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会考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香港中学会考

教育领域术语
香港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HKCEE),习惯称为CE,是香港考试局为全港中、英文中学完成中学 5 年课程的学生举办的公开考试。旨在衡量学生的学能程度。会考的成绩为香港政府所承认,可作为计算薪酬的一种学历。参加这项考试的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可升入大学预科就读。考生报考科目可选 1 至 10 科,包括文科、理科、商科及一些工艺科目。各科成绩共分 6 级,即 A、B、C、D、E、F,成绩在 F 级以下者不予评级,以 E 级成绩为及格。除英国语文、英语速记、英文打字及佛学 4 科外, 各科成绩若获 A、B、C 级,其水准可获承认为英国普通教育文凭考试普通级及格。 [1]
中文名
香港中学会考
外文名
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缩    写
HKCEE
惯    称
CE

会考介绍

播报
编辑
香港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缩写为HKCEE,惯称CE,亦有用英文旧称School Cert.;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是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其中一个公开试,于每年4、5月举行,8月第二个星期公布成绩。考生主要为七年制中学完成中五的学校考生,但亦有自修生报考。早期亦曾有为完成全部中学课程学生而设的中学会考。2009年的报考人数是119,007名,其中88,308名为学校考生;30,699名为自修生。而2010年“末代会考”(即最后一届开放予应届学校考生)的报考人数有127,162名,其中90,063名为学校考生;37,099名为自修生。
因香港教育改革,香港中学会考将由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取代。2011年香港中学会考为最后一届(俗称“终极会考”,意指真正最后一次“末代会考”),并已于当年4月至5月期间举行,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报考而不会再开放予学校考生应考。自1978年香港考试局接手举办会考,至2011年的34年间,共有约4,399,100名考生曾报考香港中学会考。 [2]
2008年的报考人数是109,574名,其中84,690名为学校考生;24,884名为自修生。2007年的报考人数是105,266名,其中80,690名为学校考生;24,576名为自修生。1979年,当时的香港考试局接办香港中学会考。现时会考定于每年3月至6月举行,主要科目之考试会在4至5月进行,而5至7月初则举行中、英文及普通话的口试。考试成绩一般会在八月初,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下称大学联招)第一次收生结果公布后的下一个星期三公布[1]。2007年,香港中学会考提供39个科目,考生最多可报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报考6至8科。除了中文、英文、法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英语文学、普通话、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佛学这9科外,其馀所有科目的试卷均可以选择以英文或中文应考。两种语言的试题、评分要求和分级标准相同,应考语言不列于成绩通知书和考试证书上。

考试用途

播报
编辑

预科教育

考生借着香港中学会考的成绩,可循中六收生程序,入读官立、政府津贴学校之预科课程,又或直接报名入读直接资助、私校预科课程。无论选择什么学校,学生都会在中七时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并以这两个考试的成绩在大学联招下申请入读大学的全日制课程,这个是一般文法中学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进入大学的途径。
香港中学会考的成绩,可用作申请香港学校之预科学位。此外,要满足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之应考资格,香港中学会考成绩是不能缺少的,其中中文(如该考生不曾应考中文,则为普通话或法文)及英文两科必须达第二级(或旧制下的E级)。现时,学生在会考的成绩,已经成为大学联招一个重要的收生考量比较,而非单单作为各科的最低入学条件。
在会考中考获最佳六科成绩合共14分的考生,可在中六收生程序的第一阶段向原校申请升读中六,若未能(又或不打算)于原校升读中六,可在第二阶段到其他学校申请入读中六或到各区联合招生中心申请其他学校的中六学位。未能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取得学位和最佳六科成绩不足14分的考生,可于往后的三个阶段到仍有剩余学位的学校申请入读中六。在最后一个阶段,仍未能取得中六学位的学生可参加教育局的统一派位,但若果在最后一个阶段前已没有,或只余下一所官、津学校有剩余学位,统一派位程序会取消。近数年因为学位竞争十分激烈,自2006年首次因学额不足取消统一派位以来,只有2007年及2010年实行过统一派位阶段。2006年更出现过所有资助学位皆告额满的状况。
在过去中六收生程序的最终阶段(派位阶段),有“符合最低高考资格”和“最佳6科需8分以上”这两个报读中六课程最低要求存在,令不少人对中六的正式收生要求存在着“6科最佳8分以上,包括两科语文科及格”的误解。但实际上,由于语文科及格与否与教育局成绩积点要求没有直接关系,能在当届会考完全符合语文科目要求的应届考生未必代表不能升读预科,在一些情况下,学校可以收取符合足够及格科目和分数,但语文科不及格的考生,但是因为报考高考同时亦有“应考高考之前一届的会考或以前,两科语文科取得及格成绩”的规定,该等学生必须在翌年会考的语文科取得相应的及格成绩才可继续升读中七并参加高考。
由于报名参加高考的条件不会因就读的学校改变,直接资助学校和私校虽然不直接参与中六收生程序,但是除了平均收生分数较官、津学校稍低和可在任意阶段收生以外,收取的学生的基本成绩和官、津学校没有太大分别。

大学联招

学生在会考的成绩,在大学联招中占有决定性的影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均要求考生在应届高考前的会考考获最少合共7科及格,香港中文大学更要求考生在任何一次会考中考获最少7科及格(包括两科语文科)。 [3]自2002年考评局在两个考试取消一级二等制以后,加上大学近年减少在联招收生的比例,会考成绩成为了高考成绩之后,第二重要的收生考量。而且部分大学的科目,甚至会把会考高考成绩比例作四六又或五五之分。所以事实上,香港中学会考是现时学制下,大学入学考试的第一阶段。
另外,拥有6科最佳积点为满分(即30分),并在英文科,以及中文/普通话/法文其中一科达4等/C级的应届考生,更可直接申请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并于中六完结后直接入学,无需参加高级程度会考,即“中六生优先取录计划”,俗称“拔尖计划”。(但过去也有出现院校以拔尖计划以外的模式直接取录符合拔尖计划的条件的考生的例子。)

其他升学

学生的会考成绩,也可用来申请职业训练局各院校(例如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又或其他专上院校开办的文凭/高级文凭、副学士先修班等课程,由于一般成绩较好的考生大多会选择修读预科,所以这些课程相对的成绩要求比较预科教育低。但近年因竞争激烈,不少课程的收生分数相对于报考高考最低要求为高,甚至出现部分专上院校以资助等手法,向成绩一般能升读预科的同学作出招募。
反之而言,会考成绩未能取得一定科目合格(一般定义为不足5分)的考生,也可透过报读毅进计划等的课程,取得类似的资历。

就业

香港中学会考证书视为香港中学毕业生求职时的正式文件。在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安排下,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UCL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承认大部分会考科目的成绩,于香港中学会考各科取得C级或以上,等同英国普通教育文凭海外考试(IGCS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及格。然而,于2007年11月由英国国家学术及专业资历认可资讯机构(UK NARIC, National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Centre for the United Kingdom)发放的调查报告指出,香港中学会考若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海外考试作等级分布比较,香港中学会考明显比英国高出一至两个等级。例如,在香港中学会考取得C级的考生,在英国的普通教育文凭海外考试将极有可能取得A或B级成绩。值得留意的一点是,报告同时强调上述结论仅在涉及数学及科学范畴的科目基本上成立,而在人文范畴的科目香港中学会考并未有较优胜的地方。英国文化协会于收到有关报告后已致函予英国各院校有关报告,让院校能适当调节来自香港的会考生的收生准则。 [3]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开设中学会考
香港中学会考未开办前,英文中学的公开试是由香港大学举办的,分别为初级试(Junior Local Examination)、高级试(Senior Local Examination)和港大入学试(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后两者课程和试卷一样,但有不同要求)。以上考试主要目的在筛选学生入港大,学生报考科目少,未能全面考核其中学学业成绩,不是理想的中学毕业考试。1932年2月2日,教育当局议决设立中学会考,以取代这三种考试,而中学会考仍由香港大学主办。港大的全港中学毕业会考(Hong Kong University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于1935年6月首次举行。 [4]这个中学会考是为英文学校第一班(Class 1)学生而设。会考及格生分为及格(Pass)及优等及格(Honour),及格者获发会考证书。香港大学又以中学会考作为入学试,录取成绩达到港大各学院要求的考生。
会考改制政府接办
皇家视学官宾尼在1935年发表香港教育报告书,建议学生应早一年考会考,令有意考上大学的学生,会考后有一年时间预备,又建议应由负责中学教育者办理会考。1936年7月13日教育局会议接纳其建议,以新的第二班中学会考取代港大的第一班中学会考。于是教育司署由英文学校视学官和中学校长组成中学会考委员会(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Syndicate),举行香港中学毕业会考(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1937年6月26日首次开考。 港大亦于同年举办最后一届第一班的中学会考,1938年起,港大自行举办入学试,独立于会考。 当时考生大多是官立或政府津贴的英文中学的学生,私立英文中学则只有几间获准派学生应考。1942年,因日本侵占香港,会考停办。香港重光后在1946年复办。1947年,中学会考委员会公布,原准备于1942年参加会考的学生,可由以前就读的学校报名,以“战事投考生”(war candidate)资格,参加该年七月的会考。 [5]
开设中文中学会考
1952年,香港中文中学高中毕业会考(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开始举行,为中文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而设。原来的香港中学毕业会考,于1961年改名为香港英文中学毕业会考(Hong Kong English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因中文中学学制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新学制第一届中五生和旧学制最后一届高中三生,1965年一同应考中文中学会考。两批学生考同一试卷,而命题以新旧制均有的课程为标准。这年会考证书只设一种,不过旧制高中三生证书上加印识别,以便直接报读大学,而新制中五生需修读一年预科才可升上大学。 [6-7]中文中学会考中文名中除去“高中”二字,改为香港中文中学毕业会考。
证书制度改革
1968年,中英文中学的会考分别改名为香港英文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English))及香港中文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Chinese)),科目成绩只用等级,不再把等级分为“及格”“不及格”等类。以前考生需于五科达至“及格”以上才获发会考证书,且须包括数组科目,未达要求者俗称“落第生”。落第生没有会考证书,令日后升学求职都有困难,而历年均有不少考生落第。(例如1967年英文中学会考,18792名参加考取会考证书的考生中,有8163名不及格,占全体的43.4%。 [8])有些考生即使已有五科以上及格,甚至已有八科及格,但因未能在某组科目内取得一科及格,仍被当作落第。 [9](当时考生最多可报考九科。)会考的种种问题,令当时公众对会考存废作出不少议论。为减轻考生害怕“落第”的压力,会考从1968年起改制,取消科目分组制,改为科目独立制,所有考生都可获得会考证书。这一新制度自此一直沿用。
合并会考
1971年政府公布将香港英文中学会考委员会和香港中文中学会考委员会,合并为香港中学会考委员会,主办1972年及1973年的中英文中学会考,并于1974年将之合并为香港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考生可选择应考英文或中文卷。 [10] 原来两个会考的科目课程亦逐步划一。会考合并后,仍有部份科目课程尚未合并,就以课程甲、课程乙分别称原来中中会考和英中会考课程,课程甲只用中文应考,课程乙只用英文应考。 [11] 由于当时香港中学数学有“旧数”(分为算术、三角、几何、代数四个独立范畴的传统课程)和“新数”(以现代数学结构和概念为基础的改革课程,起因于美国的新数学运动。)两套课程,而两个会考的相应课程至1975年才合并,因此1974年会考数学科有四个课程:用新数课程的课程甲、课程乙,以及用旧数课程的同等课程甲、同等课程乙。1976年会考,除英文科外,所有科目课程合并完成。而英文科就一直保持两个课程,两者深浅不同,直至2007年英文科改革为止。1974年会考亦把原来的中国语文科,分拆为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两科。 [12]当时考生各科应考语言会注明在会考证书上。后来考试局接受教育统筹委员会建议,从1986年会考起取消注明应考语言。当时,会考答案都会刊登在报纸上。
考试局接办
1977年,香港考试局(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成立,并于1978年接办香港中学会考。1983年考生为历届之冠,报考者共172,321人,其中应届中五生仅9万左右。这年考生人数庞大,主要原因为重考生骤增。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拟推行“暂取生”措拖,按中学会考成绩给予暂取资格。很多学生想藉重考中学会考取得更佳成绩,以图成为暂取生。 [13-14]
印上'APPROVED'标签的计算器 [15]
1980年起,考生可以在个别科目(主要为数理科)使用计算器。考评局准用计算器,会印上"H.K.E.A. APPROVED"或"H.K.E.A.A. APPROVED"标签。1987年开始,考生可以报考科目由九科增至十科。2007年首次在中文及英文科,用水平参照评级,取代常模参照评级。
现时会考定于每年3月至6月举行,主要科目之考试会在4至5月进行,而5至7月初则举行中、英文及普通话口试。考试成绩一般会在八月第一或第二个星期三公布(又为配合大学取录资优生,自2006年以来,会考放榜日皆定于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下称大学联招)第一次收生结果公布后的下一个星期三)。2007年,香港中学会考提供39个科目,考生最多可报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报考6至8科。除了中文、英文、法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英语文学、普通话、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佛学这9科外,其余所有科目的试卷均可以选择以英文或中文应考。两种语言的试题、评分要求和分级标准相同,应考语言不列于成绩通知书和考试证书上。
2011年,最后一届香港中学会考放榜后,有多年历史,几经种种变革的香港中学会考,亦告终结。

科目

播报
编辑
2007年香港中学会考提供39个科目,考生最多可报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报考6至8科。(1987年或以前,考评局只容许考生最多报考9科。)虽然考试科目众多,学生于选科时却受制于个别学校的规定。然而,个别学校容许学生以自修方式报考该校未有提供的科目。
香港中学会考评审严格,大部份科目取得甲等成绩(A Grade)的比例会限制在5%以下,而各等级以金字塔形式评分,至不合格的等级为止,俗称「拉曲线」或「拉curve」。所以一般学生在此类考试取得丙等成绩(C Grade),已算是有中上的成绩。
除了中文、英文、法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英语文学、普通话、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及佛学这9科外,所有科目均可以选择以英文或中文应考。就读英文中学的考生通常会以英文应考;中文中学考生会以中文应考。不过,应考语言不一定与学生所就读是中文中学还是英文中学有必然关系。换言之,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的学生通常可以自行决定部分科目的应考语言。

科目列表

膳宿服务
附加数学
生物
佛学
化学
中国历史
中国语文(新课程于2007年起实施)
中国文学
商业
电脑与资讯科技
设计与科技(旧称「设计与工艺」)
设计与科技(另选课程)
社会教育
经济与公共事务
经济
电子与电学
英国语文(新课程于2007年起实施)
时装及成衣
法文
地理
政府与公共事务
图象传意
历史
科学与科技
旅游与旅游业
视觉艺术
家政(服装与设计)
家政(膳食、家居与家庭)
综合人文
英国文学
数学
音乐
体育
物理
会计学原理
普通话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
科技概论
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

已取消科目

木工(1992年)
针黹/缝纫(1993年,由同年新设的“家政(服装与设计)”取代)
缝纫(1993年,由同年新设的“家政(服装与设计)”取代)
原来的家政科于1993年改名“家政(膳食、家居与家庭)”
设计与工艺(1994年,由同年新设的“设计与科技”代替)
德文(2000年)
英文速记(2001年)
英文打字(2003年,由2002年新设的“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代替)
金工(2004年)
电脑(2005年,与资讯科技科合并为“电脑与资讯科技”)
资讯科技(2005年,与电脑科合并为“电脑与资讯科技”)
美术(2005年,由同年新设的“视觉艺术”代替)
陶艺(2007年)
工程科学(2007年)(1983年至1991年本科中文名为“实用科学”,1992年改为现名,英文名则一直不变。)
人类生物学(2007年)
工业绘图(2007年)
纺织(2007年)

新开设科目

以下为2000年后开设的会考科目:
普通话(2000年)
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2002年)
科技概论(2002年)
图象传意(2002年)
资讯科技(2002年)
设计与科技(另选课程)(2002年)
综合人文(2005年)
科学与科技(2005年)
电脑与资讯科技(2005年)
视觉艺术(2005年)

英国语文科

于2007年度以前,香港中学会考的英国语文科,提供两个课程——课程甲(Syllabus A)及课程乙(Syllabus B)。课程乙的程度较深,成绩评级则等同GCE O-Level水准。考试局并公布,课程甲C级成绩,则等同课程乙E级成绩,因此社会上亦普遍接受这两个英文课程的成绩关系(但课程甲的成绩不能衔接GCE O-Level)。一般而言,英文中学的考生全部皆会应考课程乙的课程。  2007年英国语文考试形式改革,2006年为最后一届分为课程甲(Syllabus A)及课程乙(Syllabus B),以致大部份学生为争取更佳成绩而选择较浅易的课程甲(Syllabus A)。

聆听考试

1986年,会考英文科课程甲和课程乙首次加入聆听考试。当时聆听测验是在装有无线感应回线系统的试场举行,考试局向考生供应听筒。课程乙的考生众多,计有十万多人,安装和维护器材又耗费不少,使得有器材的试场不敷应用。课程乙聆听考试,因此需于连续两日举行五节,首日三节,次日两节,试卷亦要设五个版本。各版本间考生整体分数难免有明显差距,需要进行调整。课程甲因考生人数少,聆听考试无需分节。 [16]1995年起,课程乙聆听考试交由电台广播,考生自备耳筒收音机应试,使得所有考生能同一时间考试。此举也是要预备1996年英文科的新课程,原来的聆听卷改为聆听、阅读和写作综合卷,不适宜再采用多种版本。 [17]1995年的聆听考试由香港电台第二台、第四台、第五台播放,1996年到2002年由第四台播放,2003年起由第二台播放。1998年起,课程甲聆听考试亦由电台广播。但是,每年都有试场出现电台讯号接收不清,招致考生不满,考评局于2009年开始,在部份电台接收差的试场,安装红外线接收系统。

考试改革

播报
编辑
中文科考试改革
考评局于2005年5月宣布,2007年会考中国语文科评级方法会由以往的全常模参照(俗称「拉曲线」)改为水平参照(但5*级将保留常模参照)。考评局将取消26篇范文,给予各间学校老师设计合适学生程度的课程。换言之,2006年会是最后一年使用26篇范文设题考问学生。2006年或以前的课程总共有2卷,一为作文及语文运用,另一份是阅读理解和读本问题。改制后,学生需考5卷,卷1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卷2考写作,卷3考聆听能力,卷4考说话能力,卷5则是一综合能力考核。说话是有小组讨论和短讲。综合能力考核是要求考生聆听一段录音,以及阅读文字、图表的材料后,以写作方式完成指定任务。校内评估亦为新加入的环节,这是以在学校的阅读报告或参加语文朗诵活动等为评估的项目,占全科15%。评分方面以水平参照下,共分1至5*及U级,以5*级最高,U级最低。改革后的课程会在未来的中学文凭考试中继续使用。不过,考评局已经表明,在2006年毕业,欲于下一年度重考中国语文的考生,必须应考新课程。
英文科考试改革
2007年会考英国语文科考试会像中国语文科般,改以水平参照评级。试卷形式亦有所改动。在新制度下,卷一分A和B两部,两部分的主题一致,分别考核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卷二考聆听;卷三则考会话。会话考试有较大的改动,分为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和个人对答(Individual Response)。小组讨论有5分钟时间准备,较以往两分钟为多,要阅读的资料亦较多。个人对答则是新环节,要求就先前讨论的话题,对考官的一项提问作出一分钟的回应。校本评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为新项目,学生在校时需对曾阅读的书籍或看过的片段或电影等写报告,以及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会就学生的表现作出评核,分数占全科15%。不过,考评局已经表明,在2006年毕业,欲于下一年度重考英国语文科的考生,必须应考新课程。

历年评级改变

播报
编辑
1960年前
1937年
成绩有优等及格(Honour)、及格(Pass)、不及格(Fail)。
1946年
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
1949年
成绩分为优异(Pass with Distinction)、良好(Pass with Credit)、及格(Pass)、不及格(Fail)。
1960-1970年间
1962年
英文中学会考成绩再细分为九级:1级为优异,2、3级为良好,4至6级为及格,7至9级为不及格。
1965年
中文中学会考亦采用英文中学会考的评级。
1966年
中英文中学会考改用字母等级:英文中学会考A级为优异,B、C级为良好,D、E级为及格,F、G、H级为不及格。中文中学会考亦同,但只到G级。
1967年
中文中学会考加入H级,和英文中学会考完全相同。
1968年
不再把等级分为“优异”至“不及格”四类,等级改为A(1)至H(8)。
1970年后
1985年
取消G(7)、H(8)两级,改为不予评级(unclassified)。
1991年
采用一级二等制,每级细分为A(01)、A(02)、B(03)、B(04)等,一直至F(12)的12个小等级。实行这制度,是因为1990年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成立,大专院校欲根据中学会考成绩,有条件取录经联招报读学生。次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亦由原本一级三等制,改为一级二等制。
1999年
会考法文科开始用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的试卷,因此根据其制度评级。成绩分为A*(a*)、 A(a)、B(b)、C(c)、D(d)、E(e)、F(f)及G(g)级。G级以下成绩不予评级。
2002年
取消考试成绩一级二等制,等级改为A(a)至F(f)。
2007年
除中国语文、英国语文及法文科外,各科成绩共分六级,即A(a)、B(b)、C(c)、D(d)、E(e)及F(f),其中A级为最高,F级为最低。F级以下之成绩将不予评级—UNCL(不予评级,Unclassified),而F及UNCL视为不合格。
中国语文及英国语文科成绩分为五等,其中1等为最低,5等为最高(为配合中六收生,第5等再分为5及5*(以常模参照评分),而2等则为报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最低资格),1等以下之成绩将不予评级。(注: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已公布中国语文及英国语文两科各等级成绩与国际标准的关系,详情请浏览 考评局有关的公布。)
大部分会考科目C级或以上成绩,等同于英国通用教育证书普通水平考试(GCE O-Level)及格(C级或以上)。E级则被广泛视为香港中学毕业生求职时需要拥有的最低资格。

相关事件

播报
编辑
每年中学会考都会发生一些事件,近年常涉及一些疑似作弊(例如补习社试题和正式试题雷同),又或试题难度与过往差距过大,过往亦涉及一些试题用语不当(例如使用非正规(英式)英语、港式通俗口语等),从而引发社会讨论,这些事件已渐成为中学会考必会发生的家常便饭。在大部分情况下,考评局并不会作出特别的调整。
然而,过往会考也发生过一些较严重的失误或事件,结果导致考评局需要向该等考生作出相应措施补救,以下列出一些历年较重大的事件:
1976年泄题
1976年5月29日,一份中文报章读者版,刊出疑是两日后会考中国文学科的试题,来自考生中流传的“温习资料”。当时主理会考的教育司署即日宣布,将重新拟定该科两卷全部试题,考试会照常举行。 [18]由于拟题时间短促,当日的试卷全为油印,题数减少,由十题选八减至八题选六,无注明每题分数。试卷仓促间拟出,有些试题考生感到难以作答。试卷为避开“温习资料”,卷中所问的课文,大多数过往两年已考问过。词句解释题和作文卷的文章论述题,这两类指明必考的题目,考试竟然完全不出。同年会考中国语文科试后亦发现泄题,但教育司署决定不重考。 [19-20]
1987年听力重考
原于1987年4月11日上午11时举行的中学会考英文科(课程甲)听力测验,由于包装试题的政府印务局出错,部份试场收到的试题与包装所示不符。因不够时间把正确试题送往试场,考试局决定中止考试,并于5月16日同一时间重考,共有七千多名考生受影响。 [21]
1992年会计补考
于1992年5月8日举行的会计学原理科考试,考试局在每小时100毫米暴雨下(当时没有暴雨警告制度)宣布考试如常进行,但因为天气理由导致部分考生无法前往试场,更有应届考生于往试场途中不幸遇上山泥倾泻而身故[来源请求]。虽然在会考守则明确指出台风或暴雨警告不直接构成延考的理由(因两者属独立的组织),考试局决定在5月30日再次举行一次会计学原理科的考试,而已经应考第一次会计学原理考试的考生,可选择应考与否,但应考的话,成绩皆以第二次考试作准。21079名报考本科考生中,共9445名参加补考。
1996年英文科听力
1996年5月10日, 英文科(课程乙)听力测验举行。前一夜白石船民羁留中心发生越南船民骚乱,有船民逃走,警方于马鞍山区对外公路设路障截查车辆,令区内交通瘫痪。警方行动导致派到沙田或以外试场应考的马鞍山区考生,不能前往指定的试场。考试局当日早上七时,已接到不少考生求助电话。由于考生都带备耳筒收音机应试,考试局便借由电台广播通知受影响考生,可以在就近试场应考,又安排速递公司运送试卷到各试场。有七所学校协助容纳这批额外考生,其中有一所更需临时应付287名考生。会考执行委员会调整了受影响考生的积分。 [1]
2003年非典及暴雨
因为非典型肺炎在香港爆发并发出旅游警告及全港性停课的理由,该届考试在3月至6月开考的全部科目全体考生必需戴上口罩应试,及后虽然香港解除旅游警告并取消学生必须携带口罩的规定,但英文科口试科目因部分考生已应考,为公平起见故仍规定全体考生戴上口罩应考,该届口试的评分准则也有一定的修改以对应无法观看口形的情况。
另外该届的数学科考试当日,红色暴雨警告在开考前约一小时发出,考评局在教统局宣布停课下决定当日考试如常进行。然而因个别试场的主要道路受该场天雨严重影响,令考生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准时前往并导致不能准时应考部分甚至全部试题,考评局事后宣布,直接因为暴雨而导致无法准时应考的部分考生,连同受非典型肺炎感染等被直接影响的考生,考评局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调整,包括以参考校内成绩作评分的标准,而并非参照1992年同样事件的做法。
2005年英文科口试评分
2005年的中学会考,由于考评局的计分程式因升级时出错,又因为评分者的疏忽,导致一部分考生的英文科(课程乙)的口试部分成绩出现了错误的成绩,甚至有考生本来口试的等级由"A"级误评至"F"级,以致不少考生在这科的获得的成绩比起实际成绩低,更影响了部分考生的升学。
考评局发现此事时,已正值于中六收生程序的尾声,除向考生作出道歉外,也为受影响的考生提供免费复核。因为这次事件受到影响的考生有670人,其中422人的成绩得到提升,248人的等级得到提升,其中233名考生因为这个事件而由原来的不及格变成及格。教统局也特别为该等学生开设额外的学额给受影响的考生。
2006年英文科篇章引用
2006年5月4日正值2006年会考课程英国语文科(课程乙)卷一、二考试之际。当中卷二的多项填充题(MC Cloze),考评局以尊重版权为由,刊出文章来源。至于“语文运用”(Usage)部分的一篇文章取材自《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同样列明了网址。
据某讨论区会员所说,当日试场内有数名考生于同一时间向监考员提出如厕的请求。有会员怀疑该批考生是在洗手间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上网作弊。而根据考试准则,考生不可在考试期间打开手机的开关,并要把手机放在置于椅子下的袋中以免作弊。后来有人投诉指监考员并没有严格执行这规则。
在该讨论区的回应中,大都提及“有人在考试期间要求如厕”,他们认为这“说明了有考生涉嫌作弊的行为并非只在一、两个考场的个别事件,而是有机会在全港各区的试场出现。”因此,他们要求考评局正视这问题,并在日后选材方面多加留意,否则会引起争端,考评局的公信力更有可能进一步受损。考评局亦收到了约100宗与此事有直接关连的投诉及查询。
5月19日,考评局发表有关会考英文科(课程乙)怀疑大批考生利用手机作弊案调查报告,发现开考期间登入资料来源网站的IP地址共有5个来自香港,其中1个以手机登入。考评局表示会继续追查及分析相关试题答对率有否异样,但表明不会因而重考或取消有关试题,并拒绝道歉。然而,考评局在该次问题被揭发后,采取了一些临时的补救措施,要求考生把电话放于椅子下且为监考员所看到,并在考生往洗手间前记录记下考生编号及时间。 而关于手提电话放置地点的制度,在往后考评局的公开考试中也继续采用。

未来展望

播报
编辑
考评局考虑各考试科目加入校内评估一项,目的是希望减少学校为应付会考而特地操练学生。由2006年会考开始中国历史科、历史科引用校内评估机制取代实行前的公开考试多项选择题一卷。同时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将于2010年举行最后一届香港中学会考,与现存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合并为新高中学制下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HKDSE),第一届将于2012年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