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要求學生打疫苗 應三思而行(文:楊文俊) (09:00) - 20210602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大專要求學生打疫苗 應三思而行(文:楊文俊) (09:00)

日前,香港科技大學宣布,新學年所有學生不論是否入住宿舍,均需要接種疫苗,否則需自費定期檢測;另一邊廂,香港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則要求所有擬在新學年入住宿舍的學生,需接種疫苗或定期接受檢測;此外,有其他院校也推出類似措施。

香港8間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專院校,全部都是在實際意義上的公營機構,響應政府呼籲市民接種疫苗,要求學生接種疫苗,盡作為官方機構的責任,原屬無可厚非。然而,大學生只佔香港人口的極少數。根據教資會的資料,2019/20年度八大學生(學士學位)約有8.7萬人,只佔全港人口的不足1.2%,就算大學能夠通過上述政策確保全體大學生接種疫苗,對香港整體的接種率幫助甚小。

定期檢測增加學生經濟負擔

大專院校要求學生接種疫苗之餘,美其名允許學生以檢測代替接種疫苗,但檢測並不如疫苗般能夠免費取得。若學生就讀大學又不希望接種疫苗,或須自費檢測。

現時政府推行的社區檢測服務,每次收費240元。假設學生只需在2021/2022新學年各為期大約13周必需修讀學分的上下學期上課期間每兩周檢測一次,整個學年即需要花上約3000元。大學生本身未有全職工作,對於香港學生來說,入讀本地大學,每年已經需要繳交4.21萬元學費。不少未有能力即時繳付學費的學生,更需以借貸方式支付學費,待畢業後再還清學貸。額外的每年約3000元檢測費,等同要求學生支付多約7%的學費,對不欲接種疫苗的學生來說可謂沉重負擔,對他們並不公平;就算大學補貼較貧窮學生,也未必能覆蓋所有受影響的人。筆者本身即將大學畢業,所認識的就讀本地大學之學生,多對大專院校的安排怨聲載道,認為大專院校正以行政政策逼迫他們接種疫苗。

恐掀學生反感 惹來反效果

昨天,阮穎嫻女士亦發表文章〈解決「疫苗猶豫」應尊重個人自主〉,力陳增加疫苗接種率該考慮人性本就是自利,故政策需尊重個人自主,同時理解人性及人的心理,並以增加接種疫苗的預期回報作為基礎。

願意接種疫苗的學生,基本上不用大學呼籲就會自行接種;不願接種者,在大學推出類似政策後,接種疫苗的預期回報並無顯著上升(如部分院校有學生不擬申請宿位),故接種意欲未必會因此而有所上升,反之更有可能如阮文指出,在十五十六決定是否打疫苗之時,聽到這些措施而反感,原本可能打針的也不打。

根據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黃懿慧團隊於上年9月所舉辦的網上問卷調查,在3190名20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只有不足四成的受訪者願意接種疫苗。其中,20至24歲的受訪者只有不足三成願意接種疫苗,是各年齡組別中最低。另一方面,正在攻讀學士學位或已經取得學士學位者則有超過四成表示不願意接種疫苗,是各學歷組別中最高。研究亦顯示,不論是何種組別,信任政府與否與是否願意接種疫苗關聯甚大。

眾所周知,香港年輕人對政府並不信任:根據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早前舉行的調查,近九成受訪年輕人拒絕信任香港政府。

若參考以上兩項調查的結果,大學生顯然將會是社會中最不願意接種疫苗的一群。

宜先找出抗拒疫苗原因

上周,黃偉豪教授發表文章〈抗疫兩難:低民望政府與疫苗信心危機〉,提到抗疫要成功,除了需要科學理論外,更需要研究與人類行為、思想以至價值有關的認知,找出民眾為什麼對疫苗產生抗拒,而不是單靠科學理論推銷抗疫政策。

現今香港社會,亟需重建官民間的互信,世代間亦急需尋求和解。各大專院校以行政方式要求學生接種疫苗,否則需每年以約3000元檢測,決定實變相等同逼迫年輕人接種疫苗。年輕人對現今香港既有體制的不滿,實從來未有消退,大學以類似方式逆年輕人意見而行,只會進一步引起年輕人對政府的反感,不但對抗疫幫助不大,更有機會再一次引起社會衝突,對香港管治,以至大學內部持份者之間的相處來說,可謂得不償失。大專院校推出有關政策前,宜對此三思而行,不要將芸芸學子的福祉,放得比推行抗疫政策輕。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