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茶餐厅的魅力在哪?

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城市发现·香港 ,更多香港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关注者
4,948
被浏览
412,550

256 个回答

茶餐廳的魅力我認為在於其是"殖民地的烙印",是香港經濟,中西文化發展的產物。



如"常餐"其實就是來源英式"all day breakfast",茶餐廳事實上是來源於西式餐廳。

早期在殖民統治下,香港在各層各面都受到西式的影響,加上崇洋心理雙重影響,飲食方面當然也西化,開始流行“歎西茶”(喝咖啡),但早期西餐廳不但收費昂貴,而且不太歡迎華人。如是,冰室開始出現。


(圖片來自WIKI)

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咖啡、奶茶、紅豆冰,三明治、吐司,面包等。早期的冰室都是沒有明火的,但會自己做面包。而同樣在西式飲食的影響,一些華人開的西式餐廳也開始出現,而主要是西式扒房。而兩者當時的主要對象是華人中的中層。

(圖片來自openrice)

(圖片來自openrice)

上圖位於太子的金鳳大餐廳(不是金鳳茶餐廳),我小時候跟媽媽來吃過一次,當時覺得好高檔,因為又有餐包,又有西湯(小時候太窮),我想當時的華人普通百姓也會有同感。一個月前我去了另一家位於西環的舊式港式西餐:森美餐廳(近香港大學)

(圖片來自openrice)

這家四十多年的老咨牆上貼滿了報導,其中我看到是"傳統聖誕大餐"。在當時港式西餐廳也是走偏高檔的路線。雖然網上大多數資料都說餐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但我認為港式西餐廳也是不可忽略的來源。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七八十年代,香港不少人開始富裕起來,同時社會愈來愈開放,華人與西人之間的隔格減少,造成不少收入不錯的港人開始去真正的西餐廳消費,而不是去港式的山寨版。由於客流的減少,冷室與港式西餐廳被迫"向下流",改變服務對象,平民化,漸漸變成茶餐廳。

而由於平民未必像中產那樣接受西式飲食,茶餐廳漸漸加入中式食品,油器(油條一類)等。早期大量上海,淅江一代的商人來港,但由於他們都是比較富裕的一群,加上他們本身就頗受西化影響,所以上海菜在香港一直受中產所歡迎,而比較少融入平民茶餐廳中。而由於大量褔建,潮州人來港,而他們很多是身無分物地來,所以他們的食品比較融入平民餐廳。

港式茶餐廳我們可以說是西式餐廳在經山寨化,平民化,中式化後的特殊產物。所以吃港式茶餐廳,不是單是吃味道,而是在吃文化,在吃歷史。

如果看过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系列,就会发现,在欧阳应霁眼中,代表“香港味道”的餐厅,茶餐厅并不在多数。香港人“识饮识食”,做餐饮的自然也精益求精——爱喝早茶有茶室酒楼,喜欢市井镬气可选大排档,正宗粤菜有各式海鲜酒家,烧味有烧腊专门店,卤水打冷有潮州饭店,诸如云吞、牛腩、粥品、肠粉、避风塘炒蟹等美食亦各有各的“世家”。所以在香港期间,茶餐厅大多数时候并非我就餐的第一选择。但,


为什么偏偏茶餐厅成为了香港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


难道就因为丝袜奶茶和菠萝油?



其实比起“美食”,茶餐厅离“生活”更近——能够近距离体验香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或许是茶餐厅的最大魅力。茶餐厅自然是多元文化融合、香港人灵活变通的产物: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由主营西式茶点发展而来的茶餐厅结合中式、南洋饮食文化,可谓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也成为了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通俗点来说,如果将香港比喻为一座工厂,那么茶餐厅就是它的饭堂,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工人”,都能在这找到适合自己的伙食。


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茶餐厅首先是符合香港人的生活节奏的。它有固定的精细的餐品分类,根据特定的时间供应特定的餐品。除了常餐(全日供应的食物,菜单长期不变,以牛油方包、面食、奄列为主)以外,分为早餐、午餐/快餐、下午茶餐和晚餐等时段,每个时段供应的食物都不一样,比如碟头饭通常只在午市供应,而特色炒菜则只有晚餐才会提供,且每天的选择都不一样——是不是感觉更像饭堂了?


所以在香港不同的时段去茶餐厅,既可以看到退休老头施施然看报喝咖啡,也可以看到中学生三三两两下午茶吃炸薯条鸡翼,当然看得最多的是上班族如流水线一般,用咖喱鸡饭、星洲炒米或牛扒薯餐喂饱肚子,然后匆匆拍屁股走——所谓生活百态。


再者,打工仔,揾食啫,“求求其其(随随便便)又一餐”——多少香港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茶餐厅。对于香港人而言,茶餐厅不必是品味美食的地方,但它必须是富有效率的。在茶餐厅,你感受不到周到体贴的服务,服务员的话语简短直接,没有半句废话;如果是熟客,整个下单过程10秒内可以搞定。以茶餐厅就餐为场景,为了提高效率,甚至衍生出一套丰富的习语。比如说白饭不叫“白饭”,叫“靓仔”,而“靓女”指的是白粥;还有“加底”、“飞边”、“行街”、“走青”、“106”……等等。如果第一次去香港的茶餐厅吃饭,你会觉得香港顾客在跟服务员打着各种暗号,点了比你面前的食物更好吃的东西。


当然,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茶餐厅也在迎合着顾客的更高需求层次。比起大排档,茶餐厅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至少让人感觉这顿饭是相对decent、proper的。


总而言之,许多外地人喜欢茶餐厅,不仅仅是因为它所提供的食物,更是因为它展现了香港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某种程度亦代表着香港人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包括香港人,依然执迷于唐楼格局、绿白格子地砖、铁脚木椅红坐垫式的,如同电影场景般的“原教旨式”茶餐厅。针对顾客的这种怀旧情结,不少内地新开的港式茶餐厅也采取了类似的装修风格。


不过话说回来,以上所说的茶餐厅,特指位于香港的茶餐厅。复制到内地的茶餐厅,因为饮食习惯不同,不但在餐品菜单上,更在运作结构和服务流程上做了相应的本地化处理,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一部分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