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是什么?

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去解释,或者其他角度
关注者
4
被浏览
1,202

3 个回答

想像力不是幻想,也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系統,有邏輯,有組織的一種深思熟慮,這是一種深刻的思想,並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文化做為基礎,否則,想像力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憑空猜想,或是毫無根據的幻想而已。

真正的想像力需要非常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沒有邏輯的想像力,那就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東西,往往只會讓人生平添煩惱與憂愁而已,並不能夠為人生帶來任何喜悅與創造力。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想像力呢?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就可以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式各樣的汽車形象或是與汽車相關的事物,比如說汽車的引擎結構,加速系統,煞車系統,甚至想到未來汽車和環保汽車,電車,水陸兩用汽車等等。因此,想像力一般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知識上的。簡單的說,想像力就是在你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

所以,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可以創造很多新奇的事物,就是因為,人們有想像力,透過想像力,人們可以把在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事物,所不存在的東西給創造出來,為這個世界添加一點色彩。

最明顯的例子,就像貝多芬,莫札特的音樂,畢卡索的抽象畫,原本是不存在人世間的,但是透過藝術家們的想像,透過它們對音樂的追求與天賦,透過一次次的嘗試與磨練,契而不捨的追求與努力,最後才能創造出不朽的作品。

當然不僅藝術家需要想像力,科學家,文學家,就連一般的凡夫俗子也一樣需要想像力,科學家需要想像力,才能發現真理,找到宇宙中不變的法則,文學家也需要想像力,才能把單調的文字,變成真正鼓舞人心,令人振奮與感動的詩詞與文章,創造出一篇篇另人歌頌與傳詠的文學作品。一般人也需要想像力,比如說偵探也需要想像力的,真正的福爾摩斯,必須對犯罪場景,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如此才可以抽絲剝繭的找到犯罪的證據,確定罪犯的追蹤方向,了解犯罪者的犯案動機 。

不過,人生也不能光有想力而不去付出努力與行動,因為, 如果創造一件事物只需想像力,而不需要付出時間去學習,不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去嘗試,那麼光有想像力,有時候也是無用的。

唯有想像力與知識結合,並付諸行動,人才能把想像化為現實,創造出新的世界,進而改變人類的歷史。

一、创造的过程更多依赖的是联想

生活中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原来已有事物的联想再组合基础上的。

比如,请问你想象中的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放开思维随便想想,外星人外观中的元素绝对能在地球上找到。再天马行空地想象,也脱离不了现实中的元素。



再比如,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通过总结无数发明专利成果,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规律。他把这些规律总结下来,于是创建了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萃思理论),一共40个发明原理。有提取法,分割法,局部改善法等等多种发明原理。

无论是哪种发明都离不开这40个发明原理。我个人认为这些发明原理其实可以理解为不同模式的“联想再组合”的过程。




再比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通感和比喻。

通感,把视觉信息通过味觉术语来描述,或者把味觉信息通过触觉信息来描述。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比喻,把有共同特性的,不同的物体放在一块来说。比如用就像刚出浴的美人,来描绘荷花。这些看似新奇的发明创造(实体的或者是文字上的),都是在对不同物体的联想中诞生的。

二、联想的前提是对具象事物的抽象能力

1.从不同领域不同事物中抽象出功能点,并且应用到其他领域,新发明便诞生了。

比如,电磁波,有可以传播能量的特性。这可以用到微波炉上加热食物。

它的反射特性,可以用在雷达上。

再比如,光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光学的发展历史中,19世纪牛顿说光是一种粒子,20世纪人们(好像是麦克斯韦)又说光是一种波,可是波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后来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把这两种理论合并出来,出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都有一个产生的规律就是,把一个物体的特性抽象出来,并用这个特性去描述另一个现象。比如机械波的反射,衍射。粒子的动量特性。

还记得以前物理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科学就是你有一套假设,能解释当下的实验现象那就暂时先用它,以后发现新的现象,解释不通了再换。

2如何培养抽象能力?

抽象思维定义,百度百科如是说,巴拉巴拉~

抽象个人认为通俗点说就是,搜索和归类。

搜索—能突破个人主观经验的限制,从具象事物中找到自己所需特性的过程。

归类—同样特性放在一起

比如,乐高只能和乐高拼在一起是吗?当然不是的!如果是,那你的思维就被眼前的乐高"玩具"的表现限制住了。大家对乐高的直观印象一般是,“照着图纸乱搭的”“搭房子的”“瞎玩的”“玩具”

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抽象,那乐高的用处,也就只能是一个“玩具”了。

【照图搭建乐高模型】

换一个思路,乐高是一种“机械/建筑” “结构模块化” “精度高” “强度高”的“工具”。看看还能做出什么改变:

【视频乐高加材料—巨人捕手连发弩】

乐高的优点是精度高,强度高能保证“稳定”

“模块化”能保证快速高效。

手工材料的特性是外观制作灵活。乐高+手工就是上面视频演示的那样。

好的课程应该引导孩子利用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灵活的去制作自己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引导孩子去崇拜一种工具,比如说乐高好玩,乐高厉害,然后所有东西都必须全部用乐高来完成,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导。


【乐高+Arduino】

三、有目标的培养发散思维让发散“不发散”

“发散”的意思是说,不被主观经验限制。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不发散”的意思是说,发散之前需要大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目标的去探讨,去脑爆。而不能单纯为了获得更多的数量,不痛不痒的说了一堆与主题无关的想法。

四、与人沟通的习惯可以决定自己思维疆域的辽阔程度!

1承认自己是存在思维盲区的,不习惯性的否定别人。

2与他人交流,重在聆听新的思路,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长处!

3留意常用的沟通心理学技巧,为他人营造“愿意跟你聊”的气场。

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少评价,也不需要阿谀奉承,多回应就行,并且多问问题,说话的人会更愿意跟你交流。这一点可以跟孩子试试。

这里介绍两本书《思维盲点》和《华衫讲透论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区,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天生喜欢说给别人听,但不喜欢聆听别人。可是往往天生带过来的习性是有害的。天生喜欢跟人辩论不好,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吸取别人的智慧。自己再喜欢说,自己的始终是自己的。耐下心听别人说,智慧的营养才能被自己的大脑吸收。

想想公司里那些控制欲很强的领导。开会一听到跟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就生气。既然喜欢跟自己一样,那为什么要开会呢?这种不称职的人,不跟他一般见识。我佛了!

五、多积累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算法,让自己面对问题更加自信。

应试教育中,学习知识的模型可能更多的是:已知某条件,求…?

可是现实生活中,经常是没有已知。

比如,现在你要测量桌子精确高度,但是手边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应该怎么办?

甚至可能是,连问题都需要自己重新去定义的。

比如,为什么需要测量桌子高度,可以不用测量吗?如果只需要做一个跟原先桌子一样高度的桌子,只需要比对着做就行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斯坦福大学 设计学院 戴维•凯利的《创新自信力》。

书中用丰富有趣的案例讲解了什么是“设计思维”。如何最有效的创新设计最实用的产品。

对“设计思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提醒一点,一定要结合具体案例去理解。只看“原型…快速迭代…等一系列”抽象流程没效果。

六、对学习新事物的热爱程度决定自己素材库的容量

对于实用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很重要。这是老生常谈了,不多说。“设计思维”的前提也强调,一群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在一起制定方案。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知识无用论”,“排斥教学论”总是甚嚣尘上。经常听到“不要教孩子知识,不要给孩子演示,你不然会限制孩子的想法”。咳咳,这样的想法,还是不太科学的,比较有风险。望家长朋友们谨慎过滤此类言语。

那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率的呢?

我认为是“随用随学”,没有之一!

比如,学习编程,你喜欢听老师叭叭的把一节课讲完再去操作;还是老师讲一段,然后自己跟着做一段?

再比如,一本阅读量很高的书,和一本能解决自己眼前问题,但阅读量很低的书,你更喜欢看那本书?

6、乐于分享才能获得有效的反馈,让创造力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满足他人的需求,那么这项发明创造才具有生产力。才具有实际价值。不能总停在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多找一些圈子。在圈子里获得的认同感,会让自己对爱好更加坚持。并且有更多的动力去将爱好做得更好。

That is all thank you For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