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傷心 損腦細胞致慢性病 - 明醫網

抑鬱症傷心 損腦細胞致慢性病

[2013-05-01]

2003年的愚人節,張國榮於最繁忙的下班時段、最熙來攘往的中環,一躍而下了結生命。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抑鬱」這種情緒的存在,以及抑鬱症可以帶來的破壞力。近年許多研究發現,抑鬱不僅「傷心」,長期的抑鬱症還會損害腦細胞,甚至引發其他慢性疾病。究竟抑鬱症是如何慢性侵蝕我們的身體?

無可否認,張國榮自殺的確震撼了香港;對從事精神心理服務的醫護界也帶來許多方面的震撼與反思。亦因此,「抑鬱」成為了一個更入屋的詞彙,普羅大眾意識到,抑鬱症(Depression)不僅是一點點的不開心,它的破壞力超乎我們想像。

比情緒波動更複雜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說,當年的當晚,他在普通科門診當夜更時,已有病人問他知不知發生了此事。後來,大眾討論愈來愈多,而且成為診症室內常見的話題:「病人會問,抑鬱症是什麼?有何病徵?為何會患上?許多人都不明白,以為『冇錢咪抑鬱囉』,為何天王巨星都會呢?」

事實是,抑鬱症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李永堅強調,「抑鬱症」是一種病,它與情緒波動是有本質上的分別。「情緒波動人人都有,因為我們的腦部有情緒中心,自然就會有情緒反應,這是與生俱來的。」這些情緒波動,通常很短暫。但抑鬱症卻相反:「患者每一分鐘每一秒都是抑鬱的,不是上午不開心、下午去逛逛街便沒事了。」

眼淚以外的抑鬱

許多人對「抑鬱症」的印象是眼淚和哭泣,其實抑鬱症患者有許多不同的面貌。精神專業聯盟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曾有抑鬱症患者形容,病發時連視覺都如隔層霧,眼看一切都灰灰暗暗、陰霾密佈,治療後看東西「好似光亮了」;有的則表示有痛感,「好似有條橡筋由頭扯落背脊,好痛」;一位育有八歲兒子的媽媽說,發病時「湊仔冇感覺」,但治療後再抱兒子,才重拾一種親子的感覺;也曾有大學教授說,抑鬱症病發時最大困擾是無法授課,因為「冇心機,什麼都做不到」。

有時,觀察來自家人。曾有居於加拿大的女兒,與居於香港的母親通電話時,聽出「媽媽把聲唔同咗」,知道母親抑鬱症復發,趕返香港照顧;也有老婆婆病發時,整個人沒動力甚至拒絕進食,一下子消瘦二三十磅,接受治療後,兒子某天聽她問親戚「你今晚煲咩湯?」,頓時喜極而泣,因她已有好幾個月因拒絕進食而需要插餵食喉。

為什麼同一個抑鬱症,在每個患者身上會有不一樣而獨特的徵狀?一切要由抑鬱症的病因開始說起。

抑鬱症的近因與遠因

過往,許多人認為抑鬱症是人類面對壓力事件時的情緒反應,但李永堅指,這僅是抑鬱症的「近因」。現時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抑鬱症受着多種生理因素的影響,那些可說是抑鬱症的「遠因」、甚至是早已潛伏的「誘因」,待他日人生路上遇上突發事件,相互影響形成抑鬱症。

其中最多人談論的是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這些腦部物質種類繁多,各司其職,其中與抑鬱症關係最密切的,包括:

血清素:主理人的情緒與思想行為症狀,也負責控制痛感;

去甲腎上腺素:令人精神抖擻,控制痛感;

多巴胺:令人感到樂趣、動力。負責日常腦部功能,一旦缺乏便會「轉數慢」。

李永堅指,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常見缺乏這三種腦部神經傳遞物質,而這亦是痛症常見伴隨抑鬱症發生的原因。「痛感是透過脊髓神經傳遞腦部而產生的反應,但身體懂得調節,不會將所有感覺都傳遞為痛感,過程正是依靠去甲腎上腺素與血清素來控制。抑鬱症患者因缺乏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不能壓抑無謂的痛感信息傳遞,所以什麼都覺得是痛。」

除了上述三種神經傳遞物質,李永堅指,近年醫學界發現還有兩種可能相關:

谷氨酸:可令腦部功能維持興奮狀態,以應付日常工作;但過多卻會殺死腦細胞。

氨基丁酸:平衡谷氨酸,以免因過度興奮而消耗腦細胞。

李永堅續稱,谷氨酸與氨基丁酸功能廣泛,亦可影響腦部所有部位,是腦部最主要的神經傳遞物質。「它們的功能,廣泛至現時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但已知可令我們情緒平衡。即使不是每一刻都『搭正』在中間,會隨着活動需要而變化,但總的來說令人不會長期失衡。」

現時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其作用集中調節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但李永堅表示,現時的藥物大約對七成病人有治療作用,另有三成病人始終無法治癒、或有剩餘徵狀「醫不斷尾」,相信是現時的藥物仍有不足。「未來十年,最大方向是從神經生物學的科研,更深入了解抑鬱症的病因,從而研發更多種類的藥物,以彌補現時藥物治療的不足。」

抑鬱 引發其他慢性病

除更深入了解抑鬱症的生理成因,近年醫學界亦有不少研究,了解長期抑鬱症對身體會構成的其他傷害,包括引發慢性疾病、以及損害腦部。李永堅指,《美國醫學會期刊》在2011年曾刊登哈佛大學一項綜合研究,分析二十八份、超過三十一萬人參與的抑鬱症追蹤研究(年期由兩年至二十九年不等),發現抑鬱症患者罹患其他慢性血管疾病機會,遠較情緒健康人士為高,例如中風的風險高45%、缺血性中風為25%;而因中風而死亡的風險更高出55%。

李永堅指,抑鬱症可致身體出現許多生理變化,「現在已有更多文獻指出,抑鬱症與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關。」其一是抑鬱症令身體的免疫因子(cytokine)失調而產生過多炎症,其中包括血管發炎;而長期壓力令血小板增加,同樣令血管栓塞、收窄。另是影響荷爾蒙分泌──尤其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酮等上升,影響冠狀動脈擴張的功能,「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為了抖擻精神,器官需要更多養分供應。但血管收窄,反而加重心臟負荷,導致心肌梗塞。」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長期的抑鬱症會損害腦細胞。李永堅解釋,過多的壓力荷爾蒙因子,會加速腦細胞死亡。「隨着PET Scan或MRI等醫學造影技術的發展,令醫學界更了解抑鬱症患者的腦部功能,的確出現變異。」他指曾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病齡愈長,其海馬體(即腦部的記憶中心)愈來愈縮小,代表那部分的腦細胞死亡,最後令腦部結構損壞,最終影響功能。

「許多抑鬱症病人、尤其病齡很長的患者時常會說,感到自己變得冇記性、轉數慢,計劃事情沒那麼精叻。原因有幾個,一來是受病情影響,難以集中精神,無法處理資訊所致;另外其實是腦部受損所致。」李永堅提醒,長期抑鬱症可致腦細胞如樹木般慢慢枯死,無法逆轉,故病向淺中醫十分重要。事實上,早期抑鬱症的治療選擇較多、療效也更佳。

-----------------------------------------------------------------------

更貼身的抑鬱症

15%:
每個人一生中患上抑鬱症的機會。雖然感冒可達100%,但感冒三數天便可痊癒,抑鬱症纏擾時間更長,這發病率並不算低,而且有上升趨勢。

1:2:
男女比例,女性發病率較高。

35-50歲:
發病高峰年齡,這亦是人生中,生產力最高的年齡,故此抑鬱症帶來的社會代價不容忽視。

10%:
抑鬱症患者,一成死於自殺。

-----------------------------------------------------------------------

計算抑鬱程度

現時精神科使用的兩大診斷指標,包括有世界衞生組織撰寫的《國際疾病分類定義》(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現時使用的為第十版,簡稱ICD-10;另是由美國精神科學會撰寫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現時使用的為第四版,簡稱DSM-IV。

李永堅指,根據現時香港公營醫院採用的ICD-10,它將抑鬱症的診斷徵狀分為兩大類,以仔細計算抑鬱症的程度:

第一類:
1. 情緒低落(最少連續兩星期)
2. 失去興趣和樂趣
3. 疲倦乏力

第二類:
4. 喪失自信
5. 過分罪疚
6. 自殺念頭
7. 專注減退
8. 動作呆滯或激動
9. 失眠/昏睡
10. 體重劇變(胃口增減)

輕度抑鬱:徵狀1至3項中最少有兩項,合共最少四項病徵。

中度抑鬱:徵狀1至3項中最少有兩項,合共最少六項病徵。

嚴重抑鬱:徵狀1至3項全數出現,合共最少八項病徵。

-----------------------------------------------------------------------

萌自殺念頭 須送院治療

嚴重抑鬱症患者,特別是出現自殺念頭的,其實有需要入院接受治療。曾任職於青山醫院的丁錫全解釋,入院一來可在醫護人員的密切監察下,減低病人自殺機會;而醫院亦可提供嚴重抑鬱症的治療,如腦電盪療法(ECT),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後,透過電流通過腦部以紓緩神經傳遞物質分泌失衡。

腦電盪治療有逾五十年歷史,研究指對任何病因的嚴重抑鬱症都有療效,「是最有效、最快,和最後的方法。」丁錫全指,即使是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孕婦,若有自殺傾向,都可以接受此種治療。此治療的風險是可導致數百至數千個腦細胞受創,他強調人類腦細胞數以十億計,相比起來這創傷引致的功能性影響很輕微。「當然治療前要告訴病人會有短暫失憶,部分病人亦可能有永久的記憶受損。」

丁錫全補充,嚴重抑鬱症患者若不斷自殺、甚或以拒絕進食來自殘,這種治療是必須的。若遭病人或家人反對,醫院會根據《精神健康條例》,向法庭申請使用腦電盪治療,以往每年平均會有數十宗申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