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減碳目標,一半時間就達成!東元董座在傳產推動 ESG 轉型,有什麼要取捨?|經理人
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10 年減碳目標,一半時間就達成!東元董座在傳產推動 ESG 轉型,有什麼要取捨?

2023-11-08 採訪・撰文 林庭安

設願景、呼口號、訂目標,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做,但是對東元電機董事長邱純枝來說,「我的個性是我喊出來,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它做到。」

2015 年接任董事長,邱純枝就迎上 ESG 和數位轉型風潮,為組織許下「節能、減排、智能、自動」的願景,並且訂下「10 年減碳 20%」的目標。結果,提早 5 年就達標。

2020 年底,她啟動組織重整,將所有營運個體按照「智慧機電、智慧生活、智慧能源」分類,整併成 3 大事業群,同時捨棄績效不彰、與組織長期願景不符的業務。幾年下來,原本號稱 100 多家左右的合併關係企業,大概減掉 1/10。「我覺得這樣的分工,可以讓營運團隊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能得到最大發揮。」

雖然東元曾在 2021 年遭遇經營權風波,邱純枝在連任董事長後,2022 年繳出 583.15 億元營收。5 月的股東會上,她說,今(2023)年可望達成「3 年營收成長 200 億」的目標。

商學財務背景出身的她,1997 年離開外商銀行,加入東元電機,從財務處處長做起,一路透過職務的晉升與歷練,在財務與營運之間找到最適的交會點。「企業裡,夢想家太多,CEO 最終還是要對數字負責⋯⋯你要把一些聽起來很棒的闡述,跟營運面做合理的連結。」

接任董事長後,她直言,跟當總經理最大的不同,就是「責任感的差別,因為天塌下來了,只能董事長頂著」。更重要的是,「除了關心短期營運狀況、能夠跟股東交代,還要關注公司長期發展,不能只看當下。」

延伸閱讀:如何把長期目標,拆解成每天的待辦事項?瓦基:先從「只跟自己有關」的行動著手

因此,邱純枝帶領集團把心力放在短期無法看到效益、卻對組織有策略意義的長期布局:投入能源轉型和創新。如今,東元在儲能、淨零已見成效,這家傳產企業乘上趨勢列車,股價從 2023 年初不到 30 元,曾漲至 2 倍以上。

邱純枝坦言,身為專業經理人,很容易陷入短期思維:我的任期可能只有 3 年、5 年,那就在這段期間做到最好。然而,儘管不是公司 owner(所有權人、股東),但是她覺得,「任何人只要有榮譽感,就會看長期。」

減排數字亮眼,邱純枝歸功給同仁對目標的使命必達;轉型有成,她則謙稱自己只是延續前人留下的基礎。展望下一步,她語氣沉靜地表示,「能不能看得很準那不敢講,但是你總是要想著未來,要讓未來有基礎可以延續。」


邱純枝_東元電機董事長
侯俊偉 攝影

果斷割捨績效不彰業務,引領團隊發揮最大價值

Q:2022 年營收、獲利創新高的動能何在?
A: 東元的策略一直滿穩健,執行上也有延續性,這幾年比較不一樣的是,組織做了重組。2020 年,我們把既有事業以營運性質歸類,分成機電系統暨自動化、智慧能源、空調暨智慧生活 3 個事業群,歸不進去的,就放在 others(其他)。

這等於是將原先的業務去蕪存菁,去掉績效不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全力追求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事業,營運團隊也可以各司其職,得到最大的發揮。 重組後的發展方向也訂得非常明確,有配套的管理和獎酬機制。集團這邊就做一些短期可能看不到立即效益,但是長期來說比較重要的布局與規畫。

很幸運的是,這幾年整個產業都在做能源轉型,剛好東元的業務和產品(空調、機電和工程等),不是使用能源,就是供給能源,等於我們一方面在內部做調整、努力,另一方面大環境也幫我們加分許多。當然董事會的鞭策力量也是大的,改組之後,不同的投資人進來,也希望看到績效,很多改變都是相輔相成的。

Q:組織重整有什麼取捨標準?
A: 我們原本有 100 多家關係企業,這幾年大概少掉 1/10。整理的標準之一是財務表現,有些事業做很久還做不出成績,對本業也沒有加分,就考慮做處理;新成立的單位,就會給比較長的觀察期。另一個標準是策略性考量,譬如在某地區一定要有據點,即使虧錢也會繼續;或是短期還看不到效益,但是符合集團的長期策略,就會留。

一般傳產會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不容易,生出來以後要把它殺死更不容易。 有時候就是得割捨,捨不得的結果就是拖很久,而且愈是經營不好的事業,要花更多力氣管理。 管理學說,把資源和力氣放在比較有成長機會的地方,才能加速成長。

Q:集團做了哪些長期布局或新嘗試?
A: 組織裡有 3 大事業群,本來就有自己著重的業務,集團想重點發展的項目,就由公司投入資源,做 incubation(孵化育成)。

要做新的事情,一定是既有核心能力的延伸,包括技術或人才,絕對不會突然做一個跟這 3 大事業群離得很遠的 ;另外一點就是要朝著東元的願景,也就是「節能、減排、智能、自動」。

以節能減排來說,基本上就是「創能」,不管怎樣都會帶到電機的使用,我們還是可以參與。如果是氫能或自動化這類業務,雖然未來有前景、趨勢在那裡,但是跳出我的本業,或者我的能力不是最好,就要透過併購或投資,我們不會冒然投入。以一個大企業來說,真的要發展新事業,一定要找到懂那個行業的人,拚命study,然後審慎評估風險,從做中學。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為 CEO 們帶來集體焦慮!麥肯錫:企業導入新技術,哪些風險要注意?

Q:新舊事業會有衝突嗎?
A: 從集團的角度看,會挑出來單獨成立事業處,就是在做育成,像零碳機電系統發展處、創儲營運發展處。我們的態度是,這些業務將來成功,也會放進性質接近的事業群,等於先幫忙養孩子,讓大家知道公司願意投入資源做一些長期的事,不會覺得你成立這個好像是把我的 baby 拿走。

以創儲營運發展處來說,原本智慧能源事業群就在做一些儲能工程,工作性質很像,卻不衝突,因為創儲是長期布局,慢慢將儲電轉成發電,最後賣電。培育過程中,某單位接到的工程也會發包給內部其他單位做,所以新舊之間是互補,不是衝突。

在企業裡創新很困難,這跟獎酬制度有關,花資源養一個可能會虧錢的東西,會影響短期績效和薪酬。 如果制度沒變,領導者不只要背負創新責任,也要承擔後果,等於你想創新,結果可能被懲罰。過去這麼多年,我們也有失敗經驗,有些人因此待不住,或薪資受影響,我們一直在調整,希望在企業裡創新,不會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你才能深切感受到危機,」領導者必須親自跳下來做變革

Q:做馬達起家,如何推動綠能轉型?
A: 東元一直在做能源相關產品,尤其是電機設備,很多用在電廠;台灣 20 年前開始講的「變頻」概念,就是為了節能。馬達也一樣,大概 2013 年,我們推出 IE3 高效馬達,當時的董事長劉兆凱為了策略性推廣這個節能產品,逼著團隊想辦法把 IE3 的價格跟成本,壓得跟原本的 IE2 一樣,鼓勵客戶輕鬆轉換。

我接董事長以後,一方面延續先前的節能政策,也開始注意到減排趨勢:生產過程中會排放破壞臭氧層的不良氣體,也就是 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加上發展物聯網(IoT)、數位轉型的風潮,就立下「節能、減排、智能、自動」的願景。那要符合願景,當然要有目標,就技術性地喊出「10 年減排 20%」的目標。

Q:「10 年減排 20%」,你們 5 年就達標?
A: 我覺得這個喊很重要,數字可以驅動人往前,如果我只是說要做節能、減排、智能、自動,沒有目標,大家要朝什麼方向去做呢?我們公司的人對數字很有感,說要做到 20%,基礎在那裡,就會開始計算。

說實話,我們產品每一次效能升級,就是一次技術大考驗,每次都覺得做不成,最後同事還是很厲害,想出各種方法。我從這過程裡知道,只要目標在那裡,像是高效能產品的營收占比每年要提升,他們就會去衝。

回到工廠裡,過去漏水、漏氣、漏電好像稀鬆平常,有了減排 20% 的目標,就會發現到處是黃金,每個減漏都是達標管道。舉個例子,馬達在噴漆時,原本不論大小厚薄,噴漆速度都一樣,但是只要變速調整,就可以用不同速度跟時間,減少噴漆用量。

而且原本我們用的是油性漆,會排出甲醛這類 VOCs,我們就改用水性漆,馬上減少排放,但改變就要經過陣痛,可是過了這一關,馬上零排放,過程反而驅動大家創新。

東元 2022 年有一句口號是 Transformation Drives Sustainability(轉型驅動永續),就是說能源轉型、數位轉型,其實也驅動了永續經營。

我的個性是我喊出來,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它做到,畢竟負責人自己喊出來,自己還是要負責。很多事情你如果不在意,下面的人也不會在意,所以對 20% 的目標,我們是很 top down 的在 monitor(管控)。

通常在企業裡,都是 C level(經營團隊)以上層級會比較深切感受到危機,一般員工在做日常工作,要激起他的危機感,我覺得不容易。 當你在上面,跟同業比較,看到整個產業的發展,或是潮流趨勢,真的會感覺到「不進則退」的危機感 ,所以負責人必須自己跳下來,想辦法 move ahead,如果我沒有跟上,將來就要看不見人家的車尾燈。

延伸閱讀:COO 是什麼、跟 CEO 差在哪?營運長的職責、 7 種角色定位一次看!

Q:如何將 ESG 融入策略和日常營運?
A: 對東元來講,長期都在做節能,減排這一塊比較不痛苦,重點反而放在 E(環境)、S(社會)和 G(公司治理)的平衡上,還有減碳加速作業,因為我們又承諾2020到 2030 年要再減排 50%,這個壓力比之前更大,一方面是減排幅度變大,要從東元,延伸到所有關係企業;另一方面是比較容易的都減完了,整體困難度會比以前更高,也要不斷評估減排的成本效益,不能只是一直花錢做。

ESG 也會影響決策,如果不用考慮 ESG,我們可以發展很多東西。最近有個案子,部門主管說要發展一個新產品,但是會用到不良氣體,我說這會違反公司政策,你要不就發展沒有不良氣體的類似產品,不然就必須犧牲。我現在再去投資做一個違反公司 ESG 原則的產品,等於自己打臉自己嘛! 有時候,事業發展跟我們的 ESG 目標有所衝突,我覺得就是一個取捨吧。

在財務與營運間找出合理連結,兼顧短期績效與長期策略

Q:財務專業背景對於公司營運有哪些幫助?
A: 我以前在銀行工作,東元就是我的客戶。加入東元時,對這一行完全不懂,只覺得傳產應該滿穩定的。我從財務處處長做起,對日常財務操作、會計記帳完全沒概念,只在書上念過,就一直問、一直學,讓自己很快了解這個系統。

一般來講,財務和公司營運通常是 2 條平行線,比較幸運的是,當時我們每個月都會開一次經營會議,黃會長(當時的董事長黃茂雄)會對每個部門打破砂鍋問到底,只要認真聽,大概幾個月就會慢慢累積到很多營運面的細節,我會再從他關注的面向,延伸到財務裡,交互理解。

我以前在銀行受過產業分析、營運分析訓練,這些財務相關知識,對當 CEO 或總經理很有幫助,因為企業裡夢想家很多,講市場、講技術,可以講得天花亂墜,但是 CEO 最後要對數字負責,一定要把很多很棒的闡述,跟可能得到的營運結果做合理的連結。這個連結很重要,要不然夢想家的話聽了以後,每個都去投資,會很慘的。

Q:總經理和董事長,兩者有何差別?
A: 我覺得有差耶,當總經理時,覺得天塌下來,還有董事長替你頂著,等到你當董事長,就覺得「哇,糟糕了,就看你自己了!」所以是那種責任感的差別吧。

權跟責都是在一起的,總經理要對 day to day 管理負更大責任,當董事長除了要關心短期營運狀況、能夠跟股東交代之外,那個責任感就是說,不能只看眼前,還要關注長期公司應該怎麼做。短期的事情就是非常 practical(務實),真的要對得到數字;對長期的標準就可以放寬一點,只要方向對,就可以在你認為可控的風險上去 push 一把。當然,不是做下去,一定就像計畫講的那麼好,10 個計畫裡,9 個都是不成功的。

這也是我們專業經理人跟公司 owner(所有權人、股東)不太一樣的地方,owner 一定會想長期的事,因為這是他的公司,專業經理人就會陷入說,我的任期可能只有 3 年、5 年,怎麼把這段期間的表現 maximize(做到最好)。雖然我不是 owner,但是我覺得 任何人只要有榮譽感,就會看長期。

我常常跟同事講,要讓未來的人 appreciate(感激)你,就像我們現在 appreciate 以前的人,我們也要留下好的基礎給未來的人,因為我們一定不希望離開以後,公司變得很糟糕。做每一個決策時,不能只看當下,總是要想著未來,能不能看得很準不敢講,但是你要讓未來有基礎可以延續。

107順勢駕馭能源轉型風潮,東元2年營收成長125億
經理人

做每一個決策時,不要只看當下,要留好基礎給未來的人。

Dos
1| 留好基礎給未來的人,讓未來的人感激你。
2|只要目標設在那,員工就會想出各種方法完成。
3|把力氣放在比較有成長機會的地方,這樣才能加速成長。

Don'ts
1|有時候就是得割捨,捨不得的結果就是會拖很久才處理,要花更多力氣管理。
2|不要讓領導者背負創新責任,因為他們也要承擔後果,最後可能是變相懲罰。
3|企業裡夢想家太多,CEO最終還是要對數字負責。

Profile

邱純枝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及美國密西根大學 MBA(企管碩士)。曾任荷蘭銀行台北分行業務處副總經理,1997 年加入東元電機經營團隊,歷任財務處長、家電部協理、副總經理及總經理。2008~2014 年臨危受命接掌亞太電信董事長,帶動營收逆勢成長 1.8 倍、市值增加 3 倍以上,2015 年接任東元電機董事長。

東元電機
1956 年成立,初期從事馬達生產,如今跨足重電、家電、資訊、通訊、電子關鍵零組件基礎工程建設、金融投資及餐飲、服務等領域,事業版圖橫跨 40 餘國。2020 年組織改組,以「智慧機電、智慧生活、智慧能源」為核心事業。2022 年營收 583.15 億元、營業利益 50.7 億元,兩者皆創下自 2013 年採用 IFRSs 後的新高。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