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正在撕去中國標籤!蘋果大力轉向「印度製造」的決心有多大?|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生產與供應鏈
feature picture
Zhiyue Xu on Unsplash

iPhone正在撕去中國標籤!蘋果大力轉向「印度製造」的決心有多大?

2023-02-13 編譯·整理 李心平

蘋果(Apple)正持續將其供應鏈的製造比重從中國遷出,轉往印度!繼先前印度政府官員指出,蘋果將把 iPhone 的印度製造占比從目前的 6、7% 提升至 25% 之後,近期蘋果也開始在印度生產 iPhone 以外的產品,也就是 AirPods,展現其實踐印度製造戰略的決心。

美國限制措施加上疫情,蘋果降低對中國依賴

蘋果持續降低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因為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措施和新冠肺炎疫情,都使得供應鏈面臨中斷的危機。且 2022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持續爆發,暴露了中國供應鏈的脆弱性,且位於中國鄭州、由富士康運營的蘋果最主要的 iPhone 組裝工廠,去年 11 月也因爲工人抗議活動一度中斷了生產,這些都讓蘋果意識到分散供應鏈風險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積極招攬蘋果這類科技巨頭到印度製造生產。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已將發展印度製造業列為國家優先事項,並為企業的相關業務提供相關獎勵政策,來提升印度製造的優勢。

延伸閱讀:蘋果 50% 員工沒大學學歷!庫克:這件事,比學歷更重要

蘋果正在「印度製造」品項,包含最新款iPhone、AirPods

雖然現在 iPhone 主要生產基地仍集中在中國。但根據《CNBC》報導,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Piyush Goyal)表示,蘋果的目標是在將「印度製造」iPhone 的比例從目前的 5%~7% 增加至 25%。

2022 年,蘋果開始在印度組裝其旗艦產品 iPhone 14。這是蘋果首次在印度推出其最新型號的產品,雖然自 2017 年以來,蘋果一直有在印度生產 iPhone,但這些通常是舊型號。在印度組裝最新型號的旗艦產品,象徵了蘋果要將印度作為主要生產基地的決心。

除了 iPhone,蘋果近期還多了一項印度生產的產品:AirPods。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的主要供應商捷普(Jabil)的印度子公司,已經開始在印度生產無線耳機 AirPods 零組件,並運送 AirPods 外殼或是塑料機身給組裝 AirPods 的中國、越南廠商,「這標誌著這家美國科技巨頭在推動擴大印度生產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彭博社》指出。

繼緯創、鴻海後,蘋果供應鏈廠商紛紛轉移重心至印度

由於蘋果的製造戰略轉移重心至印度,供應鏈廠商也跟著移轉產能。鴻海 2022 年開始在印度生產 iPhone 14,從 2022 年 4 月至 12 月,蘋果從印度出口了價值超過 25 億美元的設備。

除了緯創、鴻海等廠商已經在印度生產 iPhone 之外,新德里也已經初步批准了十多家中國的蘋果供應商透過當地合資企業至印度生產,包括 AirPods 的中國供應商立訊精密。立訊精密在 2020 年決定接管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一家已關閉的 Motorola 工廠,但尚未開始在當地生產 Apple 產品。

延伸閱讀:Google、微軟、Meta 都大裁員,蘋果憑什麼例外?拆解背後「精實雇用」管理法

蘋果看好印度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2022年銷售年成長達11%

蘋果不僅希望印度能作為新的生產基地,同時也看好當地消費市場的潛力。2022 年是蘋果在印度表現最好的年份之一,該公司的出貨量與前一年相比成長了 11%。蘋果不只躋身印度手機品牌前 5 名,還已經在印度連續 3 個季度實現了季度收入兩位數增長。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表示:「印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市場,也是我們主要的關注點。」

且根據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2022 年 10 月,iPhone 13 是整個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最暢銷的產品,在印度價格超過 3 萬盧比(約新台幣 1 萬 978 元)的高端智慧型手機中,蘋果已經取得領導地位,在截至 2022 年 12 月的季度,蘋果占據了約 50% 的市場銷售比例。

蘋果在印度的實體零售店原本計畫在 2021 年開業,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而推遲,而現在蘋果在孟買第一間零售店現在預計於 2023 年 3 月開業,而有消息指出,第二家店則規畫設在新德里。

在疫情加上美中貿易戰等因素,蘋果過去在生產與消費皆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狀況,已經慢慢發生了位移,而對於蘋果供應鏈中的台廠來說,最關心的還是在蘋果供應鏈轉移的過程中,其地位是否會產生改變。

資料來源:BloombergCNBC(1)CNBC(2)BusinessToday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用對方法就能穩健累積財富,投資作家不敗教主陳重銘分享投資理財訣竅

2024-04-16 經理人X將來銀行

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一般人來說,唯有穩健累積資產、持續優化資產配置,才可以兼顧生活品質、支付子女教養費、照護父母身心健康,以及為退休做好準備;在這樣的前提下,基金成為投資的最佳選擇,不僅可以有效規避風險、掌握資本利得,還可以享有股息。對此,靠投資將月薪三萬扭轉成年領百萬股息的不敗教主陳重銘十分認同的說:「基金將成為主流投資標的物,讓投資人可以相對低波動的方式投入台股市場,並且透過不同類型的基金選購優化資產配置。」

經理人

不僅要定期定額申購基金,更要逢低加碼來加速財富滾動

有別於被動型ETF是追蹤指數表現,基金是由基金公司選股,投資人可以從基金成分股決定是否進行申購。在眾多基金商品中,又以成長力道強勁的科技股最值得關注,但因科技股的波動大,必須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行申購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定期定額申購基金確實有助於穩健累積財富,不過,想要大幅提升投資報酬率,必須逢低加碼投資。」至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基金商品,陳重銘提出三大建議:確認成分股(是自己偏好的投資標的物)、該檔基金在過去5年的績效表現,以及挑選不同的基金商品以分散風險,如波動大的科技型基金搭配波動小的民生消費型或配息型基金。「因應年齡與資產的不同,建議投資人動態調整不同類型基金佔比,例如30歲的投資人可以將80%資金放在科技型基金、50歲的投資人則可縮減為60%等。」

選好投資標的物後,接下來的重點是選擇一個好平台。陳重銘認為將來銀行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他說:「無論投資新手還是老手,便利性跟投資成本是大家最關注的兩件事情。」他進一步以將來銀行App理財服務為例解釋,便利性包含平台與基金標的物兩個面向,例如平台是否支援線上申辦服務、易於操作、資訊是否一目了然,以及基金標的物是否多元、滿足資產配置需求等。

「透過將來銀行App的『口袋』功能:一個帳戶同時擁有活儲帳戶與投資帳戶,投資人不用額外開通多個帳戶就可以邊存錢邊投資、即時掌握流動資金與投資績效,藉此不斷修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陳重銘表示,將來銀行不僅提供活儲最高3.5%利率,還支援66次免費跨轉服務,讓投資人可以更好利用資金。

至於在投資成本方面,陳重銘也呼籲投資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平台是否有收取手續費與信管費,以將來銀行App為例,只要在開幕期間下單,無論是單筆申購或者是定期定額申購基金,該筆交易都能終身0手續費,基金贖回時也不用支付任何信管費用;其次是平台提供的基金標的物夠多元、可以滿足不同階段的投資需求。「以將來銀行App為例,透過跟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合作的方式,可以滿足投資人對高股息、多重收益、印度發展、科技趨勢等投資主題的需求,更好配置與滾動財富。」陳重銘如是說道。

除了標的物、平台,加值服務也有助於提升投資理財成效

除了因應市場趨勢擴展基金標的物,以及因應投資人需求完善平台功能,陳重銘認為,獨家的加值服務與優惠活動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元的投資者,以及培養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舉例來說,透過將來銀行App理財服務首創的「禮物卡」功能,投資人可以一鍵發送啟動金給親友、讓其即早展開投資理財、享受時間複利帶來的資產放大效果。「越早展開穩健投資理財,享受到的時間複利綜效越高,透過將來銀行App的『禮物卡』功能,可以鼓勵我的小孩、家人邁出第一步,擴大投資綜效。」

經理人

為了進一步吸引年輕、精打細算等不同族群的青睞,將來銀行App推出升等禮與會員禮給客戶:首先,只要在活動期間開立投資帳戶成為財管會員,確保投資帳戶的月平均資產在一萬元以上,下個月即可領取200N點,此外依照投資帳戶資產總額的不同,提供月月最高抽10萬N點與加碼季抽5萬元雄獅旅遊金等優惠活動。對此,陳重銘認為:「根據金管會釋出的調查,年輕投資族群持續增加,因此,多元優惠吸引投資人青睞、留住與使用,創造投資人、基金公司與平台的共贏。」

經理人

總的來說,將來銀行App雖然是理財服務的後進者,但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的完善產品多樣性、強化平台功能,以及提供獨特創新服務與優惠活動,目標是讓全齡消費者可以輕鬆展開或持續優化投資理財策略,創造投資人、基金公司、將來銀行等理財生態圈的共贏。

如欲更進一步了解將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服務,請點選連結(https://nxb.tw/5sc9ex/)了解更多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將來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