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低壓知多少?
跳至主要內容

季風低壓知多少?

2013年7月3日

踏入夏季,大家有時會聽到天文台天氣報告中有關低壓區的描述,例如: 「一個低壓區正為南海北部帶來不穩定的天氣。」若低壓區有跡象增強為熱帶氣旋,則會聽到:「南海中部的氣壓頗低,一個熱帶低氣壓似乎在形成中。」簡單來說,當地面天氣圖出現一個氣壓數值較四周低的區域,而能夠分析出閉合的等壓線,該區域便能稱為低壓區。低壓區可以按其特徵再加以分類,如季風低壓、鋒面低壓等。今期便和大家談一談季風低壓。

季風低壓原本是形容夏季影響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低壓系統[1],其覆蓋範圍一般較大,閉合等壓線的直徑可達 1000 公里。結構方面,季風低壓最大風速的區域一般位於其外圍。受其他位於附近的天氣系統影響,大風區域可能只集中在季風低壓的某個方向(例如東北方,圖一),且風速可達烈風程度[1][2]。至於在季風低壓中心附近的風速和對流發展相對較弱。季風低壓這個用語其後擴展至形容其他地區(如南海、西北太平洋和澳洲[2] )有相似特徵的低壓系統。

當季風低壓的中心開始出現持續的對流活動和風速上升的情況,便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氣旋。需要留意:並不是所有季風低壓都具備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條件,如周圍的水氣供應不足,又或遇上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即大氣高層和低層的風向或風速出現明顯差異),季風低壓便難以發展為熱帶氣旋。

由於季風低壓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氣旋,氣象機構一般都會緊密監察其發展狀況。在 6 月中 (2013 年 6 月 14 及 15 日),香港便受到位於南海的季風低壓影響,出現風勢及雨勢較大的天氣。當天的衞星圖像(圖二)顯示該低壓區結構鬆散,中心附近並沒有像熱帶氣旋一樣出現持續的強烈對流。在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協助下,天文台在 6 月 14 日下午取得低壓中心附近的風向風速數據,顯示在離地面 500 米附近的高度並沒有出現強風(圖三)。由於該高度的風速一般較地面的風速為大,因此低壓中心附近的地面風速還未達強風程度,不符合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的標準(注)。此外,天文台所得的地面觀察資料亦顯示接近低壓中心並沒有強風。但在低壓北至東北面的外圍地方(即中國東南部)正受到一道高壓脊影響(圖四),在低壓區及高壓脊的共同影響下,中國東南部(包括香港)的風勢較大,甚至出現強烈的偏東風。因此在 6 月 14 日早上至翌日早上,天文台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提醒市民本港受偏東強風的影響。

以上例子顯示低壓區及高壓系統的共同影響能為香港帶來強風。視乎季風低壓的位置或其風力分佈,影響本港的風可以從東南面來,被稱為東南季候風[3]。事實上,即使沒有高壓系統的存在,單是季風低壓的外圍亦有機會為本港帶來東南強風。在這情況下,天文台也可能會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李立信、沈志泰


注: 低壓中心附近地面(在 10 米高度)的持續風速要達到強風程度才歸類為熱帶低氣壓。


參考資料:

[1] Monsoon meteorology, C.S. Ramage 1971 (只以英文發表)。

[2] N.E. Davidson and G.J. Holland (1987):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wo Intense Monsoon Depressions over Australia”, Monthly Weather Review (只以英文發表)。

[3] C.C. Lam (20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ast Monso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ulletin Volume 17, 2007 http://www.meteorology.org.hk/bulletin/Vol17.1_2007.pdf, pp81 – 93.” (只以英文發表)。


圖一

圖一季風低壓的典型風力分佈(圖片源自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顯示較大風速的區域(綠色部分)位於季風低壓的外圍。



圖二

圖二2013 年 6 月 14 日晚上約 7 時 30 分的紅外線衞星圖像(來源:日本氣象廳)。



圖三

圖三2013 年 6 月 14 日下午二時至二時三十分政府飛行服務隊定翼機所錄得在
離地面 500 米附近的風向風速數據。紅線為定翼機接近低壓中心時的
軌跡,綠色符號顯示風向風速(全部均未達強風程度)。



圖四

圖四6 月 14 日上午 8 時的天氣圖,顯示南海的低壓區及中國東南部的高壓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