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Archives | 灼見名家
村超熱方興未艾,正在改變榕江乃至貴州,去年第一屆有20多隊參賽,今年第二屆大幅增加至60多隊。(Youtube截圖)

村超現象

回港的高鐵上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村超現象是怎樣煉成的?村超沒有獎金,因此沒有黑哨,沒有踢假波,球員只是因為喜歡踢球才加入球隊,沒有誰比誰身價更高,上場比賽盡情享受過程,真正的快樂足球。

對於齊氏父女而言,渡不過的巨流河,是一生鋪天蓋地的鄉思。(灼見名家製圖)

我來自北兮,回北方

返鄉期間,筆者無意中發現所住居所與中學舊址相去不遠,難掩興奮,即刻按圖索驥尋訪學校蹤跡,紅磚白柱的三層高教學樓舊址在晨光微熹下映入眼簾,為《巨流河》書裏書外的故鄉重逢,寫下新鮮熱辣的現實註腳。

通過樂團笙首席陳奕濰吹奏37簧笙,悠悠長音帶出遠古氛圍。

不一般的音樂對話

一開始是編鐘清脆的高音階聲響,蕩漾整個音樂廳,緊接低音弦樂與嗩吶發出不協和音效,為管風琴的長音鋪墊。經過一輪協奏,阮咸和低音革胡等彈撥下,管風琴低音吟唱,編鐘發出細膩的音符,如幻如真。

有一次橋叔和我聊天,偶然談到當年的經歷,也談到那一次死裏逃生。(楊德銘 Facebook圖片)

言傳身教的陳橋

原來橋叔在1967年左派暴動時,曾在新蒲崗採訪時被激烈的左派人士圍毆。他說,他一般不會厭惡左派的人,他厭惡的是當年左派的盲目和暴力,以及那種不可理喻的鬥爭思維。這是行動的內在根源,他們自己也難以駕馭。

作者指《香港電視》周刊歷史令人懷念。

珍藏捐中大圖書館

筆者捐給中大的一套共430冊《電視周刊》,見證香港電視的黃金年代,也是我輩親身經歷過的喜怒哀樂日子。揭開一頁頁發黃的《香港電視》老舊版面,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從我面前走過,有些已香銷玉殞,天上人間。

在資深指揮石信之指揮下,樂團整體聲音平衡豐滿。(作者提供圖片)

見證樂團成立首演

周三晚音樂廳濟濟一堂,見證以「香港故事」為題的香港紫荊中樂團首次亮相,樂團2019年註冊為非牟利團體,以推廣及提高本地中國音樂為宗旨。出色的編劇與音樂引來高分貝掌聲,也為新樂團歡呼。

作者(左)的焦點放在欣賞畫功之上,只見構圖亂中有序,模糊之處,令他感到好像在春雨中賞景。(作者提供圖片)

畫出無限好聯想

畫中的人,不敢說是男是女,但看來是女,或有男有女;觀其動作,畫中人是因喜悅而舉手?還是因掙扎而頓足?欲鑑貌辨色,但看不見他們的面容,馬上猜測:為什麼畫師要讓他們以背示人?我沒有答案,也不會尋求答案。

在普通話裏,「凍」這個詞是可以用的,不過用法跟粵語不盡相同。(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凍

原來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凍」不會用作形容詞,也不會用來形容天氣,在《現代漢語詞典》「凍」條各義項中,只有義項三的用法跟粵語一樣。

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上海、廣州等地陸續有出版界人士來香港,帶來了大批書籍及紙型。(灼見名家製圖)

昔日印書的紙型

早年出版書籍或印報紙,多是用鉛活字排版,排好的鉛活字版笨重,若為了日後再版書籍而需要留下鉛字版,儲存空間要很大。為了節省做鉛字材料和放置笨重鉛板的空間,「紙型」便應運而生,大大方便書刊的再版。

陳逹文完全不用紙條、筆記,洋洋灑灑道出70年的文化發展歷程。(藝發局圖片)

聽文化「教父」一席話

感謝藝發局「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徵得陳達文同意,以對答形式圍繞預設的20個問題,面對鏡頭逐一點評。我與陳先生相識多年,也有不少機會訪談請教。可是當開機錄影時,他道出的不少資料都是首次聽聞的。

魯迅可說是生於官宦之家、書香世代,圖為他的畫像。(網絡圖片)

魯迅的家學淵源

魯迅的國學根基深厚,除著力唐詩外,還讀《詩經》、《楚辭》、陶潛等詩。祖父算很開通,鼓勵孫輩看小說,魯迅愛讀《西遊記》、《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等。

第1頁,共124頁 1 2 12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