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漫談】華格納樂劇中的管絃作品(上)@古典啟示錄|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03 13:28:44| 人氣10,9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華格納樂劇中的管絃作品(上)

該怎麼下筆寫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呢?大概沒有一位古典作曲家的形象,經過百年依然如此清晰,令人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與遠見,恨的是他的厚顏狂妄。就好像面對一位目空一切的音樂才子,讓他的音樂迴蕩在聆聽室是一種享受,但是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卻是一種厭惡與煎熬!

●狂妄自大的傢伙

身高只有165公分,冷酷、自信、有著瘋子般的狂妄想法,華格納結合藝術家與英雄的雙重特質,讓他成為十九世紀後半的樂壇教主。他認為自己是天才,整個社會應該無條件奉養他,成就他的藝術想法。

儘管他的想法如此受到「世俗」社會的批判,但華格納的音樂的確有股令人著迷的魔力,儘管今日聽來依然魅力十足。就我個人來說,年輕時就沉迷在他狂飆的管絃語法中,成為初入古典之門最「崇拜」的作曲家。這些年下來,儘管對華格納的盲目迷戀略有稍減,但反而更能感受他每一個作品背後深層的哲學意涵。本文試圖以他的生平為軸線,透過時間一部部地呈現他的樂劇作品,並且挑出每劇的創作背景與著名片段,當作是謳歌他生涯的詠嘆調。

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萊比錫,事實上他法律上的父親在他六個月襁褓時就過世,一年後他的母親之後改嫁給蓋雅(Ludwig Geyer),並帶著他搬到德勒斯登,一直到十四歲華格納都冠著養覆蓋雅的姓。而歷史上的證據也說明蓋雅可能是他的生父,因此身世對小華格納來說是個不小的困擾,他經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生父是誰?而這樣的情緒也反應在他樂劇中,齊格菲在河邊發現自己的容貌與養父不同的劇情上。

華格納並非從小學習音樂,少年時期他最熱愛的是文學,他是在十五歲時因為聽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後,才立志當一個作曲家,但是卻沒有受過正常的音樂訓練,他主要靠音樂性本能以及苦讀貝多芬交響曲總譜自學,在作曲家中算是大器晚成的一位。

●妖精(Die Feen)

創作背景:1831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唸書,因為體驗到正統音樂訓練的重要性,終於拜聖湯瑪斯教會樂長Theodor Weinlig為師,學習和聲與對位半年。這半年是他受到職業訓練的唯一紀錄,但一但他下定決心學習的速度與效果卻是如此驚人,Theodor Weinlig半年之後就拿不出東西教他了。

先前他寫了「D小調序曲」,之後他開始著手歌劇「婚禮」的創作,但可惜這部作品並未完成,只在1832年完成劇本。1833年2月,他受邀擔任符茲堡(Wuzburg)的合唱指揮,儘管薪水不多但工作充實,而且未滿二十歲的他算是開始踏上音樂歷程。此時,他受到霍夫曼「詩人與作曲家」的啟示,根據義大利作家葛齊(Carlo Gozzi)的「女妖」(La Donna Serpente)自己改編劇本,完成了最早的三幕浪漫歌劇「妖精」(Die Feen),「救贖主旨」以及「主導動機」已經明顯的表現其中,不過此劇一直到他過世後的1888年才在幕尼黑首度演出。

「浪漫歌劇」一詞,華格納從此劇一直用到「羅恩格林」,是他對具幻想性格作品的統稱。從1833年往後的十年,可以說是稚嫩的華格納在樂壇逐漸成熟、揚名立萬的階段。

劇情大綱:妖精Ada愛上人類青年Arindal,希望自己成為長生不老的女性人類,於是告訴Arindal結合的條件是不可探尋她的身世,也不可詛咒她。

但怎知Arindal無法通過試煉,害得Ada變成石頭。所幸透過巫師相救,讓Ada重生,兩人並一起在妖精的世界長生不老。

著名樂段:序曲,E大調。由於「妖精」全本演出的機會並不多,通常是以音樂會型態演出,這齣序曲具有「唐懷瑟」中的原型主題,是華格納展現自己音樂長大讀特性的濫觴。

●愛情禁忌(Das Liebesverbot)

創作背景:1834年華格納寫下大量的音樂評論文字,他稱許法國歌劇的優雅從容、富有旋律性,批評德國歌劇的賣弄學問、太過知性。因此改編莎士比亞的「以牙還牙」(Measure for Measure),寫下兩幕喜劇「愛情禁忌」(又名巴勒摩修女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同時他也擔任馬克德堡劇團的音樂總監。
在馬克德堡,華格納才稍有地位便開始大量借貸,同時樹敵無數,而且與劇團女演員敏娜(Minna Planer)大搞男女關係。

華格納的如意算盤是,跟敏娜鬧出緋聞並結婚,以便炒熱「愛情禁忌」的票房。但事與願違,1836年3月29日「愛情禁忌」在馬克德堡的首演,由華格納親自指揮,但結果並不如預期成功,只不過他與敏娜兩人仍於同年的11月結婚。

故事大綱:故事背景為十六世紀,西西里島上的巴勒摩國( Palermo )。巴勒摩國王前往義大利那不勒斯渡假,將政務交給腓特烈代理。腓特烈一上任便發出禁止狂歡節、戀愛、飲酒的命令,有人違反立即處決。

民眾對禁令十分反感,貴族魯齊歐也站在民眾這邊,與警察局長布林格勒對峙。魯齊歐的好友克勞迪奧因違反禁令被捕即將執行處決,他只得央求在聖伊利莎白女修道院的妹妹伊莎貝拉向攝政腓特烈求情。

聰明的伊莎貝拉便計誘攝政腓特烈,讓他愛上自己,且觸犯自己設下的愛情禁令,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全城民眾因此看他作繭自縛的笑話。全劇在國王歸來後,以熱鬧歡愉的場面結束。

著名樂段:序曲,受到法國歌劇影響,有白利尼、麥亞白爾的影子,弦樂流暢歡樂,強勁厚實的銅管主題象徵民眾不悅的禁令讓人深刻,但終究禁令的低迷氣氛無法抑止熱鬧非凡的民眾情緒,在豐富精采的敲擊樂器助陣下,呈現火熱的管絃樂法。

●黎恩濟(Rienzi)

創作背景:1837年的復活節之後,華格納擔任蒂克尼希斯堡的指揮,而此地也是他與敏娜婚後的定居地。但華格納借貸的習慣未改,加上馬克德堡的舊債主追到這裡,並引起蒂克尼希斯堡新債主的群起討債。敏娜受不了這種日子,因此避走德勒斯登雙親家,華格納也於1837年前往里加,與敏娜團聚。

華格納在里加依然是一副討人厭的樣子,但創作企圖卻絲毫未停止,由於鍾情法國正歌劇,因此他根據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大型歌劇製作,於1838年秋天二十五歲時完成「黎恩濟」劇本,之後他因為失去里加樂長的職務,加上躲債,偷渡前往英國、法國,在法國布羅紐給麥亞白爾看過「黎恩濟」第一幕後,才於1840年潤稿完成。

然而事與願違,「黎恩濟」後來反而受到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青睞,華格納深知這次機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此遠從巴黎趕來親自參予排練。當時與他有一面之緣的海涅(Heinrich Heine)表示,「他看起來像個幽靈,似笑非笑、似哭非哭。」華格納情緒壓力之大可見一班。終於1842年10月20日於他親自指揮首演,結果大獲成功,華格納終於圓了一夕成名美夢。

劇情大綱:這是一齣五幕悲劇,全劇名應該是「黎恩濟,最後的護民官」。故事敘述羅馬帝國的紛爭,十四世紀中葉羅馬皇帝的公證人(護民官)黎恩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因為受到不滿貴族專制的民眾擁戴,被推選為執政官,建立共和體制。
但是被黎恩濟赦免的貴族,卻勾結起來推翻他,民眾也對他妹妹與貴族戀愛而對他產生誤會,反而群起征討他,最後他與妹妹伊蕾娜不幸葬身火海,但羅馬市民的自由也跟著葬送了。

著名樂段:為了希望能在巴黎上演,因此刻意寫成正歌劇模式,擁有炫爛的舞台效果、驚人的戲劇張力。但以今日看來整體已經太過冗長,只有幾個著名的序曲以及場景演出的機會較多。

序曲,D大調、四四拍子,類似奏鳴曲式的作品,以「抗暴起義」當作主題,編入劇中重要旋律。由三聲小喇叭長音表示黎恩濟跟民眾呼籲加入抗暴行列,從弱音到強奏再恢復平靜,黎恩濟禱告「全能的天父,請保佑我們。」之後出現戰鬥主題,曲勢加強進入雄偉高潮。之後接著群眾的叫喊「羅馬人聽啊,舉起抗暴軍器。」引導到最後勝利的場面。(第五幕另有男高音詠嘆調「全能的神啊」。)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

創作背景:華格納在1839年七月丟掉里加樂長的職務,一群債主為了他逃亡海外,因此要求官方不要給他出國許可。華格納只得暗中偷渡前往倫敦,結果途中遇上嚴重的海上風暴,驚濤駭浪之中給了他創作「飄泊的荷蘭人」的靈感。到了英國停留八天後又轉往法國巴黎,希望能東山再起。他在巴黎完成「黎恩濟」之後,又馬上著手「漂泊的荷蘭人」。

原本華格納打算在德國的著名歌劇院演出「漂泊的荷蘭人」,但是萊比錫認為此劇太陰森,幕尼黑則認為觀眾興趣不大,柏林方面則透過麥亞白爾出現協調,各方興趣缺缺。所幸「黎恩濟」大獲成功之後,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馬上爭取演出「漂泊的荷蘭人」,接著在1843年1月2日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首演。

儘管反應不如「黎恩濟」,但是華格納作品一時之間洛陽紙貴,不僅為他賺進優渥的報酬,同時使他獲得德勒斯登宮廷劇院副樂長職務。只可惜這位恃才傲物的傢伙一點都不珍惜,不僅揮霍如故,而且新職務消息傳出,他來自萊比錫、馬克德堡、克尼希斯堡、里加、巴黎等地的債主又上門來。這種劇情在華格納的一生,可以說不斷地上演。

「飄泊的荷蘭人」也有人叫它為「飛行的荷蘭人」。華格納根據北歐流傳的鬼船故事、海涅的小說「馮史納貝烈沃普斯基先生的回憶」(Memori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豪夫(W. Hauff)的「幽靈船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Gespensterschiff)和「魔鬼日記」(Momoiren des Satan),親自寫下此劇,而且為了效果另外加上艾利克一角。

貝多芬「費黛里奧」、普契尼「托斯卡」、華格納「唐懷瑟」都是有關女性真愛救贖的內容,其中以華格納的劇作最具傳奇、神話性。在他所有歌劇中,「漂泊的荷蘭人」是比較容易入門的一齣,結構嚴謹、劇情單純、人物性格分明,又有不少動聽的詠歎以及合唱段子,因此相當容易給人好印象。

劇情大綱:在暴風雨中指著天想要挑戰宇宙的荷蘭人船長,因為大言不慚所以受到天遣詛咒,必須在海上顛沛流離,每七年才能上岸一次,直到找到真心愛他、無怨無悔的女子,才能得到救贖,詛咒才會解除。最後他終於遇到仙坦,獲得救贖。

著名樂段:序曲,D小調、快速的六四拍,以整個弦樂群的半音階進行描寫海上風暴為背景,之後放入法國號與低音管吹奏的「受逞罰的荷蘭人」,以及「仙坦的施救動機」兩個對立的主題,中段穿插明朗的水手合唱,之後呈現交響曲般的氣勢,將整個樂劇的精神整合起來。此曲是全劇完成後才寫的,因此特別有總和的味道,但是並非單純地將幾個動機混合起來,而是透過戲劇性的安排產生音詩般的效果。(另有著名詠嘆調:第二幕「仙坦的敘事曲」、第二幕「紡紗合唱」、第三幕「水手合唱」。)

●唐懷瑟(Tannhauser)

創作背景:華格納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的指揮工作,並不是十分順利,主要因為觀眾並不習慣他激烈主觀的演出手法,而且他還計劃廢除樂團的年資敘職制度,因而跟團員鬧得相當不愉快。儘管起初爭議不斷,但華格納畢竟有足夠的才氣,一段時間後逐漸獲得德勒斯登人的認同,並開始構思「唐懷瑟」。

此劇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在華格納樂劇中,是演唱次數僅次於「羅恩格林」的一齣。劇本於1843年完成,總譜則於1845年華格納32歲時完成,同年10月19日在德雷斯頓宮廷劇院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此劇1861年於巴黎上演時,為了巴黎人的口味,還加上一大段的芭蕾場面,華格納還特地追加一大段的「維納斯堡」音樂。整體來說,德勒斯登版較為嚴謹一致,但是巴黎版則較優美討喜。

此劇脫離義大利歌劇的範疇,透露出華格納樂劇的先兆,許多場景情緒的描繪相當細膩。不僅管絃樂法精采華麗,劇中人物如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等更是個個充滿鮮明性格,讓整齣歌劇的戲劇性更加強化。好萊塢數年前也根據此劇大綱與音樂,拍攝過一部由葛倫克蘿絲、麥可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

劇情大綱:根據中世紀的傳說改編,敘述遊唱騎士唐懷瑟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陷入墮落的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唐懷瑟的情人伊莉莎白公主,用自己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的靈魂、替他的罪行贖罪。

著名樂段:序曲,採三段體,由朝香者的虔誠合唱開端,接著維納斯堡的愛慾音樂,呈現縱慾恣情的一面,之後朝香者合唱再度出現,象徵唐懷瑟的靈魂得到救贖。此外第二幕第四場的「唐懷瑟大進行曲」,是在舉行盛大的歌唱比賽前,許多盛裝的騎士與貴婦陸續走進會場時,所演奏的音樂。由小喇叭前導,並透過莊嚴的、高雅的、騎士的三個主題構成。(另有著名詠嘆調:第二幕第一場女高音演唱「你尊貴的殿堂啊」、第三幕女高音演唱「全能的童貞瑪麗亞」或是稱為「伊麗沙白的禱告」、第二幕男高音演唱「環顧這高貴的集會」、第三幕男中音演唱「晚星之歌」、第三幕「朝香者合唱」。)

●羅恩格林(Lohengrin)

創作背景:緊接著大受歡迎的「唐懷瑟」之後的作品,與「唐懷瑟」相同以德國神話故事為主題,而且同樣為「三幕浪漫歌劇」。華格納參考「羅恩格林」傳說的素材,包括十三世紀詩人沃夫蘭(Wolfram von Eschenbach)以及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集」。據說,羅恩格林就是帕西法爾之子,是一位天鵝騎士。

華格納早在1840年在巴黎時就開始構想,1846年擬出草稿,1848年3月完成總譜。當時華格納的經濟再度擷据,同時無政府主義者在德勒斯登發起暴動,打算推翻法國貴族王朝,華格納也跳出來參與反貴族、反資本主義的運動,因此他最大的私心是希望廢除王制與幣制,好讓他的一屁股債通通勾銷。

可惜他的美夢無法實踐,德勒斯登的暴動於1849年被鎮壓,華格納只好逃到威瑪,投靠少數的好友之一李斯特。而「唐懷瑟」就是1950年8月26日由李斯特在威瑪指揮首演,不過當時華格納人已經不在威瑪,而是移居到瑞士的蘇黎士。

劇情大綱:這是個兼具「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故事,「羅恩格林」彷彿就像華格納的個人寫照,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在誤解、偏見、忌妒中困擾的悲劇故事。

奸臣泰拉孟控訴愛麗莎公主殺害親弟弟,為了洗刷誣告,聖杯(天鵝)騎士羅恩格林乘天鵝船出現,將泰拉孟擊敗。恢復清白的愛麗莎下嫁恩人羅恩格林,但羅恩格林提醒她不得詢問自己的身世。

無奈婚禮時愛麗莎禁不住好奇提問,而且泰拉孟也衝出來挑戰他,羅恩格林殺死泰拉孟之後宣佈自己是聖杯騎士,只得與新娘告別乘著天鵝船回到聖杯之國。

著名樂段:「第一幕前奏曲」是以「聖杯格拉爾」為動機,天邊出現光芒的幻影,原來是聖杯慢慢靠近,這個具有神秘力量的聖杯緩緩下降,散發出恩典之光、快樂之光,人們紛紛膜拜讚美。聖杯完成任務之後,又慢慢地消失在天際。

「第三幕前奏曲」則是引導出第三幕婚禮的歡樂氣氛,前奏曲由歡樂動機開始,之後木管、銅管、鐃鈸紛紛加入慶典,伸縮喇叭隨後想起雄壯主題,中段搭配弦樂出現優美曲調,後半再回到優美歡樂的主題。但是隱隱中卻感覺得到悲劇動機,也就是羅恩格林被詢問身世的。(有著名詠嘆調:第一幕女高音演唱「愛兒莎之歌」、第三幕男高音演唱「在那遙遠的國土」、第三幕男高音演唱「可愛的天鵝啊」、第三幕「婚禮合唱」。)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創作背景:1952年華格納邂逅瑪蒂德.威森東克(Mathide Wesendonk),兩人在1854年墜入情海,瑪蒂德.威森東克不僅提供他新鮮的愛情,而且贊助他許多金錢。但是這段不倫戀情被華格納的妻子敏娜發現。

1854年華格納寫給李斯特的信上,提到打算寫「崔斯坦與伊索德」,當時他正陷入與妻子敏娜的婚姻痛苦中,因此將自己對婚姻的絕望以及對愛情的渴望投射到這首作品中。

1857年9月華格納完成「崔斯坦與伊索德」劇本,他根據法國十二世紀的詩作,以及德國詩人史特拉斯堡的長篇敘事詩「崔斯坦與伊索德」為素材,同年開始創作音樂部分,處處可以感覺到瑪蒂德.威森東克的影子。1858年敏娜前往德勒斯登治療心臟病,華格納則前往威尼斯,1859年完成總譜,1865年6月10日在幕尼黑首演。

此劇受到叔本華美學藝術的影響,除了高度地整合音樂與語言之外,而且徹底的運用主導動機以及無限旋律。對歌劇音樂史來說,本劇無論在管絃樂法、想像力、和聲色彩、情緒質感等方面都堪稱一流,尤其在和聲色彩方面,大量的半音階以及模糊和絃的運用,讓傳統的和聲美感發展到極限,甚至被認為是無調性音樂的開端。

劇情大綱:取材自中世紀傳說,原本要嫁給馬克國王的公主伊索德,在騎士崔斯坦的護送之下,前往康華爾城。但公主卻與騎士產生了無可抗拒的宿命愛情,當崔斯坦將公主安全送達國王之處後,回到自己的城堡卻染上重病垂危,未能再見愛人一面飲恨而死。當伊索德公主得到消息趕到,崔斯坦已經全身冰冷,悲痛之餘公主在愛人遺體上崩潰而死。

劇情、主角、表面看來單純,但卻相當強調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折。兩位主角尋找「愛的救贖」,追求與生命背道而馳的死亡,更加突顯愛情的獨特與崇高。

著名樂段:前奏曲,從戰戰兢兢的愛情開始,轉成無可遏抑的熾熱愛慾,但最後這股不倫之情只能再度壓抑到內心深處,至死方休。開頭出現崔斯坦「憧憬的動機」,之後引入愛的動機,兩個動機逐漸迎向高潮。(另有著名詠嘆調:第三幕女高音「愛之死」,全劇的終場音樂,伊索德倒在愛人邊時響起,第二幕主要動機紛紛出現。)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創作背景:這是一部光輝燦爛的諷刺喜劇,也是華格納既「愛情禁忌」之後唯一的一部喜劇,全劇幾乎以大調明亮的全音音階來創作。素材根據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的小說「桶匠老大馬丁及其弟子們」(Meister Martin der Kufer und seine Gesellen),以及劇作家丹哈特斯坦的「漢斯沙克士」。

同時1835年華格納還親自跑了一趟紐倫堡,實地調查名歌手的情況。1845年7月16日先完成散文體,1862年1月完成劇本,前奏曲則在同年十月完成,並於萊比錫布商大廈首演。1864-66年間因「指環」的創作而中斷,真正「紐倫堡的名歌手」總譜於1866年10月於瑞士完成,首演則於1868年6月21日由畢羅指揮在幕尼黑宮廷國民劇院演出。

中間的1861年,有一次「唐懷瑟」的演出形成觀眾搗亂事件,多少讓華格納的自尊心受到影響。而往後的幾年他也過得不好,不僅經濟擷据,甚至必須搬到貧民街,同時開始認真於「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愛情方面華格納則正與首演此劇的指揮畢羅的妻子,同時也是李斯特之女的柯西瑪打得火熱,因此「紐倫堡的名歌手」難免不經意地透漏他喜悅滿意的心情。

劇情大綱: 背景是十四世紀的歐洲,當時世俗音樂開始成長,音樂普及到一般百姓,產生許多優秀的名歌手,不僅能唱也能填詞譜曲。而其中紐倫堡成為德國平民名歌手的大本營,在那裡包括鞋匠、金匠、皮匠、鐵匠、麵包師傅、錫匠、銅匠等各種工匠,想要昇到大師等級除了工藝技術之外,還要講究演唱的歌喉。

他們認為演唱歌曲乃是整合: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等七項知識的綜合技能。因此各行各業必須從見習、弟子、歌手、詩人、大師等不同等級,一路磨練晉升上來。

年輕騎士瓦爾特,因為在鞋匠師傅沙克士的協助下,在歌唱比賽中獲勝,得到與美人愛娃結婚的獎賞,劇情單純直接平易近人。

著名樂段:前奏曲,C大調、四四拍子、譜上說明「保持極為中庸的速度」,將劇中各主題巧妙連結,首先是進行曲風的民歌手主題,經過瓦爾特的憧憬之歌,接著雄壯的喇叭主題,名歌手主題再現後導入瓦爾特的愛的歌曲,之後透過巧妙的對位,將前面三個主體交織起來,堪稱精采傑出的段子。(另有著名詠嘆調:第一幕第三場男低音演唱「美麗的節日聖約翰節」、男高音演唱「在冬天平靜的壁爐邊」、第三幕第二場男低音演唱「清晨閃耀著玫瑰色」)

(待續)

台長: 歐頭
人氣(10,93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華格納Wagner |
此分類下一篇:【名曲漫談】華格納樂劇中的管絃作品(三)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1:56: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