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建築外貌=保育?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190927

保留建築外貌=保育?

博客

發布時間: 2019/09/27 19:22

分享:

分享:

保留建築外貌=保育?

香港電影業近年萎靡不振,不禁令人憶起港產片的黃金年代,當時的港產片更遠銷至歐美地區。而當中的佼佼者相信是功夫片,李小龍更是別具意義的象徵人物。雖然李小龍已逝世多年,但是我們仍可以從電影當中一睹他的風采。不過,李小龍的故居就沒有這麼幸運,雖然經過有關團體多番的爭取,仍難逃被拆的命運,而政府亦被網民批評不重視歷史及文化。

【延伸閱讀】虎豹別墅活化後免費開放 「18層地獄」仲有無得睇?

雖然如此,香港政府曾多次提及要保育及活化歷史建築物,亦推出不少保育計劃,但成效如何?有不少人批評政府的活化只是「得個殼」,和昌大押就是例子之一。和昌大押原本是一家樓高四層的老當鋪,經活化後,改為高級生活用品店及食肆,而原本的當舖就移師至大王東街繼續經營。

發展局的網站提及活化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善用這些歷史建築,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如果政府是以此目標活化和昌大押,我覺得成效存疑。不知道大家路經莊士敦道時,對和昌大押有甚麼印象?那種高檔的距離感,草根階層如我根本不敢踏進。這亦違背了當初活化的理念,而當舖本身是一個讓小市民抵押東西的地方,現在則相反成為高檔餐廳,實屬諷刺!

【延伸閱讀】【WHY世代】裕民坊──重建真的會更好嗎?

香港不少歷史建築物的活化計劃大多流於形式,保留建築物的外貌,就覺得等同「活化」了建築物。不過,並非所有的活化計劃都是失敗,同屬灣仔區的藍屋就是成功例子。如果有到訪過藍屋的話,就會發現除了保留了以往生活的痕跡之外,更有不少舊居民在藍屋和遊人聊天,分享以往的生活點滴。

此外,藍屋其中一個特色是定期舉辦不同的導賞團,推廣本地文化,讓年輕一代及遊客可以了解居民在不同年代、不同階層的住屋及生活狀況。同時,藍屋亦會舉辦社區文化藝術活動,如電影放映、音樂會等,希望可以活化社區及促進社區互動交流。

和昌大押和藍屋同樣都是活化個案,為何有如此不同的結果呢?分別在於「人」,和昌大押無疑走高檔路綫,濃厚的商業味道先行;而藍屋除了保留了建築物外,更重要是保留了當時的人事物。雖然兩者都為舊建築物帶來「新生命」,但是兩者差距甚大。一種只剩下外殼,缺乏靈魂的「活化」又是否活化的真諦呢?而另一種反而在舊瓶當中注入新酒,但在舊瓶中仍保留了歷史的餘韻,在保留原本的風味之外,更添加了活力及魅力。

政府有活化建築物的意識是好事,但我就期望不要再停留在保留建築物的外貌就滿足。雖然為了城市創新和經濟發展,無疑是要犧牲一些東西,但是政府亦要權衡輕重及利弊。就正如「羅馬非一日建成」,這些舊建築物就是香港歷史的見證,在發展的同時亦要適度保留。

 

【WHY世代-Granite】
3個Y世代女仔,用Y世代視角,探索社會、經濟、生活、環保、消費、文化及品味,話你知「我咁睇」,想知「你點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Granite

欄名 : WHY世代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