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院與老旅社的轉生術,喚醒小鎮上世紀的繁華記憶

文字/施清元 攝影/王志元

以一個大多數班次均為區間慢車的車站來說,擁有三個雙向月臺,以及雙層的車站建築,嘉義的大林站,算是十足氣派。畢竟這裡曾經是嘉義首富之地,不僅清人開墾得早,且擁有南北-東西向交通樞紐之區位條件,再加上附近有多處軍隊駐紮地,以及當時屬於先端的製糖產業。座落於人貨交匯處,「雙鐵共構」與「(製糖)科技新貴」的概念,在20世紀的前期就已經在大林發酵,夜夜笙歌,是當時的日常。

只是,當游玉燕(以下稱游姐)辭去她在嘉義市青松大旅社櫃檯小姐的職務,聽從朋友推薦,帶著細軟來到大林,並租下一棟位在後火車站新林市場旁的旅社,打算自己經營時,車站前已慢慢看不見以往摩肩擦踵的榮景;而為了這些人潮,曾經遍布鎮內各處的茶店、戲院等娛樂場所,也開始紛紛拉下鐵門,大林,正被時間的快車,拋在後頭。

少了人潮、多點清幽的勝利旅社

如今走在後站的街上,新林市場已經閒置,周邊人煙稀少,不過在勝利旅社門口懸掛的晒衣架上,還是見到了十幾條剛洗好的橘色手巾與浴巾。「昨天有三組客人,今天等下會有一組。」帶著我們room tour的游姐,在1993年承租起這棟三層樓高、90坪大小的旅社,並且靠著榮景的餘暉,幾乎每天滿房的營收,在三年後直接買了下來。經轉手幾次、實際建築年分已不可考(推估為1960至1970間)的勝利旅社裡,一部分作為游姐自己的起居室,其他空間則是打掉過去的狹小格局,重新劃分成11間套房,環繞於有自然光和緩灑落的螺旋階梯天井邊,並維持至今。

房裡有厚墊彈簧床、梳妝檯、收納空間、舊型的冷氣以及電視,一個晚上的單人收費是長年以來都沒有調漲的七百元,對照名片上寫著的「高級套房.一般收費.冷氣開放.觀光設備」,除了觀光設備外,應該算是沒有誇大標示。

游姐通常在晚上6、7點就寢,然後在時針轉一圈後起床,做做早餐、辦理退房、清洗晒晾毛巾,再整理清掃房間,沒有另外請人;而在幾年前花錢整修門面之後,也沒有再投資裝潢內部的打算了,因為在她的眼中,看不到客群增長的可能性。原本以為鄰近的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成立後,會帶來商旅出差的需求,但是「園區裡面攏是機器人啦」這個市場鄉親的耳語成真,反倒是環島旅行的單車客、背包客,在縣政府幫忙宣傳下,成為現在相較穩定的客源。

「也有想過要租給學生族,維持基本收入,但終究還是想要把房間多保留給有臨時需求的日租客。」游姐一手倚靠在磨石子表面、保養還算良好的時髦三色櫃檯上,一邊等待遠比火車班次還要少的電話聲響起,沒有給兒子什麼接班經營的壓力,即使年屆70,依舊皮膚光潤的她,打算就這樣穩穩地、靜靜地,陪勝利旅社繼續走下去。

螺旋式樓井的色彩依舊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