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咖啡必须知道哪些事情?

如咖啡豆种类,烘焙度对应的水温等等
关注者
699
被浏览
574,276

134 个回答

入坑咖啡前需要知道:

  • 咖啡饮品大体分为醇厚浓香的意式浓缩系列,和茶感清新的手冲滴滤系列;
  • 咖啡豆种类初期只需看阿拉比卡和新鲜度;
  • 烘焙度和萃取程度越高,则花果香气越少,咖啡越不酸,焦糖味和苦味增加;
  • 咖啡磨对出品质量有很大影响。

最佳入坑方法是到不同的精品咖啡馆喝,直观感受不同咖啡豆和不同设备的区别,找出自己偏好,再去研究理论和设备。当地没有咖啡馆条件的,可以邮购精品咖啡馆的挂耳包尝鲜。

1. 咖啡饮品

咖啡根据冲法不同和常见豆子搭配,可以分成两类:

  • 意式浓缩 Espresso 和基于浓缩的一切奶咖,多搭配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突出醇厚焦香;
  • 常压萃取系列,包括手冲滴滤(Filter / Pour-over)、美式滴滤机、冷萃等,多搭配中浅烘焙的咖啡豆,突出花果香和清澈茶感。

1.1 意式浓缩和奶咖

截图 European Coffee Trip 的简介,黑咖啡里排除滴滤,其他都是意式浓缩稀释成不同浓度。浓度自高向低:单份及双份浓缩,Lungo,美式(Americano)。Ristretto 和 Lungo 是意式浓缩偏浓和偏淡的两款变种,下文讲粉水比再展开。

European Coffee Trip: All Espresso Drinks Explained

奶咖类似,咖啡浓度自高向低:Espresso Macchiato,Flat White,卡布奇诺,Caffé Latte 或 Latte Macchiato。最左的浓缩玛奇朵只含一勺牛奶,最右的牛奶咖啡是咖啡味牛奶。

European Coffee Trip: All Espresso Drinks Explained

几个小点:

  • 馥郁白 Flat White 出自大洋洲,大家喜欢比卡布奇诺更浓的咖啡,所以店家减少发泡减少牛奶比例,去掉卡布奇诺那个凸起来的奶泡帽子,得到液面平整(Flat)的奶咖(White)。
  • 玛奇朵意为“斑点”,得名于咖啡师用一勺奶泡标记那些加过奶的浓缩,方便客人不要拿错。拿铁玛奇朵和焦糖玛奇朵是对该词的误用。同理拿铁指纯牛奶,而非拉花奶咖。
  • 现代咖啡馆为了拉花会把一切奶泡打成划一的微发泡状态,不再有传统卡布奇诺大气泡的区别。
  • Cortado 各家店有不同做法。

1.2 手冲滴滤

曾经意式浓缩被视为更高级的冲煮方式,Melitta 滤杯滤纸多是家用,美式滴滤机也是咖啡机里最便宜的一档。手冲滴滤随着近年兴起的精品咖啡(Specialty / Third Wave),以 Hario V60、Kalita Wave 和 Chemex 等滤杯为代表,才再度进入主流。

滤杯滴滤式冲煮,突出特点是 茶一样清澈的质感,正好搭配浅烘培咖啡豆的花果香。茶感背后原因是滤杯冲煮时,沉淀底部的咖啡渣天然能滤掉很多细粉。滤纸反而不是最关键的:同样用滤纸的爱乐压 Aeropress,很难做出 V60 的清澈度。

下图白色为 V60 一人份滤杯,《The Fundamentals of Excellent Coffee》一书封面是 Kalita Wave。下文会引用此书关于咖啡历史、种类和处理方法的一些内容。对咖啡种类感兴趣也推荐 James Hoffmann《世界咖啡地图》(The World Atlas of Coffee),有中译版和有声书。

2. 咖啡豆种类

2.1 品种和产地

咖啡始于阿拉伯世界,阿拉比卡 Arabica 咖啡豆始于埃塞俄比亚,最初经也门的摩卡港出口,摩卡壶和摩卡咖啡因此得名。欧洲人拿到咖啡之后,透过大航海殖民,把它带到了适合种植的亚热带地区。所以目前主流的阿拉比卡豆,产地相隔很远,根源却很近

拍自《The Fundamentals of Excellent Coffee》

阿拉比卡之外,有源自乌干达的罗布斯塔 Robusta。罗豆产量高、抗病虫抗温差更强、咖啡因更多也更苦,所以精品咖啡通常偏好风味更佳的阿拉比卡,或者只在浓缩豆上拼配一些罗布斯塔进去增加咖啡因。阿拉比卡罗布斯塔之外,还有非常小众的 Liberica 和 Eugenioides。

阿拉比卡大类里,有几个著名子类:口味均衡不酸的 Typica 和 Bourbon,花果香显著的瑰夏 Geisha,果酸明亮的肯尼亚子类 SL28、SL34。

《Excellent Coffee》书中将欣赏咖啡类比欣赏红酒,正如红酒更看重具体酒庄而非广泛产区,咖啡在种类以外,庄园的种植和采摘条件,生豆处理和运输,烘焙和咖啡店对运输流程的控制,都对最终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如果包装只有产地,消费者就无从得知好味道是因为种植园好好选豆,因为具体某一种处理方法,还是因为终端卖家对供应链的优秀控制而保证了新鲜度。我有段时间连喝了好几家店的瑰夏,对这点深有感触:瑰夏翻车,还不如便宜但处理得好的普通豆。

2.2 生豆处理

咖啡的果实是咖啡樱桃,咖啡豆是樱桃果肉里的种子,水洗、日晒、发酵、蜜处理,都是把生豆从樱桃里取出来的方法。

拍自《The Fundamentals of Excellent Coffee》
  • 水洗 Washed:樱桃泡水后,半熟樱桃和杂质容易漂起来,而成熟樱桃会沉底,所以水洗处理能挑出更划一品质的咖啡豆,风味更“明晰”;
  • 日晒 Natural:也叫自然法。樱桃直接晒太阳,果肉晒干后机器直接压开取籽,除了成熟度不一外,果肉自然发酵和风干程度也不同,所以风味更“复杂”;
  • 蜜处理 Honey:类似水洗一样靠漂浮度选樱桃,但去果肉后留下种子外皮,晒干后再去皮,等于外层水洗,内层日晒,所以风味介乎上述两者之间;
  • 厌氧发酵 Anaerobic:日晒法发酵看天吃饭,近年一些精品庄园开始人为控制发酵流程,甚至用上酒桶之类,以期获得传统法不常见的酒香酱香,控制发酵带来的酸质;
  • 风渍 Monsoon Malabar:印度潮湿季风干干湿湿吹几个月出来的“自然”法,果酸几乎完全消失,因为时间长而带有发酵豆的醇香,做意式浓缩非常特别。这是少数可以靠产地喝出来的显著风味,跟其他精品豆追逐花果香的大潮也截然不同。

因此,普通超市咖啡豆往往只告诉你广泛产地(下图左),包装上只写保质期;精品豆则会事无巨细地标注具体产地(下图中右)、生豆处理法、烘焙程度、杯测风味和详细到天的烘焙日期,有一些甚至会标注产地海拔。烘好的咖啡豆最佳风味只有几周,磨好的咖啡粉只有几天,这正是胶囊咖啡需要氮气充填,而发烧友都强调现磨的原因。庄园采摘、生豆处理、烘焙手法的重大影响,也是咖啡圈里甚少提及蓝山、印尼猫屎这些圈外知名标签的原因。

网图:面向大众的 Dinzler、James Hoffmann 的 Square Mile Roasters、柏林 Fjord Coffee

3. 咖啡豆烘培度

  • 深度烘焙 的焦糖反应会带来更多坚果巧克力风味,减少果酸。普通人的咖啡印象就是焦香和提神,所以很多超市粉和连锁店都以此为卖点,深焙咖啡的咖啡因也较易萃取。深焙的风味天然和浓缩或奶咖更搭,但过深的烘焙容易发苦,这也是很多超市粉更苦的原因。
  • 中浅烘焙 类比绿茶,可以保留更多植物的花果香,也有更多果酸。微妙的花果味跟茶感的手冲滴滤更搭,单做成浓缩可能很多人接受不来酸味,但冲成奶咖却能有传统烘焙没有的清新感。很多咖啡店会提供同一款豆子不同程度的烘焙,在包装上标注浓缩(深焙)或滴滤(中浅)。以精品店越烘越浅的趋势,中深烘焙的精品豆,可能更适合新人入坑手冲。
网图:不同烘焙程度的典型风味

深烘焙的咖啡豆更松脆更容易萃取,浅烘焙的咖啡豆更紧实更难萃取。

4. 萃取、研磨度、水温和粉水比

每一项都可以单独展开,但其实研磨、水温和粉水比都是在影响萃取率。烘焙越深、研磨越细、水温越高、粉水比越低、粉水接触时间越长,萃取程度越高。无论冲法,咖啡豆里最先释出酸,然后糖分溶解,最后是焦苦的油质,所以萃取不足发酸,萃取过度发苦

因为最后出来的油脂苦,存在把美式表面油脂用小勺刮掉的玩法(James Hoffmann: Coffee Hack: Better Americanos)。

La Marzocco Home: Dialing in Espresso by Roast Level

特别留意,这些变量对萃取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跟水里放盐到一定程度会得到饱和盐水一样,热水里溶解足够咖啡之后,萃取会变慢变少,所以法压壶乃至冷萃看起来泡了非常久,却不容易过萃。另一点留意区分萃取度跟浓度:往一杯热水里丢一颗夹心巧克力,它会更快融化出夹心的味道,这是高萃取;往一杯温水里丢两颗夹心巧克力,它会更快变成一杯温巧克力,但两颗的夹心都还没碰到,这是高浓度。

题主问到水温,考虑以上规律,深培可以稍微增加粉水比、降低水温、研磨变粗来适应豆子容易萃取的特性。但水温其实不是入坑初期最需要关注的变量,这是因为:

  • 研磨度和粉水比很好控制,并且显著影响出品;
  • 除非用 PID 温控浓缩机,否则即使用电控壶做手冲,也很难控制滤杯中的实际水温。

具体器材和咖啡豆的粉水比,很多网上攻略和精品咖啡店都会建议,这里不再展开。填坑前文提到的一个点:Ristretto、Espresso、Lungo,参考 James Hoffmann 视频截图。图中比例是装填的咖啡粉重量:出品的咖啡液质量,假设填满 18g 粉碗,那出来 25g 咖啡就算 Ristretto,出来 36g 左右就是经典浓缩,出来 50g+ 就算 Lungo。靠谱点的咖啡馆会把 Ristretto 的粉磨细一点,拉长萃取时间;而把 Lungo 的磨粗一点,缩短萃取时间,以补偿不同粉水比对萃取度的影响。

James Hoffmann: Understanding Espresso - Ratio (Episode #2)

5. 器材

器材篇摘要

  1. 想控制萃取,先买秤和磨
  2. 意式浓缩先考虑胶囊机,慎选咖啡机;
  3. 滤杯优选浸泡式的聪明杯或 Hario Switch。

知乎上有很多咖啡机咖啡壶问题,按照前文二分法,各种设备大致关系如下图。图中规律:

  • 顶部 Chemex 滤杯、Moccamaster 美式机和 Bodum 虹吸壶,液体都会流过咖啡渣过滤,并使用过滤效果最好的纸或布滤网;
  • 中间的 Percolator、法压和摩卡壶都是过滤不了细粉的金属滤网,它们冲出的咖啡天然会更浑浊“醇厚”。爱乐压 Aeropress 虽然是滤纸,但原厂滤纸超薄之余,压出时候也容易有细粉从缝隙出来,所以冲出来的口感类似法压。
网图:各种设备和出品咖啡的关系

5.1 电子秤和咖啡磨

影响萃取各项变量里,无论意式还是手冲,最好控制也最立竿见影的就是粉水比和研磨度。所以电子秤和咖啡磨是入坑必不可少的设备,其中咖啡磨是初期成本最高的一项。廉价磨就像餐桌上的胡椒磨,颗粒大小不一,冲出来的咖啡会同时萃取不足(粗粉)和过度(细粉),容易又酸又苦。

咖啡磨入坑可以先看几个国产品牌的手磨,譬如泰摩 1Z,研磨质量比得过著名品牌 Hario。手磨标杆是“司令官” Comandante C40,国内也有使用司令官刀盘的产品。

浓缩咖啡虽然有 Kinu M47 这样的手磨,但考虑到浓缩细研磨更费力,更推荐买可以研磨到意式浓度的电磨,从 Eureka Mignon 之类的起跳。便宜电磨虽然标称 Filter 和 Espresso,但手冲刻度粗细不均,浓缩刻度又不够细,就不如用同价位的手磨。

至于电子秤,这是因为不同品种和烘焙度的咖啡豆,密度差别很大,传统按照体积或萃取时间来控制粉水比并不精确,所以近年对粉水比控制已经全面转向重量控制,咖啡秤也从传统的 1 克发展到 0.1 克精度。

有电子秤和磨豆机后,就可以开始用挂耳包做手冲滴滤,或者用茶包做冷萃了。

5.2 深焙焦香路线

意式浓缩机和意式浓缩磨有一定价格门槛,如果喝过浅焙后还是喜欢传统深焙口味,入门之选其实是 Nespresso 胶囊机,因为它一下解决了新鲜度和研磨这两个变量,并且由于市场保有量大,胶囊选择、机器买卖、清洁维护都非常简单。预算充足又有兴趣玩萃取参数的可以关注新出的 Morning 胶囊机,可以手机设置温度、流量、压力曲线之类。

如果能买到类似 Cometeer 的高品质冻干咖啡或咖啡浓缩液,可以作为胶囊的备选方案。

网图:Cometeer 冻干咖啡

靠谱意式半自动机起跳价在五千上下,判断是否玩具机的简单标准就是能不能装无底粉碗。超市粉研磨粗,玩具机压力不稳,为了做浓缩就只能用“增压粉碗”,靠底部小孔限制流速而非咖啡粉饼本身的阻力来维持萃取压力。无底粉碗就像一个照妖镜,既可以暴露机器性能问题,也可以反映研磨和粉饼装填的水平,看起来还赏心悦目。粉碗直径是不是商用 58mm 反而不太重要,58mm 只是比较好买配件而已。

网图:无底粉碗

很多半自动机的设计目标并非家用,而是小餐馆小咖啡厅,所以它一次会预热半升到一升水,耗时耗能,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喝得不多就过于大材小用;而很多玩具机在出品质量和使用简便上完全打不过胶囊系统,所以 玩具机一概劝退,半自动机建议慎重入坑。因为萃取参数不好调整,豆仓奶缸清洁不易,全自动机也不太推荐。

胶囊系统和半自动机之间,适合家用折腾的靠谱设备还有简一、Flair 这样的拉杆机,预算高有 La Pavoni,壕无人性选 Olympia Cremina。

网图:Flair 拉杆机

如果只是喜欢深焙豆的风味,不强求浓缩的质感和浓度,爱乐压 Aeropress 和摩卡壶是两款便宜易用的工具,网上也有数不清的攻略。特别强调,这两者要出好效果,依然需要好豆子、好研磨、粉水比。

5.3 手冲滤杯

很多网上攻略都从塑料版 Hario V60 开始,因为它便宜,塑料保温性能好。但是!手冲咖啡难就难在:

  • 注水方式会同时影响滤杯中的多个变量:温度、粉水比、水流扰动,并间接影响萃取时间;
  • 滤杯设计限制了可选择的萃取参数:低速 Melitta 磨细了容易堵,高速 V60 磨粗了很快会滴完。

为了精确控制水流就需要一把手冲壶,但注水手法依然是需要练习和不少经验才能掌握好,这就像上场即打移动靶,对初入坑来说并不友好。

网图:聪明杯 Clever Dripper

所以手冲滤杯里我最推荐的是 聪明杯 Clever Dripper 或者 Hario Switch,两款的思路都是把滤杯底部关起来,改以浸泡的方式萃取,又保留滤杯过滤性能好的特点。浸泡萃取能大幅提升手冲咖啡的甜感和风味,并且不需要手冲壶就能实现非常稳定的高萃取度。

聪明杯 整体塑料,底部有一个类似洗手盆水塞的阀门,平常因为重力而保持关闭。把它放杯子上的时候,阀门被顶起,它就变回一只普通的 Melitta 4 号滤杯。聪明杯比 Hario 的优点在于使用非常直观,把滤杯放电子秤上注水的时候,阀门一定是关闭的,几乎没有翻车可能;缺点有二:Melitta 流速慢;阀门和滤纸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空间,浸泡过程中基本会保持浓度很低的状态。

Hario Switch 有小版 02 搭配一个烧杯(下图),和大版 03 两款,03 版跟聪明杯容积相似,性价比较高。Switch 更贵,但它是玻璃滤杯、软硅胶底座、钢球,材料做工比聪明杯好不少。Switch 原理是靠一个塑料开关顶起底部钢球来控制阀门,优点是 V60 设计流速高、滤纸底部和阀门之间的无用空间很小、整体可拆卸方便洗碗机,不当浸泡杯时也可以当普通 V60 用;缺点是开关可以固定在开的状态,如果注水前忘记了就容易翻车。

同样研磨的咖啡豆,同样冲煮参数,聪明杯和 Switch 出品差别不大,两者都可以喝出冷萃般的甜感和丰富层次。

网图:Hario Switch 02

6. 总结

决定咖啡好不好喝的主要因素有 种类、咖啡豆处理、烘焙度、研磨质量,不同设备和冲煮方式只占最后一环。

常见搭配:

  • 深焙豆 - 意式浓缩 - 厚重口感 - 焦糖坚果香;
  • 浅焙豆 - 手冲滴滤 - 清澈茶感 - 明亮花果香。

各种搭配和参数并不固定,用滤杯做深焙豆,用浓缩做浅焙瑰夏的大有人在,所以入坑前关键是先了解自己的偏好,再去探求咖啡世界里的无限可能。

咖啡爱好者经常会自嘲,爱上咖啡就好像是“入坑”,一个又一个的诱惑,让你对咖啡欲罢不能。

如何少走点弯路,少花点冤枉钱,离好咖啡更近一点呢!

在这篇文章,你将会收获:

⑴ 是什么决定了一杯咖啡会好喝?

⑵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咖啡制作方式,把钱花在刀刃上?

⑶ 如何购买到优质的咖啡豆,根据自己的口味“避坑”?


首先,是什么决定了一杯咖啡是否好喝?

必须要用昂贵的机器吗?还是要有纯熟、拉风的手冲技法?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在咖啡领域有一句被重复过千万次的共识——

「做出一杯好咖啡, 60% 依靠咖啡生豆的品质,30% 依靠咖啡烘培师的技巧,10% 依靠适当的冲煮制作方法。」

也许这个总结里对占比数字的归纳过于笼统,但是对于重要性的排序却毋庸置疑。

而对于每一位咖啡爱好者、消费者来说,只要买到了优质的咖啡熟豆,离做出一杯好咖啡就无比接近了。

那么,是不是冲煮制作环节就不重要呢?

显然不是。

过于潦草、失败的制作,有可能让优质的咖啡豆喝起来口味大打折扣;但是没有优质的咖啡豆,绝对无法做出好喝的咖啡(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速溶咖啡需要大量加糖、加乳粉,才可以喝起来顺口)。

好在现在已经有太多咖啡制作的工具、方法,很多都已经做到了“新手友好”,即便没有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有哪些常见的咖啡制作方式,哪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需求?

提到咖啡(饮料)制作,你见过最多的方式是什么?星巴克吧台后面的意式咖啡机?拎着手冲壶旋转注水的滴滤式咖啡?

其实有太多种默默无闻的咖啡制作方式,但却着实好用,而且对于新手格外友好。

我根据 ① 咖啡制作的复杂程度,② 需要投入的费用成本两个维度,总结了各种常见的家用、商用咖啡制作方式,现在就来看看哪种最适合你吧?

⒈ 新手友好型的咖啡制作方式

如果你是忙碌的上班族、学生党,但是却离不开一杯好咖啡,那么我强烈推荐挂耳咖啡、胶囊式咖啡。几乎在 2 分钟内,就可以得到一杯不输外面小店的咖啡。

挂耳咖啡,是一种典型的「虽然存在明显的上限,但又极其实用」的咖啡制作方式。

它实际是滴滤式咖啡的一种,对于新手来说,它的成本极其低廉。只需要时常补货新鲜的挂耳咖啡包,搭配一把最基础的手冲壶(甚至不少商家会赠送),就可以做出美味的咖啡。

胶囊咖啡,则特别适合忙碌的商务人士,在机器里加水后,按进一颗咖啡粉“胶囊”,马上就可以得到一杯近似于意式浓缩的浓郁咖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种制作方式,都不需要额外配备“咖啡研磨”设备,因此相应的成本也会更为经济。

⒉ 进阶爱好者的咖啡制作方式

如果你已经想尝试自己动手煮咖啡的乐趣,并且原因投入多一点的费用,那么可以试试这 4 种方式:

⑴ 全自动咖啡机:

喜欢浓郁醇厚的意式咖啡,就一定要试试全自动咖啡机(甚至很多连锁咖啡店也在用)。

全自动咖啡机,没有任何操作难度,只要做好日常的清洁、维护,就可以做出不输多数连锁咖啡店的好咖啡(因为自己做可以花更多的钱在好豆子上呀!)

当然,一台靠谱的全自动咖啡机,价格可能要在2000~3000元以上。有没有更经济的选择呢?

法压壶、摩卡壶、聪明杯,了解一下吧!

⑵ 法压壶:

法压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实际在传统咖啡消费国家是很常见的家庭制作工具。

这是一种偏向浸泡式萃取的咖啡制作工具,它最突出的好处在于,相比于手冲、摩卡壶,对于技巧要求更低。但是相对而言,用它制作的咖啡可能难以实现手冲爱好者追求的“干净”的口感。

⑶ 摩卡壶:

说起来,摩卡壶可是意大利家庭最常用的咖啡制作工具。

摩卡壶的优势在于,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杯口感浓郁纯粹的咖啡,但是又不想购买意式咖啡机,那么可以试试它。这种金属小壶,价格低廉,操作也并不复杂,因此在意大利家庭普及度高,适合做出一杯日常级的咖啡。但是,想要用摩卡壶做出一杯完美的咖啡,其实也对技艺颇具挑战。

⑷ 聪明杯:

聪明杯是介于手冲(滴滤式)和浸泡式之间的一种咖啡制作方式。

如果你喜欢北欧风的手冲咖啡那种雅致、干净的口感,但是又没耐心研究注水,那么试试聪明杯吧。烧水 - 磨豆 - 注水 - 浸泡 - 放水,做出一杯咖啡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聪明杯出品的咖啡兼顾了稳定和高品质,所以在一些优质的精品咖啡店,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⒊ 资深咖啡爱好者、专业咖啡店的选择

⑴ 手冲(滴滤式)

⑵ 半自动意式咖啡机

关于这两种咖啡制作方式,似乎用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以上两种方式所能满足的,已经不是对于咖啡的快速获取,而是更加自主的操控性,和自己创造出一倍好咖啡的乐趣。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在文章最后,在我推荐的咖啡书籍中了解更多技巧。

在家做咖啡,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分享了如此之多的咖啡制作方式,那么如何规划预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我看来,在家做咖啡的支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次性支出

咖啡机、手冲壶、磨豆机……都属于一次性支出。

除了使用全自动咖啡机外(自带研磨功能),在选购咖啡设备的时候,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磨豆机

⑴ 做咖啡,本质上是一场“萃取”的游戏。

过度的萃取会让味道变得浑杂,不足的萃取会让口感过于单薄。就像做出一杯好咖啡,要先有一包好豆子;能够实现更好的萃取,首先需要相对均匀的咖啡研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值得多花一点预算在磨豆机上,而非在各种炫酷的咖啡壶、电子秤。

⑵ 同时,一台磨豆机,往往可以支持你去拓展多种咖啡制作方式。

比如你最初可能只是用聪明杯做咖啡,所以买了磨豆机,但是当你想试试手冲、摩卡壶的时候,一台好的磨豆机仍然能够支持(只有意式半自动是个例外)。

2. 持续性支出:咖啡豆

想每一天都喝到美味的咖啡,购买优质的咖啡豆是持续且必要的支出。请一定预留好相关预算哦!

另外,买到了好的豆子,也请记得密封保存,在1个月内喝完。


如何选择咖啡豆?

既然咖啡豆最重要,那么如何选到真正优质的豆子?同时,如何保证这包豆子符合自己的口味偏好,尽量少花冤枉钱呢?

如何选到一包高品质的咖啡豆?

一包优质的咖啡豆,背后是一整个咖啡产业链的投入。

而投入的程度,除了会充分在味道里表现,通常也可以通过包装信息观察。

在我看来,一份齐全的咖啡信息说明,体现了烘焙商和背后的合作者对于咖啡品质的重视。所以,它至少要包含以下信息:

烘焙信息:烘焙商、烘焙日期、烘焙程度(重、中、浅等等)

生豆信息:豆种、原产国、具体产地、使用的处理法

风味表现:咖啡喝起来是什么味道、适合怎样的冲煮方式

同时,一份好的咖啡豆的包装,除了信息完整,最好还有包含通气阀、可重复密封的设计。


如何根据自的口味偏好,找到合适的咖啡豆?

高品质的咖啡,虽然喝起来不错,但也可能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口味。

有的人喜欢浓郁传统的“咖啡味”,有的人喜欢果汁一样活泼清新的口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咖啡?

⒈ 咖啡烘焙度

如果喜欢巧克力、焦糖口味,那么就试试中度、重度烘焙的咖啡豆。同时,可以优先考虑全自动咖啡机、摩卡壶等制作方式。

如果喜欢茶、果汁的口味,那么浅度烘焙,甚至是极浅焙的咖啡豆,很可能最适合你。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不同的烘焙度都各有特点,咖啡的乐趣就在于味道的多元和多变。你同意吗?

⒉ 咖啡处理法

所谓处理,是指将樱桃状的咖啡果实,去掉外果皮、果肉等等,得到包裹之下的黄绿色咖啡生豆的过程,这是对咖啡豆的“粗加工”,以便于接下来生豆的运输和储存。

通常的情况下,水洗的咖啡口感更加“干净、纯粹”,但是,相对于日晒处理法也少了一些复杂和多变。

另外,如今咖啡领域已经越来越关注在生豆处理阶段介入,影响最终的味道。

因此可以看到厌氧发酵处理法、甚至是使用威士忌酒桶发酵处理。虽然这些处理方法颇具创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习惯、喜欢,因此购买之前也可以多向店员了解味道介绍。

⒊ 咖啡产区

咖啡产区几乎是排名第一的咖啡豆影响因素。

不同的风土、自然环境,都有适宜的豆种,同时结合不同耕种方式,几乎定义了一杯咖啡的面貌。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巴西,是最传统稳定的精品咖啡原产国。

洪都拉斯往往代表了创新,巴拿马几乎与高品质划上了等号。

而印尼则更适合保守的口味偏好。

在上面的信息图,我总结了几大著名原产国的咖啡味道特点,但是也请留意,每一个庄园、产区都有自己的差异。因此我们购买咖啡豆的时候,还要结合包装信息,做出判断。


写在篇尾:

咖啡是我在知乎最喜欢谈论、分享的话题领域。因此,也准备了多个回答:

⒈ 关于咖啡豆和咖啡农作物

如果你对咖啡豆本身充满兴趣,想了解咖啡从农作物到一杯饮料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同的处理/操作方式,以及对于成品有哪些影响,那么这篇答案就是为你而写:

2. 关于咖啡知识的获取

也许你在学习咖啡过程中,时常感叹咖啡类书籍质量的良莠不齐,有的信息量寡淡,搞成了摄影手册,有的则是语言过于晦涩。

在这篇答案,我会分享目前市面热门的咖啡读物每一本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阅读。

3. 如何选购咖啡豆,有哪些精品店铺?

如果你也喜欢在家里做咖啡,且日渐“不可自拔”,那么是时候了解这些我私藏已久的好店啦。

有一些足够有高性价比,有一些则提供市面罕见的美好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