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Z世代雞湯:為什麼《天竺鼠車車》爆紅? | 張綺育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社會觀察

【投書】Z世代雞湯:為什麼《天竺鼠車車》爆紅?

《天竺鼠車車》爆紅,或許是恰巧符合了Z世代的喜好。 《天竺鼠車車》爆紅,或許是恰巧符合了Z世代的喜好。 圖片來源:Muse木棉花臉書專頁。

當車子不再是鋼鐵外殼,而包裹著柔軟的毛皮,甚至偶爾會發出軟萌叫聲……在日本推特上突然爆紅的《天竺鼠車車》,是由畢業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導演見里朝希所打造的羊毛氈逐格動畫,每集不到3分鐘,內容簡單,整部動畫沒有什麼台詞,只有「PUI~PUI~」的天竺鼠叫聲,卻迷倒一票人。

如今《天竺鼠車車》12集已經全數播出,網友不僅爭相模仿,廠商更乘機出周邊產品,像是圖案口罩或是造型湯圓等等。熱播的原因除了以少見的羊毛氈逐格動畫來製作外,更重要的或許是這個時代、環境背景,以及觀看者的特色──Z世代的我們。

厭世的Z世代

Z世代的定義,是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出生的人。這個世代出生的孩子,從小就受益於網際網路,成長過程通常伴隨著3C產品。透過科技,資訊變得唾手可得,由於資訊量暴增,對資訊的敏銳度相較於其他世代也提高很多,甚至被稱為「啣著滑鼠出生」的一代。

科技進步、社會發展,讓整個世代因此受惠,普遍不是大學就是研究所畢業的高學歷,讓我們這一代顯得素質優秀,但是,我們同時也身處在動盪變化的年代。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面對金融風暴、高學歷低薪、景氣低迷等,未來對Z世代來說相當於一片迷霧。

在現代,你可能做跟爸媽那個年代同樣的一份工作,薪水卻未必比他們當時高;新興產業紛紛崛起,低薪卻是共通點。而房租與物價節節高升,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疲憊且迷惘,厭世心理也因此萌生,以自我嘲諷的方式批判社會或工作,但是「嘴」完還是得為了生活繼續撐下去。或許也因為這樣,我們的性格比之前的世代更務實、缺乏安全感,願意去大公司上班勝過創業,重視薪水勝過自我實踐。把心力放在當下的生活,對未來前景卻只能苦笑。

Z世代的矛盾社交觀

擅長科技的Z世代,常常花大量時間在網際網路上,除了「一人多機」,我們也頻頻轉換平台,在每個不同的社群上建立不同形象。長時間經營自己的網路身分,是因為我們渴望與人交流,但卻也害怕被人群拋棄。在「資訊濾泡」(filter bubble)或俗稱的「同溫層」催化之下,潮牌以及迷因在小圈圈裡蓬勃發展。舉個例子來說,當「老爹鞋」出現在各藝人或KOL的社群帳號上,沒過多久你就可能看到大學校園裡的女孩人腳一雙,甚至成了「鞋櫃裡一定要有」的必備款。

由於新奇的資訊會被放大,隨著在相似圈子裡的反覆流傳,重要性也會增加,相同的認知像是無形的默契,擁有共通話題變成是一件極端重要的事。同樣面對未來不安的我們,傾向於尋找一個安全的空間,以打安全牌的方式活在大眾的認同中,什麼是流行便會緊抓不放,跟風是讓自己看起來最不奇怪的方法。所以對於流行,Z世代的態度更多是模仿、複製,而未必深度了解。

沮喪的時代,更需要療癒系動畫

我認為,《天竺鼠車車》成功的原因,恰巧符合了這個時代的喜好。根據研究,人類在看可愛動物的時候,大腦會釋出多巴胺,這種腦內神經素能夠帶來快樂與正向的情緒,因此對於負面厭世的Z世代,是極好的良藥。另一方面,《天竺鼠車車》以每集不到3分鐘的短影音形式播出,也是獲得空前成功的關鍵。短影音已經是現代人獲取新知、掌握潮流的一大利器,運用零碎時間增加與他人的連結,產生共通話題。

不僅如此,《天竺鼠車車》故事描述天竺鼠作為人們的交通工具,如何在動畫的世界裡生活,每部天竺鼠車車都有自己的情緒與個性,有別於其他療癒系動畫,每集的內容都是不連續的故事,以天竺鼠車車們的視角出發,從城市生活漸漸帶到超越日常的冒險,從會心一笑的警世小品到充滿刺激的英雄救美動作片,讓觀眾驚訝於這群羊毛氈玩偶可以演出的故事,竟然堪比好萊塢的電影。

《天竺鼠車車》並不是第一部運用羊毛氈的動畫。2019年初,一部也是以羊毛氈玩偶為主的療癒系動畫《拉拉熊與小薰》,也以影片精細程度與故事內容吸引人,但卻沒有造成那麼大的迴響。或許,《天竺鼠車車》成功的原因也與新冠疫情肆虐有關,讓人們更加渴望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慰藉,再加上網路迷因加持,才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可以說,這是一部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深深打動Z世代的動畫作品。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二年級生。)

瀏覽次數:160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