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机会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机会

1999年8月25日財訊出版的图书
《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机会》是1999年8月25日财讯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邱永汉。 [1]
出版社
財訊
ISBN
9789578390256
中文名
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机会 [1]
作    者
邱永漢
出版时间
1999年8月25日
内容简介
【序】 作者序 危机即转机   我认为越是困难的时代,越有机会。时值年终股市暴跌,报纸和电视对明年的景气亦不 看好。   某家周刊杂志记者未曾事先预约就闯到我家,堵在大门口声称自己正在采访泡沫经济时 期那些说大话的经济评论家,要求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回答说:「泡沫经济最热的时候,我因翻修房子而另外买了两间公寓当作临时住所。 原本每坪三百万日圆买下的公寓最高曾涨到每坪一千万日圆,然而现在又跌回三百万日圆。 另外,我虽然认为股票应采长期投资策略,但是三年前我就因为对日本政府失去信心而全部 抛售,现在只剩下一些零股。」听了我的话,他显得难以置信。 我进一步解释说:「原以为冲击全球的经济危机应该来自美国股市暴跌,没想到却从泰 国开始。泰铢开始动摇后,我立刻飞往曼谷,确认这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小型翻版。由于泡沫 破裂,泰国产业界受到重创,不少企业被拍卖,其中不乏在国际市场缔造不菲业绩的企业, 我和泰国朋友因而一起合开了投资公司,正在物色前景可期的企业。」   他一脸茫然地问我:「在如此萧条的时候吗?」「奇怪吗?这可是六十年一次的大好机 会。」他大叫一声:「呀!我明白了。」然后拔腿就跑了。   这本书的策画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提出来的。我当时正在摸索一九九九年的方向, 没有时间动笔,但若采用口述的方式倒可以一试,因此就满口答应下来。   未料开始进行口述后,进度一直不顺利,最后不得不全部重写。因此尽管本书用字遣词 相当口语,但的确是我动笔写出来的。在如此艰难的时代,如果 我的想法能供读者借鉴,实属欣慰。 一九九八年一月吉日 邱永汉新春于北京 【目次】 第一章 美国统治世界的局面出现转变 旧秩序面临瓦解 解读美国货币的走向 第二章 成熟化日本面临的新议题 诊断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经济 第三章 在生活中体察时代的变化 对时代动向敏感的场所 时代的变化始于日常生活 预测未来的信息俯拾即是 对时代误判者的通病 第四章 解读饮食流行风潮背后的意义 从饮食看时代的变化 食物变化对生意的影响 景气的气压计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饮食上 餐饮业对景气变化最敏感 第五章 过分依赖常识无法成功 仅凭常识无法跟上时代脚步 失败为成功之母 第六章 日本不行还有海外市场 认清景气周期的变化 世界经济的走势 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识时务者方能抓住机会 第七章 亚洲将成为日本人挥洒的舞台 征服亚洲的关键在用人 美国的繁荣是真实还是幻象? 中国大陆怎么变? 要成功就要紧扣中国大陆经济变化 「亚洲时代」将在货币危机过后来临 谁能崛起于亚洲? 卸掉「国家」的枷锁才能在亚洲做生意 第八章 股价表现预示时代动向 如何洞悉全球趋势 【内容简介】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既有经济秩序崩坏,一些未能洞悉时代变化,因循守旧,紧抱旧组织 不放的企业,纷纷应声倒地。但相对于不拘泥固有观念,勇于接受新挑战的企业或个人而言, 最坏的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当时代发生变化时,或许有些事物会没落,但同时也是 创建新秩序的绝佳时机。   作者邱永汉先生旅居日本多年,由于深具审时度势的敏锐观察力,加上独特的经营哲学, 使其能安然度过泡沫经济的危机,赢得各界喝采。如果你正陷入人生或经营上的困境,阅读 本书可以给你挣脱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简介】 邱永汉   一九二四年生于台湾,一九四五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自一九五四年开 始定居日本,翌年以小说《香港》一书,荣获日本第三十四届直木赏。之后即以作家、经济 评论家、经济顾问等身分活跃于日本,被媒体誉为「赚钱之神」。近年更因为以独自的经营 哲学度过泡沫经济的变动时期,博得极高的评价。著作包括《创业家的新天地》、《附加价值 论》、《中国人的思想构造》、《食指大动》和《用有钱人的心情去旅行》等。 【译者简介】 杨晶   一九五五年生,一九七五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一九八八年东京大学文学部日本 近代史专业毕业,一九九三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中日关系史学会 理事、副教授。   译有《世界系统》、《日本政治》、《周佛海日记》、《造型的诞生》、《中国人的思想构造》 (合译)等。 【部分内容】 第一章 美国统治世界的局面出现转变 最坏的时代是最好的机会 旧秩序面临瓦解 贸易出超引发的后遗症   这真是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虽然没有飢荒,也未遇上战争,但人们却整天笼罩在沉闷、 压抑的气氛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机制失灵,银行、证券和寿险公司接连倒闭,大型建商、 超市和不动产公司也紧追在后,应声倒地。   这些倒闭的企业并非本业出现问题,而是因为没有认清时代的变化,染指不动产、股市, 为其他公司做担保或借钱给他们,以致蒙受意外的损失。换言之,不是行业本身属于夕阳产 业,而是经营不善所导致。无论银行业、证券业、寿险业还是建筑、流通业,只要在经营上 能审时度势,今后仍是远景可期。问题的症结在于某些公司未能正确研判趋势。   这些企业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在于未能预见当经济步入全球化后,在运作机制上会出现 什么转变。事实上能洞烛机先者可说是少之又少,不仅政府官员,就连总理大臣或日本银行 总裁在面对一连串变化时也都是措手不及,无法招架。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错估了贸易出超对经济面造成的影响。产品畅销能赚钱,对公司和 国家都是件好事。然而公司增加收益与国家增加盈余却是两码事。   产品外销为政府创造贸易盈余,意味着美元增加,但日本银行并不能将美元兑换成日圆。 就算想兑换也没有日圆可换,如果透过市场交易,则必然会引发日圆暴涨,导致出口停滞。 最后日本银行只得将美元列入外汇准备中,并据此发行日圆,与创汇企业(持有美元的企业) 交换。结果外汇赚得愈多,日圆发行量愈庞大,几乎淹没了全日本。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从国民手中拿到美元后,将这笔钱拿到美国去投资。大半的美元被 用于购买美国公债,赚取固定收益。站在日本银行的立场,发行日圆没有利息,但用日圆兑 换来的美元却可以赚取利息,这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贸易出超国的中央银行尝到这种甜头 后便欲罢不能。尽管嘴上嚷着:「出超太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未必是好现象。」私底下却 是满心欢喜。   贸易持续出超,首先引发日圆泛滥,银行乱了方寸,到处寻觅肯借钱的客户。经营良好 的企业不愿借钱,何况也没有哪个企业会因为能借到钱就进行不必要的投资,结果剩余的资 金只好转向资产方面的投资,带动土地和股票的活络,吸引投机性的资金流入,地价和股价 飙涨到最高点。结果贸易出超为日本带来了资产通膨现象。   但是资产通膨不会持久,原因在于资产通膨使不动产和股市的投资报酬率比银行利率 低,借钱投资开始变得不划算。只要出现这种倾向,土地和股票都会停止飙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直是马后炮、无所事事的政府反倒忙着又是规画地价税,又是紧 缩银根,于是情况发生逆转,地价和股价开始下跌。让炒得过热的地价和股价降温原本并不 是坏事,但降过头就弄巧成拙了。   更何况贸易持续出超,贸易赤字国也不会坐视不管。贸易摩擦必然转趋激烈,无论两国 政府谈判是否顺利,届时日圆势必升值。而不论日圆是贬是升,由于相当于贸易决算所需资 金几十倍、几百倍的资金介入外汇交易,汇率将率先反应出来。最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尽管泡沫经济侵袭日本,但日圆仍攀升到一美元兑换八十日圆。 美元贬值使日本蒙受空前劫难   一美元兑换八十日圆的汇率让从事出口的厂家不敷成本,无法经营。地价开始滑落,股 价下跌,人们的资产缩水,手头变紧,景气步入衰退,进而导致出口产业及国内生意一蹶不 振,社会一片萧条。   日圆攀高不仅使出口绑手绑脚,资金过剩而流向海外的投资也开始亮起红灯。举例来说, 之前因美元过剩而展开海外投资的银行,在一美元兑二百日圆时购买的一千万美元大厦(约 二百亿日圆),在日圆升值到一美元兑换一百日圆时,即使原价抛售,也只剩下一百亿日圆。 不幸的是美国的泡沫经济比日本更早出现崩坏现象,不动产暴跌成半价,使在美国进行不动 产投资的日本企业饱受损失。在大藏省的行政指导下,义务买进美国公债的日本人寿保险公 司也蒙受几千亿日圆的亏损。   也就是说,在一美元兑二百日圆时,将日圆换成美元拿到美国去投资的人,当一美元跌 到只能兑换一百日圆时,再换算成日圆,等于折损了一半的钱;反之持有美元的人,在一美 元兑二百日圆时兑换成日圆,等于赚了一倍。反观以日本为投资标的的美国共同基金,在二 百日圆时购入日本股票,搭上升值的列车,结果不仅赚了股价,也赚了汇差,可谓双喜临门。   日圆过于坚挺,将造成高价买进的美元低价抛售,结果不只是出口行业吃亏,对日本银 行也造成不利影响。其间坐享渔翁之利的是美国,它等于用高价美元借款,用廉价美元还钱, 先用掉的借款等于赚到了。   反过来说,借钱让人家买自己商品的贸易出超国,则蒙受美元贬值的所有损失。原因是 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利润因贬值而出现亏损,日本国内的资产按日圆升值后折合美元,无疑是 升值了,个人资产也相对增加。然而因日圆泛滥所引发的资产通膨在泡沫破灭后开始缩小, 而其间因为买卖而累积的债务变得无法履行,遂在全国刮起倒闭风。   事态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是始料未及的。无论是大藏省还是贷款银行,都认为过不了多 久经济即可复甦,下跌的土地和股价也会回升。结果不仅没有回升,反而进一步下滑,人们 这才体认到以过去的经验推测未来,已经完全不管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都认定景气终究会自然复甦。特别是战后一直为地 价攀升而伤透脑筋的政府,由于承受不了视地价暴涨为眼中钉的媒体压力,放任不合理的土 地税制而不去修正,导致地价跌破过半。   结果,想抛售土地的人无法脱手,银行的不良债权也清不掉。最后终于被逼到山穷水尽 的地步,谣言满天飞的银行或证券公司果真在泡沫破灭的第七年开始相继倒闭。   事后分析起来,这次大震荡的远因其实是日本对美国过度出超,而日本银行以出口赚取 的美元做担保来发行货币的制度是有问题的。狂泻的美元变成一波波海啸冲击对岸的太平洋 西侧。若不针对日本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采取限制措施,倒闭风仍然可能再度出现。东南亚 发生的金融风暴也可以视为此类海啸的一种。 东南亚经济遭美元击溃的原因   在东南亚各国中,日本首当其冲,受到美元贬值的重创。幸而日本企业都是在日本国内 筹措资金,而不是向国外借款,才不致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以美元持有的财产遭受损失, 部分金援因地价、股价下跌而几乎倒闭的金融机构和投机企业的公司也受到波及,但是制造 业几乎完好无损。在如此严重的萧条中鲜见制造商倒闭,由此可见风暴并未殃及整体产业。   然而厂家却处在汇率的惊涛骇浪中,对汇率的变动异常敏感。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由 于工资提高和日圆坚挺的局势不变,使日本变得不再适合制造业生存。不敷成本的行业纷纷 外移,到海外寻求工资低廉、劳动力充足的地区设厂。此时恰逢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 家敞开门户,欢迎外资进驻,所以继日本之后,台湾、韩国也相继到这些地区建厂,东南亚 一下子变成倍受关注的经济成长国。   外资的介入使当地的资金需求增加,股价和地价双双看涨,吸引全球资金流入。但当地 政府则抱持既想招商引资,但又怕资金雄厚、技术优良的外国企业入境后,会令本土的同业 吃不消,所以附设了各种条件,例如本国人持股必须过半以及董事长必须是本国人等,导致 合作经营的进展并不如预期顺利。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或本国企业在国外筹资却未加以严格限制。其 结果是长期资金进驻不易,短期资金则较为宽松。形成以拆借短期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运用的 现象。例如美国银行等即多半以一年期贷款为主,在汇率变动不大时很容易兑换,使短期资 金的缺点不易显现。   这些问题在建设期间问题还不大,一旦设备投资完成,进入产品输出阶段,生产过剩将 变得更加明显,东西销不出去,货币转趋疲软。   国际投机客惯用的伎俩是瞄准出现此类弊端的地区,疯狂炒作当地货币。大举抛售泰铢、 马币和菲律宾披索,等于是抢进美元,如此将逼使当地银行陷入美元短缺的窘境,完全无法 捍卫本国货币。抓住这个弱点反覆炒作的结果,将促使那些原先对购买美元不感兴趣的人, 因为害怕本国币贬值而加入抢进行列,本国货币遭蹂躏的国家,最后不得不求助IMF(国际 货币基金)。   这是东南亚金融不稳定的简单原因,但部分美国人却将责任归咎于东南亚各国所引进的 日式经营方式失败,甚至是日本自身的事业形象失败。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政府和企业挂勾,漠视市场经济,倒不如说是政府限制长期资金 引进,而对短期资金门户大开种下的祸根。另外一点,由于无国界化的趋势,使市场必须对 全球开放,所以一旦出现萧条,第一个遭受打击的将是在国际社会中根基最脆弱的企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