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榮獲「台北文化獎」的茶人~李曙韻 - 台灣茶訊tea520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一位榮獲「台北文化獎」的茶人~李曙韻
2014/05/11 21:45
瀏覽7,11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右一圖片來源:網路,圖片如有錯歡迎指正與提供

「人澹如菊」茶書院,取名自唐代詩人司空圖名句「落華無言,人澹如菊」。

 

李曙韻,與茶的淵源始於兒時記憶中父親的茶壽,一隻錫製保溫籃滿載著一壼溫暖却深不可探的褐色汁液。高中畢業第一份工作選擇在新加坡茶館茶淵,結交了三位一輩子永遠的茶知已。

 

1991年來台赴東海中文系就讀,隨身的三大袋行囊中,有四套不同版本的《紅樓夢》、數把朱泥壼及一年份的各色武夷岩茶,當然,還有一顆對逝去的優雅文化的眷戀之心。來台前對台灣的印象均來自三毛及瓊瑤連續劇,誤以為台灣滿街都是梳髮髻、穿旗袍的宋美齡,中文系裡皆是著馬褂藍衫子的鄭愁予。曾在台中茶館兩度短期工讀,一頭栽進了台茶的奧秘世界,也牽出了日後的一段茶姻緣。

 

婚後在嘉義落了腳,繼承了一批五0年代夫家奶奶開茶館時用的白瓷壼,注定一生的喜怒哀樂都與茶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緣,所謂的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先仁慈地配送了一位賭性超強、屢挫不悔的先生來成就她一生的夢。基於行醫的工作限制,游先生將追求自由創作的理想都託付予她,任其自北至南,從印度尋茶至西藏,一晃十餘年却從沒在經濟上獲得報酬也無所謂。志業是由一羣有夢的傻子一起築成的,自嘉義、台中、三義,一路北上教學,這個當年一意孤行隻身跑在這條孤獨茶路上的女子,不知不覺身後跟隨了數十位信仰支持者。問她前路追求的指標為何?她說只想試探茶的文化高度究竟有多深!

 

因為「探索」頻道(Discovery)的英籍導演要求把台灣的茶事放在飲食文化篇,逐發奮將台茶文化登堂入室地呈現在表演藝術殿堂。在嘗試了一系列劇場的茶會之後,成功地成為第一個跨界整合各項藝術茶文化團體。2006年開始將茶從表演劇場過渡至陽明山的溪澗松林,缷下了劇場的炫麗,這個以「人澹如菊茶書院」為名的團體,在創始人的領航下,繼續探索著台灣茶事未來的無限可能。

唯一能肯定的,是她對茶一往如初的信心。

    李曙韻為馬來西亞華僑,十年前於嘉義創設人澹如菊茶書院,推廣茶藝與生活美學,五年前遷至台北永康街巷內,將古樸尋常住家,經營的雅潔具靈性;包括服裝設計師洪麗芬、學者夏鑄九、漢聲雜誌黃永松等都是座上賓,於試茶論茶中,拓展文化觸角,洗滌人心,提升當地人文品味。

 

陳文茜 在〈落華無言人澹如菊〉一文敘述李曙韻如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年前第一次訪問她,「為何離鄉背井至台灣求學?」和靜的臉卻飄出顫抖的聲音,「在新加坡,說中文的,永遠是二等公民。」在台灣,中文是一門逐漸被棄置的文化符號。我們雖仍大量使用中文,但孩子們不想閱讀古典中文,電視標題每天10個以上錯別字。但卻有一名女子,穿越南海,遠至蓬萊仙島,只為尋求失落的中文文化。

 

李小姐並不諱言,她對台灣的幻想有點天真。在她抵台之前,她對台灣的閱讀僅於「三毛」「鄭愁予」。飄洋過海前還誤以為台北街頭女子,老的應如宋美齡著華麗旗袍;少的就像三毛浪跡天涯;而男子則馬褂藍衫,擁有鄭愁予的氣質。

 

她尋訪的不僅是中文,還包括中文文字背後數代文人的意境世界。她當然是失望的,但沒有捲袖回新加坡。打開箱裡的《紅樓夢》,李曙韻自己做「曹雪芹」。於是數十年前,東海大學出現一景,鳳凰樹下有位飄逸女子,著白衣以茶行文道;於是20年前,嘉義街上一座老房轉成「人澹如菊」茶書院;於是10年前,茶書院北上,寄居永康靜巷;「人澹如菊」共流浪7個地點,李曙韻從未因現實「財報」,向大環境低頭。她知道繁華世界裡,總會覓得知己,人得放空一切,珍惜當下。每次相聚,每次茶會,每次展演,她都當最後一次。人並不擁有時間,是時間擁有了我們。

 

星國女來台尋知己

 

這位脫俗追夢的女子,在台居住20多年,不但沒給台灣的「三寶」「Callin」「郭冠英們」嚇跑;反而妝點了台灣。有一年台北戲棚,出現一場「冬日茶事之會」,楚戈畫梅懸舞台,實景梅樹、山石錯置茶席間,茶人熟練輕巧以茶宴客。原本不相識的茶人與客人之間,藉由一只白色小杯皿,傳遞了不需言語的溫馨心靈。品茗上好東方美人茶後,南管與古琴奏又奏唱一曲《葬花吟》;這是表面上爭吵不休、片刻難安的台北,寂靜的另一面。

 

「人澹如菊」茶書院,取名自唐代詩人司空圖名句「落華無言,人澹如菊」。書院一名設計師阿道慨嘆,我們的老祖宗飲茶已數千年,為何滿街台北只剩碳酸飲料?千年來雅士品茶,武士大碗吞茶;唐人煮茶,明人煎茶。這千年承繼的生活藝術,已幾乎消逝當代市井。如今竟靠李曙韻,一個新加坡來的女孩,一個誤以為台北滿街都是鄭愁予與三毛的女孩,頑固地為台灣堅持一個角落。

 

因為李曙韻的關係,2004年台北永康街出現一場「白色茶會」,李小姐曾給個概念「慣習」,倒裝我們的「習慣」。在一片雜亂的市井商街中,她以「白」為語言,凡著白衣、穿白襪、持白杯者,皆可參與「白色茶會」。為了那次的茶會她還特地飛到杭州,帶回第一支茶與茶水,空運回台。而總在油桐花落的五月、桂花飄香的八月、菊花嫵媚的十月,或梅花迎人的冬季,「茶書院」為風雅知己獻上茶宴。8年前,我曾無意間闖入書院,按了門鈴冒失走入,李小姐奉上一杯菊仙花茶,問她多少錢,她笑笑的告訴我,「我們不收錢」。她收的是知己。~

 

    李曙韻2006625日榮獲台北市文化局所舉辦的第十屆「台北文化獎」。她的得獎感言是:文化獎對我個人而言有些過譽,但對人澹如菊茶書院背後一羣長期奉獻共圓茶文化理想的朋友們,却是一大肯定。而這一切的榮譽則建立在台灣茶界過去二、三十年前輩們耕耘的基礎上,對茶界而言,文化獎應是受之無愧的。

 

     茶文化是永康街的另一特色,20084月成立的「六號星球」是長年致力茶道的「人澹如菊茶書院」負責人李曙韻,在她經營的「別茶院」闢出的展覽空間。這位來自新加坡、嫁作台灣媳婦的女孩,將茶道與藝術相結合。

   
「開闢這個藝術空間,起心動念是為茶書院的學生提供現代藝術的窗口。」開幕至今,「六號星球」舉辦過薄茵萍、葉竹盛的個展。


   
李曙韻坦言,目前還在摸索未來走向,她並不希望「六號星球」變成刻板印象中畫廊。「這裡的優勢是與民眾相當親近。」永康街最吸引她的是,「這裡人文薈萃,可能性很大,你不知道何時會蹦出一個有趣的人。」

 

  日本小說家北方謙三曾讚美過利休是透過敘述與「茶」周圍的物件來表達執著之「美」,讓讀者更加印象深刻。而人澹如菊茶書院的李曙韻更是茶界美學的代表,其融和了茶藝之趣、茶儀之美,並與花藝結合帶領大家進入茶美學之空間,讓現代人在煩擾的生活中多一份安定,多一份穩重;也期待茶美學能在台灣落地深根並為台灣茶文化開創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舉辦過的茶會與成就】

 

2002年七月《明清茶事展演》,台北故宮博物院。

2003年五月「第一屆中華茶藝盃國際茶藝茶道邀請賽」首獎中國重慶永川。

2003年六月《茶禁禁茶》,台南成功大學

2003年十月《秋來耽晚菊》,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

2004年四月《白色茶會》,台北永康公園

2004年五月「第四十九回日本全國煎茶道大會」,日本京都

2004年七月《茶賞六月春》,台北台北戲棚

2005年一月《茶閑梅花落》,台北台北戲棚

2006年四月《竹外一室香》,台北台北戲棚

2006年六月榮獲台北市文化局所舉辦的第十屆「台北文化獎」

2006年夏至《二十四節氣與台灣烏龍茶一》,台北食養山房

2006年白露《二十四節氣與台灣烏龍茶二》,台北食養山房

2006年冬至《二十四節氣與台灣烏龍茶三》,台北食養山房

2007年穀雨《二十四節氣與台灣烏龍茶四》,台北食養山房

200812月《飲.隱.影》茶會華山藝文特區

200903月《故宮文創系列活動-茶事展演》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002人澹如菊茶書院《燈夕茶會》共5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著作】

《茶味的麁相》

 

◎摘錄至《台灣茶百科全書》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