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息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

保險公司在低利率時代投資所累積的固定收益資產,在市場利率突然升高的環境裡,會讓資產評價產生相當大的未實現損失,嚴重侵蝕淨值,另一方面,過往壽險業在低利率環境所累積的高儲蓄比重性質的保單,在美元走強、而且臺美存在顯著利差的情況下,客戶轉投高息美債,也引發保單大量流失解約的現象。

雖然目前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會降息,能夠減緩過去1、2年高利率所帶來的衝擊,為保險公司的財報表現帶來幫助,不過實際上降息的預期已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未來的市場前景仍未明,保險公司要做好因應市場利率持續波動的挑戰是相當不易的一件事。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市場利率的不確性,加上因應即將接軌的IFRS 17及ICS 2.0,會對保險公司經營面造成影響,也會帶動保險商品結構轉型與調整。

我認為保險公司將來開發的商品方向,以及在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商品會有5大走向:1.高CSM(合約服務邊際)、2.低資本耗損、3.保證少、現金流短、4.資產負債易匹配、5.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

保險公司販賣愈多高CSM的商品對於未來財報上的獲利表現愈有幫助,不過這樣高獲利的商品,往往銷售的難度也會更高;未來ICS 2.0上路後,嚴格的資本要求會增加保險公司的資本負擔,低資本耗費的產品,如短期低保證、投資型保單等,能降低資本負擔;資產負債易匹配的商品則有助於提列資本及避免財務波動,如外幣保單;而由於將來保險公司透過保單收取大量的現金,作為儲蓄使用而非風險移轉,對於收入及績效不會帶來幫助,因此會聚焦在開發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的保單。

可以想見,將來市場上「保障型、投資型、外幣、短期、健康醫療」的商品類型比例會大幅提高,從表面上看來這是因為環境制度的改變所必然造成的結果,但是我認為其實可以去進一步思考保險回歸保障的意義與價值。

「保險」公司存在的價值,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風險保障,然而在低利率的環境,保險業變得更像資產管理業;這幾年監理機關為了因應將來接軌新制而對於法規制度面的調整,不外乎都是希望能讓保險回歸本質,發揮保障的功效。

當保險回歸保障本質,保險公司回歸到保險本業,資產和負債可以做到更好的配合,如此一來便能降低經營風險、穩定營運。雖然改變不可能一步到位,保險公司除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外,通路端、投資策略也都需要做相應的調整轉變,但在利率波動環境及監管制度改變下,2024年應該是會讓保險更像保險的一年。

(採訪、撰文.倪偉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