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原住民初等教育機構 - BOX Notebook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日治時期的原住民初等教育機構
2019/01/28 14:24
瀏覽4,48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初等教育機構可分為國語傳習所階段、蕃人公學校階段、國民學校階段及與其並行的蕃童教育所(教育所)。

臺灣總督府於確立臺灣的同化教育政策後,明治29年(1896)頒布「國語傳習所規則」,以國語傳習所作為基礎教育學制與場所,明治29年到明治31年(1898)間在全臺成立16所國語傳習所及其分教場,仿照西式教育,教授國語(日語)、唱遊及數理,明治31年成立的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是原住民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昭和14年(1939)日本當局為紀念這間治臺第一個設立的化蕃場所,立碑撰文紀念,命名為「高砂族教育發祥之地」。明治30年(1897)在臺東廳成立臺東國語傳習所,其下所設的馬蘭、卑南、太巴塱、璞石閣、薄薄、知本、太麻里、太魯閣分教場都屬原住民學校,這是總督府學務部管理臺灣原住民族兒童教育的初始。

校名

所在地

成立時間

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

恆春廳

1896.9.10

臺東國語傳習所馬蘭分教場

臺東廳南鄉馬蘭社

1897.11.3

臺東國語傳習所卑南分教場

臺東廳南鄉卑南社

1897.11.3

臺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

臺東廳奉鄉太巴塱社

1900.7.5

臺東國語傳習所璞石閣分教場

臺東廳奉鄉璞石閣社

1900.9.1

臺東國語傳習所薄薄分教場

臺東廳蓮鄉薄薄社

1900.10.12

臺東國語傳習所知本分教場

臺東廳南鄉知本社

1901.5.15

臺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

臺東廳南鄉太麻里社

1901.5.15

臺東國語傳習所太魯閣分教場

臺東廳蕃地閣魯社

1901.5.28

明治31年8月16日廢國語傳習所,另設同樣性質的公學校,並發布「臺灣公立公學校規則」、「臺灣公立公學校官制」與「公學校令」,不過當時原住民所唸的分教場通常未達設置公學校的標準,只能升格為國語傳習所,例如豬朥束分教場升格為豬朥束國語傳習所。明治32年(1899),臺灣總督府再以訓令27號規定「蕃人子弟」進入公學校之規定,此為限制原住民義務教育的法源。明治38年(1905),臺灣總督府發布「蕃人子弟就學之公學校教育規程」的訓令32號,明令廢止原有存在的蕃人國語傳習所,改名為蕃人公學校,豬朥束國語傳習所改制的蚊蟀蕃人公學校,成為臺灣第一所蕃人公學校。明治38年,連同改制的國語傳習所,供原住民研習的蕃人公學校共有15所(舊恆春廳有3校,屬山地原住民,舊臺東廳有12校,屬平地原住民);其後在舊臺東廳平地原住民居住比較多的地方增設,大正9年(1920)末共有28校。除了蕃童教育所之外,所有原住民兒童教育全部納入蕃人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六年制的公學校不同,是四年制,根據大正3年(1914)的蕃人公學校規則,還可因地制宜設立3年制的蕃人公學校。蕃人公學校學習科目主要有國語、算術與修身三科,另視情況可加設農業、手工與唱歌。大正11年(1922)臺灣總督府發布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廢除蕃人公學校名稱,改用一般公學校名稱,例如蚊蟀蕃人公學校改為蚊蟀公學校,蕃人公學校就此消失於教育體制中。昭和16年(1941)後,所有公學校改名為國民學校。

校名

位置

成立時間

沿革

霧社蕃人公學校

南投廳バーラン社

 

 

蚊蟀蕃人公學校

恆春廳

1905.4.1

原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明治34年(1901)4月1日改豬朥束國語傳習所,明治38年(1905)改蚊蟀蕃人公學校,大正10年(1921)4月1日改為滿州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名為滿州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屏東縣滿洲鄕滿州國民小學。

率芒蕃人公學校

阿緱廳率芒社 

1917.4.2

明治40年(1907)4月1日成立率芒菜典公學校,明治44年(1911)3月31日改為率芒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2日改為率芒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率芒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須本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改名為高雄縣立士文國民學校,民國41年(1952)遷移至古華村古華路更名為古華國民學校(原士文國民學校古華分班),民國58年(1969)更名為屏東縣春日鄉古華國民小學。

內獅頭蕃人公學校 

阿緱廳內獅頭社 

1905.3.28

明治38年(1905)3月28日成立圓山埔公學校,大正元年(1912)12月28日改為內獅頭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為內獅頭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內獅頭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內獅頭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屏東縣獅子郷內獅國民小學。

高士佛蕃人公學校 

阿緱廳高士佛社

1905.3.28

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高士佛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久須久須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國民小學。

馬蘭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南鄉馬蘭社

1905.4.1

原為臺東國語傳習所馬蘭分教場,明治38年(1905)4月1日改為馬蘭公學校,大正6年(1917)改稱馬蘭蕃人公學校,大正10年(1921)改臺東街立,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稱馬蘭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馬蘭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2月改為新生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臺東市新生國民小學。

卑南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南鄉卑南社

1905.4.1

原為臺東國語傳習所卑南分教場,明治38年(1905)4月1日改為卑南蕃人公學校,大正7年(1918)改名卑南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為卑南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改稱南王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卑南鄉南王國民小學。

呂家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南鄉呂家社

1905.4.1

明治38年(1905)4月1日成立呂家公學校,大正6年(1917)改名為呂家蕃童公學校,昭和13年(1938)改名利家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名利家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卑南鄉利嘉國民小學。

知本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南鄉知本社

1905.4.1

前身為明治33年(1900) 1 月 16 日日人葦名慶一郎在知本社所創立的私立學校知本學堂,明治34年(1901)5月15日設立臺東國語傳習所知本分教場,明治38年(1905)4月1日改稱知本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稱知本蕃人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臺東廳立知本國民學校,光復後改縣立,民國46年(1957)改稱臺東縣卑南鄉知本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校名為臺東縣卑南鄉知本國民小學,民國65年(1976)臺東市改制稱為臺東縣臺東市知本國民小學。

太麻里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南鄉太麻里社

1905.4.1

明治34年(1901)5月15日設立臺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校,明治38年(1905)3月28日改為太麻里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為太麻里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太麻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太麻里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2月因學校位置在大王村改稱大王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小學。

虷仔崙(金崙)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虷仔崙社

1914.4.1

明治43年(1910)設立虷仔崙教育所,大正3年(1914)4月1日改為臺東廳太麻里區虷仔崙公學校,1917年4月1日改為虷仔崙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虷仔崙公學校,昭和13年(1938)10月1日改名金崙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金崙國民學校,光復後改為臺東縣立金崙國民學校,民國42年(1953)併入金峰鄉賓茂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臺東縣金峰郷賓茂國民小學。

巴塱衞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巴塱衞社

1905.4.1

明治38年(1905)廢止臺東國語傳習所分教場,改稱巴塱衛公學校,大正6年(1917)改名為巴塱衛蕃人公學校,大正9年(1920)巴塱衛改名為大武,但校名不改,大正11年(1922)校名改回巴塱衛公學校,昭和16年(1941)遷至村南之大武橋頭改校名為大武大橋國民學校,以避免與大武尋常小學校所改的大武國民學校混淆,同年改校名為大橋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大橋國民學校與大武國民學校合併,校舍仍位於大武國小舊校址,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稱臺東縣大武鄉大武國民小學。

都鑾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都鑾社

1908.10

明治41年(1908)10月創校,稱都鑾蕃人公學校,明治44年(1911)3月31日改為都鑾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為都鑾蕃人公學校,大正14年(1925)改稱都鑾公學校(四年制),昭和16年(1941)改稱都蘭國民學校(六年制),民國57年(1968)8月延長國民教育,校名改為臺東縣東河鄉都蘭國民小學。

都歷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都歷社

1912.10

大正元年(1912)10月,都歷、八翁翁、鹽濱三村落民眾協助供應建材,以都歷派出所南側土地為校址,成立新港公學校都歷分校,大正2年(1913)4月2日2獨立設校,遷今校址,校名為都歷公學校,修業期限四年,昭和12年(1937)10月更名為新港庄都歷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更名為都歷國民學校,修業期限六年。民國34年(1945)改為臺東縣成功鎮信義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配合國教延長九年義務教育,易名為臺東縣成功鎮信義國民小學。

蔴荖漏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蔴荖漏社

1905.4.1

明治38年(1905)設立蔴荖漏公學校,大正6年(1917)改為蔴荖漏蕃人公學校,大正10年(1921)11月12日因所在地更名為新港,改稱新港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改為新港公學校,學制延長為6年,昭和16年(1941)改名為新港湊國民學校,戰後裁撤新港國民學校,就讀該校的學童轉至新港湊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更名為三民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校名改為臺東縣成功鎮三民國民小學。

沙汝灣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廣鄉沙汝灣社

1917.4.1

大正6年(1917)4月1日創立沙汝灣蕃人公學校,校址設在臺東廳廣鄉沙汝灣社(宜灣),學制為四年制,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稱沙汝灣公學校,大正13年(1924)4月1日遷移至石寧埔現址,校名改稱石寧埔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寧埔公學校,民國34年(1945)改稱為寧埔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校名改為臺東縣長濱鄉寧埔國民小學。

加走灣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加走灣社

1921.8.6

明治43年(1910)成立加走灣公學校,大正10年(1921)改為加走灣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改名加走灣公學校,昭和12年(1937)改稱長濱庄長濱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為長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臺東縣長濱鄉長濱國民小學。

里壠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里壠庄

1909.3

明治39年(1906)5月12日成立公埔公學校里壠分校,明治41年(1908)3月17日改為里壠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為里壠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里壠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為關山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關山泉國民學校,臺灣光復改名為臺東縣里壟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3月改名關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因國民義務教育延長九年,易名為臺東縣關山鎮關山國民小學。

新開園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新開園庄

1913.4.1

大正2年(1913)4月1日成立新開園公學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改為新開園蕃人公學校,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為新開園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為池上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池上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改為福原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臺東縣池上鄉福原國民小學。

北絲鬮蕃人公學校

臺東廳臺東郡卑南庄

1921.8.6

大正10年(1921)5月1日1設置四年制的北絲鬮蕃人公學校,1922年4月1日改稱北絲鬮公學校,1937年校名隨地名改變更名為初鹿公學校,昭和16年(1941)又改稱初鹿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定名為初鹿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臺東縣卑南鄉初鹿國民小學。

太魯閣蕃人公學校

蕃地閣魯社

1905.4.1

原為明治34年(1901)成立的臺東國語傳習所太魯閣分教場,明治39年(1906)太魯閣原住民起事,太魯閣地區封閉無法復校,明治40年(1907)6月28日移轉到七腳川,改稱七腳川公學校,明治41年(1908)發生七腳川事件,學校停課,明治42年(1909)裁撤。同年7月27日七腳川社被遷至臺東鹿野鄉,學校合併至里壠公學校,大正13年(1924)4月1日臺東七腳川社設立四年制的大原公學校,即今臺東縣鹿野鄉瑞豐國民小學。

薄薄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支廳蓮鄉薄薄社

1905.4.1

原為臺東國語傳習所薄薄分教場,明治38年(1905)改為薄薄蕃人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田浦蕃人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田浦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為宜昌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吉安鄉宜昌國民小學。

月眉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花蓮港區月眉庄

1914.4.1

大正11年(1922)4月1日改稱月眉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月眉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沿用舊名,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壽豐鄉月眉國民小學。

鯉魚尾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花蓮港區鯉魚尾庄

1917.4.1

初為月眉蕃人公學校鯉魚尾分校,大正6年(1917)4月1日獨立為鯉魚尾蕃人公學校,同年9月22日改稱壽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宮下國民學校,光復後合併壽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稱壽豐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壽豐鄉壽豐國民小學。

水璉尾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花蓮港區水璉尾庄

1919.4.1

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水璉蕃人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水璉國民學校,光復後沿用舊名,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壽豐鄉水璉國民小學。

太巴塱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支廳奉鄉太巴塱社

1905.4.1

原臺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明治38年(1905)改為太巴塱蕃人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富田蕃人公學校,昭和15年(1940)4月1日改稱富田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稱北富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光復鄉北富國民小學,民國83年(1994)9 月,經李來旺校長(帝瓦伊.撒耘)及地方士紳的爭取,奉准以原住民部落之傳統地名為校名,改為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國民小學。

馬太鞍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鳳林區馬太鞍社

1924.4.1

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上大和蕃人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宮岡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1月25日改稱大馬國民學校,同年3月改為光復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光復鄉光復國民小學。

貓公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大港口區貓公社 

1911.3.1

昭和12年(1937)改稱豐濱蕃人公學校,同年改稱豐濱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豐濱國民學校,光復後沿用原名,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豐濱鄉豐濱國民小學。

大港口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新社區大港口

1921.4.1

大正13年(1924)改為大港口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大港口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改為港口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民小學。

拔仔蕃人公學校

璞石閣支廳拔仔區拔仔庄 

1913.4.1

大正6年(1917)9月22日改稱拔子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白川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白川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為富源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瑞穗鄉富源國民小學。

水尾蕃人公學校

璞石閣支廳奉鄉水尾庄

1905.4.1

大正6年(1917)9月22日改稱瑞穗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瑞穗東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為瑞美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瑞穗鄉瑞美國民小學。

奇密蕃人公學校

花蓮港廳玉里支廳瑞穗區奇密社

1926.4.1

初為大正14年(1925)成立的瑞穗公學校奇密分校,次年(1926)獨立為奇密蕃人公學校,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為奇美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奇美國民學校,光復後沿用舊名,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國民小學。

璞石閣蕃人公學校 

璞石閣支廳奉鄉璞石閣庄

1905.4.1

原臺東國語傳習所璞石閣分教場,明治38年(1905)改為璞石閣蕃人公學校,大正6年(1917)改稱玉里蕃人公學校,大正9年(1920)4月1日改稱玉里第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雙葉國民學校,光復後改為第一里國民學校,旋即遷至今址改稱樂合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玉里鎮樂合國民小學。

灣蕃人公學校

玉里郡玉里庄落合

1937.4.1

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稱落合蕃人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落合國民學校,後停辦併入第一里國民學校,即今樂合國民小學。

觀音山蕃人公學校

璞石閣支廳觀音山區觀音山庄

1918.4.1

大正6年(1917)設立璞石閣公學校觀音山分校,大正7年(1918)改為觀音山蕃人公學校,大正10年(1921)改為觀音山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稱觀音山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月25日改為觀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玉里鎮觀山國民小學,民國82年(1993)9月改為花蓮縣玉里鎮觀音國民小學。

大庄蕃人公學校

璞石閣支廳新鄉大庄

1905.4.1

昭和12年(1937)10月1日改為大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改為大里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改稱東里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花蓮縣富里鄉東里國民小學。

日本統治臺灣後,臺灣總督府決定對臺灣原住民實施與一般臺灣人民不同的教育方式。明治37年(1904),總督府制定「蕃務官吏駐在所之蕃童教育標準」、「蕃童教育綱要」、「蕃童教育費標準」等,依照此標準,明治37年11月4日臺灣第一所蕃童教育所達邦蕃童教育所在於阿里山的達邦部落設立,上課的老師並非一般公學校、小學校或蕃人公學校的教諭、囑託或訓導,而是派出所警察,教育所直屬管理單位是負責開採當地阿里山檜木的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普設蕃童教育所是在明治41年(1908)公布蕃童教育標準、蕃童教育綱要、蕃童教育費新標準等條款之後。昭和3年(1928),總督府再重新制定「蕃童教育所之教育標準」,明定教育所的名稱和設置年限為四年,科目為修身、國語、圖畫、唱歌、體操與實科等。而蕃童教育所的目的則為「施以德育,涵養國民必要之性格,使學習國語(日語),成善良之風習。」昭和11年(1936)臺灣總督府立法以「高砂」替代「蕃」字,蕃童教育所亦更名為教育所。

蕃人公學校的負責的教育單位和師資均與漢人相同,大正11年(1922)「蕃人公學校規則」廢止後,幾乎與漢人公學校無異。而蕃童教育所在日本殖民地初等教育體系的位置上和負責日人小學校、漢人公學校以及蕃人公學校的教育單位不同,蕃童教育所是以理蕃當局作為負責單位,日人除了在平地和山地政策制訂上有所差別,同屬殖民地初等教育的公學校(漢人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前者是獨立教育專責機構,後者是理蕃政策下的一環。

蕃童教育所又分成甲、乙兩類,甲種教育所是有全部學校設備的,同時享受公費;乙種教育所是設備較差而無固定所址者,借駐在所一隅上課。

校名

位置

成立時間

沿革

ウライ(烏來)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文山郡蕃地

1908.4.1

明治43年(1910)2月設烏來蕃童教育所,大正16年(1927)底改稱烏來教育所,民國35年(1946)4月改名臺北縣烏來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同址設臺北縣立烏來國民中學,民國64年(1975)改制臺北縣立烏來國民中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制為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民中小學。

ラハウ(那哮)乙種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文山郡蕃地

1925.4.30

大正16年(1927)12月改稱ラハウ教育所,昭和19年(1944)2月併入烏來教育所,民國35年(1946)12月5日獨立為信賢國民學校,民國73年(1984)7月31日因學生人數過少併入烏來國民小學為信賢分班,民國83年(1994)原校地成立臺北縣種籽親子實驗學苑,民國93年(2004)改制為臺北縣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制為新北市烏來區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

リモガン(李茂岸)甲種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文山郡蕃地

1916.6.1

大正7年(1918)7月3日設置リモガン甲種蕃童教育所,昭和2年(1927)底改為李茂岸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稱臺北縣福山國民學校,民國56年(1967)改稱臺北縣福山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制為新北市烏來區福山國民小學。

シヨウラ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3.3.31

シヨウラ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24日接收濁水國民學校松羅分校,民國36年(1947)5月27日改為太平鄉松羅國民學校,民國45年(1956)改隸萬富國小 ,1958年升格為分校,民國48年(1959)改為大同鄉松羅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改名為大同鄉松羅國民小學,民國73年(1984)10月31日校址由松羅遷至崙埤,改為大同鄉大同國民小學松羅分校。

ボンボン(芃芃)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1.6.22

ボンボン教育所

濁水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20.4

大正9年(1920)4月1日創設濁水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25日,創設臺北縣立濁水國民學校,同年8月28日改名為臺北縣立太平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2月恢復為臺北縣立濁水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10月10日宜蘭設縣,更名為宜蘭縣太平鄉濁水國民學校,民國48年(1959)4月隨太平鄉改名為宜蘭縣大同鄉大同國民學校,民國51年(1962)設立芃芃分班,民國56年(1967)芃芃分班升格為芃芃分校,民國57年(1968)配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更名為宜蘭縣大同鄉大同國民小學,民國68年(1979)芃芃分校更名為英士分校,民國70年(1981)2月大同國小更名為英士國小大同分校,英士分校更名為英士國小,民國73年(1984)大同分校易名為樂水分校,民國85年(1996)8月英士國民小學配合政府併校政策改為四季國小英士分校;原樂水分校配合英士本校調整改隸屬為大同國小樂水分校。

シキクン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7.9.13

大正6年(1917)創立シキクン教育所,大正7年(1918)改為臺北州羅東郡四季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12月10日,改名為臺北縣太平鄉賜貴國民學校,民國37年(1948)改名為臺北縣太平鄉四季國民學校,民國40年(1951)改名為宜蘭縣太平鄉四季國民學校,民國48年(1959)改名為宜蘭縣大同鄉四季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為宜蘭縣大同鄉四季國民小學。

ピヤナン(埤亞南)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20.2.1

大正9年(1920)5月15日成立ピヤナン蕃童教育所,大正10年(1921)9月11日改升為甲種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1日國民政府接收,設立臺北縣太平鄉四季國民學校埤南分校,民國51年(1962)8月1日獨立校名改為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校名為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ルモアン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21.6.16

ルモアン教育所,民國50年(1961)設置四季國民學校茂安分班,民國60年(1971)升格為四季國民小學分校,民國83年(1994)配合政府併校政策改為四季國民小學茂安分班。

崙埤子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21.6.16

崙埤子教育所

カンケイ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4.1.15

大正3年(1914)成立カンケイ(寒溪)蕃童教育所,四年制,大正8年(1919)3月改為六年制,民國34年(1945)改為臺北縣寒溪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10月宜蘭設縣,改稱宜蘭縣太平鄉寒溪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隨鄉名更改為宜蘭縣太同鄉寒溪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稱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民小學。

大濁水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3.3.31

 昭和2年(1927)成立臺北州蘇澳郡大濁水番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名為臺北縣南澳鄉澳花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宜蘭縣成立改名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為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民小學。

ブター(武塔)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3.3.31

原為臺北州蘇澳郡武塔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為武塔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合併於南澳國民學校,民國45年(1956)設南澳國民學校武塔分班,民國50年(1961)改為南澳國小武塔分校,民國58年(1969)獨立為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民小學。

リヨヘン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3.3.31

創校於明治44年(1911)4月1日,因學生不到校上課,故告停辦。大正10年(1921)4月1日改為為流興蕃童教育所,昭和3年(1928)加農業科二年制成為六年制,民國36年(1947)9月改稱為臺北縣南澳鄉金岳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5月1日由流興舊址遷至金岳村現址,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為宜蘭縣南澳鄉金岳國民小學。

キンヤン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2.7.19

大正10年(1921)3月5日成立キンヤン甲種蕃童教育所,民國36年(1947)7月改為臺北縣南澳鄉金洋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宜蘭縣成立,改名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國民學校,民國45年(1956)2月21日隨金洋村遷村,校址移至現址,並接收合併武塔國小仲岳分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教,改為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國民小學。

南澳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33.2.22

昭和6年(1931)設大南澳教育所,昭和8年(1933)2月22日宮後、克巴母兩教育所合併,改名為南澳教育所,民國35年(1946)7月1日定名為臺北縣南澳鄉南澳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宜蘭縣成立,改名宜蘭縣南澳鄉南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改名為宜蘭縣南澳鄉南澳國民小學。

比亞毫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24.5.1

明治44年(1911)創建比亞毫蕃童教育所,修業年限四年,昭和13年(1938) 3 月碧候居民集體遷村,從舊碧候遷至現址,學生合併到南澳教育所上課,民國42年(1953) 2 月 23 日 開設南澳國校碧候分班,民國57年(1968)改為南澳國小碧候分校,民國59年(1970)獨立為南澳鄉碧候國民小學。

タンオウ(東澳)蕃童教育所

臺北州宜蘭廳

1919.6.14

大正8年(1919)設立タンオウ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2月1日改為東澳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0月1日改名東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為東岳國民小學,民國73年(1984)合併蘇澳鎮蓬萊國小東澳分校,改名為東澳國民小學。

竹頭角乙種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0.4.1

竹頭角甲種蕃童教育所,竹頭角教育所,桃園市復興區長興國民小學。

角板山甲種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09.10.1

明治42年(1909)8月設角板山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9月成立新竹縣角板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桃園設縣改為桃園縣角板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原住民為慶祝總統華誕及象徵國家復興,鄉公所呈請縣府核准改稱復興鄉,同時將角板國民學校改稱桃園縣復興鄉介壽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稱桃園縣復興鄉介壽國民小學,民國103年(2014)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改稱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民小學。

ウライ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19.10.22

ウライ教育所

カウボー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3.10.2

カウボー教育所

シブオオ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8.12.23

 

カウイラ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6.10.26

大正13年(1926)10月創設高義蘭蕃童教育所,昭和13年(1938)教育所燒毀,翌年重建校舍,改稱為高義教育所,民國37年(1948)獨立設校改稱為新竹縣角板鄉高義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改稱為桃園縣角板鄉高義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角板鄉改稱復興鄉,改稱桃園縣復興鄉高義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稱為桃園縣復興鄉高義國民小學,民國103年(2014)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改稱桃園市復興區高義國民小學。

バロンザ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1.3.2

バロンザン教育所

ハカワ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19.9.19

ハカワン教育所

ガオガ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17.5.12

大正6年(1917)5月1日成立新竹州高雁ガオガン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1月更名為新竹縣角板鄉雁鳴國民學校,民國37年(1948)1月改稱新竹縣角板鄉三光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10月改稱桃園縣角板鄉三光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推行九年國教改稱桃園縣復興鄉三光國民小學,民國103年(2014)改制直轄市,改稱桃園市復興區三光國民小學。

マリコワ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

1920.2.14

マリコワン教育所,新竹縣尖石鄉玉峰國民小學。

馬武督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2.5.23

馬武督教育所

シバジー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1.4.18

シバジー教育所,新竹縣五峰鄉五峰國民小學。

シーガオ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6.10.17

シーガオ教育所,新竹縣五峰鄉五峰國民小學。

メホマン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35.4.1

昭和9年(1934)3月設立美河曼教育所,民國36年(1947)3月設立花園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改校名為新竹縣五峰鄉花園國民小學。

麥巴來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竹林分校成立於大正12年(1923)以前,當時為麥巴來教育所,並於民國36年(1947)5月設竹林國民學校,因應九年國教改制,民國57年(1968)改稱新竹縣五峰鄉竹林國民小學,民國76年(1987)8月改為新竹縣五峰鄉花園國民小學竹林分校。

井上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7.4.1

井上教育所,大正11年(1922)遷至白蘭部落,昭和5年(1930)遷至清泉部落,民國34年(1945)9月改稱桃山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8月改為五峰國民學校桃山分校,民國41年(1952)8月獨立為桃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改為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民小學。

カラバイ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8.9.4

大正7年(1918) 9月成立嘉樂排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易名尖石國民學校嘉樂分校,民國36年(1947)獨立為嘉樂國民學校,民國37年(1948)易名為新竹縣尖石鄉尖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易名為新竹縣尖石鄉尖石國民小學。

ナロ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32.4.1

新竹縣尖石鄉錦屏國民小學

内横屏山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7.2.9

内横屏山教育所,新竹縣尖石鄉梅花國民小學(梅卡莨)

控溪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東郡蕃地

1915.12.1

大正14年(1925)12月1日成立控溪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3月改稱新竹縣尖石國民學校秀巒分班,民國36年(1947)9月升格為新竹縣秀巒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改稱新竹縣尖石鄉秀巒國民小學。

大東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南郡南庄

1910.6.1

前身為大東河蕃童教育所,創立於明治43年(1910)6月1日,大正9年(1920)4月1日改制為大東河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制為新竹縣南庄鄉東河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苗栗設縣,改名為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配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改校名為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國民小學。

鹿場教育所

新竹州竹南郡南庄

1937.4.1

苗栗縣南庄郷鹿場國民小學,已廢校。

大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竹南郡南庄

1925-9.18

前身為紅毛館蕃童教育所,創立於大正10年(1921)3月28日,昭和12年(1937)遷移至大湳派出所旁,改名為大湳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制為新竹縣南庄鄉大湳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9月26日校舍遭颱風催毀,遷至蓬萊村集會所臨時教室,民國36年(1947)1月1日改名為新竹縣南庄鄉蓬萊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制為新竹縣南庄鄉蓬萊國民小學。

バカリ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23.1.20

バカリ教育所,民國39年(1950)5月1日設立象鼻國民學校天狗分班,民國44年(1955)8月1日天狗分班獨立為梅園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苗栗縣泰安郷梅園國民小學。

セトバン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24.3.18

創立之初名為細道邦蕃童教育所,1943年4月1日併入高熊峠教育所細道邦分所,民國34年(1945)改名為高雄峠國民學校細道邦分班,民國35年(1946)8月1日更名為新竹縣大安國民學校細道邦分班,民國39年(1950)3月1日廢細道邦分班,集中於大安國民學校上課,民國42年(1953)3月10日恢復設立苗栗縣大安國民學校細道邦分班,民國45年(1956)8月1日改稱細道邦分校,民國49年(1960)4月1日獨立設校為泰興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國民教育改制,改稱為苗栗縣泰安郷泰興國民小學。

高熊峠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11.12.10

高熊峠教育所,苗栗縣泰安郷泰安國民中小學。

汶水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17.1.20

前身為汶水蕃童教育所,成立於大正6年(1917)1月,光復後設立新竹縣大安鄉汶水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改為大安鄉汶水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改為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改為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民小學。

司令蕃童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18.6.2

司令教育所,民國36年(1947)2月1日設立象鼻國民學校士林分班,民國49年(1960)8月1日獨立為苗栗縣泰安郷士林國民學校,民國83年(1994)8月1日士林國民小學改為象鼻國小士林分班,民國84年(1995)8月1日士林分班改為苗栗縣泰安鄉象鼻國小士林分校。

天狗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31.4.1

 

象鼻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蕃地

1935.4.1

昭和10年(1935)4月17日設新竹州大湖郡象鼻蕃童教育所,昭和16年(1941)8月1日,設新竹州大湖郡象鼻蕃童教育所司令分所,民國35年(1946)3月27日改稱象鼻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改稱苗栗縣泰安鄉象鼻國民小學。

紙湖教育所

新竹州大湖郡獅潭庄

1937.1.1

昭和10年(1935)7月25日開辦紙湖準備教育所,同年12月11日改名為紙湖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4月25日臺灣光復改稱紙湖國民學校,同年11月15日改稱新竹縣獅潭鄉紙湖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4月15日校址遷於當時的集會所改稱永興國民小學,民國36年(1947)8月再遷校於現址,民國39年(1950)10月25日改稱苗栗縣獅潭鄉永興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校名改稱為永興國民小學。

埋伏坪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22.1.16

埋伏坪教育所,臺中市和平區自由國民小學。

南勢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07.2.1

南勢教育所

久良栖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16.8.26

昭和5年(1930)4月成立久良栖教育所,民國34年(1945)10月臺灣光復成立臺中縣和平鄉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教,易名為臺中縣博愛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12月臺中縣市合併,易名為臺中市和平區博愛國民小學。

ローブゴー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23.4.1

ローブゴー教育所,

サラマオ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27.1.12

 

雪山坑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30.4.1

 

鹿洋社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東勢郡蕃地

1914.1.12

鹿洋社教育所,臺中市和平區平等國民小學。

タマロワン(塔瑪巒)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23.1.12

大正12年(1923)創立タマロワン瑪巒蕃童教育所,光復後稱為地利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推行九年國教改制為南投縣信義鄉地利國民小學。

人倫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23.1.12

人倫教育所

東埔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22.12.5

民國35年(1946)改為臺中縣羅娜鄉同富國民學校東埔分班,民國42年(1953)9月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7月實施九年國教,改稱為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民小學。

楠子脚萬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10.4.18

明治38年(1905)4月設立楠仔腳萬教育所,校址在現今久美派出所附近,民國34年(1945)校名改為臺中縣羅娜鄉羅娜國民學校,民國42年(1953)8月鄉公所遷至明德村,校名改為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校名改稱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國民小學。

望郷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39.4.1

民國52年(1963)設立羅娜國民學校久美分班,民國53年(1964)獨立為久美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名為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民小學。

内茅埔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23.8.9

昭和5年(1930)設立內茅埔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4月於現址創校,定名為臺中縣羅娜鄉明德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改為南投縣信義鄉明德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為南投縣信義鄉信義國民小學。

豊丘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40.4.1

民國51年(1962)2月成立信義國校分班,民國54年(1965)9月改為信義國校豐丘分校,民國55年(1966)9月獨立為南投縣信義鄉豐丘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因實施九年國教,改稱為南投縣信義鄉豐丘國民小學。

蕨教育所

臺中州新高郡蕃地

1940.4.1

民國40年(1951)設立地利國小潭南分校,民國47年(1958)獨立為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

過坑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0.3.3

前身為昭和8年(1933)創立之過坑蕃童教育所,臺灣光復以後改為法治國民學校過坑分班,民國42年(1953)獨立為南投縣仁愛鄉中正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國民義務教育實施,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中正國民小學。

トロツク乙種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15.5.17

大正4年(1915)5月7日成立都達乙種蕃童教育所,昭和20年(1945)9月改為臺中州立能高斗陸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8日斗陸、都達、富士蕃童教育所改稱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設於現今之平靜國小,民國36年(1947)5月1日合作國民學校另設廬山、靜觀分班,民國42年(1953)9月靜觀分班獨立設校,校名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民小學。

大正4年(1915)5月7日成立都達乙種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9月改為臺中州立能高斗陸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8日斗陸、都達、富士蕃童教育所改稱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設於現今之平靜國小,民國39年(1950)更名為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民學校,設廬山、靜觀分班,民國47年(1958)8月獨立設校,改為平靜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平靜國民小學,民國106年(2017)8月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都達國民小學,是南投縣第一所按照原住民傳統領域名稱命名的國小。

中原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38.10.24

昭和14年(1939)設立中原乙種蕃童教育所,民國47年(1958)8月獨立設校,校名改為互助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南投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小學。

マシトバオン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2.9.21

マシトバオン教育所,民國34年(1945)為力行分校,民國42年(1953)9月獨立,更名為南投縣仁愛鄉發祥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更名為南投縣仁愛鄉發祥國民小學。

武界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7.10.10

民國35年(1946)合併武界、曲冰、過坑三教育所為臺中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本校設在曲冰,另在武界、過坑設立分校,民國42年(1953)過坑分校獨立為南投縣仁愛鄉中正國民學校,同時遷校到武界,曲冰改為分校,民國47年(1958)獨立設校,名為南投縣仁愛鄉曲冰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更名為南投縣仁愛鄉曲冰國民小學,民國59年(1970)萬豐村獨立設村;同年8月更名為南投縣仁愛鄉萬豐國民小學。

民國35年之前為武界教育所,同年4月定名為臺中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10月設南投縣,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教,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小學。

干卓萬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0.3.2

干卓萬教育所

干卓萬(曲冰、萬豐)

良久社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1.2.29

良久社教育所

櫻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33.4.1

 

萬大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09.12.14

前身萬大教育所創立於昭和12年(1937),民國34年(1945)隸屬於臺中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底改為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後,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小學。

イナゴ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33.4.1

松林部落(Inago 伊那閣)

タウツア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15.5.7

タウツア教育所

富士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33.4.1

民國36年(1947)改為臺中縣仁愛鄉平靜國民學校廬山分校,民國42年(1953)9月1日獨立為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國民小學。

マッレパ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13.3.4

大正11年(1922)4月10日成立蕃童教育所,修業為期四年,昭和8年(1933)4月1日改稱卡慕要Kamujau教育所,修業為期六年,民國34年(1945)4月,改成為馬烈霸Maleppa甲種教育所,同年改稱臺中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學校(包括發祥分校、紅葉分班、翠巒分班),民國42年(1953)8月,發祥分校獨立,紅葉分班改為發祥國民學校紅葉分校,翠巒分班改為翠巒分校,民國57年(1968)8月,推行九年國民教育,改稱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小學(包括翠巒分校在內),民國67年(1978)8月,力行村望洋社區地基下陷,隨著遷村而遷校於新望洋現址。

マッレパ蕃童教育所紅香教練場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馬烈巴マッレパ(力行)蕃童教育所紅香教練場,民國35年(1946)改為力行國校紅香分班,民國42年(1953)屬發祥國校紅葉分校,民國52年(1963)6月獨立改稱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校,民國57年(1968)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改名為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民小學。

ムカブーブ(牟卡霧霧)蕃童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22.10.5

ムカブーブ教育所,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小學翠巒分校。

眉溪教育所

臺中州能高郡蕃地

1940.4.1

昭和14年(1939)成立眉溪教育所,民國35年(1946)定名為臺中縣仁愛國民學校眉溪分班,民國42年(1953)改為南投縣仁愛鄉眉溪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南豐國民小學。

タッパン(達邦)蕃童教育所

臺南州嘉義郡番地

1904.11.4

明治42年(1909)成立達邦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稱為臺南縣嘉義區吳鳳鄉達邦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新學制實施,更名嘉義縣吳鳳鄉達邦國民小學,民國78年(1989)改為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

ララウヤ(樂野)蕃童教育所

臺南州嘉義郡番地

1934.4.1

昭和10年(1935)設立樂野教育所,民國35年(1946)8月改為臺南縣嘉義區吳鳳鄉第三國民學校,民國38年(1949)改為吳鳳鄉樂野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嘉義縣吳鳳鄉樂野國民小學,民國79年(1990)1月改名為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國民小學,與香林國中合併為嘉義縣阿里山鄕阿里山國民中小學。

サビキ(沙米箕)蕃童教育所

臺南州嘉義郡番地

1919.8.10

昭和4年(1929)4月創立臺南州嘉義郡沙米箕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稱為臺南縣嘉義區吳鳳鄉第四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為嘉義縣吳鳳鄉山美國民小學,民國78年(1989)3月改稱為阿里山鄉山美國民小學。

ララチ(來吉)蕃童教育所

臺南州嘉義郡番地

1911.5.26

昭和10年(1935)創立臺南州嘉義郡來吉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為臺南縣嘉義區吳鳳鄉來吉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嘉義縣吳鳳鄉來吉國民小學,民國78年(1989)3月改稱為阿里山鄉來吉國民小學。

ニヤウチナ蕃童教育所

臺南州嘉義郡番地

1926.1.20

ニヤウチナ教育所,民國49年(1960)9月成立達邦國民學校里佳分校,之後曾獨立成里佳國小,民國94年(2005)改為達邦國小里佳分校。

マガ甲種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番地

1917.1

昭和7年(1932)改稱マガ教育所,民國35年(1946)9月改名為瑪雅國民學校,民國46年(1957)9月隨鄉名更改改為高雄縣茂林鄉茂林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高雄縣茂林鄉茂林國民小學,民國88年(1999)增設國中部更名為茂林國民中小學,民國94年(2005)國中小分開,回復高雄縣茂林鄉茂林國小原名,民國99年(2010)改為高雄市茂林區茂林國民小學。

トナ(屯子)甲種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番地

1926.11.1

屯子教育所,トナ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為瑪雅國小多納分校,民國41年(1952)1月1日獨立為高雄縣茂林鄉多納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高雄縣茂林鄉多納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為高雄市茂林區多納國民小學。

マンタウラン(萬山)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34.4.16

民國41年(1952)1月1日設多納國民學校萬山分班,民國49年(1960)改屬茂林國民學校萬山分班,民國68年(1979)萬山分班升格為萬山分校,民國76年(1987)萬山分校降為萬山分班。

マガツン(紅花仔)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番地

1904.9.27

マガツン教育所,民國48年(1959)8月30日成立民權國校民族分班,民國59年(1970)11月19日獨立為民族國民小學,民國96年(2007)因鄉名更改改名為那瑪夏鄉民族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為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族國民小學,民國100年(2011)核定更名為高雄市杉林區民族大愛國民小學(巴楠花)。

タカヌワ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番地

1933.9.10

民國34年(1945)8月1日成立瑪雅鄉五權國民學校,民國46年(1957)因鄉名更改,校名隨之改為三民鄉民生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民生國民小學,民國97年(2008)鄉名再度更改,隨之改名那瑪夏鄉民生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名高雄市那瑪夏區民生國民小學。

ボリサン(中心侖)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13.1.30

ボリサン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為桃源國民學校寶山分班,民國37年(1948)9月1日獨立為寶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寶山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名高雄市桃源區寶山國民小學

チウシンロン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09.4.1

チウシンロン教育所,

ガニ(雅彌)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09.11.25

ガニ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名高雄縣雅爾鄉桃源國民學校,民國46年(1957)隨鄉名改為桃源鄉桃源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桃源國民小學,民國86年(1997)成立寶來國中桃源分部,民國88年(1999)合併為高雄  縣立桃源國民中小學,民國94年(2005)國中小分開,復名為桃源鄉桃源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名高雄市桃源區桃源國民小學。

ハイセン(排剪)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09.12.15

排剪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為高雄縣雅爾鄉桃源國民學校興中分班,民國46年(1957)校名改為高雄縣桃源鄉桃源國民小學興中分班,民國59年(1970)與建山分校合併獨立,改為建山國民小學興中分校,民國68年(1979)8月1日獨立,校名為高雄縣桃源鄉興中國民小學,民國99年(2010)改名高雄市桃源區興中國民小學。

ビビュウ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22.7.15

ビビュウ教育所,

マスホワル教育所

高雄州旗山郡六龜分室

1930.1.10

 

徳文乙種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14.3

大正9年(1920)改稱為德文甲種番童教育所,大正12年(1923)改稱為高雄州德文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為德文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改為高雄縣德文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改為屏東縣三地鄉德文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屏東縣三地鄉德文國民小學,民國81年(1992)併入三地國小,更名為三地國小德文分校,民國84年(1995)更名為三地國小德文分班,民國91年(2002)升格為三地國小德文分校。

サンテイモン(三地門社)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09.4.1

三地門社教育所,民國35年(1946)劃歸為高雄縣,更名為高雄縣三地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行政區調整改隸屏東縣,更名為屏東縣三地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國民小學,民國94年(2005)4月核定校名為屏東縣三地門鄉地磨兒國民小學,民國105年(2016)成為民族實驗小學。

大社(トア社)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10.4.1

大社(トア社)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稱高雄縣立大社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大社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九年國教實施,改稱屏東縣三地鄉大社國民小學,民國91年(2002)併入三地國小,民國100年(2011)大社分校隨部落遷至瑪家農場禮納里部落,由張榮發基金會援建成立長榮百合國小並改隸瑪家鄉。

サモハイ(沙漠)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27.10.5

昭和16年(1941)改為六年制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成立高雄縣三地鄉沙漠國民小學,民國39年(1950)改隸屏東縣三地鄉沙漠國民學校,民國42年(1953)獨立為沙漠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三地鄉沙漠國民小學,民國72年(1983)校名改為屏東縣三地鄉青山國民小學,民國82年(1993)改名為屏東縣三地門鄉青山國民小學。

カウ社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10.4.1

昭和2年(1927)創立口社(カウ社)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稱高雄縣立口社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口社國民學校,民國42年(1953)改為沙溪國民學校口社分班,民國45年(1956)沙溪國民學校口社分班及三地國民學校賽嘉分班合併成立口社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九年國教實施,改稱屏東縣三地鄉口社國民小學,民國81年(1992)三地鄉更名為三地門鄉,改稱為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民小學。

マヌル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10.6.19

マヌル教育所

コチヤボガン(好茶)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29.4.1

屏東縣瑪家鄉好茶國民小學,民國76年(1987)改為北葉國小好茶分校,民國81年(1992)併入北葉國小。

ブダイ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27.3.1

ブダイ教育所,霧台國民小學。

アデル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30.1.10

昭和13年(1938)設立四年制阿烏霸教育所,民國34年(1945)光復後改稱高雄縣三地門鄉阿烏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8月改稱屏東縣三地鄉沙漠國小阿烏分班,民國57年(1968)2月改為沙漠國小阿烏分校,民國66年(1977)8月獨立設校,改稱屏東縣三地鄉阿烏國民小學,民國72年(1983)8月更名為屏東縣三地鄉青葉國民小學,民國81年(1992)隨鄉名更改為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國民小學。

ダラマカウ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24.2.13

ダラマカウ教育所

ライブアン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34.4.16

 

北葉乙種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25.4

大正14年(1925)4月設立北葉乙種蕃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10月改為高雄縣瑪家北葉國民學校,民國41年(1952)2月行政區調整,改為屏東縣瑪家鄉涼山國民學校北葉分校,民國57年(1968)8月1日改制為屏東縣瑪家鄉北葉國民小學,民國62年(1973)9月1日改為為屏東縣瑪家國民中小學,民國72年(1983)5月16日設屏東縣瑪家鄉北葉國民小學,民國76年(1987)8月1日好茶、瑪家國小改為北葉國民小學好茶、瑪家分校,民國81年(1992)8月1日合併三民國小、瑪家、好茶分校,試辦山地小型學校合併計畫。

ワカバ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35.7.1

屏東縣瑪家鄉涼山國民小學,民國81年(1992)併入佳義國小。

バクヒョウ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屏東郡

1909.3.1

バクヒョウ教育所

マカザヤザヤ乙種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4.1.1

マカザヤザヤ甲種蕃童教育所,マカザヤザヤ教育所,瑪家國民小學,民國76年(1987)改為北葉國小瑪家分校,民國81年(1992)併入北葉國小。

カサギザン(佳義)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4

大正3年(1914)於舊佳義成立佳義蕃童教育所,大正15年(1926)更名為佳義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名高雄縣佳義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 改隸屏東縣,改名屏東縣瑪家鄉佳義國民學校,民國40年(1951)學區重新調整,改名凉山國民學校佳義分班,民國48年(1959) 改名北葉國校佳義分校,民國51年(1962)屏東縣瑪家鄉佳義國民學校獨立設校,民國57年(1968)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名屏東縣瑪家鄉佳義國民小學。

下パイワン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09.5.1

下パイワン教育所,民國35年(1946)改名高雄縣筏灣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 改隸屏東縣,改名屏東縣瑪家鄉筏灣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名屏東縣瑪家鄉筏灣國民小學,民國81年(1992)佳義國小、涼山國小及筏灣國小合併為佳義國小。

ピュマ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35.7.2

 

タワルス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0.4.1

於舊泰武設立タワルス教育所,民國35年(1946)9月1日改為泰武國民學校,因位置過於偏僻,交通極為不便,在民國50年(1961)遷至現址,民國57年(1968)與佳興分校合併,改為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

カピヤン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0.4.1

カピヤン教育所,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佳平分校。

アブダン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36.4.1

民國34年(1945)改稱高雄縣武潭國民學校,民國40年(1951)改稱屏東縣佳平國民學校武潭分班,民國47年(1958)7月改稱佳平國民學校武潭分校,民國54年(1965)4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稱屏東縣武潭國民學校 ,民國57年(1968)8月1日改名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國民小學。

クナナウ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09.2.11

クナナウ教育所,屏東縣泰武鄉古樓國民小學。

ライ(來義)社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09.4.1

日治時於舊來義設ライ蕃童教育所,昭和18年(1943)改為來義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改名為高雄縣來義鄉來義國民學校,民國40年(1951)3月更名為屏東縣來義示範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屏東縣來義國民小學。

ボンガリ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0.4.1

ボンガリ教育所,民國34年(1945)光復後改名為望阿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再改為望嘉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政府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改名為屏東縣來義鄉望嘉國民小學。

キナリマン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34.4.2

 

リキリキ(力里)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18.7.1

昭和5年(1930)改名潮州郡力里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名為力里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改為屏東縣春日鄉力里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制稱為屏東縣春日鄉力里國民小學。

ナイブン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

1926.4.1

ナイブン教育所

外マリッパ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18.4.1

外マリッパ教育所,屏東縣獅子鄉楓林國民小學。

牡丹路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18.4.1

大正7年(1918)4月1日設校於高雄州潮州郡牡丹路社,名為牡丹路教育所,大正15年(1926)改為四年制,昭和17年(1942)改為六年制,民國34年(1945)改為高雄縣獅子鄉丹路國民學校,民國41年(1952)2月改為楓林國民學校丹路分班,民國46年(1957)九月改為楓林國民學校丹路分校,民國57年(1968)獨立成立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民小學。

ソウバウ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28.4.1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國民小學。

ボタンロ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18.4.1

ボタンロ教育所

獅子頭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35.7.3

 

竹坑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25.4.1

竹坑教育所

南勢湖教育所

高雄州潮州郡蕃地

1935.7.3

 

ボタン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恆春郡蕃地

1917.6.1

大正6年(1917)創立二年制牡丹蕃童教育所,大正14年(1925)改為牡丹甲種蕃童教育所,昭和2年(1927)12月改為牡丹教育所,民國34年(1945)12月25日改名為牡丹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改名為屏東縣牡丹鄉牡丹國民小學。

シナケ(四林格社)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恆春郡蕃地

1917.7.1

シナケ教育所

石門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恆春郡蕃地

1916.4.1

石門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名為石門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改名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小學。

四重溪蕃童教育所

高雄州恆春郡蕃地

 

不明

大鳥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7

昭和2年(1927)成立臺東廳大鳥蕃童教育所,昭和11年(1936)改為大鳥公學校,民國34年(1945)改為臺東縣大武鄉大鳥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更名為臺東縣大武鄉大鳥國民小學。

大南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0.9.4

大正9年(1920)4月創立大南蕃童教育所,民國34年(1945)1月合併為利家國民學校大南分校,民國35年(1946)9月獨立為大南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實施九年國教,改為臺東縣卑南鄉大南國民小學。

紅頭嶼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3.4.1

大正12年(1923)4月1日設立紅頭嶼蕃童教養所,民國35年(1946)改稱臺東縣紅頭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改稱臺東縣蘭嶼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配合延長國民教育,定名為臺東縣蘭嶼鄉蘭嶼國民小學。

東淸教育所

臺東廳

1939.4.1

民國35年(1946)改稱臺東縣東清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配合延長國民教育,定名為臺東縣蘭嶼鄉東清國民小學。

タバカス(大蟒鴨)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5.12

タバカス教育所,位在今達仁鄉新化村

チョカクライ(六禮灣)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8.4.18

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達仁鄉新化國民小學,民國82年(1993)8月改為安朔國小新化分班,民國85年(1996)8月改為安朔國小新化分校。

タリリク(大谷、大力里克)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2.12.1

大正2年(1912)12月1日設大力里克教育所,民國34年(1945)10月更名為臺東縣大武鄉大谷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4月改隸達仁鄉更名為達仁鄉大谷國民學校。民國43年(1954)2月全村遷居森永,校名隨村名改為達仁鄉森永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臺東縣達仁鄉森永國民小學,民國84年(1995)8月,因人口外流,學生數不足,森永國小裁為安朔國小森永分班,民國88年(1999)8月裁撤。

トアバル(Toabaru土阿巴魯)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2.8.1

達仁鄉土坂村土坂國民小學

タイハンロク大坂鹿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0.2.15

光復後設立台坂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臺東縣達仁鄉台坂國民小學。

阿塱衛教育所

臺東廳

1932.4.1

昭和8年(1933)設立阿塱衛教育所,民國35年(1946)4月改制為臺東縣大武鄉安朔國民學校,同年改為達仁鄉安朔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為臺東縣達仁鄉安朔國民小學。

チヤチヤガトアン(隻隻卡多安)教育所

臺東廳大武支廳

1930.5.12

為隻隻社及卡多安社設置,昭和18年(1943)隻隻社遷至歷坵,昭和19年(1944)8月15日和出水坡教育所合併為歷坵村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改名金山鄉歷坵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臺東縣金峰鄉歷坵國民小學,民國75年(1986)8月改為賓茂國民小學歷坵分校,民國82年(1993)降為分班,民國84年(1995)8月裁併。

姑子崙教育所

臺東廳

1910

大正2年(1913)裁撤。

出水坡教育所

臺東廳大武支廳

1932.3.13

學區包含舊出水坡、新出水坡、姑子崙三社,昭和18年(1943)出水坡社遷至歷坵,昭和19年(1944)8月15日和チヤチヤガトアン教育所合併為歷坵村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改名金山鄉歷坵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名臺東縣金峰鄉歷坵國民小學,民國75年(1986)8月改為賓茂國民小學歷坵分校,民國82年(1993)降為分班,民國84年(1995)8月裁併。

ビララウ(比魯)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2.12.1

比魯舊社(密老老)在比魯溫泉更深山處,大正元年(1912)12月1日設ビララウ教育所,光復後密老老改為比魯村,教育所改稱比魯國民學校,民國44年(1955)比魯社及介達社一起遷到正興,分別稱為比魯村和介達村,民國50年(1961)合併為比介村,民國62年(1973)改為正興村。民國44年比魯國民學校於遷村時併入大王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設嘉蘭國民學校介達分班讓介達與比魯兩村兒童就近上學,後升格為分校,民國52年(1963)獨立設為介達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金峰鄉介達國民小學。

カラタラン(卡拉達蘭)甲種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2.7.30

カラタラン教育所,位在太麻里溪沿岸之深山中,光復後改為介達國民學校,民國37年(1948)8月因學生數過少遭裁撤合併於嘉蘭國小。後介達村內的部落遷到正興村,民國47年(1958)在正興村籌設嘉蘭國民學校介達分班,因增班升格為分校,民國52年(1963)獨立為介達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金峰鄉介達國民小學。

カアロワン(卡羅灣)教育所

臺東廳

1933.5.10

光復後改為嘉蘭國民學校,隸屬金崙鄉,民國36年(1947)1月隨臺東縣山地行政區域調整,改稱金山鄉嘉蘭國校,民國47年(1958)9月隨鄉名更改,改為金峰鄉嘉蘭國校,民國57年(1968)再改為臺東縣金峰鄉嘉蘭國民小學。

バジョロ(八舊羅)教育所

臺東廳

1933.5.10

原居於嘉蘭村以西約4公里,即今地圖上之馬奴爾,バジョロ教育所於昭和18年(1943)廢止,民國41年(1952)部落居民遷到嘉蘭,部落子弟就讀於嘉蘭國小。

近黄乙種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0

光復後改為近黄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近黃國校裁撤,成立嘉蘭國校近黃分班,民國41年(1952)8月近黃部落遷至新興村,學校併入嘉蘭國小,民國42年(1953)於新興村成立嘉蘭國民學校北太麻里分班,民國45年(1956)8月升格為嘉蘭國民學校新興分校,民國49年(1960)8月10日獨立為新興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改為臺東縣金峰鄉新興國民小學。

ジョモル(雨沐)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12.12.1

ジョモル教育所,位於都飛魯溫泉北邊海拔600公尺的大武山麓,臺灣光復後改為賓茂國民學校,隸屬金山鄉,民國42年(1953)隨鄉易名為金峰鄉,隨村遷移至現址,同年將近在呎尺的金崙國民學校併入,民國57年(1968)改稱臺東縣金峰鄉賓茂國民小學

ブルブル教育所

臺東廳

1929.6.5

霧鹿國小前身有二,分別為昭和4年(1929)6月5日創立的霧鹿霧鹿教育所,以及昭和5年(1930)5月25日的下馬教育所(於1942年前廢止),光復後改名霧鹿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改名臺東縣海端鄉霧鹿國民小學,民國76年(1987)8月因學生銳減,降為利稻國小霧鹿分校,次年(1988)8月再裁為分班,民國82年(1993)8月裁下馬分班併入霧鹿分班,霧鹿再次變為分校,民國87年(1998)8月因學生逐漸穩定,獨立成霧鹿國民小學。

大埔教育所

臺東廳

1938.4.13

昭和12年(1937)創設關山郡大埔蕃童教育所。光復初改稱臺東廳大埔教育所,再改名臺東縣海端鄉廣原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臺東縣海端鄉廣原國民小學,學區有龍泉、大埔兩個部落。

ハイトトワン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2.12.14

大正11年(1922)12月創立海道端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為臺東縣里壠鎮海端國民學校,並成立崁頂及新武分校,民國35年(1946)設海端鄉,改為臺東縣海端鄉海端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海端鄉海端國民小學。

カナテン(加拿典)教育所

臺東廳

1941.4.1

昭和15年(1940)4月1日創立加拿典蕃童教養所,民國34年(1945)更名加拿典國民學校,民國46年(1957)更名加拿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更名為臺東縣海端鄉加拿國民小學。

マテングル(馬典)教育所

臺東廳

1932.4.26

前身為馬典マテングル蕃童教育所,位置在摩天附近,昭和14年(1939)起馬典部落逐漸遷到利稻,馬典教育所暫時關閉,昭和16年(1941)建利稻(リト)教育所,光復後更名為利稻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臺東縣海端鄉利稻國民小學。

エバコ(下馬谷)教育所

臺東廳

1930.5.25

下馬谷教育所於昭和17年(1942)前廢止,曾設利稻國小下馬分班,後裁撤。

新武路教育所

臺東廳

1922.9.30

大正11年(1922)設立新武路甲種蕃童教育所,光復後改為海端國民學校新武分校,民國48年(1959)海端國民學校另設初來分班,民國56年(1967)初來分班升格為分校,民國57年(1968)新武分校獨立為新武國民小學,初來分校改隸新武國小,次年(1969)初來分校獨立為初來國民小學,新武國小因人數減少,降為初來國小新武分校。

ボクラブ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2.4.5

大正13年(1924)創設立ボクラブ蕃童教育所,臺灣光復後改稱武陵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臺東縣延平鄉武陵國民小學。

紅葉谷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8.8

昭和3年(1928)8月成立紅葉谷甲種蕃童教育所,昭和5年(1930)3月改為臺東廳關山郡溫泉教育所,昭和9年(1934)6月再改為臺東廳關山郡紅葉谷教育所,民國34年(1945)改稱紅葉國民學校,民國41年(1952)因學生日漸減少,改為桃源國校紅葉分班,民國49年(1960)重新獨立設校為臺東縣延平鄉紅葉國民小學。

楓教育所

臺東廳

1927.8.31

位於內本鹿警備道,楓、朝日、壽教育所昭和15年(1940)合併為中野教育所。

壽蕃童教育所

臺東廳

1926.2.15

位於內本鹿警備道,桃林教育所於大正13年(1926)移轉至壽,改名為壽教育所,楓、朝日、壽教育所昭和15年(1940)合併為中野教育所。

朝日教育所

臺東廳

1928.3.26

位於內本鹿警備道,楓、朝日、壽教育所昭和15年(1940)合併為中野教育所。

北絲鬮溪教育所

臺東廳

1941.9.2

昭和17~18年(1942~1943)間廢止。

中野教育所

臺東廳

1940.2.9

昭和10年(1935)5月成立中野蕃童教育所,昭和16年(1941)為中野教育所,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仍暫稱中野教育所,民國35年(1946)8月正式改名為鸞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8月易名為臺東縣延平鄉鸞山國民小學。

新城乙種蕃童教育所

新城支廳新城

1916.7.21

大正15年(1926)7月11日改為甲種蕃童教育所。

銅門乙種教育所

新城支廳銅門社

1917.4.1

大正12年(1923)升為甲種教育所,昭和18年改(1943)為6年制,民國35年(1946)改稱銅門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國民小學。

姑姑子乙種蕃童教育所

新城支廳姑姑子

1917.4.13

昭和16年(1941)遷克來寶,昭和18年(1943)遷回原址,民國35年(1946)改稱和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稱花蓮縣秀林鄉和平國民小學。

塔比多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塔比多社

1916.8.1

大正6年(1917)4月23日改為甲種蕃童教育所,1937年3月裁撤。

巴支岡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巴支岡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合流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合流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西寶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西寶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卡魯奇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卡魯奇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樂沙奧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樂沙奧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可巴洋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可巴洋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托寶閣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托寶閣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卡拉寶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卡拉寶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西拉克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西拉克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蘇華沙魯乙種蕃童教育所

內太魯閣支廳蘇華沙魯社

1916.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北埔甲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北埔

1920.2.20

 

巴都蘭甲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巴都蘭

1921.4.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卡那岡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卡那岡

1921.5.13

 

得其黎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得其黎社

1921.5.16

昭和4年(1929)改甲種蕃童教育所,昭和17年(1942)與富世教育所合併,民國36年(1947)8月1日復校名為崇德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崇德國民小學。

砂卡礑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砂卡礑

1921.5.17

 

西拉岡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西拉岡

1921.6.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布洛灣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布洛灣

1921.8.1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富世岡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富世岡

1923.4

民國35年(1946)5月改為富世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富世國民小學。

溪畔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溪畔社

1925.11.9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埃卡特山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埃卡特山社

1934.4.1

民國35年(1946)5月改為佳民國民小學,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佳民國民小學。

武士林乙種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武士林

1934.4.1

民國35年(1946)5月改為士林國民學校,1948年9月改為秀林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秀林國民小學。

佐倉教育所

研海支廳佐倉社

1941.4.1

光復後改為佳民國民學校佐倉分校,民國41年(1952)2月獨立為佐倉國民學校,民國48年(1959)5月改稱水源國民小學,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水源國民小學。

普拉瑙蕃童教育所

研海支廳普拉瑙設

 

民國35年(1946)8月改為銅門國校文蘭分校,民國38年(1949)遷荖溪,再遷池南,民國40年(1951)於今址獨立為文蘭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秀林鄉文蘭國民小學。

曲水乙種蕃童教育所

花蓮支廳曲水社

1923.5.7

昭和12年(1937)3月裁撤。

平林(支亞干)乙種蕃童教育所

鳳林支廳平林社

1922.6.1

昭和14年(1939)改稱支亞干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稱西林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萬榮鄉西林國民小學。

長漢乙種蕃童教育所

鳳林支廳長漢社

1923.3.11

昭和3年(1928)改稱萬里橋教育所,昭和8年(1933)移太卡杭社山上,光復後改為大觀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4月遷森坂村,同年6月1日改稱萬里國民學校,民國47年(1958)6月1日改稱萬榮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萬榮鄉萬榮國民小學。

埃夫南乙種蕃童教育所

鳳林支廳埃夫南

1934.1

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稱紅葉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萬榮鄉紅葉國民小學。

馬侯宛乙種蕃童教育所

鳳林支廳馬侯宛

1936.4.1

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稱馬遠國民學校,民國44年(1955)10月遷至現址,民國57年(1968)改為萬榮鄉馬遠國民小學。

見晴教育所

鳳林支廳見晴社

1941.4.1

民國35年(1946)6月改稱見晴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萬榮鄉見晴國民小學。

崙布山乙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崙布山

1917.4.1

昭和3年(1928)改稱三笠教育所,民國35年(於1946)5月改稱崙山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卓溪鄉崙山國民小學。

三笠甲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三笠

1918.9.26

 

清水乙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清水社

1921.4.1

民國35年(1946)9月改稱卓清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卓溪鄉卓清國民小學。

打訓乙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打訓社

1922.11.25

大正15年(1926)裁撤。

崙天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

1923.11.1

大正13年(1924)7月校舍因颱風倒塌,改在伊蘇岡建校舍,稱伊授寬教育所,昭和19年(1944)改稱崙天山教育所,光復後改稱古風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卓溪鄉古風國民小學。

阿山來額乙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阿山來額社

1925.11.9

昭和12年(1937)裁撤。

太平教育所

玉里支廳

1929

昭和9年(1934)合併中平教育所,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稱太平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卓溪鄉太平國民小學。

巴內太乙種蕃童教育所

玉里支廳巴內太

1932.4.1

臺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稱卓溪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為卓溪鄉卓溪國民小學。

 

 

 

參考資料:

王雅萍(2005)。蕃人公學校、蕃人教育所。原教界。2005年9月號,頁45。

李雄揮(2005)。原住民地區的百年老學校—日治時期東台灣教育緣起。原教界。2005年9月號,頁38-44。

葉志杰等撰、財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編(2013)。太麻里鄉志。臺東縣太麻里鄉:太麻里鄉公所。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6)。金峰鄉鄉志。臺東縣金峰鄉:金峰鄉公所。

李雄揮(2001)。台東縣史文教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駱香林(民62)。花蓮縣志卷十一教育。花蓮市: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http://www.geocities.jp/idu1952/itiran/itiran1/itirantop.htm台湾公学校名称変遷一覧

http://idu230.blogspot.com/泉君の日本語教育史講座別館<台湾南部>(日本時代に開校した台湾の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