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什么获得好评?

很平淡的一部电影,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赏识。
关注者
179
被浏览
196,728

42 个回答

话说我都是带着一般港片的先入思维来看这部电影啊,当影片第一次提到“徐老师”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讲师生恋的电影啊,会出现各种母子冲突,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或者各种虐啊,然后一直等一直的等啊,结果差不多片尾才出现传说中的“徐老师”,然后又瞬间消失。

然后团契的老师在讨论家庭的爱与恨的话题时,张家安一直“哦”“哦”“哦”,我以为接下来总该会探讨母子冲突,家庭矛盾了吧,按套路,应该是要有一个叛逆少年离家出走,孤母后悔不已的悲催故事啊,没想到张家安一直这么听话啊。

等我看到阿婆被前女婿拒绝接收阿婆的礼物时,我以为这下总该要虐一点吧,阿婆该会跑去自杀吧,然后张家安母子顿悟家庭的温暖人生的离常 啊,没想到阿婆还开开心心的跟他们一起过中秋,然后电影截然而止,我都惊呆了,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然后我就开始回味电影里各种细节,贵姐的乐观,真诚,善良,大方,耳边一直环绕着“有多难啊?”然后又闪现她带着白花哭的场景,她跟阿婆相处的自然。

然后想起那个住医院的老妈子,这是一个爱撒娇的寂寞老人,她像许多膝下子女众多,但是依然缺乏爱的老人,她为了引起子女的重视,一次一次的住医院,看她的面容,这不是一个身体有病的人,只是渴望爱罢了。

在灵堂里,家属和亲人都没有哭泣,拉拉家常,表达一下敬意。

许鞍华不按电影套路出牌,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部平平谈谈的真实生活。看完后,有淡淡的反思,然后也有一丝的感触,然后又相信又会看快忘掉。这就是生活啊。

然后我突然觉得,我被电影欺骗了啊,电影中各种悲喜离合,有时候有多么希望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过上这样的日子啊,结果又不出现啊。然后自己在心里各种郁闷各种自怜啊!

现在许鞍华告诉我,这才是生活啊!

这是一部票房很低的电影,它几乎是著名导演许鞍华从影三十年来票房成绩最低的电影。但票房差不代表这就不是一部好电影。IMBD上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在当年上映的时候也是票房惨淡。不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却比这些电影还要更特殊。看完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其实导演根本不曾希望这部电影去取得高的票房,它不是哗众取宠的商业片,也不是所谓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实的生活里最平凡的情感。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里只有日夜交替中的感动,没有什么阴晴圆缺的浪漫,或是雨后彩虹的绚烂。


整部电影,所有的镜头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电影最开始的几分钟里,甚至会无聊到让你怀疑制作方的诚意--没有特效,没有情节,几乎没有对白、没有配乐,场景简陋,镜头简单。没错,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就明确的告诉你:我要讲的,就是这最真实平凡的生活。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导演并不是不用心,只是她的心意太容易被忽略。电影的一开始,贵姐家里牙刷的数量,晾晒的衣物,都在不起眼的角落暗暗地提醒着观者这个家庭的特别之处;阿婆家里墙上贴满的照片,搁架上放置的香炉和神仙像,都在暗示着这个老人的孤独,呼应着她丧女的不幸;家中细致入微的每一项摆设,都与人物的身世处境暗暗契合,让人觉得这屋子好像就是电影中的人在现实中实实在在饮食起居的处所。 生活化的场景绝对不是随意的取景。 这种人物和布景的高度和谐、场景的高度真实性,最易被普通观众忽略,却让真正懂得这部电影的观众不得不赞叹导演的细致和用心。


电影的节奏不疾不徐,从没有刻意地想去讲一个故事,而是顺着人物生活的节奏,让它自然而然地发展。影片的高潮直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才出现,之前的一个多小时,影片用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滴地丰富着人物的形象,慢慢地蓄势,直到你对人物有了充足的了解,相当的熟悉之后,真正的高潮才出现。阿婆要去沙田探望自己的孙子,贵姐陪同前去,然而餐桌上,阿婆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孙子阿杰,来的只有阿杰的爸爸--阿婆死去的女儿的前夫。阿婆精心给他们一家人准备了金项链戒指,阿杰的爸爸却拒绝收下。回程的巴士上,阿婆将自己给贵姐和家安也挑选的金项链,连同方才阿杰爸爸不要的饰品,都一并送给了贵姐。然后,就来到了整部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阿婆说:“就算将来我做鬼,我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叻(好),生生性性。 ”那个时刻,孤独的老人就像个孩子一般无助却倔强,一直以来都不曾有过情感外露的贵姐,也终于抿住了嘴唇,红了双眼,看向窗外。接着温馨的配乐响起,观者的眼眶不禁发热。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画面,简单的台词,却在你已经熟悉了贵姐和阿婆之后,直接走进观众内心的深处。


不管是贵姐,阿婆,还是家安,这部电影中总有一个人物会唤起你内心对某一个人的情感。我从小是被奶奶爷爷带大的,所以当我看着阿婆在台灯下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那袋冬菇包装;看着她翻着电话本拿着固定电话给孙子家里打电话;听着她固执地要贵姐收下冬菇时语气中隐藏的哀求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我的奶奶。她的老来迟缓,她的固执委屈,她的孤独思念,这一切,我从来都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却很少给予关注。电影看完,内心酸楚,后悔自己以前时常的幼稚无礼,马上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那一多月来的第一通电话。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电影,每一次观赏都会让你有新的发现,那些藏在细节中的情节和感动,就留予观众亲自去发掘,此处不一一点出。电影结束在贵姐,阿婆和家安三人的中秋晚餐中,窗户上映着屋里小灯的倒影,灯泡的影子与中秋的满月完全重叠在一起,合二为一。这是电影里颇为匠心独具的一笔,大约是说,人们心中渴求的圆满,在一盏灯下就足以实现,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怀,对需要它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