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精進自我,猛練不是好方法!馬拉松選手張嘉哲:逼自己硬撐,反而跨不過去|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攝影/賀大新

想精進自我,猛練不是好方法!馬拉松選手張嘉哲:逼自己硬撐,反而跨不過去

2020-07-16 採訪‧撰文 盧廷羲

馬拉松國手張嘉哲在 2019 年的中國廣州賽,跑出 2 小時 15 分 02 秒的成績,不但刷新個人紀錄,這個數字也是「台灣史上第二快」,僅次於 20 年前、前國手許績勝的 2 小時 14 分 35 秒。

張嘉哲說,科技、醫療發達,延長了選手的運動生涯,但 37 歲的他,去年已經算是半個老將,能突破紀錄還是很驚喜。

畢竟,原先的個人紀錄(2 小時 15 分 56 秒)出現在 2011 年,這一等,可是等了 8 年之久,中間他經歷了自我懷疑、嚴重受傷,甚至醫生都不看好,他能再次跑出佳績。

早在 2008 年,張嘉哲就有望參加北京奧運,當時的參賽門檻是 2 小時 18 分,不論他在練習、正式比賽,都曾達標過,但關鍵的那幾場比賽,當時跑了 2 小時 20 分,有時「差一點」,就是沒有跨越門檻,也找不出原因。

錯失了北京奧運,接下來的賽事,他又恢復水準,數次跑進 2 小時 18 分,他才意識到,這是「心魔」問題。

練習時要斤斤計較,比賽時要忘掉所有

於是,他重新調整心態和練習方式,並訂定一個準則,練習時,要有會計師精神,從動作到訓練量,都要斤斤計較,做到最準確;比賽時,則要忘掉所有指令,讓身體帶著自己跑。

2012 年,張嘉哲首次跑進了倫敦奧運,拿下第 77 名,「原來是潛意識作祟嘛,回想起來,什麼害怕挫折、壓力很大,這些理由都很好笑。」

然而,2014 年張嘉哲參加丹麥錦標賽時,左腿脛後肌肌腱撕裂,運動生涯面臨嚴峻挑戰。他坦言,跑步 20 多年來,一直都有大小傷病,只是這次,「韌帶、肌肉全斷,我甚至不覺得痛,因為連神經也斷了。」

多元訓練、突破紀錄,找到跑步樂趣

主治醫生跟他說,想繼續跑,就得開刀,但就算積極復健,也只能恢復到 8 成水準。醫師把他手部的掌長肌切下來,移植到足踝內側的脛後肌,張嘉哲笑稱自己「手殘腳殘」,最慘的一刻,得躺在病床上,靠母親清理排泄物。儘管如此,張嘉哲沒有放棄。有位醫師對他說,只要心臟還在跳,就能跑步,「我把這句話解讀成,心沒事,就一定能跑。」

復健過程,他開始尋求更多方法幫助自己進步。他接觸了電療、超音波、平衡墊、瑜珈球,而不是只靠意志力,「以前一直重訓,練硬底子,但受傷後我開始來軟的,這樣對身體也很好。」

在訓練菜單上,他加入了大量的移地訓練,隨著環境變化,調整跑步的身心狀態。張嘉哲曾在日本長野縣的高原練跑,當地是高海拔,由於低壓、低氧特性,會促進紅血球生長,紅血球一多,人體的帶氧量增加,耐力就會變好。

他也不再只是單純追求速度,而是找到更多跑步的樂趣。張嘉哲說,像是在森林練跑,「陽光從針葉灑進來,有人幫我按摩、放鬆,這是多好的體驗。」

不放棄、勇於嘗試、不斷調整,張嘉哲在去年跑出個人最佳成績,遠遠超越醫生口中的「只能回到 8 成功力」。如今,他一周訓練 6 天,兼顧練跑、重訓、瑜伽、移地訓練,要以東京奧運為目標,再次挑戰個人紀錄。


張嘉哲

1983 年生,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畢業,現役馬拉松國手。
2012 年跑進倫敦奧運,拿下第77名。
2019 年跑出 2 小時 15 分 02 秒,突破個人紀錄,也為台灣馬拉松史上第二快的成績。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