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因为经济过度发达而间接导致灭亡的吗?

有数据显示,宋朝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是因为太富有而导致军队素质下降吗?
关注者
4,328
被浏览
1,862,769

293 个回答

不是

宋朝流行不举子

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东坡志林》)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韦斋集·戒杀子文》)东南数州之地……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范成大)“湖州丁绢最重,至生子不举。”(《宋会要辑稿·食货》)“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生生四谛》)

不举子,也叫“生子不举”,即生了孩子不养育,把婴儿溺死或扔掉。这种现象在宋代形成了普遍的风俗。原因是税太重,人民生存压力太大,那时候也没啥避孕措施,生下来反正养不活,索性就“不举子”。

流行这种事情的宋朝,能是“经济过度发达”?脑子呢?

这里提一个应该大多数人都没提过的观点,宋金战争前期,宋朝曾经引以为豪的守城战基本完全打不出来了。

要知道,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还是金兵以骑兵见长,而在攻城时骑兵是使不上多少劲的。正因为如此,当年宋辽战争期间,守城原本是宋军的长项和老本行,澶渊战争曾经在辽军举国之力入侵之下,处处防御固若金汤,城池失陷极少,最终将辽人逼平。

而在宋金战争前期,1125年十月金兵开始南下,1126年闰十一月宋钦宗就宣告投降。在这期间,各只有6万兵力的两路金军却攻破宋朝城池无数。只有世界级要塞太原还能够多撑一会儿,坚守了一共250多天后失陷,但这个数字也包括了金兵两次南下及间歇期。金兵第二次南下时,八月开始发力狠攻太原,九月初三太原即告城破:

八月。。。金人乘胜攻太原。。。九月丙寅,金人陷太原,执安抚使张孝纯,副都总管王禀、通判方笈皆死之。

在1126年十月的战事中,金兵更是一个月内连破北宋至少六座州府级城池,其中包括河北第一重镇真定(也是金兵八月开始攻城,十月初即城破)。实际数字只有可能比这还多,因为钦宗本纪应该只写了经抵抗后被金兵攻破的宋朝城池,上面说的这些还没有一座是不战而降的,知州、都监之类的高官武将都死了一大批。

闰十一月汴梁之战期间,金兵也连破怀州、拱州、亳州等开封周边的宋朝州府,使得宋廷可以依托的屏障越来越少,兵将越来越紧,”城中可用者惟卫士三万,然亦十失五六“。

这么看,很多网友眼中宋钦宗在短时间内连续做了一些猪都不如的决定,放在这个背景之下也就多少说得通了,因为这段时间他应该就是在雪片般不断接到各地城破将亡的败报,对手又是一个宋廷几乎完全没有了解和信息的外来势力,搁谁都慌,所以最后就慌不择路,让郭京的神兵都上了。

就这些数据来看,谢枋得后来自嘲说元军南下时,南宋很多州府城池连6天都守不了,这种迹象可能早在宋金战争时候就已经有了。毕竟后来金兵过长江时,一段时间也是攻无不破,赵构一度被打下海,连潭州这样上百万人口的大州都被金兵很快攻破屠城。

一个常识就是古代王朝的百万大军,历来是以守军为主体,真正能动的野战军并没有那么多,况且这段时间北宋野战军也因为不当的战略战术被大量歼灭(童贯北伐幽燕之战,数路兵马救援太原之战),无兵可用实属情理之中,因为如果作为主体的各州守军在依托坚城的情况下尚且是如此表现,整支军队的面貌也就可想而知了。老本行都丢了,焉能不败?


个人认为,传统的“承平日久”之说并非指的是宋朝没有发动对外战争,而是指的各地守军缺乏战斗经验。澶渊之盟之后,宋朝似乎的确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准备过守城(尤其河北方向),西夏毕竟太小,基本上还是给宋朝压着打的。如果说宋朝的野战部队还可以通过西夏战场得到锻炼的话,守军的腐化沦落速度只会比野战部队更快(按照苏轼的说法,徐州作为传统军事重镇,都有很多守军因为生活所迫落草为寇)。

相对来说,历代王朝由于与北方游牧民族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和平可言,所以游牧民族沿长城一线侵扰还是家常便饭的(比如就是比较平静的弘治年间,蒙古都几乎一年入寇一次),这样守军多少不得不一直保持紧绷的战备状态。

客观因素来说,可能有金人盔甲武器质量比较高,而北宋大多数仍然是夯土城墙为主之类的因素,但内因应该是更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