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即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发展的脉络是什么?理清线索即可

有人认为多音节词增多是发展脉络,但总是感觉各种文体乱入,完全不晓得怎么理清思路。我想了一个野向雅的蜕变(弹歌到唐诗),雅到俗的转折(即唐诗到宋词元曲)…
关注者
323
被浏览
145,144

19 个回答

你這種想法與我兩年前相似,當時我以爲詩歌是一切文學的源頭,詩歌發展爲各種文體,實際上不是。單音節詞到多音節詞只是發展的一個表現。古代文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由雅變俗、白話不斷代替文言、民間文學被文人加工興盛和文人文學衰落的過程,是文學日漸平民化的過程。


中國古代文體,最古老的是神話和詩歌,神話實際上是小說的源流,但那時神話還不算是真正的文學。在談「詩經」之前請先看一下「尚書」,尚書用語極爲古奧,不看註釋我根本讀不懂。詩經中的最早的詩「頌」即形成於那個時期。


詩經有三種來源,一是採集之民歌,即各國風,二是貴族臣子的獻詩,即「雅」,三是巫史改造的巫祭之歌,即「頌」。由於風采自民間且集成最晚,因此國風語言接近當時白話,或者就是當時白話。


而楚辭是屈原根據楚地民歌改造而成,「九歌」中有些篇章在此之前即已存在,屈原嫌其詞「鄙陋」,因而改變與加工,成今之楚辭。可以說,雖然屈原不能不受詩經的影響,但楚辭並不是詩經發展的結果,而是加入的新形勢。這期間中原地方詩歌的發展很緩慢。

屈原死後宋玉的九辯發展了楚辭的表達形式,使之更適合書寫複雜之景物,抒發矛盾之心情,为漢大賦鋪好了路。


汉朝帝王文人皆习楚辭,好大氣鋪陳,興起了西漢大賦。鋪陳設射,物靡鉅細。不僅辭賦如此,連司马迁撰史记、儒生解经也有此特點。這時的大賦已经不再是辞了,也不算詩了,稱爲一種新文體。東漢大賦不复,抒情小賦流行,有些看起來和楚辭很像,難以區別。

汉代設樂府,採集了大量民歌,五言詩興起,文人開始嘗試創作五言詩,這是詩經以來中原地區詩歌真正的發展。所以樂府也是汉朝對詩歌發展的一大貢獻。


魏晉基本是五言古詩的時代,南朝民歌興盛,一些文人学习民歌寫宮闈之詩,宮體詩興起。這時最需要提的是沈约之徒,發明了詩歌的平仄韵律,此後詩歌便在格律上越走越遠,到唐代经一些御用文人的努力才終於使格律詩定型。


而詞與曲的興起類似,詞被稱爲「詩餘」,曲被稱爲「詞餘」。詞在唐代已有徵兆,李白就曾寫過三五七言的「清秋詞」、「憶秦娥」。唐五代時詞並不入流,詞也並不是唐詩發展的結果,而是詩歌本身發展的結果。唐詩的發展結果是宋詩,宋詞是算是新興的文體並且迅速佔領主導地位,後來的元曲也是一樣。


小說至明清为大盛,也不是忽然興盛起來的。先秦諸子散文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這是從神話真正形諸文字,是小說的最先天的形式。從神話到諸子寓言到史傳到名人筆記,再到晉代「搜神記」的出現,小說纔算真正誕生。唐代傳奇是小說的一個大發展,作爲短篇小說已經基本成熟了。宋代話本就是近代小說的雛形了。元雜劇與明代小說淵源很深,不僅在內容上为明清小說準備了素材,而且在寫作技法上为明清小說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至元末,中國各大體裁全部形成。(小說這塊本人比較陌生,虞漏之處望請指正)


========割=============割============割===============

太長,前面的又懶得改了,直接貼到這了。


@拓跋醉 我不太確定你所說的「形式從寬到嚴再到寬」是指整個文學史的發展還是指每一種文體在各階段的發展,如果是後者,僅看五言詩到唐詩一例即可。


貌似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歌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語言極为原始,僅能粗略地寫出一個大概的場面,細節沒有,抒情沒有,思想沒有。在語言文字不成熟的階段能要求什麼格式?這時候是「寬」的,詩經中的詩篇能完整地表情達意,相对來說就是「嚴」了。詩經以至樂府皆是如此。


舊有的形式不適合新表達的需要,新形式就產生了。汉朝繁榮強大,帝王文人意氣風發,再讓他們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這種雅爾君子的語言,必然不可行,必須得「橫暴之極,魚鱉失勢,顛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連延。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闇悽愴焉」(枚乘[七發])才能滿足大漢的氣魄。


而後賦體漸漸僵化,为駢儷體,淪为文人的玩物,便不足以表達真性情。同時樂府於民間正盛,文人也大量創作,五言詩的發展已到一定程度。沈约之徒在創作中發現平仄和特定的押韻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更美妙,更精緻。這就好比沸騰前的水又加了一把火,经過数代詩人探索,終於在唐代达到頂點了,沸騰了,完成近體格律詩的定型。這就是你所谓的「由寬到嚴」了。後來的詞貌似更「嚴」了。


但到元明清時期,給小市民看的(小市民不需要精密嚴格高雅的詩詞歌賦。資本主義萌芽,文人市民化,小市民階層的崛起,具體參見明代相關歷史)小說的格式就沒那麼多限制。這就又是「寬」了。但其實這「寬」與「嚴」並非絕對的,从诗经以至元曲,是诗歌的发展史,只有越來越「严」,不存在由「严」到「宽」;而小说是另一种文体,从诸子散文到唐传奇到明清小说,也全是由「宽」到「严」,不存在由「严」到「宽」的过程。從文體形式角度,好像是經歷了一個由寬鬆到規範再到寬鬆的過程,但是從作者的角度,卻一直都是從貴族和知識分子向平民转移的。這是文學本身發展的特點,舊文學衰落,新文學興起,文學內部的自我完善,好比火藥庫爆炸,一旦發生便不可逆转,想阻擋都阻擋不了。


這樣清楚了嗎?你的每一次追問都有新東西加進來,但如果仔細,看我在上文都有回答過,如果這樣再不明白,我也沒招了。心好累。。。

不知道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