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學放榜的鄙視鏈-風傳媒

觀點投書:大學放榜的鄙視鏈

2018-08-09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現在教育的環境出現了「鄙視鍊」,許多莘莘學子在其中載浮載沉,但學習精神的教育及學習環境的完善才是最為重要的。圖為教育示意圖。(資料照,龍德成攝)

作者認為現在教育的環境出現了「鄙視鍊」,許多莘莘學子在其中載浮載沉,但學習精神的教育及學習環境的完善才是最為重要的。圖為教育示意圖。(資料照,龍德成攝)

當今世上,存在著名為 鄙視鏈(chain of contempt) 的詞語。人性中的比較心態,致使我們輕易地主觀區分優劣高低,甚至以此為玩笑話自娛娛人。「你成績差、你讀學店」在某些人眼中,這便是卑微至極的下等人。而這群人往往不自覺地趨於極端:我認同的便是正確、我喜歡的便是優美,由此可知,我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或許真有實力、或許真是如此,然而在這種輕視他人的心態中,「鄙視鏈」就此誕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日,正逢大學指考放榜,聳動的標題、過度誇張的內文,又一次將這批莘莘學子以成績劃分等第。前幾志願及醫科,經由媒體大力渲染,依舊佔領著人們心中「崇高」的地位。看著因成績優異而受訪的學生們,一部分為他們感到高興,一部分也備感心酸。在這種以成績便是一切的價值觀運作下的社會,他們的存在在一連串的「造神運動」下,被定義為「成功」的象徵。那麼,是誰一手搭建起這座神壇呢?媒體?補習班?不,我會說是人人有責。

先談談這群「神」是如何出現的。台灣的學童,每當於學校課堂中受挫,其中一個主要選擇,便是尋求「補習」的協助。而身為消費者,學生自然選擇成果光鮮亮麗、名氣較大的補習班。看到一張張列出錄取前幾志願學校、名字及大頭照的榜單,誰不渴望成為上頭的一份子呢?頂著「X大」的光環,彷彿就是人生的最大值。補習班為求招生,不段宣傳著學業至上的標語,「前幾志願保證班」、「醫科班」等荒謬的宣傳手法,看了只覺噁心。在一系列連鎖效應的發酵下,加上各種媒體的渲染,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及家長早已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極為偏差的觀念。童年被剝奪、創意被扼殺的新聞屢見不鮮,當人們以分數所形成的分類自居,「鄙視鏈」也油然而生。

以下為本人身旁朋友們的切身例子:

ㄧ、朋友A在一番努力下,考取了一所公認不錯的大學,卻因內心「非上X大不可」的觀念作祟,索性放棄課業,重考一年。

二、朋友B考上了「第一」志願的某個科系,卻因父母非醫科不念的壓力下,毅然決然地投入重考的行列。

三、朋友C錄取了一所頂級大學,卻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冷嘲熱諷,甚至稱呼他們的大學為「學店」,並以此為樂。

上述的例子是否荒謬無比?然而,這確確實實發生於我們生活周遭。觀念的錯誤、拜「成績」主義的出現,致使許多學子出現極端的行為,甚至歧視的產生。對於後者,我們其實不難想像,於職場上,在一個完全對你陌生的環境,你 / 妳 的背景就代表著能力,也是人們對於你的第一印象。 正是如此,許多人將大學視為「職業訓練所」,以起薪區分學系的高低分劣,將未來出路狹窄的學系便冠上「無用」的枷鎖。大學辦學的原意早已被扭曲,實用主義背棄了學術精神,向著麵包走去。

考試制度,本身就是最為公平的制度。放諸四海,無人否認。我們糾結的,不該是考試制度的存在與否,而是學習精神的教育及學習環境的完善。分數固然重要,過於注重成績卻是不重要且不必要的。大學的存在,是協助學生尋求自己的方向,並以自身所學為基礎創造自身的價值。好的大學為何評價高?並非因它的師資或校園多麼出色,而是在於學習環境及同儕間良性競爭,使人有所成長並激發出新的創意與想像。

大學不應被當作職業訓練所,更不應被視為未來的名牌,人人皆有所長,不應因為某種身份而分出高低優劣。建立正確的觀念、導入良好的政策,糾正社會歪風,便從基礎教育做起。成果並非唾手可及,秉持耐心,一點一滴改變,「鄙視鏈」自然不攻而破。

*作者為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