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概股之王!蘋果惡劣砍價和兩手策略,為何碰上大立光就沒轍?|天下雜誌

蘋概股之王!蘋果惡劣砍價和兩手策略,為何碰上大立光就沒轍?

多眼怪、上億畫素,近年智慧手機各種高規格鏡頭,只有一家台廠能量產。這也是為何蘋果對供應商砍價、砍單,碰上大立光卻沒轍。為何大立光能,其他蘋概股不能?

蘋果-蘋概股-大立光-光學-鏡頭-iPhone-智慧手機 林恩平棄醫從商、接班十年,帶領大立光不斷突破市佔率、高毛利、高良率奇蹟,並研發光學新技術,持續擴產。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其他

一名光學鏡頭台廠高層,回憶起與蘋果公司見面的場景:

3年多前,我和公司業務副總準備前往美國,我們一路沙盤推演,腦袋裡想的都是「1美元保衛戰」。

因為A公司(指蘋果)殺價是有名的,所以我們一路討論,底線就是一顆鏡頭0.99美元。

沒想到見面後,蘋果採購直接拿出一疊評估報告指出,我們公司的產品良率、鏡頭產品射出成型狀態、產線規模、物料進口和加工成本,最後直接說:「因此經評估,給予你們10%~15%利潤空間是合理的,我們幫你算出每顆鏡頭約1.1美元,可以嗎?」

這位高層當場點頭如搗蒜。

他告訴《天下》,「蘋果的GSM(全球供應鏈管理)多厲害啊!」

「前面的沙盤推演都浪費了,」他嘆口氣說,蘋果對供應商砍價很惡劣、又玩兩手策略,但這對光學沒辦法,因為手機鏡頭供不應求、畫素規格提升,還沒看到天花板。

最重要的是,「蘋果還扶植不出另一個大立光。」

這也是大立光過去幾年,本益比長期保持20倍上下,與其他蘋概股近來甚至不到10倍的慘狀,有天壤之別的主因。

不用看蘋果臉色的股王

大立光,全球手機鏡頭最大供應商,全球市佔率逾30%,每月生產逾2億顆鏡頭。外資指出,鏡頭單價從1.8到5.5美元不等,但5美元以上的高規格鏡頭,全球僅大立光能大量生產、出貨。

廣告

7月9日,大立光法說會,執行長林恩平證實:疫情期間,客戶需求下修得很厲害,但放長線觀察,智慧手機鏡頭規格,客戶都還是要求繼續提升。

大立光去年底開始出貨8P(使用8片塑膠鏡片堆疊而成)鏡頭,今年已有客戶陸續導入。林恩平說,公司並已開始研發9P(目前市面上量產的手機鏡頭最高規格)鏡頭,最快下半年有機會達成,畫素都是上億起跳;大立光也在研發自由曲面鏡片(Free-form lens),希望加強超廣角品質。

目前全世界其他同業,都還在努力提升7P良率階段,更遑論克服8P組合瓶頸。

一名資深光學人士分析,就算假設一個鏡片只存在上、下2項變數,8片鏡片堆疊的變數就是2的8次方,至少必須控制256項變數。目前光學鏡頭產業能全數克服並量產的廠商,只有大立光。

廣告

蘋果積極扶植的第二供應商──玉晶光董事長陳天慶日前說,公司已成功將7P良率提升至7成之上,並持續研發8P技術。

曾被蘋果寄與厚望的大陸廠商舜宇光學,外資預估得到2021年,才有機會出貨6P鏡頭給蘋果平價手機。

但如今,人人都用智慧型手機拍照錄影、連線直播,高畫素、大光圈、超廣角,以及為因應全螢幕或超薄外型,備受期待的水滴鏡頭(超微小鏡頭)、潛望式鏡頭等技術規格,都仍是光學鏡頭產業持續推進的動力。

這就是為何蘋果的砍價和兩手策略,過去幾年始終無法在鏡頭行業施展的原因。

(邱劍英攝)

十多年前曾與大立光分庭抗禮、並稱「光學雙雄」的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都笑著說,「我們全塑膠(鏡頭)拚不過大立光,他們真的厲害,我們甘拜下風!」

廣告

某蘋果供應鏈主管歸納大立光三大優勢:先行者優勢、專利城牆,以及技術「天花板」還沒出現,手機鏡頭規格還有提升空間。

優勢1:技術領先,與同業拉出一世代差距

時間回到1987年,林耀英創辦大立光電,聽從友人、相機大廠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建議,看好智慧手機鏡頭輕薄短小商機,決定捨玻璃(鏡頭),轉入塑膠鏡頭研發。

但發展至今,2至3家光學廠商高層都告訴《天下》,人類一根頭髮直徑約50微米(μm),但這個產業早已進入0.1微米的戰爭,「為了這小於0.1微米的誤差,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能錯過。」

先進光工程師說,樓地板震動、設備的精度校正、工廠或環境溫度等,再微小的變化,都會讓射出成型的鏡片出現差異。

廣告

該工程師以「偏心」(decenter)公差為例,解釋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圓,圓只是數學上的假設,任何圓放大一萬倍都會變得有點橢圓,所以中心點容易跑掉。

因此,做一個圓的鏡片,但當光束進來、準備成像,若沒有落在當初光學設計的最佳中心點,那就是「偏心」。

堆疊愈多鏡片,每片中心點得完全相符、品質一致,是光學廠很難突破的瓶頸。

某光學廠主管透露,後來許多光學廠都學大立光,把產線放地下室,控制溫濕度,買超精密加工模具,甚至挖角大立光員工。但當其他人還在努力做6P、7P,想辦法提升良率時,大立光永遠比別人快一個世代,它已經到9P去了。

林恩平透露,手機鏡頭規格持續向上提升,例如希望有更大光圈、更高畫素,但光圈放大象徵進光量多,堆疊起來的塑膠鏡片精準度要夠高,才能讓進來的光束都打在對的位置。

廣告

「光學產業鍋碗瓢盆比較多、製程很多,每一個都要做到最好才行,」林恩平說,從模具、鏡片成形、量產、堆疊組合、成像設計等,必須每個環節品質一致,才能組出完美鏡頭。

優勢2:打造專利護城河,其他光學廠得迴避設計

除了先行者優勢,也透過專利護城河築起技術壁壘,目前大立光有2700多個專利。(延伸閱讀:微軟總裁說「聰明公司不該拚專利」 台灣專利王台積電不同意!

但自2013年起,大立光數度發起專利戰,控告三星、玉晶光、先進光等公司。其中狀告先進光侵害營業祕密及專利一案,智慧財產法院2017年更宣判先進光敗訴,須賠償大立光15.2億元,創台灣專利訴訟史上最高罰金。

此案還在上訴,先進光高層提及此事都心有餘悸、不願多談。但相關人士預言,未來5年,光學界還有一波專利戰,「當萬物聯網,鏡頭成為生活必須,無論手機影像傳輸、車用、智慧城市、監控都需要。專利是優勢、訴訟可做騷擾,阻止對手前進,或以戰逼和。」

2013年,大立光曾控告三星,後來雙方和解,隨後大立光就打入了三星手機供應鏈。

林恩平曾說,目前大立光在5P以上產品專利幾乎全包,「一般(廠商)都很難逃脫大立光的專利,就看動不動而已。」

他指出,打官司應有「正義的代價」,所有和解都看對方要不要談,但多數有和解可能,因為客戶有時會介入協調授權金或和解金。

大立光告玉晶光的訴訟,外傳就是2016年因蘋果出面協調,達成和解。2017年,玉晶光就開始跨入蘋果iPhone 8主鏡頭供應鏈,隔年又順利量產出貨iPhone XR後鏡頭。

目前玉晶光營收中,蘋果訂單佔比高達9成。玉晶光總經理郭英理指出,現在出貨的鏡頭有4P到7P,中高階產品佔比已達6至7成。

優勢3:多眼怪、高畫素、潛望式……手機鏡頭規格仍升級

大立光挾技術優勢,不斷突破塑膠鏡片物理極限,鏡頭從8P朝9P以上組成、上億畫素發展,手機多鏡頭趨勢,也還在持續。(延伸閱讀:智慧型手機成長停滯?大立光林恩平射出升級三箭

再加上手機還在朝輕薄、全螢幕等設計演進,潛望式鏡頭也被視為新藍海。華為去年推出的P30 Pro,就是第一支採潛望式鏡頭的高階手機,亦由大立光供貨。今年來,三星、小米、Oppo、華為仍持續導入潛望式鏡頭。

蘋果及非蘋陣營手機日趨輕薄,鏡頭仍持續往大光圈、高畫素、高解析度升級。(Getty Images)

國票投顧總經理王博文說,未來鏡頭的升級還包括超級大廣角、大光圈、更高倍數的光學變焦、多P或P+G(塑膠加玻璃)潛望式鏡頭等。無論是增強夜間拍照效果,或使用更大傳感器進一步提升影像品質,所有技術都還有成長空間。

王博文指出,即使今年智慧手機受疫情拖累影響買氣,總銷量估將跌0.6%至12.2億支,但手機鏡頭的出貨仍將維持正成長。2020年各廠商推出的手機型號中,三鏡頭、四鏡頭比重都超越雙鏡頭,手機鏡頭及光學模組近年量價齊升趨勢,比手機整體市場更明顯,也讓相關公司持續受惠。

蘋果下半年重點,就是iPhone 12上市,法人預期新iPhone重大升級包括5G及鏡頭規格,讓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受惠最大。(延伸閱讀:5G台灣隊逆襲!直擊下半年最熱產業,如何乘勢賺一波?

法人:蘋果新機帶來出貨動能

但摩根大通報告指出,因為新iPhone晉升5G規格、搭載飛時測距(ToF),蘋果將會向面板、聲學、觸覺、機殼等零組件單位售價施壓,以避免規格提升帶來太大成本壓力。

蘋果組裝廠毛利率為「毛三到四」(3%~4%),但光學鏡頭技術門檻高、競爭者眾、強者太少,毛利率從10%至50%不等。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7月發布最新蘋果研究報告,預期大立光將自7月中旬開始,陸續出貨iPhone 12高階鏡頭,因目前全球僅大立光可生產,預計其高單價8P鏡頭未來出貨持續成長。

花旗證券報告則指出,儘管疫情導致鏡頭升級速度略為減緩,但疫後客戶訂單終將回歸,長線仍看好產業發展趨勢和大立光優勢。

「其實我們(產業)還是感謝大立光的,」儘管曾被大立光告,某光學廠董事長仍低調對《天下》說,大立光拉高技術門檻、讓價差出現,讓即使「像我們這種不良少年」也有做低階手機、蘋果MacBook或iPad空間,「蘋果養不出第二家大立光;以後如果有第二家,價格可殺,就不再是共榮共存了。」

【完整報導】

1. 緯創、和碩黃金交叉背後》
吃不到蘋果的贏家!緯創爆發成長,歸功於最會「切割」的董事長
投錢百億卻一場空 和碩苦吞小金雞虧損,起因於「黑手與博士」之爭
養出最爭氣小金雞緯穎 林憲銘如何讓緯創從代工飛向雲端?
2. 蘋果不甜了?》
庫克發狠整治供應鏈 一組關鍵數字,破解蘋果「養套殺」手法
立訊市值超越鴻海!富士康作業員變「女版郭董」,背後是蘋果耍心機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吃不到蘋果,反成贏家
《天下雜誌》702期:吃不到蘋果,反成贏家
毛利率不到5%,這是吃蘋果單的台灣代工廠,尤其是組裝廠常見的數字。考驗已出現,蘋果不再出資幫供應鏈買設備、甚至轉單,重押蘋果的和碩,與「非蘋族」緯創,走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你可能有興趣
紐約市公共空間長劉雅婷:公共空間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