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是如何统计的?

很想了解失业率的统计如何设计以及执行的过程。 相关消息: 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将适时发布 保就业成区间调控下限 相关问题: 中国失业率是怎么统计的?是不是…
关注者
885
被浏览
512,227

63 个回答

客观来说,中国的失业率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登记”出来的。

中国的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劳动部门登记的就业人数+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这里不包含农村,只算城镇。

失业人员去登记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领取失业保险,二是在组织的帮助下重新就业。(三是居委会大妈太负责?)

领取失业保险的主要要求是参保满一年、非本人意愿失业(辞职什么的不算,被开了才算)、有再就业意愿,金额大概是1000元左右,还需要一堆盖了章的证明。组织帮助的再就业,在我不多的了解里,除了残疾人安排就业以外效用不大。

阻止失业人员去登记的原因无外是:没好处还得去看民政部门大爷的脸色,登记个失业、介绍个就业还要证明,最关键的是,特色的户口制度。中国大学生毕业以后,是“干部身份”,登记失业以后就成了“群众身份”。别问我这个身份是干什么用的,我也不知道,但能当干部谁当群众啊。

登记就业人员,就是在民政部门交税的企业的就业人员。这个就业人员一定是比实际就业少,但考虑到登记失业人员的定义,这个数字绝对是精确到爆。

国外普遍采用的失业率是“调查失业率”,就是定义失业率的分子和分母,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统计而来。对于分子和分母的定义都有明确的标准,至于说各国的统计指标到底是不是准确有效的,或者对“就业者”和“失业者”的定义是否恰当,就需要学术上的探讨了。

但无论如何,只要设定一定标准、通过调查和统计得到的数字,总是能反应一定的实际情况的。

其实政府一直都会统计就业情况,相关真实数据应该作为有一定密级的内参报给相关领导做参考,不然忽悠忽悠海外敌对势力也就罢了,真把自己也忽悠了就麻烦了,下岗的人多了保不齐出来个李自成。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也做了失业率统计,虽然把“从事超过一个小时有收入工作”和“季节性歇业者”都算作就业者,但最后城市失业率还是达到9.43%。

李总理去年在英国FT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里面提到了中国的调查失业率为5%。现在好像也有媒体吹风,说会发布几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

中国的统计数字,不管你信不信,看多了也就信了。

看了大家的回答,对失业及失业率的概念和我国统计失业率的计算方式还有很多可以补充的地方。

由于导师和研究中心承接了一个大型的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库建设项目,硕士论文也与“劳动力就业”内容相关,所以写论文的半年时间中我每天都在研究就业、失业的问题。姑且一答。

关于失业,我想可能要了解清楚四个问题:A 如何界定失业及失业者? B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什么?C 我国当代真实的失业情况如何?D 什么样的人容易失业?

A 如何界定失业和失业者?

”失业“这个概念,各国的界定都相差不多,基本以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概念为基础,失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 无工作 2 想找工作 3 找到工作可以立即到岗。也就是说,“失业”必须有想找工作但是没有工作;那些没有工作、自己也不想找工作的人不属于“失业”,属于“不在劳动力市场”或者“非经济活动人口”。关于失业者,一般是在排除了学生、军人、囚徒等不可雇佣者后,符合失业条件的劳动年龄人口。所谓劳动年龄人口,各国标准不一,在我国新退休政策没出来之前,工人的法定劳动年龄为16岁以上,男性55岁、女50岁以下,干部的法定劳动年龄为16岁以下,男性60岁、女性55岁以下。

B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什么?

前面有答主已经说了,这个数据其实跟我国的就业保险是相关的,所以对失业人群做了很严格的划分。计算公式是:失业人群/失业人群+就业人群。注意:只有本地户口、非农户口、男性50岁以下、女性45岁以下且主动到相关部门登记失业的人,才被计算为失业人群。与此对应的就业人群,则包括了当地所有的非农就业者(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本地户口限制),因此这个数据一定比真实意义上的失业率偏小。因为男50或女45以上、外地户口、农业户口或未主动去登记的失业者全部被排除,而符合这些特征的就业者全部被计算为了就业人群,纳入分母范围。so,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

C 我国当代真实的失业情况如何?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政治、社会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学者们也清楚,所以孜孜不倦地调研真实的中国失业情况。就业失业这个话题,跟经济学相关,也跟社会学(人口学)相关。经济学家往往会用一些指标,通过模型测算估算中国的失业率,社会学家则通常采用抽样的调查的方式对失业情况进行估计。由于对失业者的年龄、户籍情况(农业/非农、本地/外地)的划分不统一,所以在讨论失业率时,必须清楚明白此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分子、分母是什么),才会知道这数字反映了什么情况。在我的硕士论文里,用了城镇本地非农户口失业率、城镇本地户口失业率和城镇全人口失业率(并非官方名称,本学渣自己造的),用以反映的城镇中非农本地户口劳动力、本地户口劳动力和所有劳动力的失业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是城镇本地非农户口失业率(该概念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应,选取相同的分子和分母),也达到了9.07%,大于当年国家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4.3%。


该数据是我用CLDS2014(2014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计算加权得到。未加权前,失业率与国家公布的数字差异不大。必须加权的原因是,抽样调查的样本存在偏差,举例说明,一般入户口调查,得到的样本与真实情况相比,一定是老年人偏多而年青人偏少(年轻人更可能不在家或者拒访)。而年青人的失业情况远比老年人严重,因此加权后失业率增高。同时需要说明,由于对失业的操作化处理有所不同,我在这里把“找过工作没有找到”和“没有工作想找工作”两类人都算为失业者,但后者没有找工作的行为只有意愿,而访问得来的意愿可能会有一定偏差。所以该数据可能会变大,但无论如何,都会大于国家公布的数据。

关于我国当下的失业情况,简单说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1 年轻人失业情况远比中年人、老年人严重。这个可能跟我们的感性想象不同,在知乎上我们看到的年轻人都学历较高,其实就我跑出来的数据所得,中国当下74.47%的劳动力属于高中程度及以下的学历。很多年轻人学历不高又缺乏职业技能,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并不受欢迎。

2 学历越低,失业情况越严重。但小学程度劳动力的失业率低于初高中学历的劳动力。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程度的劳动力多分布在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这部分劳动力很多已经选择了退出劳动力市场,自愿不工作。(但这种自愿是出自个人选择还是受就业形势所迫,则非常难说,下文我会给出一个答案)。

3 女性的失业情况远比男性严重。在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明显降低失业率的前提下,大专以上的女性失业率还要高于初中程度男性的失业率,性别带来的影响掩盖了因教育程度上升而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优势,性别带来的就业歧视依旧比较严重。(作为最受不受劳动力市场待见的女硕士,这次毕业季找工作,不打听还好,一找内部的师兄师姐打听,经常得到“这次不要女的”“这次老大说了想要男的”的悲伤回答)

D 什么样的人容易失业?

这个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经久不衰的问题。我的硕士论文是从这样两个角度分析: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力资本不够(人力资本显著影响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受欢迎程度),也可能是社会资本不够(不能够获取一定的求职网络和求职信息),社会资本范畴太广,我主要选取了家庭资本来考虑父母是否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失业情况。

关于社会资本(通过父母、朋友等的资源)能够显著影响劳动力的职业获得这个已经是社会学的共识,但这个作用更多是体现在劳动力能够获得一份高职业地位的工作上。单就一个求职者是否能够获得工作上(不论工作的职业地位高低,薪酬如何),家庭资本作用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的作用十分显著。人力资本包括三个方面:1 教育程度(正规教育) 2 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对正规教育的补充)3 健康程度。所以,想要在职场上混的好,增加人力资本,要是没有条件继续读书的话,多考虑职业发展、参加职业培训,以及好好锻炼身体,都是很好的方法。

可以说,人力资本显著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状态,尽管社会资本可能会让劳动力找到一份更好地工作。因此,对于无爹可拼的广大屌丝青年来说努力依旧很重要——努力也许不能够让你活得很好,但一定可以让你生存。

同时,还有一部分群体,属于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与失业者相比,他们没有工作意愿而失业者有工作意愿。这部分人的特征是,人力资本显著低于失业人群,而家庭经济资本显著高于失业者。换句话说,不想工作的人,可能是人力资本比失业者还低,在求职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也是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的“沮丧的工人”假说),也可能是家庭经济资本较高,不工作也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说明,这里说的是在统计学上,家庭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与失业/自愿不工作有着显著影响,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两个变量的影响。自愿失业也有可能有其他的情况)

通俗说来,我当时的研究模型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为啥不工作?能力太差,或者,家里养着。

以上,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失业问题。

最后顺便歪个楼,关于教育程度问题,根据这次的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只有5.74%的劳动力属于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硕士只占劳动力群体的0.3%,和知乎上动辄985遍地211的感知并不一样,所谓幸存者偏差。在社会学看来,教育是个体和组织(国家、社会、家庭等)共同型塑的结果,一个人能够获得高学历,跟个人努力有关,也跟家庭、父母乃至自己的性别、户籍相关,父母拥有高学历、高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自己有更大的可能也是高学历和高社会经济地位。这就是社会分层中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所以我在硕士论文最后的致谢中说,获得硕士学位,也是这个社会对我的祝福。也希望各位知友,珍惜自己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