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如何赏析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为什么这幅画非常重要? [图片]
关注者
10
被浏览
37,164

7 个回答

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1884

你第一眼看这幅画时,也许会想到拜占庭的马赛克镶嵌画,一种用有色石子、陶片、珐琅或有色玻璃小方块等嵌成的图画。

圣维塔尔教堂-查士丁尼及其随从-马赛克镶嵌画-547

实际上,这幅 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 是法国画家乔治·修拉 Georges Seurat 1884年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他展现了自己炉火纯青的点彩派的手法,纯熟地使用中性混色理念描绘出一隅绚丽的午后景观(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百多年前原图的效果远比目下更鲜艳)。

什么是空间混合/中性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使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产生变化,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由于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空间混合的产生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局部一

远观时雨伞偏橙色,放大之后可以看出,橙色的效果由红色笔触和黄色笔触并置促成。雨伞的右半部分是暗部,在这里修拉通过点缀相比黄色、红色更暗的蓝色和绿色来完成明暗对比。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暗部,修拉也先用红色绘制了雨伞的固有色。

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局部二

我们注意人物的面部,修拉使用粉色和黄色的并置展现肤色的固有色,然后继续点缀蓝色和绿色增添环境色并降低面部的亮度



大碗岛星期天的午后-局部三

湖面的倒影和色彩效果,持续地使用短小笔触的并列。在人物的面部和帽子的处理上,使用青色和黄色/橙色的对比完成明暗效果。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幅画是诠释点彩画派技法和中性混色理念经典作品。点彩画派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不局限于艺术层面。现代生活中,彩色打印、屏幕成像理论都受到画作中的技术和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这幅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增进了人类对色彩的认知,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画家小贴士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法国画家,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生卒于巴黎,他早先进入巴黎一所素描学校,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Henri Lehmann)学习古典主义绘画两年。

他在卢浮宫研究古代希腊雕塑艺术和历代绘画大师的成就,从委罗纳斯、安格尔到德拉克洛瓦,还埋头攻读勃朗和谢弗勒尔的论述色彩的科学资料。

勃朗的论断:“服从于一些肯定规律的色彩,是可以像音乐一样地教授的。”令他信服。

他思索谢弗勒尔提出的规律:“当人们的眼睛同时看到带有不同颜色的物品时,它们在物理构成上和色调的亮度上表现出来的变化现象都统统包含在颜色的同时对比之中。”

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谨。为了充分发挥色调分割的效果,索性用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他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查看原文有福利:

19世纪,印象派的画家开启了“我为自己画画”的潮流。

画家手中的笔,成为了情绪的出口,或欢喜,或悲伤,或激动,或热烈,总之,画家将笔触外露,把自己从幕后推向台前。

但是到了印象派后期,当大家都玩腻了莫奈、毕沙罗那帮早期印象派画家追光逐影,笔触豪放的“朦胧美”之后,出现了这么一位画家:

他如同苦行僧一般,拿着小小的一支画笔,在一张画布上耗费数年时间,点上了数百万个小点。


而这看似毫无乐趣的画法,又直接影响了莫奈、梵高甚至是之后的抽象画派。

他说:有些人说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诗意,而我只看到科学。(Some say they see poetry in my paintings, I see only science. )

他,就是乔治·修拉,“点彩画派”创始人。


画画就是人工“打码”?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其实修拉的画很好理解,就等于是低像素的照片

如果我们在手机或电脑上随便放大一张照片,看到的其实就是各种单色的小格子,也就是“像素”,格子越小,照片越清晰。

很好理解,对吧?

但是放在修拉这个年代,色彩学才刚刚发展起来,修拉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画边实验。(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科学)

放弃了笔触变化,开始使用不同色彩的点点作画。

与其在调色盘里混合颜色,不如直接让看画的人自己在眼睛中混合吧!

《马戏团》,乔治·修拉,1891年

这就是点彩画派的原理。

这样的作画方式,会对画面呈现的效果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就比如梵高狂野的笔触,让我们通常能感受到他的热情,那那些枯燥的小点,又能让我们看到怎样的修拉?

永远被定格的星期天下午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乔治·修拉1884-1886年,207.5 x 308.1 cm, 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修拉最早开始尝试用“点”作画的作品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整幅画给我们的大感觉是怎样?

和巴洛克派画家追求画面的动感不同,修拉的这幅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静止不动的。

就好像灭霸打响响指的那一刻,全世界都暂停了,给人一种似乎下一秒就有人会凭空消失的不真实感

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

我们将作品放大,看看人物的细节就能有答案。

所有人物和配景的轮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点构成的,这意味着画面的笔触失去了动态

我们可以对比莫奈的作品看看,区别就很明显了。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无论是修拉画中的白衣女孩,还是垂钓女子,甚至是风中的树,没有了笔触所带来的动感之后,所有人或物都静止了,甚至连光线中的粒子都一并凝固。

我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这个大碗岛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不过想要看懂大碗岛上的故事,修拉倒是给了另一条线索。

巴黎隐秘的角落

这条线索就是画面中各式的隐喻。

首先,这幅画所画的地方——大碗岛,就很耐人寻味。

大碗岛是巴黎市郊位于塞纳河上的一座小岛,而这里对当时法国的人来说呢,就和中国人眼里2014年以前的东莞是一样的,是个出了名的声色犬马之地。


画面右侧最显眼的那对男女,看似是穿着优雅的绅士名媛,但实则多半是高级交际花和她的客户。

为了怕大家认错,修拉还直接让女人手上牵了只代表“败德”的猴子。

而画面最左侧正在钓鱼的女子则直接暗示了自己妓女的身份,毕竟1884年,正经人家的女子可不会独自在河边钓鱼。

钓鱼这个行为,也正是“愿者上钩"的意思。

再来看看画面正中唯一直视我们的的白衣女孩,是不是有点诡异呢?

怎样的母亲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带来这样一个风尘之地?

是情妇带着私生女来找父亲还是被迫带着女儿”营业“的交际花?

而女孩身上穿着洁白无瑕的裙子,仿佛在发光。

她才是这里最纯真无邪的人。


那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从修拉的画中,

我们能看到怎样一个修拉呢?


可能100个人眼中,就对修拉有100种不同的理解。

莫奈、梵高视他为开创者,当时的收藏家笑话他为”苦行僧”,作品不值一提,毫无动感

时势造英雄,当印象派最终席卷全球,获得认可的时候,修拉也重新封神,不过很可惜,他并没有亲眼看到。

在完成《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的五年后,修拉去世了,年仅32岁

他去世后,这幅画就在他的画室,继续吃了整整四年的灰,才被他的一位好友以800法郎的白菜价卖给了一个法国人,之后又以两万法郎的价格转手卖给了美国芝加哥的收藏家。

1931年,修拉死后的第42年,法国终于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组织收购团,并开出40万法郎的天价。

但此时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已经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再不可能“完璧归赵”了……


作者碎碎念:其实修拉自己也意识到了点彩画的局限性——没有动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也一直在突破自己,试图用点彩画展现动态的美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他后期的作品《马戏团》和《歌舞声喧》。如果他活得久一点,现在的艺术会不会不一样?


我们的公众号:今日谁画事上,有更多简单有趣的艺术科普,欢迎大家来看看。

我们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