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乒乓球混双中国不敌日本队,是双方实力差距吗?还是其他原因?

关注者
807
被浏览
2,116,028

328 个回答

昨天是女排,今天是乒乓球,说句实在话,两个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情况,哦,今天还有个跳水也是很意外,我们觉得夺金都没有问题的项目,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先要肯定两名老将的能力,也可以要肯定他们的心理态度,不会说不拿这场比赛作为重点的重视比赛。许昕和刘诗雯两个人搭档也是比较久了,而且之前在世锦赛上,实际上这个比赛混双就是日本的冠军。因为确实在双打的过程当中,不只是每一个人的单人能力,可能也有配合上面的因素,尤其混合双打,可能更加看重的是两个队员,能不能互相照顾自己的短板?能不能在比赛当中去找到对方衔接中的漏洞?

所以,这一点今天确实伊藤美诚和水谷隼做的是最好的,而且今天中间对方扳回来的时候,整个咱们的气势是被压制的,尤其是决胜局,前面的心态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被对方连续进行得分,要是说今天状态不好的话,确实是许昕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很多的拉球还有回球不到位。

当然,你要肯定的是对方这两名,也是年少成名的名将,实际的比赛经验也非常丰富。两个队伍的能力伯仲之间,而且,毕竟对面实际上年轻化一些,没有什么找理由的事情,输了就是要去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我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媒体就一定要非常觉得今年就一定是所有的优势项目就要有金牌或者什么的,现在,全球体育发展趋势非常的迅速,每一个队伍都在提升自己的能力,都在接近这个项目的最高水平。包括我们非常擅长的国球和羽毛球,跳水,体操,排球,这些我们都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所以为什么对这些项目就必须要夺冠,当然,冠军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第一,就说明你确实实力有差距。但是我们要想的是,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日本在兵乓球上的发展绝对也不会差,虽然个人实力还有很多欠缺,但是团体的表现是非常好的啊,而且像这种混双的比赛,毕竟第一次进奥运会,都是第一次熟悉,所以变数也确实很大,我们内心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能在这样优势的项目上,稳稳的拿到金牌。但是任何竞技体育都是有临场发挥的问题,谁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或者是常胜将军。

所以,乒乓球队要总结的很多,两个球员也不要后面影响自己的团体和单打,双打项目,毕竟年龄这样大的丰富的老将,他们会调整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着什么,知道前面自己为什么会没有打好这样的比赛,你不能去太苛责。

日本队伍,在今天的表现,尤其是在落后的情况下,没有放弃,打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并且也压制住了咱们的很多的进攻。这就是今天他们表现好的原因,我们要恭喜,也要祝福。

同时,我觉得我们要正视自己对于我们优势项目的一种看法,没有任何的优势项目,你就是绝对的冠军,或者是你就是能够永远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虽然在日本输了乒乓球,会觉得对中国来讲是不可能接受的,毕竟,17年奥运会都没有输过了。中国群众和民众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是你就要认这个规律,就是竞技体育带来的这种你超我赶的规律,没有人能够去打破。

好好比好后面的比赛吧,所有球迷,都要去冷静的看待这件事情,许昕和刘诗雯已经打的很不错了,两个人是发挥了正常的状态,但确实调动和稳定性还不够。这也说明,咱们的国球不可能没有问题,其他的国家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遇到了挑战,就要去找到应对的方式。

不用想着什么是稳得,你就看现在的体育发展趋势,美国篮球输法国,巴西足球踢不过科特迪瓦的队伍,女排赢不了土耳其,说明世界体育都在进步的,别小看任何一个国家,别轻视任何一个对手,做好自己,调整好心态,再出发,冷静下来思考吧。


粗线条谈东京混双决赛:许昕/刘诗雯,到底输在哪?

写在前面的话:思考了半天,发出来此文,已经预料到会受到劈天盖地的批评。关于本场比赛的胜负,也咨询了一些顶级的业内人士,后来又看了七八遍回放,于是有了下面的文。

知之深爱之切,知道昕雯组合一路走来的不易,所以当许昕拉球下网一瞬间,仿佛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竞技体育终有胜负,胜利属于最强者,输了就是输了。

但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从2006、2007年开始看许昕、刘诗雯,十四五年的时间,几乎见证了俩人整个职业生涯,天赋异禀却又充满了遗憾,回首望去,犹记得青葱出道,志比天高,活力无限!岁月无情,少年天才终成迟暮老将,东京一役是俩人最后绝唱,心中虽有无限不甘,却再难觅正名机会,顿生一种苍凉之感。

输了,就是输了。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处于一种极度难受、压抑之中,不能提笔也不忍提笔。

不想简单鸡汤自己一句,说“拼搏了,就是最好!”在成王败寇的奥运赛场,跪着赢也是赢,站着输也是输,结果最重要!

但是,还是决定提起笔,直面失败,“剖开了”、“揉碎了”,谈谈“我们是怎么输的”?主动舔舐流血的伤口,会疼更会痛。但是,坚信“没有将我们消灭的伤口,必将使我们变得更为强大”,弄懂了“输”的症结,也许我们就能早日找到“赢”的药方!

问题一:刘诗雯的疲软,是昕雯组合决赛失利的根本原因

把这条列为失利第一条,特别残忍。但是,正如赛后采访,看着刘诗雯说对不起整个团队,陪她一起流泪一样,为了以后能赢回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短板,看清楚自己的“伤口”。

很多球迷反驳说:“许昕发挥也不好啊,没有爆冲,全是高弧线、大高调,被伊藤、水谷打了不少回头!”

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要想看准,必须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看。

双打,是一个连锁反应,谁最后失分,主因并不一定在谁。

前两局,顺风顺水,刘诗雯发挥很稳定,但得分主要靠许昕实力硬扛,比如

从第三局开始,水谷/伊藤摸准了刘诗雯过于求稳,只敢搓接、不敢加质量的心态,在刘诗雯接发后,大大加强了搏杀。

可能,很多球最终是输在许昕手里,但正是刘诗雯的“不作为”,与对手一起,把队友许昕逼到了悬崖边上,过来的全是高质量,换成谁,失误也是必然。

如果刘诗雯接发球时候能够强硬一些,给对手一定压力,许昕不会在后几局被日本组合简单的“别直线”给限制死。许昕的“这条直线”,备战期间一定经过了千锤百炼,从临场发挥来看,并不差。

还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转折点的第三局,6:3大比分领先情况下,刘诗雯连输4分,导致该局最后被逆转,直至战局最终逆转,在奥运会赛场上,3:1与2:2绝对是天壤之别。

反观对手,水谷/伊藤组合,其实伊藤是该组合真正的灵魂,水谷是稳定,威胁来自伊藤。有兴趣的话,可以回看关键第三局、第四局和第七局,决定走势的得分,基本都是伊藤。

点出“刘诗雯”,并不是为了伤口上撒盐,本场比赛惨痛的教训,启示我们:未来中国混双要想重新崛起,女子选手的过硬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组合的“起”、中国组合的“落”,皆源于此。

问题二:接发球的弱势,是导致局面陷入被动直接原因

我从来没不认为。有运动员天生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一定是技术原因造成的,没有意外。

我们不能把失利原因,简单粗暴概括为刘诗雯心理素质差,第三局被反超,第四局、五、七局一直落后、苦苦追赶,换成谁也会紧张、保守。我们更需要探究的是,到底是哪些技术环节被对手克制,导致全面陷入被动、处处挨打?

有球迷说,是日本组合专门强化了对许昕远台拉球的训练,我并不这么认为。

克制远台,一定是从近台压制做起,是刻意为之,绝非偶然。

个人认为,直接原因——在接发球环节。

可以回想、比较一下,决赛4名选手接发球:水谷隼主要以反手拧拉为主,带有攻击性;伊藤美诚,强在变化,或弹击或侧剌,特别是反手剌,直逼许昕反手外角,质量极高,决定性的;许昕接发球,拧拉虽轻,落点不错,对伊藤起到了很好牵制作用;唯独刘诗雯,全场以搓、摆为主,几乎没有挑打和变化,这恰恰为日本队的搏杀创造了巨大机会。

中国队走向世界乒坛霸主地位,诀窍是“前三板技术”,放到混双,仍是切中要害。

世界上没有如果,如果刘诗雯敢于尝试接发球抢拉半出台、加力劈或挑打变化,率先把压力先扔给对手,而不只是“把球送上台”,然后让许昕硬扛,也许结果大不一样。

接发球的牵一发动全身,启示我们:乒乓球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被动可能会导致整场比赛被动,这样惨痛的教训,希望不要再次重演。

问题三:伊藤美诚,是压垮昕雯组合的那一根稻草

实话实说,我极度讨厌大头藤。

但讨厌不能抹杀伊藤的强大!

就本场比赛发挥来讲,伊藤美诚几乎把日本组合从混双提升到了“男双”高度,接发球能极大牵制许昕、进攻能得分、防守能扛住,决胜的第七局,一个反手弹击偷袭正手位大角、最后一个急下旋长球,直接带走了比赛胜利!

伊藤美诚的强大,表面在“怪异发球+颗粒特殊打法+搏杀型打法”,实质在于对乒乓球的理解远高于绝大多数的女子选手。

她阅读比赛能力、对对手心态拿捏、进化提升的能力、乱中取胜的打法,等等。在讲求实力至上的世界女子乒坛,是一个另类。但正是这种“另类”,造成了她的独特与强大!

伊藤美诚,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或许是近二十年世界女子乒坛,我们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但是日子还长,陈梦、孙颖莎、王曼昱们正年轻,她们这一代人的对抗,才刚刚开始。

伊藤美诚的崛起,启发我们: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以后再遇到日本组合,一定要死死抓住伊藤,伊藤熄火,日本组合肯定歇菜!

又想起了伊藤诡魅的笑,送她一句话:没有永远晴空万里的天,也没有一直坎坷不平的路。风水轮流转,总嘲笑别人失败后的苦涩,被“打哭”的日子,离自己也就不远了!

最后能,我想说:

痛快淋漓的话,可以说,决赛失金的痛,却需要漫长时间消化。

时隔17年,中国乒乓再次奥运丢金,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心里,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释怀。

有些事情也许离远一些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

奥运输球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到底是中国乒乓走下神坛的先兆?还是重新制霸世界乒坛的起点?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是“刺”,就一定要“拔出来”!“一时的疼痛”或许会减缓我们前进的速度,但“把我们唤醒的痛”也许会让我们走的更稳、走的更远!

我,坚信这一点。


如果您对我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杨磊谈乒乓”,我给您分享,一个热爱了乒乓球二十年、买了八大收纳箱乒乓读物、做过三年《乒乓世界》器材版编辑的深度乒乓沉迷者,对乒乓球运动的所有理解。乒乓球,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起热爱我们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