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一幅全貌?

能不能有位大神给个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出来?总感觉看曼昆的Macroeconomics,看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明白可是回头一想总是晕晕乎乎。 我现在就感觉宏观…
关注者
5,630
被浏览
735,582

76 个回答

推荐现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老师写的一个notes,虽然是十多年前写的,对于入门者鸟瞰一下宏观经济学全貌够用了











pdf下载链接在这儿:下载《高级宏观经济学导游简图》作者徐高_高级宏观经济学导游图 - 宏观经济学上传下载区 -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此外,徐高老师还写过一个40页的拓展版:《高级宏观经济学入门导引》(高宏导游图第2版) - 宏观经济学上传下载区 -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有朋友说上面下不了了,或者试试这个?高级宏观经济学入门 -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更新了DSGE的部分在另一个专门问DSGE的问题下面,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看着晕晕乎乎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宏观经济学理论复杂,而且国内绝大多数学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都只是给学生硬塞知识,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建立模型,但都没有把整个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说清楚,自然很难明白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逻辑是什么,不同理论的关系是什么。我这里只简单介绍下宏观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不涉及到任何模型,如果有不完善的,欢迎在评论区告知和讨论。

1930s: 从部分均衡到一般均衡

  • 1930年代之前,学术界只有Alfred Marshall(马歇尔)提出的 partial equilibrium 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马歇尔模型分析了三个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商品货物市场货币市场,并将每个市场分开,一个个单独分析。而1930年代,大萧条出现了,为了解释大萧条,凯恩斯采用了马歇尔模型,增加了名义刚性。 这意味着,由于投资下降,经济没有迅速恢复充分就业。此外,凯恩斯还发明了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乘数 (multiplier)流动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
  • 凯恩斯在“General Theory”中的关键变革是开始思考general equilibrium(一般均衡)的含义,即承认市场相互影响,而非马歇尔模型中,每个市场都是独立的。一旦凯恩斯假设了粘性的名义工资,他就需要额外四个步骤来创建其“General Theory”中的模型:
  1. 如果工资在投资下降后不进行调整,那么商品市场的总需求就会短缺
  2. 总需求的下降将导致消费和储蓄下降(凯恩斯用消费函数来分析
  3. 消费函数可以用来计算乘数的大小,它需要显示投资下降后必须下降多少产出,以使储蓄再次等于投资。然后,需要这样做来计算与此相关的失业。这种失业完全是投资低而不是工资水平过高的结果
  4. 需要流动性偏好来表明利率不会下降到足以防止任何总需求短缺的出现。
  • 这四个步骤使凯恩斯能够证明均衡失业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为了更清晰地展示马歇尔的部分均衡和凯恩斯的一般均衡的区别,我将两者的不同大致规划为三个方面:
  1. 失业马歇尔认为,失业是由工会和其他机构将工资保持在市场清算水平之上造成的。按该工资计算,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劳动力的需求。如果工资被削减,劳动力供应就会下降,因为一些工人将不再需要这份工资较低的工作。且劳动力需求也会上升,因为企业会发现雇佣工人变便宜了。因此,削减工资可以恢复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则提出,如果工资被削减,但同时总需求没有增加,那么企业就发现自己无法售出更多的商品,因此也不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削减工资并不会恢复就业
  2. 利率马歇尔认为,利率是储蓄和投资的价格。 在高利率(价格)下,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贷款,因此投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但高利率促使人们更多储蓄,因此储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高于均衡水平的利率将产生高于投资需求的储蓄供给。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降将回到储蓄供应等于投资需求的均衡水平。 在马歇尔框架中,不会存在由于储蓄的过度供应而导致的产出下降。但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利率的目的是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应,而不是使储蓄等于投资。如果人们决定储蓄更多,那么利率就不需要下降太多,可能会出现“节俭悖论“,即储蓄不是通过利率下降而与投资相一致,而是通过产出下降。显然,马歇尔并没有考虑到储蓄也受到收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3. 价格马歇尔认为,有了固定数量的货币,价格就会调整,以确保对货币的需求与这种固定供应相等,并确保所有生产的货物都可以在市场中被购买。为了实现这一点,价格需要保持灵活。这使得在马歇尔看来不会有下降的产出和普遍的失业。然而,凯恩斯认为,如果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不作调整(即粘性工资,名义刚性的一种表现),马歇尔所依赖的货物市场的灵活价格就不能确保所有的生产都必须购买。也就会存在过剩和失业。
  • 总之,凯恩斯证明了均衡失业是一种可以真实存在的经济现象。然而,要理解这些内容上的变化,还需要改变研究方法:IS-LM模型提供了最基础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Meade(1937)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凯恩斯系统的人,其设计了一个由九个方程组成的复杂系统,但这个系统过于复杂,并不适合使用。Hicks(1937)将价格水平外生化,从而从Meade(1937)的九个方程系统中提取出仅需要两个方程的IS-LM模型。 但在“General Theory”中,模型的全部内容,包括外生工资和内生价格水平(递减的劳动力回报),直到Samuelson(1951,1955)在他的Neoclassical Synthesis中才得到充分的解释。
  • 凯恩斯对马歇尔的部分均衡进行了从内容(外生名义刚性工资;消费函数;乘数;流动性偏好)和方法(一般均衡,IS-LM模型)上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研究范式被用来指导宏观经济决策。
  • Phillips(1954,1957)发表的两篇论文表明,面对外生冲击(shocks),宏观政策可以帮助产生良好的经济结果。当时,在Frisch、Goldberger、Haavelmo、Klein、Stone和Tinbergen的影响下,实证宏观经济学蓬勃发展。

1970s和1980s:大通胀与凯恩斯主义的两条改革路线

  • 1970年代,大通胀来临(很多经济学家都担忧现在的世界经济会回到当时的大通胀状态,即高通胀与低经济增长同时存在),当时的经济学家不再能够使用固定外生价格下的IS-LM模型或基于它的其他模型来提供足够的政策建议。面对这种困境,经济学界内部产生了分歧,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理论对策。

改进派:

  • 美国的“saltwater economists”和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第一套应对大通胀的策略,他们希望在现有的凯恩斯范式上进行改进。他们的方法仍然是干预主义(intervensionist),但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目标应该让位于通胀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让位于积极的货币政策。 这些都是重大的变化,但是只是一种改进,而不是彻底的转变。改进的四个步骤有,菲利普斯曲线,适应性(adaptive)通胀预期,一个明确的名义锚(nominal anchor),内生供给:
  1. 菲利普斯曲线:在IS-LM模型中添加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1958)极大地改变了宏观经济学家对政策的看法。菲利普斯(1954)已经指出,如果通货膨胀是正的,总需求就需要减少,反之亦然。在菲利普斯这篇论文发表2年后,Samuelson和Solow(1960)认为,总需求需要稳定在通货膨胀稳定情况下的产出水平附近。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产出水平(natural level of output)”。这个最初的版本也被称为short-run Phillips curve
  2. 适应性(adaptive)通胀预期:但问题是,通胀是有可能以不稳定的方式出现的,因此,宏观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在不稳定通胀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Friedman (1968) 和 Phelps (1968)都认为总需求的持续增长将导致通胀上升,并导致更高的通胀预期。 这将(缓慢地)推高菲利普斯曲线,形成“wage price spiral”(工资上涨会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并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对更高工资的需求增加,即工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直到产出恢复到自然水平。 这一论点导致了预期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的发展,并在IS-LM模型中添加了第二个新方程:描述通货膨胀预期如何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改变,并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在自然产出水平上变得垂直。也就是所谓的long-run Phillips curve
  3. Friedman不干涉主义的失败:Kydland & Prescott (1977) 和 Barro & Gordon (1983)认为政策制定者虽然承诺低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刺激需求便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失信于民。Fredman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提倡基于规则的不干涉主义下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他认为不需要新的理论,简单地确定货币供应就足够了。有了固定的货币供应,经济就会转向自然利率。 这使得短期的、干涉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变得不必要。政策制定者应该“解决货币供应问题,然后下班回家,其他什么也别干。 但后来的实践证明Friedman的这个观点是无效的。实操中人们发现,货币需求并不稳定,货币供应也随之无法控制。此外,这种做法本身也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
  4. 名义锚: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要在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同时保持干预主义,那么它的目标就需要改变。 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将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从通过管理总需求来确保充分就业,转向主动锚定名义价格(anchor nominal price),而不是被动地试图通过固定货币供应来锚定价格(名义锚是货币政策制订者用来锁定物价水平的名义变量,例如,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者货币供给)。最初,Meade(1978、1981)建议,可以通过将名义收入或名义GDP作为目标来实现名义锚定,针对通货膨胀(价格上升),政策当局可以减少总需求(数量下降),以保持价格*数量的值不变。Taylor(1992)倡导利用Taylor-Rule的利率规则以稳定通货膨胀。若以Taylor Rule为名义锚,那么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名义利率必须上升更多,这样实际利率也会上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欧美各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都在进行加息的原因)。Taylor-rule也随即取代了IS-LM系统中固定货币供应的概念,并成为IS-LM系统的第三个方程。
  5. 内生性供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长理论文献对市场总供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便是Solow-Swan和Ramsey的模型。随后,70年代的石油冲击推动了将内生供给侧纳入主流宏观经济模式。当时的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产出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投入,还取决于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原材料投入成本。 因此,供给侧是内生的(endogenous),这不仅是因为资本存量取决于投资水平和影响投资的短期发展,包括利率。 资本演化(capital evolution)方程因此成为了IS-LM系统的第四个方程。

革命派

  • 美国的“freshwater economists”认为通货膨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失去了信誉。 他们的对策涉及到建模方法的显著变化。 首先,他们要求模型是有充足的微观基础、实现最优化和具有前瞻性,且对未来的预期与模型是一致的(至少是随机误差)。其次,他们要求将经济视为处于持续平衡状态,因此不需要政策干预。第一个要求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对于之后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的重要基础;第二个要求已被全面拒绝。 他们的新方法有两个组成部分:
  1. “Lucas Critique”(1976)。卢卡斯批判批评了使用现有模型来评估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 卢卡斯说,现有的模型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模型通常根据政策实施前一段时期的数据进行估计,并预测私营部门的行为。但私营部门将在政策实施后调整其行为,这使得之前用于预测的模型已经发生了参数改变,而使预测无效。 但卢卡斯认为,如果这些模型允许私营部门形成对未来的期望,并根据新政策在模型中自动改变这些期望值,那么就预测的结果便可以被接受。但前提是私营部门的期望与模型预测的结果一致,即非常重要的“理性期望“假设(rational expectations)
  2. Lucas 和 Sargent(1979)在这一批评的基础上,概述了应该如何建立模型,使这种理性预期分析在模型和实际经济之间保持一致。有人提出,新的模型不仅应该包含理性的期望,而且还应该描述那些由经济主体根据这些期望明确地从最优化中衍生出来的行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相信,该模式将适当地捕捉到私营部门将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包括经济政策的变化。
  • 这两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使宏观经济政策变得无效且没有必要(Sargent & Wallace,1976)。淡水经济学家构建了真实商业周期(RBC)理论,这套理论将经济周期归因于技术冲击,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家分析的总需求波动。 他们和Solow-Swan 以及 Ramsey的模型有着相同的见解,而更传统的经济学家则使用这种见解将内生供给侧纳入他们的模型,他们表明,在具有这些特征的结构中,生产力冲击或者说技术冲击可能会导致商业周期。
  • 总的来说,淡水革命派的尝试有两条主线。 第一,试图表明凯恩斯主义政策是不必要和无效的,但失败了第二,改变宏观经济学的建模方式,成功了。即,所有理论模型都必须基于一个具有模型一致期望的最优化框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宏观经济学家需要做两件事:
  1. 将 IS curve 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用于消费,一个用于投资。 因此,基准模型现在有一个基于代表性消费者跨时期的针对最优消费选择的欧拉方程。 除非利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否则这个等式会使消费变得平稳(consumption smooth)。 另一个是基于代表性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方程。 企业根据模型供给侧的生产函数选择投资,考虑其未来对资本的预期需求,以及调整资本存量的成本。
  2. 为通货膨胀找到微观基础。 这意味着构建一个方程用来描述最优化自身利益的价格制定者的行为,并取代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如上所述)。这些价格制定者在知道不是所有价格都会同时调整的情况下调整价格。Fischer (1977), Taylor (1980), Calvo (1983), 和 Rotemberg (1982)都为这个方程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 这种方法论的改变部分是因为那些建立政策模型的人逐渐认识到,采用微观的方法将大大有助于他们的工作。例如,理性期望的代理人假设使得这种模型在私营部门了解政策的性质时会更好地预测政策制度如何才能变得更有效,并且可以根据这种预测作出最佳反应。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的许多工作都表明,如果私营部门也相信决策者是在作出承诺的情况下行事,这种影响就会更加强烈。然而,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学家开始反思,这种微观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否太普遍了,以至于那些建立政策模型的人现在也认为其工作的基础来自基本的微观经济理论,而不是关于宏观经济体系运作的经验知识。

在美Phd,研究方向为围绕着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稳定,通胀,利率等宏观经济学议题,回答问题大部分是为了整理一下自己对于自己研究领域内问题的思路,发现有意思的问题,顺便找同方向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学术。不参加任何非学术项目,不回复任何抖机灵和硬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