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Academicians_Hero Banner_ver2

頂尖學者推動科研與創新

理大人才濟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引領多個前沿科學學科發展。他們以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研發創新科技,其研究成果不但獲學術界廣泛引用,還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產業和社區帶來正面影響。此部分展示了理大學者的傑出成就,體現理大對卓越科研的不懈追求。理大同仁矢志以知識、創意、毅力推動研究與創新,建設更好未來。 按此認識推動科研與創新理大學者

2024年3月8日

研究及創新

1

香港理工大學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共推航空安全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機場保安有限公司(AVSECO)今天宣布建立策略合作,推動航空安全領域的創新。理大在學術和科研的專長,結合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的洞察力和商業能力,將形成強大的聯盟,共同推動科技發展,提升航空領域的穩定性及安全。理大憑藉其研究和學術實力,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合作為科研人員建立一個創新平台,有利於促進航空安全領域的知識交流和實踐,從而促成更多合作研究項目。理大亦會為機場保安有限公司提供尖端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以滿足航空安全方面的技術需求。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致歡迎辭時提到:「航空安全對乘客非常重要。理大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攜手應對航空業不斷變化的安全挑戰,共同發展航空安全的新技術,並開展聯合研究項目,以加強全球航空安全。是次合作將為我們的工程學院學生提供寶貴的知識交流、研究合作和實習機會,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相信今次雙方合作能為培育未來航空安全專業人員帶來裨益。」 機場保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德強先生表示:「香港國際機場與世界上許多機場一樣,深知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並致力採納各種創新技術,以提升旅客體驗、提高營運效率並加強航空安全系統的完整性。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和理大的合作、協調和知識交流無疑將推動機場安全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這種策略合作能為開發航空保安相關的尖端解決方案帶來巨大潛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相信能夠為持份者大力加強機場安全的保障。」 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為科研和技術人才探索和開拓更多學術和應用研究交流機會,促進學術卓越和行業的長遠發展。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機場保安有限公司 機場保安有限公司(AVSECO)自成立以來,一直在航空保安及相關服務方面佔著領先地位,致力於保護旅客及民用航空運作的安全。公司紮根於香港國際機場 ( HKIA ),聘用接近 4,500 名員工去確保機場及其設施的安全。公司的理想是提供世界級的航空保安服務,並以確保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空保安時刻達到最高水平為使命。

2024年3月1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正式啟動 推進智慧電動車研發 實現碳中和目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在校園舉辦「電動車研究中心啟動儀式 暨 智慧電動車與碳中和能源論壇」,近 350 名師生以及來自政府、創科、能源和學術界領袖等嘉賓出席。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由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兼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清泉教授帶領,為電動車研發建立先進的研發平台,以應對現代電動車的能源及技術挑戰。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尼爾.布什先生(Mr Neil Bush)致開幕辭,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一同慶賀研究中心的成立。 孫東教授指:「新研究中心的成立為香港實現零車輛排放的未來方向邁出重要一步。通過應對現代電動車所面對的技術挑戰,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將能提供重要的技術解決方案,以推動香港及其他地區開發和採用電動車。我深信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將利用科技突破,給予業界重大啟發。」 尼爾.布什先生表示:「作為歷經五年的電動汽車駕駛者和對環保事業的支持者,我祝賀香港理工大學電動車研究中心的成立。正當汽車革命走向深入,這個中心的成立將有深遠的影響。電動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它將促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網絡、智慧城市、智慧社會。陳清泉教授最近的著作《能源、交通、信息、人文的融合 – 數字技術的復興》由頂級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滕錦光教授表示:「作為一所在研究和創新前沿的國際頂尖大學,理大致力以科研應對社會面對的挑戰,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我們在這一重要領域的貢獻。研究中心將聚焦電動車技術、智慧交通系統和能源管理領域的尖端研究和開發,以提高能源效率和環境效益,創造新機遇。」 啟動儀式上,研究中心分別與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及威馳騰(香港)汽車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中心將以實際行動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後排右一)、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後排右二)、香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先生(後排左一)、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事務部高級經理房昌先生(後排左二)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前排右)與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事務部總經理林偉康先生(前排左)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後排中)、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後排右)及威馳騰董事兼善水資本合夥人萬宇峰博士(後排左)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前排右)與威馳騰首席戰略官兼資金負責人許輝先生(前排左)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陳清泉教授與多位重量級嘉賓,包括聯合國科學與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主席兼世界數字技術學院創始理事長彼得.梅傑博士(Dr Peter Major)、國際電工委員會前主席兼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教授、比亞迪前瞻技術研發部總監宋淦博士、中華電力總裁羅嘉進先生,及機電工程署署長彭耀雄先生,於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說。 陳清泉教授指,現在正是把握電動車研究和教育機遇的大好時機,電動車研究中心旨在爲大灣區和全球培育電動車創新型人才、積極與內地和香港企業合作,致力構建産學研協作平台,專注電動車汽車前沿研究,以及電動汽車與電網和 5G 網路的融合應用,並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以實現更高效率、安全、可靠、更高能的電動車技術解決方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於論壇發表閉幕辭時說,理大極其關注碳中和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在申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方面領先本地高校。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非常榮幸能夠籌辦和參與是次論壇,近期中心獲得一項關於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緊追國家需求,理大將繼續在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和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指,理大會繼續為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和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7日

研究及創新

resize_774697eb-001c-4d8f-b2f6-7a43b7f21aaf

PolyU to establish research platform in Daya Bay

在大亞灣坪山河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建設啟動儀式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透露,理大將與大亞灣開發區建設研究平臺,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研究,共推動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為走廊的發展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5日

研究合作

20243V

理大研發生物礦化可持續策略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誘導腐蝕(MIC)是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會導致混凝土基礎設施出現裂紋等結構損壞。海洋基建持續受侵蝕,縮減建築結構的耐用壽命,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為解決海洋混凝土結構物的腐蝕問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持續的生物礦化方案,可有效保護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及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種創新的生物礦化策略,有效地隔離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實現海岸結構物的可持續應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誘導腐蝕,通常於存在腐蝕性微生物的不同環境中出現,例如污水結構物、污水處理廠和海洋結構物。然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礦化膜,能夠作為一道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蝕,通常被視為主要的防腐機制。 李教授表示︰「生物礦化技術作為一種環保的混凝土防腐塗層方法,對整體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響極小。此外,它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礦物沉澱物,增強混凝土結構的持久度。這個過程不僅減少了海洋基礎設施在整個建築壽命的碳足跡和能源消耗,還能惠及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顯示,生物礦化處理通過減少硫酸鹽還原菌的總量和相對豐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誘導腐蝕。硫酸鹽還原菌是一種厭氧細菌,可生產具腐蝕性的硫化氫,會導致物料損耗。 生物礦化膜作為保護層,可以控制硫酸鹽的擴散,隔離了混凝土與具腐蝕性的硫酸鹽還原菌社群。這種保護機制顯著延長了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壽命,對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李教授補充道:「如果生物礦化膜保持完整,則無需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再次塗漆。單次塗層處理免去繁複程式,進一步降低了建築成本和碳足跡。」 這種生物礦化策略在腐蝕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無窮,適用於如海洋環境、污水環境和水冷卻設施,而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蝕都是由腐蝕性微生物引起。 李教授這項研究名為”生物礦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蝕,以實現可持續的海洋基礎設施”,已在著名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刊登。研究對混凝土,綜合使用化學和力學性能測量,以及對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評估了生物礦化技術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蝕方面的成效,這些評估旨在增進對微生物誘導腐蝕發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創新技術以抑制腐蝕,實現可持續的海洋混凝土結構。 在硫酸鹽化學侵蝕中,氫氧化鈣和鋁酸鈣水合物將被消耗,形成石膏和鈣礬石,引起膨脹應力和基質裂縫(圖1a)。在微生物誘導腐蝕過程中,細菌可以植根腐蝕層,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培養基。微生物活動可以超越腐蝕層,蔓延至表面附近的腐蝕區域(圖1b)。與化學腐蝕相比,微生物誘導腐蝕對海洋混凝土結構造成更嚴重的損害。然而,生物礦化膜在混凝土表面的形成導致了較高的表面酸鹼度和較低的表面硫酸鹽濃度,同時也有控制硫酸鹽擴散、隔離混凝土與硫酸鹽還原菌社群的作用,降低了內部硫酸鹽水平(圖1c)。 考慮到被細菌滲入的物質表面類型也會影響生物礦化的處理效果,項目將進一步研究生物礦化技術在不同混凝土類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應用潛力。此外,相關功能預測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從而在機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對混凝土腐蝕的潛藏代謝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有利於揭開硫酸鹽還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結構建築壽命之間的奥秘。  

2024年2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01

理大與中山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推動科研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山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加強科研創新發展,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產學研合作。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及理大學者出席了在中山市舉行的全市高品質發展大會。趙教授於2月18日的大會上簽署協定。 黃教授在會上致辭時表示,理大將與中山市建立戰略研究平臺,積極推進化學工程、生物醫藥等領域研究,推動成果轉化,促進人才引進,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理大將與中山市科研機構、政府及企業合作,聚焦生物醫療科技等領域,共同促進兩地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也將共同開拓中國乃至海外的市場發展。 通過這項戰略合作,理大與中山市建立緊密聯繫,加強產業創新和轉化研究,支持中山市發展成為一流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理大擁有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專注於藥物研發,科研項目均達到世界級水準,為前沿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0日

研究合作

2023VZM

理大科研轉化紡織廢料用作建築隔熱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紡織業佔全球碳排放量10%,超過85%的廢棄紡織品被送去堆填或焚燒。另一方面,香港逾 60%碳排放來自建築物用電,空調系統佔本港總用電力量約 30%。因此,提供一種既能回收紡織廢料、又能節約建築能耗的亮點技術,在減碳方面將大有可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壽大華博士帶領的研究項目,利用廢棄紡織品研發可節能減廢的多功能「建築外衣」。 紡織廢料通常由混紡紗線組成,由於分類、解聚和溶解有難度,往往很難回收再用。壽博士帶領的項目名為「利用廢棄紡織品研發可節能減廢的多功能『建築外衣』」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它利用創新技術,轉化紡織廢料為多孔複合材料,並能以大規模製造生產方法製備成可持續的建築隔熱材料。 研發的「建築外衣」用於隔熱和輻射冷卻,集成光子工程、自然啟發的設計和優化傳熱,能有效管理建築物溫度。不單止可將熱導率降至最低,還強化織物的多尺度微結構和著色微粒,能選擇性地反射太陽熱力,包括可見光(VIS)和近紅外線(NIR),同時釋出長波紅外(LWIR)光譜的熱輻射。此外,它還能有效清除表面的水和污垢,確保性能穩定、堅固耐用。 這種多功能的「建築外衣」內外兼備,可製備多種色彩美感之外,具多項優點包括耐用、輕便、阻燃等,適用於住宅、工廠、村舍、棚屋、變電站、組合屋,亦能用作窗簾、簷篷和帳篷等,應用於不同場景。 這項研究兼顧紡織廢料的循環再用之餘,同時促進建築節能效益,是極具前景的綠色技術,將可為香港實現碳中和帶來貢獻。  

2024年2月8日

研究及創新

20242UQ

理大項目開發人工智慧及定位系統促進城市交通安全 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對於高樓林立的城市如香港而言,安全的交通環境至關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研發先進的可應用科技,以促進城市交通安全,最新一批智慧交通基金資助了其中一個創新項目。 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文偉松博士帶領的項目,名為「開發一套結合人工智能及位置服務的輔助導航及防撞系統」,獲資助約670萬港元,為期24個月。 該項目旨在研發一套適用於城市環境的低成本高精度協同定位方案。該方案將包括開發一套算法以解決因爲樓宇遮擋及反射而引起的衛星定位偏移問題,同時將研發防撞預警應用程序,用於發出早期警示並進行緊急干預,從而減少視覺盲區內的碰撞風險。 理大至今共有18個項目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涵蓋各種可應用到交通的創新技術和研究。 瀏覽更多獲批項目詳情。

2024年2月5日

獎項及成就

gw-72

媒體專訪:理大研究推動廚餘減廢 助實現碳中和

香港積極推廣綠色科技以減少碳排放。利用厭氧消化技術將廚餘轉化為沼氣用於發電,是其中一項具潛力的措施,惟衍生的沼渣量及回收問題尚待突破。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呂紹元博士帶領的研究項目,開發氨預處理系統,能減少餐廚固廢殘餘沼渣的氣味污染外,同時提高堆肥質量,並轉化為品質良好的有機肥料。 呂博士最近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他研究的系統可應用到本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s)。具體而言,將建立一個創新的熱游離氨預處理系統(CTFAP),破壞溶解絮凝物,細胞外聚合物和難降解有機物(例如木質素與其他芳香族抽出物等),從而減少固體沼渣量。這項研究已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 此外,呂博士透露,理大另一研究團隊正研究氨氮發電,未來雙方或會合作,結合有關技術,探索氨氮的進一步利用。 《大公報》訪問全文 更多︰ 理大領先可持續發展研究 三個項目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2024年2月2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124 - Foreign Memb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02

理大化學學者膺任歐洲科學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院長、化學科技講座教授、歐雪明能源教授黃維揚教授,榮獲歐洲科學院(EurASc)頒授院士名銜。  黃教授熱衷於設計和合成新型具有光功能和能源轉換功能的金屬有機聚合物和磷光材料,研究成果卓越並廣受認可。此項榮譽是對獲選科學家為前沿研究和先進技術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予以肯定,尤其促進了歐洲的研究、技術應用及社會發展。 黃教授表示︰「我很榮幸成為歐洲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我將繼續致力以科學創新造福國家、歐洲社區以至全球。」 黃教授的研究聚焦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光電能源轉換機制,在金屬有機光電聚合物和小分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他對先進材料的研究使其在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應用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的節能應用中具有極高的價值。他對多功能金屬有機聚合物和金屬有機磷光材料的開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研究旨在提升能源效益及節能,促進能源科學領域的發展,立志為建設可持續社會作出貢獻。 歐洲科學院(EurASc)是一個非牟利、非政府的獨立國際組織,由最頂尖的學者和工程師組成,他們從事領先的研究和開發先進技術,致力於通過研發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在最新一輪的遴選中,只有十二位新成員當選,黃教授更是當中唯一一位在中國工作的獲得者。 憑藉在有機光伏材料研究的貢獻,黃教授曾榮獲多個具代表性的獎項,包括由國家教育部頒授 2022 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其合作項目「高效有機光伏材料的烷硫基側鏈工程」獲冠以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24年1月31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