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美元走勢的六個邏輯@張老師命理學的新聞台|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009-09-18 16:45:55| 人氣7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釋美元走勢的六個邏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釋美元走勢的六個邏輯

作者周文淵
時間2009-09-18 00:10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近期美元指數破位下跌引發市場對美元未來走勢的擔憂,美元對全球經濟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量,對其未來走勢的預測至關重要。從美元指數的運行軌跡出發,解釋美元走勢主要有六個邏輯。 

  避險邏輯 

  該邏輯是危機階段主導邏輯,為短期邏輯。正如2008年9月份以後看到的情景,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後,市場風險厭惡情緒高漲,資金蜂擁進入美元資產,特別是美國國債。由此,美元在強大需求支撐下開始節節走高,開始一波強勢反彈。這一邏輯主導美元走勢最近的一個時期是2008年9月份至2009年3月份。 

  套息交易邏輯 

  套息交易邏輯,即做空低息貨幣並做多高息貨幣。該邏輯是危機弱化階段邏輯,為中短期邏輯。套息交易最為典型的反面例子為日元。由於日本經濟長期處於通縮之中,使得日元一直處於零利率附近的低利率環境之中,於是市場參與者就會借入低息的日元並買入高息貨幣如美元、歐元等,有激進者甚至會買入權益類資產,外匯市場則表現為日元下跌,高息貨幣上漲。從這個邏輯來講,套息交易利多高息貨幣,利空低息貨幣。而在全球貨幣市場均進入零利率的環境下,似乎並沒有套息空間,但是率先加息預期同樣能對貨幣匯價帶來支撐。這個邏輯可以很好地解釋自2009年3月份以來美元指數出現的階段性反彈,因為從3月份開始,已有對美國經濟領先復甦、美聯儲率先加息的預期。而反向來看,2009年9月初G20財長會議強調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為時過早,美聯儲加息預期下降,給美元帶來巨大打擊。國際收支邏輯 

  該邏輯是危機前邏輯,為中長期邏輯。這一邏輯有較強的理論支撐,國際經濟學中匯率理論指出,貿易順差匯率要升值,貿易逆差匯率要貶值。從美元歷史運行軌跡來看,這一邏輯主導行情的時間段為2002年至2008年美元持續下跌區間。 

  事實上,來自瑞銀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995年以來,美國的貿易逆差開始呈現擴大趨勢,並在2002年之後有加劇趨勢。但是,從1995年至2002年,儘管美國貿易逆差逐步擴大,但是美元指數卻持續走高,原因何在?第一個解釋是因為1995年至2002年美國國內的財政為盈餘狀況,美元沒有對內貶值之憂,通脹壓力小;第二個解釋是在生產率及盈利能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外國投資者被美元回報率深深吸引,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在金融項目下美國大幅順差。 

  2002年之後情況發生變化。美國經濟出現雙赤字格局,貿易逆差加劇,科技泡沫、恐怖襲擊造成經濟下滑,兩場局部戰爭造成巨大支出,美國國內財政出現赤字,並逐步擴大。這帶來幾方面的影響。首先,國內高赤字引發美元對內貶值預期,通脹壓力加大,不利於美元。其次,內部的財政赤字和外部的貿易逆差結合起來,造成了惡性循環。即在美元本位的現實國際金融體系中,美國有動力通過多發美元以獲得更多的鑄幣稅,來維持其高消費高負債的經濟體系。美元大量發行,供給增加顯然不利於美元幣值,因而美元貶值,而此時美國實際負債成本下降,美國從中大受其益。此外,美國國內勞動生產率的下降,使得美國經濟投資相對收益率明顯下降。2002年商品牛市開始,商品價格上揚進而帶動商品貨幣走高,利空美元。 

  估值邏輯 

  該邏輯是長期邏輯。美元的估值邏輯有兩個途徑,第一個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第二個是實際貿易加權匯率或者用實際有效匯率來計量。這兩個邏輯都需要經過比較複雜的計算,而且對現實的解釋能力較弱。長江證券的研究顯示,對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的數據估算,美元指數在78左右的水平上相對其PPP均衡匯率約低估16%。其中,對歐元約低估20%,對英鎊約低估9%,對日元基本估值合理,對瑞郎低估約17.5%。而瑞銀證券的研究顯示,美元的實際貿易加權匯率恰恰與長期均值一致。不過,這一邏輯解釋能力有限。長江證券認為購買力平價有很大不足,而瑞銀證券則稱幣值偏離可能不是匯率走勢的主要影響因素。

  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邏輯 

  該邏輯是長期邏輯。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比較複雜,如果經濟體是出口型經濟,經濟增長將增加出口並提高貿易順差,匯價要上漲;如果經濟體是大國經濟,增長將帶來進口增加,可能帶來貿易逆差,理論上將造成匯價下跌。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如果將分析的邏輯從經濟增長推進到勞動生產率,思路可能更為清晰。將美國長期的勞動生產率數據進行平滑,可以發現以人均產出為度量的美國勞動生產率在過去50年與美元實際匯率走勢極為緊密,勞動生產率邏輯對美元指數的解釋非常有效。 

  20世紀60年代後期,佈雷頓森林體系面臨崩潰,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及德國等製造業強國的崛起導致貿易平衡轉變。但從另一方面即背後深層次原因來看,實際上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大幅下滑直接導致了美元與黃金雙掛鉤體系本身缺陷的爆發,並進而引起佈雷頓體系的崩潰。同時,這一理論也能解釋1995年至2002年的美元大牛市,即美國1995年至2000年長期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速達到了2%的過去30年最高水平。實際上,在20世紀末與本世紀初的兩年內,無論是利差還是貿易赤字均無法解釋當時美元的強勢,唯一可以的就是從勞動生產率角度去說明。 

  國際政治經濟學邏輯 

  該邏輯是未來的邏輯。這個邏輯可能引申出的分析包括:第一,美國雖然從來沒有承認「弱美元」的好處,但是目前弱美元確實符合美國利益。既刺激出口又降低實際負債成本。第二,正如瑞銀證券所言,美元是世界最重要資本市場的貨幣,這意味著避免美元崩盤對於其他國家也有既得利益,因為美元大跌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影響很大。美元危機對亞洲和歐洲的負面影響可能甚於對美國本身。因此,各國央行在民間部門投資者畏縮不前的情況下入市干預,成為美元的「終極買家」是合理的。第三,新的金融體系和新的錨貨幣的確立。儘管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遙遠的,但是其對美元的打擊無疑是最為致命的,這個過程的任何一個進展都將對美元不利。第四,在美元本位體系下,當美國能以沒有任何支持的美元和以美元計值的債券作為進口的支付手段時,流通中的美元數量也就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在美元本位制下,通過「濫用」美元的壟斷優勢,美國不受限制的消費或透支性的消費才可能持續存在,最終形成了龐大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由此美元具有內在貶值的趨勢。

台長: 張老師
人氣(7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