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文授课中学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香港英文授课中学

香港公立中学
香港英文授课中学(简称英中、英文中学、EMI学校;英文称为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意思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广义上包括所有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学,狭义上专指获教育统筹局特许,中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可以使用英文授课的公营中学,及一些原本是公营中学,获准以英文授课后改为接受直接资助的中学。一般来说,“英文授课”的定义是除了中国语文、中国历史等中文相关科目外,其它科目如数学、地理、历史、综合科学,甚至音乐、家政等均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中文名
香港英文授课中学
外文名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
简    称
英中
办学性质
公营中学

学校历史

播报
编辑
虽然香港居民以日常使用中文的华人为主,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英文占有压倒性的崇高地位,社会普遍存在“重英轻中”风气,甚至在主权移交中国后仍然存在。从1950年代起,英文中学渐受学生及家长欢迎,英文中学的数目大幅增加,至1980年代已远远抛离中文中学。在早期,不少英中确实是使用全英语授课,因为当时还有不少外籍教师在香港任职。随着英中数目增加,能有效使用全英语授课的教师出现不足,加上中学教育普及化,许多升上英中的学生根本未有足够英语能力,许多英中因而未能实行全英语授课。到了1980年代,虽然所有英中均宣称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但当中绝大部分只是在书面上使用英文,课堂上教师通常以广东话向学生讲课,又或同时以英语及广州话进行双语教学。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香港政府提倡中文中学,鼓励中学自愿采用母语教学,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及讲义,课堂上教师以广州话讲课(其定义假定所有香港主流中学的学生的母语均为广州话,并非真正按个别社群的母语教学),得到一些英文中学响应,全面或局部在校内推行。然而香港社会上的重英轻中风气已根深蒂固,中文中学并不太被家长和学生接受,故中中数量仍然偏低。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积极推动香港中学实行母语教学。
1997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中学教学语言指引”(下称“指引”),强制公营中学在1998年新学年自中一开始推行母语教学,不过容许私立学校、直接资助学校及主要招收少数族裔的学校采用其它语言教学。有关政策受到部分“名校”本身、一些学生家长及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的压力下,政府作出妥协,同意批准部分中学继续使用英文授课。当时有124所中学(通常都是学生学业成绩整体较佳的)申请继续使用英文授课,但政府只批准其中100所继续使用英文授课,24所落选中学中,有20所上诉,[1]其中14所在评核后获准使用英文授课,令最后获准使用英语授课的中学共有114所。没有申请或不获批准使用英语授课的公营中学必需遵从“指引”,逐步在校内推行母语教学。
政府自1998年9月开始实施“指引”,强逼大多数中学变成中文中学,在一年级推行母语教学,并逐年扩展至较高班级,如希望采用英文授课,必需得到当时的教育署或后来的教育统筹局批准。现时公营英文中学占全港约500所中学的2成左右,不过政府文件所列出的公营英文中学数目并不一致,有112所及114所两种说法。政府容许符合指定条件的中中在中四至中五年级使用英文授课,又容许所有中学自行决定中六至中七的教学语言。私立学校不受“指引”约束,可自行决定教学语言,而直资学校在教学语言上享有很大弹性,所以以上两类学校即使在中一至中三以英语授课,在狭义上也不被列为英文授课中学,不过一些获教育署批准在1998年新学年继续以全英文授课,但其后转为直资中学的原有公营中学,仍然被视为112或114所英中之一。

学校现况

播报
编辑
教统局规定以英文授课的公营中学,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等科目,其它科目均须使用以英文编写的课本及讲义,课堂上教师亦须以全英语讲课。一些特殊情形可酌情处理,例如宗教科、术科、商科及工科等,以及个别学校的一些特殊情况。实际上,仍有一些英中在课堂上违规以广州话讲课。

入学条件

播报
编辑
一所学校能否成为EMI学校,除了视乎教师使用英语教学的能力及学校提供的支援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过往三年所收的中一新生的语文能力。教统局把全港所有小六毕业生分成三个“教学语言分组评估”组别:
Ⅰ. 以中文或英文学习,同样有效;
Ⅱ. 以中文学习,更为有效;
Ⅲ. 以中文学习更为有效,但亦可以用英文学习。
一所学校如要成为英中,过往三年它的中一新生以平均计必需有不少于85%的人来自组别Ⅰ或组别Ⅲ。
自从1998年确立114所英中以来,一直没有其它学校获准成为新的英中。

影响批评

播报
编辑
对学校的影响
对许多中学来说,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自1998年开始被逼逐步转用母语教学后,学校在教学及行政上需要改变,以配合新措施及新形势。由于上述重英轻中风气,社会仍崇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加上专上教育仍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家长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读英文中学。而且早在未有“指引”前,该112或114所英中,大部分已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名校,所以大部分升中一学生及其家长都心仪该批英中。在中学派位制度下,大部分学业成绩较优秀的学生都被该批英中取录,令其它被逼从英中转为中中的中学出现新生质素下降的现象。加上香港出生率低迷,适龄升中学生人数减少,令中中的收生状况更见雪上加霜,一些更因收生不足被逼减少班数甚至停办。
香港不少中学的原校名含有“英文”二字,在1998年实施“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后,有些被逼改为中文中学的学校把校名中的“英文”二字移除。有一些中学虽然被逼在中一至中三实行母语教学,却仍然自称为英文学校,例如慈幼英文学校(中学部)。
公营英文中学如果在“指引”实施前采用“非平衡班级结构”(即中一及中四的班数并非相同,意味有部分学生需在升中四时转校),如情况许可,须改为“平衡班级结构”(中一及中四的班数相同)。
标签效应及分化
由于上述重英轻中风气,家长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读英文中学,但“指引”的实施却使英中学额大幅减少,在求过于供下,英中学额十分抢手。加上获准继续在中一至中三使用英语授课的114所中学,普遍都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故社会上普遍批评有关政策导致阶级分化,使获标签为“EMI学校”的中学有如被抬高身价,俨然如官方钦定的名校,变相贬低其它被逼转为中中的中学,造成“标签效应”,打击中文中学学生的自信心。
直资学校
由于直接资助学校在教学语言上享有很大弹性,有些中学为了可以在所有年级以英文授课,故转为由政府按学生人数资助的直资学校。有些家长坚持子女自中一开始接受英语授课,但因“指引”强逼大部分中学转为中中,使英中学额大幅减少,子女如果未能入读公营英中,家长往往选择安排子女入读直资英文中学。政府容许直资学校另外向学生收取学费,如学生选择入读收费的直资学校,家长的开支会增加。
英中的性别失衡
香港的中学派位制度主要按照学生成绩及意愿去分配学位。由于香港小学女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胜过男生,加上升中派位较重视女生占有优势的语文科目,故前教育署在中一派位时,把男生及女生分开处理。但高等法院在2001年以“性别歧视条例”,裁定政府不能在中一派位时把男生及女生分开处理,此后政府把男女生合并派位,结果造成女生较易获派首选中学,亦由于大部分升中一学生及其家长都以英中为首选,令不少男女校英中出现性别失衡的现象,女生人数远多于男生。即使把全男校及全女校英中计算在内,全港中一至中三英中学生的男女比例,女生仍明显较男生高,此现象对将来男女生升学及就业,以至对香港未来两性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尚有待观察。
英中学额的地区性差异
香港各分区的英文中学中一学额数目,并非严格按照每区学生数目平均分配,其中西贡区在2006年虽然有40万人口,区内只得一所英中,离岛区更完全无英中。政府没有根据各区适龄学生人数去改变各区的英文中学学额,只是以改变各学校网的跨区学额来应付。不少学生为了入读英中,需要到区外中学上课。
对推行母语教学的影响
政府一方面声称鼓励中学推行母语教学,更强逼大部分中学转为中文中学,但另一方面却仍批准114所中学继续使用英文授课,更甚的是连政府自己主办的官立中学,部分亦有申请继续使用英文授课,并成为该114所英中的一份子,而且不少政府高官的子孙,所就读的都不是本地中文中学,相反更是全英语环境的国际学校或外地学校,因此有批评指政府在推行母语教学上没有以身作则,削弱香港人对母语教学的信心。同时大部分学生成绩较佳的公营中学选择保留为英文中学,变相减少优质中文中学数目。
教学语言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首批在“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实施后入读中一的学生在2003年应考香港中学会考。在该年会考成绩发放后,教统局宣称“以母语授课的学校差不多在所有主要科目的合格率均见上升”,不过“在英文科方面,能力最高的百分之十学生,其合格率录得升幅,其余学生的成绩则有下降情况”。教统局根据中文中学在2002年至05年四届中学会考的表现,认为中文中学的会考成绩持续进步,“母语教学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指出2005年中中考生在英文科的合格率较2002年为佳,而英中考生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科的整体表现较2002年逊色。
社会上的争议
母语教学这议题在香港一直极具争议性。赞成者认为母语(即第一语言)教学能使学生以最熟悉的语言学习及理解课程内容,会远较使用英语学习有效,而个别英文能力弱的学生,更不用只因英文能力弱,而失去学习及理解其它科目知识的机会,而且现时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母语教学,足以证明母语教学成功可行,并指香港是只因曾受英国殖民地统治,并不是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才出现英文教学此情况。香港主权已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香港人教师应以中文教授香港人学生才合理,故理应实行中文教学。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现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均普遍实行英语教学(其中爱尔兰的国家语言是爱尔兰盖尔语,不是英语)。加上英语是世界上7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的官方语言,是现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学术交流、旅游的国际通用语言。香港的专上教育、商业社会和法律界等均以英语作为主要授课或工作语言,母语教学令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减,例如2006年第一届接受母语教学学生应考高级程度会考,该考试的英文科整体合格率创了11年新低。持续下降的英语水平将会令香港难以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转站的地位,而英语能力弱的学生升学亦较其他学生困难。因此,站在学生升学的角度上来说,英语学习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