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服饰,发饰是怎样的?

关注者
30
被浏览
86,267

6 个回答

作为一个珠宝号,我就以前段时间热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为例,来说说唐朝的发饰吧~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唐代女性更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精神面貌,崇尚丰腴的体态、华美艳丽的装饰。不仅服饰多样,妆容浓艳,在发型上也是独树一帜,光是发型就有近百种。



风情万种的发髻,自然不能没有头饰来点缀。头饰是唐代女性首饰中类别最多的,有簪、钗、步摇、栉具、华胜、花钿等。


左为香铺老板闻染;右为王宗汜女儿王韫秀,头戴发簪


簪子又被称作“搔头”,据说是汉武帝到李夫人处,忽觉头痒,取了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故此得名。这个叫法给诗人带来了便利,至少写簪子就多了一种韵脚的可能,如长恨歌里言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唐代鎏金云雀纹银簪


簪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笄发展而来,最早就是一根长针,主要用于固定头发和装饰之用。

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绾髻插簪,以示成年。“及笄”,就是指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隐含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而与之相对的,男子二十岁才行冠礼,已示成年。


春秋玉笄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


簪的特点就是单股,不管有无簪头,簪头复杂与否,反正一根棍子的叫簪就对了。发簪有木簪、玉簪、金簪、银簪、玳瑁簪、琉璃簪等不同材质。


唐代的白玉簪


除了材质的多样,唐朝人也非常重视发簪顶端的花样,簪头的形状纹饰种类繁多,将动物纹、植物纹、神话故事、吉祥纹样等各种形象雕刻在发簪之上,精美绝伦,惟妙惟肖。


唐代 上:鸳鸯海棠纹玉簪头 下:玉镂雕丹凤鎏金簪头


唐朝后期,风气日渐奢靡,簪头花饰愈做愈大,几乎与钗股等长,其他发饰也同样变得越来越华丽。


唐·银簪


摇曳生姿,象征身份地位的钗

单股为簪,双股为钗。早期的发钗还比较简单,多为“U”字型,在钗首仅是雕刻一些简单的花样。


白玉钗


到了盛唐时期,钗的形制变得更为华丽,出现了运用模压、雕镂、剪凿等方法制成的各种金银花钗,图案有凤形、摩羯形、花鸟形、缠枝花卉形等,有的还嵌有宝石和花形饰片。


唐代银鎏金钗


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就是较大的花钗。它们往往是一式二件,花纹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对称地横插、斜插或倒戴在发髻两旁。


银鎏金镶玉花树钗首


为了适应高髻,晚唐还出现了长达30-40cm的长钗。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就长达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唐·双凤纹鎏金银钗


花钗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妇人头上花钗的多少,也成为了象征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命妇之服,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五品花钗五树。



展现女性婀娜之美的歩摇

歩摇是贵族特有的发饰,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随人行走时而摇动,为女子增添了妖娆婀娜之美。



歩摇这种饰品自先秦时期就以礼制饰物的身份出现,经过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唐代最为流行。在《全唐诗》中,共有十七首诗直接出现了“歩摇”之名。


佩戴歩摇的唐代贵妇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歩摇有两种,一种为歩摇花,另一种是歩摇冠。材质多以黄金为主,状若树枝,上面悬着片片金叶或是鸟雀等装饰物。


西晋牛头鹿角金步摇


到了唐代时,歩摇与钗合二为一,即歩摇钗。唐代的歩摇样式繁多,多用金玉制成鸟形,在钗头上常常缀以鸟雀、凤凰花朵等,下端则垂有珠子、流苏等饰物,使得歩摇摆幅更大,异常的柔美。


金镶玉歩摇 合肥西郊南塘墓出土


到了宋朝,由于点翠等技艺的发展,歩摇的制作更加精美。明清以后,歩摇的称谓已不多见。但它仍是妇女最常见的发饰之一。


金镶玉歩摇


以梳为饰 叹为观止的头发艺术

和上面提到的簪、钗、歩摇等能够束起头发的发饰不同,梳栉是唐朝女性用于装饰发型的发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头饰之一。


唐·鎏金透雕卷花蛾纹银梳


梳子,也称栉,本是一种常见的梳理头发的工具,但唐代妇女却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几把小小的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当成装饰。


唐·鎏金双鸟花卉纹银梳


这应与唐代女性发型有关,唐代女性喜欢高大蓬松的义髻,这种发型可以承插小梳子、簪钗等多种装饰品。


唐·仕女俑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歌女许鹤子出场时,便在高高的发髻后面,露出精致的梳背,用于装饰。



唐代栉具是由梳齿与梳背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梳齿可以通过榫卯连接的办法,安装若干个不同纹饰的梳背,以达到不重样装饰的效果。


唐代玉梳背两件,直边一侧皆有榫头状子口,可装梳齿


在唐代,玉器、水晶、玛瑙和金银器一样,只有一品以上高官、贵族和皇室才有权使用,中下级官吏及其亲属只能用滑石和骨质器物。如果违背法令,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唐·花卉纹玉梳背


因此能用玉梳背的,都是唐代上层社会的贵妇人,我们见到的出土器与传世器都是质地很纯净的新疆和阗玉,几乎没有见到其它地方杂玉。

除了用玉制作玉梳背,也有用金、银制作而成的,并在上面雕刻上各种纹样的图案。


金背玉梳


起初,唐代女性仅是在髻前单插一梳。


张萱《捣练图》中,头戴小梳子的唐代女子


天宝年间,风气奢靡,流行高髻,便有在两鬓上部或者髻后增插几把的。


莫高窟盛唐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女供养人像



盛唐服饰艺术在线 | 出自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到晚唐五代,妇女盛装时,更有将两把梳子一上一下相对而插,甚至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梳背的装饰亦日趋富丽。


莫高窟晚唐第138窟女供养人及艺术再现


到了宋朝,由于发型发生了变化,流行长尺许的大插梳。而至元明,插梳实例在考古资料中尚可见到,等到明晚期后,这种插梳装饰,差不多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


唐代莲花纹金梳


唐朝节日必备的饰品—华胜

华胜,也称花胜,指的是古代妇女的花型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玉髻上或者缀于额前。



在《唐 颜师古注》中说:“华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为华胜”。虽然华胜这种首饰是秦汉时期妇女常用的首饰,但是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妇女的头上却很少佩戴华胜。凡出现头戴华胜的女性形象,必定是西王母。


清代嵌宝华胜


《山海经 西山经》中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蓬发戴胜。这说明,佩戴华胜是西王母的“特权”,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佩戴。


西王母图


华胜除了是身份的象征,同时它也与春节和人日这两个节日有关。每到这两个节日时,妇女们会在头上装饰华胜,祈求幸福安康。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中写的:“人日间春日,常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有一金钗。”说的便是节日时妇女佩戴华胜的情形。


唐代华胜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除了诗歌,在唐代出土的一些画像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妇女佩戴华胜的形象。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一幅接引菩萨绢画中的妇女,头上便有装饰菱形的华胜。



在乌兹别克斯坦7-8世纪的建壁画上的唐装女子头部两侧的发髻上也同样装饰着华胜,说明唐代女子头戴华胜的形象给当时的异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宝钿生花—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用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材料,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如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不过除了贴在脸上,还有一种“花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插进或粘在高耸的髻上。


金钿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花钿委地无人收”,说的就是杨玉环头发上的“花钿”掉在了地上,而不是额头上的花钿脱落。

唐金乡县主墓曾出土过四件金质的花钿,其中一件做工异常精细,花瓣为双层,由金丝编成,焊接在薄薄的金箔上,“金钿”的外缘还饰有一圈小金珠。



花钿与簪钗不同,簪钗是用来固定头发的,更加具有实用性,而花钿则是直接插入到绾好的发髻当中,起到装饰作品。

早期的花钿样式有两种,一种是如同发簪一般,花钿上带有长长的短柄,使用的时候直接插入到发髻上即可;另一种则是制作成薄片状,在花朵的中间开有一个小孔,用簪子或者发针穿过去固定在发髻上。


金花钿 镇江市畜牧场东晋隆安二年墓出土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将花钿与簪钗相结合的发饰,使用的时候直接将簪钗插入到发髻上,花钿留在发髻外。


安陆王子山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钿头钗


唐朝的妇女非常喜欢在头上插饰花钿,除了用金、银、玉制作的花钿之外,还有一种是在金钿上装饰鸟的羽毛的,被称为“翠钿”。


点翠海棠花纹头花 故宫博物馆馆藏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墓出土的《弈棋仕女图》中的贵妇,头上佩戴的便是翠钿。



除了翠钿之外,在金钿上镶嵌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种珍贵宝石,便可称作为“宝钿”。这种发饰在唐朝的贵族之间非常流行,奢侈风气盛行。

为了整治这种现象,唐肃宗曾将宝钿列入禁用之物,禁止人们佩戴。但是成效不大,到了明代末年,仍有不少的妇女佩戴这种饰品。


金筐宝钿


雍容华贵的极致之美—头冠

在剧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是少年天才李必,原型为唐代的四朝元老李泌,曾官至宰相。

他一生崇尚道教,所以一出场,李必便以身穿道服,手拿拂尘,头戴莲冠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一形象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在之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古装剧中,道士的形象一般是插横簪或者是头戴冠巾,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道士李必头上发冠的簪子却是纵向插着的。难道这是插错了?


《道士下山》


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说明你对唐朝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剧中李必所佩戴的正是上清芙蓉冠,而这种纵向插着的簪子叫做子午簪,是只有道教中等级高的道士才能够佩戴的。



在唐朝,道教文化盛行,形成了完善的服饰制度。修道者的服饰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级别的道士衣服、鞋靴、装扮都有不同的规格。很多道教带发修行的道人都是戴有发冠的。



这些发冠也有横直之分,直为子午簪,横为卯酉簪。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从后往前插的方式。到了明清之后,才开始有卯酉朝向插法—从左往右插的方式。所以,唐朝时期,只有身份地位较高的道士才会头戴莲花冠和子午簪。



在电视剧中即将出场的唐代美女杨玉环的道士造型,也同李必一样,佩戴的是象征地位的莲花冠子午簪。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俗世中只有贵族女子才能戴冠,不过在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只是没有杨玉环戴的那么高级罢了,这也是女道士被称为女冠的原因。

目前出土的唐代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

2010年,中德两国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历时一年半,成功“复原”了第一套1200多年前的唐代公主头冠,让我们能穿过时光的罅隙,一窥当年的雍容奢华。


唐代公主李倕之墓出土的头冠

这套头饰重量约为800克,高42厘米,拥有380多个小部件,头冠所用的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头冠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李倕,在唐玄宗开元24年病逝,时年只有25岁。

2014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又成功修复了一件唐代贵妇“裴氏冠饰”,按“汉承秦制”、“宋承唐制”的说法,它代表的是后世冠饰的“祖形”。到宋朝时候,女子冠饰就十分流行了。


裴氏冠饰复原图


(相关阅读:宋朝的爆款头饰,居然是用鱼骨头做的,苏轼还曾为它写诗!

印度的舶来品—华美的璎珞

璎珞是一种佩戴在颈间、胸前、头部等位置的环状饰物,在《妙法莲华经》中曾经记载到:用金、印、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七宝璎珞”,可见璎珞是由世间最为珍贵的珠宝所制作而成。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璎珞





清代白玉嵌宝项圈


最初璎珞是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并不是中国的流行配饰。



到了唐代,璎珞随着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了中国,被爱美的女性进行了改进,变成了颈饰。



璎珞分为项圈式和披挂式两种:项圈式璎珞以项圈为主体,其坠饰多搭配长命锁、如意、护身符等吉祥物,又叫璎珞圈。披挂式的璎珞,形制较长,款式更为多样,设计的也更为精美繁复。


披挂式璎珞


不流行的饰品—耳饰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虽然人们的头饰、服装、妆容都很奢华,但是你会发现,无论是主演还是群演,都没有佩戴耳环。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剧组给忘记了?

其实不然,因为在唐代,耳环并不是女性的主要装饰品。唐朝以“孝”治国,皇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用法律的形式对于子民的行为进行约束,禁止子民打耳洞,所以,耳饰在唐朝并不流行。



虽然,唐朝的汉族不带耳饰,但是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普遍有带耳环的习惯,在出土的唐代耳饰的墓葬中,大多数是以少数民族的墓葬为主。


唐嵌宝金耳饰


唐朝是一个广受博取、海纳百川的朝代。随着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唐朝经商和进行精神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异域的服饰习俗,耳饰自然也在其中。


唐代 章怀太子墓 不戴耳环的女子


但是在佩戴耳饰这个问题上还是以汉俗为主,出土的耳饰实物尽管有一些,但是对于唐朝泱泱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唐代金耳环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鱼肠和龙波就是剧中为数不多佩戴耳饰的人。



手臂上的万种风情—臂钏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唐代首饰多以装饰头发和颈部为主,实际上,用于装饰手部的臂钏在唐朝也非常流行。


唐代白玉雕花手镯


臂钏,是古代人佩戴在手臂上的饰物。臂钏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西汉以后,佩戴臂环之风盛行。



臂环的样式很多,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材质,形制上也有环形闭合式和开豁口两大类。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玉璧环


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



隋唐至宋朝时期,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经非常普遍。在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都清晰的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臂钏在宫廷仕女和歌舞伎间非常流行,在唐朝也有不少的平民百姓喜爱佩戴。


阎立本 《步辇图》

你们有没有发现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强盛的黄金时代,女性的审美会更自由,露肤度高,用料也会更加轻薄,色彩明亮饱满。

经济越不发达,女性的颜值越不被重视,穿着也更趋向保守。



比如唐代,唐朝的女性追求美和自由可谓前无古人~

她们妆容多样,盘髻插梳,插花戴冠,身着袒胸窄袖短衣,高腰掩乳长裙,帔帛飘飘,高墙锦履,女子可扮男装骑马射箭,也可入仕做官。

而这样对女性开明自由的社会环境,正是基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盛唐时期是整个封建时期的巅峰!



那时候经济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国库财物多如粪土,百姓生活富裕,国家兵力强大,万国朝拜。在二百多年间,与唐朝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三百多个。

也正是这样高度稳定发达的经济,女性才会有更多心思去涂脂抹粉、梳妆打扮



今天羊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经济发达对女性自由度影响这么大?



经济高度发达下的女性审美自由

由于国力强大,盛唐时期形成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状况,促进了很好的文化交融,无论是妆容还是服饰,呈现了非常强的多样性~

杜甫《丽人行》中对唐代女性的描述是:“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意思是女子的体态端庄优雅,皮肤细腻白皙,骨肉匀称。



众所周知,盛唐时期女性崇尚丰腴,追求皮肤晶莹剔透,以此体现出浓浓的贵族气息。

我们从上向下看,女皇武则天想留给世人的,一定是她最美的样子,所以她这张面部圆润、五官犀利的自画像,足以代表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



潘迎紫这版还是很还原武则天这张画像的。



从贵族到平民,妆容的普遍性和丰富性说明普通家庭女性也有自由支配的金钱,百姓生活富裕。

另一方面,也说明女性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公众场合,社会活动变多,才会对美有不同的需求



唐代女子热衷于化妆,妆发种类十分丰富,不管是从呈现还是用材多少上,都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盛唐时期浓艳的红妆是面妆主流,主要流行这几种妆容:

酒晕妆,是红妆里最浓艳的类型

桃花妆,色浅而艳如桃花

飞霞妆,比桃花妆淡雅,白里透红



美人面部厚敷铅粉和胭脂,有记录说洗完脸水都是红色的,在用量上十分舍得;

女性不分贵贱,均喜敷之,寻常人家也有钱买胭脂水粉。

所以说现在女生爱化妆抹粉像刮墙的人康康,唐代的美女才是老祖宗呢。



眉妆也有十几种,主要流行的是长、细、淡的眉式;像柳叶眉、月眉、远山眉、青黛眉。



眼睛、眉形都是偏细长,凸显气场强大,比如太平公主这张。



羊看有一些早期的古装剧还原度还挺高的。



唇妆上,樱桃小口为尚,以小巧圆润为美。

在元稹《莺莺传》中,有“口脂五寸”的记录,也能佐证当时妆容已经形成标准化



在面部特点上,由于崇尚丰腴审美,唐代的女子普遍面颊丰满外扩,肉感优于骨感,下颌圆润甚至有双下巴,留白大,这种钝感强的线条也容易给人幼态感。

但作为高贵的统治阶级,尤其是贵族或者女皇这种身份,很需要气场,所以在妆容上细眉、吊眼、朱唇樱桃小口,又中和了面部的钝感,显得更强势,这种“丰腴而不幼”应该是当时贵族女性的整体认知。



而且女子面饰造型各异,色彩浓艳,是唐代女性妆面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各种面饰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在看到很多影视剧看到这种花钿造型,都是有史可依的。





女性的发式造型之多,名称之美也是前所未有的~

发式大约有二三十种之多,有很多是唐代所独创,如半翻髻、双环髻等,高耸的发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兴旺



除了以上这些妆容,她们还会男扮女装,模仿胡人的妆容。



她们对于美的追求标新立异,既代表当时民族文化融合比较好,社会容纳性强;

也能看出在女子地位不高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好对女性审美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饱暖思淫欲”人们在解决了基础的温饱问题,才会有精力和财力解决其他的需求。





从礼教束缚到穿衣自由

不仅妆容花样多,在服装样式和材质的选择上,也十分丰富

上面羊说唐代以丰腴为美,一方面说明经济好,吃的胖才能证明家里有矿

另一方面也有政治原因的影响,因为李唐王朝有一部分是胡人血统,胡人女子比较壮硕,统治阶级女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审美



《礼记》对初唐时期的宫人记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初唐时期女性的穿着是捂得严严实实,并且宫人走路的时候脸上还会遮布。



等到经济发达,盛世景象出现之后,追求自由审美之风也日渐盛行

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个个体态丰满,半胸酥白,极具富贵之态。



形成了以皮肤白皙粉嫩、晶莹剔透为美的社会审美风气。

服饰也从初唐时期的明艳中不失朴实严谨,逐渐发展到盛唐露肤程度越来越高,“慢束罗裙半胸前”的风流韵味。



坦胸漏肩是胡人的特征,而经过文化的融合,这种思潮也逐渐被中原女性所接受。



汉民族原本的“裸露羞耻”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胡人挺括露肩领风靡

遮脸的布越来越短,领口越来越低,甚至酥胸半露,服装风格从原来的保守封闭逐渐转变到了“粉胸半掩疑晴雪”的开放

甚至还玩起了透视装,裙腰提至齐胸,“薄罗衫子薄罗裙”酥胸若隐若现,大肆显示盛唐女性的雍容和性感



材质选择上,从原来厚实绫罗绸缎等布料,到轻盈半透的罗纱,价格也越来越贵。很多唐代的侍女图中都能充分显示出来,当时的布料花色、花样十分丰富。



并且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妆”、“军装宫妓扫蛾浅”,女扮男装、骑马射箭的现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越发达,人的思想更饱满,也会在精神追求上花费更多精力。

反观经济萧条的年代,女人的服饰也趋向于保守、裹得严严实实,色调低沉,妆容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花样。





经济发达,女性的职业自由

李唐王朝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封建王朝,女性社会地位要高很多~

女子在家庭中有合法的继承权,可以独自立户为户主,入仕当官,下海经商,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参与社会劳动。

更有杀伐决断、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女皇武则天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这样的女性作为榜样。



上行下效的影响力非常大,给女性的自由择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传奇人物~

比如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上官婉儿:



挥翰作诗的女才子鱼玄机:



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谢阿蛮:



妇女不仅可在公共场所骑马击球,也可以大家一起AA吃饭、喝酒、念佛、游戏,相当于现在的女子沙龙~



在婚姻方面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女性大多会选择二婚,甚至三婚。

整个社会没有“婚姻要从一而终”的强烈意识,也没有后世所谓的“处女情节”。

唐代在各个方面都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女性地位方面也能说明,越强大的历史时期,社会越自信和包容,对女性也越尊重

客观点说,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各方面自由,尤其是对美的追求上。

但羊觉得本质上女性能否拥有更多的社会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决定权在于参与社会劳动的多少,参与社会劳动越多,你能获得的自由程度就越高。

带入到现在也同理,对比韩国和日本这样经济发达但女性地位却不高的国家,中国是经历过解放妇女运动的,经济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现在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包容性相对友好,我们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自由,所以姐妹们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