。

我個人認為WHO、IOC、美國電視台、日本政府還有川普之間,極有可能已經在檯面下達成了「延期」的共識吧。

無人敢開第一槍,「讓WHO決定」背後的盤算

日本政府本身也想要迴避因疫情而放棄舉行的這條路,因為這會成為安倍政權的責任問題,也會影響到在今年秋天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有可能危及安倍的三度連任之夢;或者是因反安倍的聲浪高漲,導致解散國會辦總選舉,甚至演變成自民黨因此下台。另一方面,IOC自己也不想要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讓WHO來決定是最好的。WHO只要說由科學觀點來看,像奧運這樣人潮從世界各地湧入的大規模集會應該避免,就足以說服大家了。

日本人也很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像奧運這樣的大型國際盛事也很難沸騰起來,即使是觀眾動員,都會受到影響。來自歐美的觀眾也會接二連三地取消觀賽行程吧。就算是選手,現在亦無法放心全力練習。所以從所有面向看來,合理的判斷應該是沒辦法如期舉行了。

相反地,日本目前在成功如期舉行奧運的美夢與疫情的惡夢之間舉棋不定,處在「到底是舉行,還是不舉行?」的緊要關頭,現在的日本人無一不希望能夠快點從這種兩難的困境解脫。

正因為如此,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大多數日本民眾認為東京奧運辦不成,大家都很冷靜地認知到現今疫情的嚴重性,應以防疫為重。

56年後再辦東奧,原盼重返榮光

但是,在COVID-19的疫情噩夢開始之前,日本全國上下還沉浸在即將舉行的東京奧運美夢裡。這場東京奧運夢可回溯至2013年。

原本,奧運候選城市中,日本東京是排行第三,但在最後評審階段,競爭對手的伊斯坦堡和馬德里因國內因素而被淘汰,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最後由東京出線。自2012年起當上首相的安倍晉三,他的支持率也因為東京奧運一下子提升不少,更是之所以維持長期政權的關鍵之一。

上一次的東京奧運是1964年,當時我還沒出生,我是出生於1968年,在1970年代經常聽到上一輩的人說:「東京奧運辦得非常成功。」因此,當2013年確定由東京取得2020年的奧運主辦權時,我也滿心期待,心情興奮不已,甚至很慶幸自己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東京奧運的風華再現。

我自己也上網申購了奧運門票,申購的票價合計100萬日圓左右。舉凡柔道、棒球、網球、足球、體操、羽球、開幕式和閉幕式等等,只要是我有興趣的,幾乎都列入名單了。老實說,如果全部購票成功的話,我也很傷腦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通知,結果只抽中了兩項比賽──自行車和體操。即便如此,我的朋友還是說我很幸運。

對日本人而言,對這次的奧運懷抱著兩個美夢。一是意味著從311東日本大地震的復興,二是有望從1990年左右開始的長期經濟不景氣「失落的20年」中復活,所以當2020年的奧運決定在東京舉行時,許多日本人把它視為脫離「失落的20年」黑暗隧道的出口那道光,心情振奮不已。

逐三兔者,不得其一
Fill 1
於2019年11月完工,預定作為202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場館的新國立競技場,如今籠罩在奧運因疫情延後舉辦的陰影下。(攝影/REUTERS/Athit Perawongmetha/達志影像)
於2019年11月完工,預定作為202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場館的新國立競技場,如今籠罩在奧運因疫情延後舉辦的陰影下。(攝影/REUTERS/Athit Perawongmetha/達志影像)

但是,萬般期待奧運成功的結果,卻被日本政府的誤判給搞砸了,真是一大諷刺。1月和2月期間,日本基於「東京奧運成功舉行」、「吸引外國觀光客赴日旅遊」、「實現習近平訪日」的考量,除了湖北省和浙江省之外,並沒有對來自中國的遊客實施入境限制;對於台灣和美國視為危險區域的廣東省,日本也沒有採取禁止入境的措施。

直到3月9日,日本政府終於發動來自中韓遊客必須兩週隔離、取消免簽等措施,但此時日本境內確診人數已不斷增加,面臨棘手的局面,真是自作自受。日本有句諺語:「逐二兔者,不得其一」,原意是指一心不可二用,更遑論日本同時追的是三兔:「奧運」、「觀光熱潮」、「習近平訪日」,如果奧運真的確定延期的話,也意味著全數落空。

只是,對安倍政權而言,勉強稱得上幸運的是有關奧運延期,可對外強調是全球疫情蔓延的關係,並不是日本的責任。然而,不可諱言,日本人對安倍首相的信賴度將大幅降低。比如欠缺領導能力、反應能力慢、公信力不足,不管是哪一項都比不上台灣,這在日本國內引起廣大討論。

在日本,台灣的總統蔡英文、副總統陳建仁、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政務委員唐鳳,這些人在電視上被視為台灣防疫成功的大功臣,過去台灣政府不曾被日本媒體如此大力稱讚,其背後也反映了對日本政府的失望。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倍首相在爭取奧運主辦權的演說上,表示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狀況是「在掌控中(under control)」,即使當時的日本人完全不這麼認為,但是對於能夠取得奧運主辦權是舉國歡騰,對於真相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喜事為優先。

有關這次COVID-19的疫情發展,日本政府也一定想要再度高喊「在掌控中」。只不過事與願違,COVID-19的傳播速度之快,不只在日本,更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已經是接近「控制不住的(uncontrollable)」的失控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舉辦有大量的選手、大量的工作人員、大量的媒體聚集的奧運,應該是不被允許的。

即使是退票也好,我個人誠摯希望奧運能夠延期。一面害怕被傳染COVID-19,一面唱國歌,感覺也很掃興。雖然為準備在奧運大展身手的選手們感到遺憾,但是健康和安全比什麼都來的重要,我由衷祈禱疫情能夠在今年度結束。

(閱讀英文版,請點:Hold or Postpone the Tokyo Olympics? The COVID-19 Pandemic Hobbles Japan。)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