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táng]
汉语文字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唐(拼音:t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 [2]。唐的本义不见用于古文字材料,有资料认为本义是大言、大话。甲骨文中用为殷先王大乙之专名,即文献之成汤。由大言义引申出广大义,由广大义引申出虚空义,如:荒唐。后来“唐”假借作朝代名称,如唐朝、后唐。唐朝极盛时,声誉播及边疆及海外,故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沿称中原为唐,国外则径称中国为唐。
中文名
拼    音
táng
部    首
广、口
五    笔
YVHK [3]
仓    颉
ILR [3]
郑    码
TGXJ [3]
笔    顺
点、横、撇、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
字    级
一级(编号:2037) [1]
平水韵
下平七阳 [4]
笔画数
3+7
结    构
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统一码
5510 [3]
异体字
啺、鄌、𡃯、𣉺、𥏬、𠹔
四角码
0026₅ [3]
注音字母
ㄊㄤˊ

字源解说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唐”字的构型说法不一。甲骨文(图1、2)上面的字形是“”,下面是“”,表示跟用口讲话有关。商代金文(图3)与此大同。关于“唐”字的构型主要有以下说法:
1.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有变更之义,与“口”结合,指开口说大话、说空话。
2.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指一种钟铃之类的乐器(为钲、鼓、镛等,其说不一),与“口”结合,表示说话声音像钟铃一样很响很大,也是指说大而无边际的话。
3.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是加工粮食的风柜,这风柜出风口很大,与“口”结合,比喻张口说言过其实的大话,所以“唐”字用“庚”字作声符并会意。
4.形声字。“庚”在“唐”字中仅为声旁,不表意。
以上四种说法不一,但造字本意基本相同,都把“唐”字的本义归纳为“说大话、空话、虚夸”。“唐”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图4、5),字形没有较大变化。到了隶书(图6、7),“庚”字开始变得不对称,“干”形的顶部与左侧的边线逐渐变成“广”字头,包围部分变为“肀”。“口”无明显变化。
“唐”《说文解字》古文作“啺”(图11),从口、昜,见于战国古玺文字(图9、10)。推翻夏朝统治的商王成汤在殷墟卜辞中被称为“唐”(或“武唐”),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雏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中称为“成唐”。“成唐”或单称“成”,或单称“唐”,文献中作“成汤”(或单称“汤”),当与《说文》“唐”之古文写法有关。 [2] [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形容词
〈文言〉(言谈)虚夸。
exaggerative;
boastful
《庄子·天下》:“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大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荒唐
〈文言〉大,广大;浩荡。
vast
《汉书·扬雄传上》:“平原唐其坛曼兮,列新雉于林薄。”
唐唐;唐皇
〈文言〉空;虚。
《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文言〉在温室中生长的,人工培育的。
清·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下:“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堂花,又名唐花是也。”
唐花;唐窖
名词
〈文言〉庭堂前或宗庙内的大路。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鹝。”
〈文言〉堤。
淮南子·人间训》:“且唐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无由出?”
〈文言〉池塘,后作“塘”。
汉·刘向《九叹·远游》:“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王逸注:“咸唐,咸池也。”
〈文言〉草名。即菟丝子。亦称“蒙”“唐蒙”。
《诗经·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朱熹集注:“唐,蒙菜也,一名兔丝。”
(Táng)朝代名。传说尧所建。即陶唐
(Táng)朝代名。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所建“公元618-907年”。
Tang Dynasty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
唐诗;初唐四杰
(Táng)朝代名。李存勖所建。五代之一。史称后唐(公元923-936年)。
(Táng)朝代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史称南唐(公元937-975年)。
(Táng)西周诸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
〈文言〉通“螗”。一种较小的蝉。
大戴礼记·夏小正》:“唐蜩鸣。”王聘珍解诂:“唐读曰螗。”
(Táng)姓氏用字
唐寅(明代书法家、画家)
副词
〈文言〉徒然,白白地。
in vain;
for nothing;
to no avail
百喻经·为妇贸鼻喻》:“唐使其妇受大痛苦。”
功不唐捐
[6-8]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徒郎切(táng)
大言也。从口,庚声
啺,古文唐从口(𠙵)、昜。
【注释】①庚声:庚古音读如冈,属阳部。与昜声同部相近。 [9]

说文解字注

“大言也”注: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见《论衡》。又为空也,如《梵书》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虚而多受之意。𨸏部曰:堤、唐也。
“从口,庚声”注:徒郎切。十部。
“啺,古文唐。从口昜”注:亦形声。 [10]

广韵

徒郎切,平唐定 ‖庚声阳部(táng)
《说文》曰:“大言也。”又州,春秋时楚地,战国时属晋,后入於韩,秦属南阳郡,后魏为淮州,隋为显州,贞观改为唐州,因唐城山为名,即髙凤隐所。亦姓,唐尧之后,子孙氏焉,出晋昌、北海、鲁国三望。徒郎切。四十。
【校释】四十:原讹作“四十一”。 [3]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唐;部外笔画:7
古文:啺、𣉺、𡃯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徒郎切,音堂。《说文》:大言也。从口庚声。《庄子·天下篇》:荒唐之言。
又《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瑉玉旁唐。注:郭璞云:旁唐,盤薄。
又国名。《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按,书传皆言尧以唐侯升为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为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又《诗·唐风》: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
又汉县名。《前汉·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注:故尧国也,唐水在西。《诗·唐风》:疏:皇甫谧曰:尧始封於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则唐国为平阳也。
又鲁地。《春秋·隐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注:高平方舆县北有武唐亭。
又《战国策》:左济右天唐。注:谓高唐。《前汉·地理志》:平原郡高唐。注:桑钦言,漯水所出也。
又《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注:韦昭曰:在南郡。
又《地理志》:会稽郡钱唐。注:武林水所出。
又《后汉·光武纪》:进屠唐子乡。注: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广韵》:唐州,楚地。战国时属晋,后入於韩,秦属南阳郡,后魏为淮州,隋为显州,贞观攺为唐州,因唐城山为名。
又姓。《广韵》:唐尧之后,子孙氏焉。《史记·秦本纪》: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
又《屈原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又唐山,复姓。《前汉·礼乐志》:高祖唐山夫人。
又《诗·陈风》:中唐有甓。传:中,中庭也。唐,堂途也。疏:尔雅释宫云: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𨻰。李巡曰:唐,庙中路名。孙炎引诗中唐有甓。堂途,堂下至门之径也。然则唐之与陈,庙庭之异名耳,其实一也。故云:唐,堂途也。《周语》:陂唐汚庳,以锺其美。注:唐,俗本作塘。《说文》:无塘字。《庄子·徐无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注:唐子者,堂途给使令之人,犹周礼云门子耳。
又草名。《诗·鄘风》:爰采唐矣。传:唐,蒙菜名。《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
又弓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
又叶徒红切,音同。《欧阳修·杨谏议铭》: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陵正直,仆射於唐。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唐”字书写演示
❶“肀”的中横两端和竖笔两端都出头。❷底部齐平。❸“广”,点在竖中线上端右侧。❹左下包围部分长横在横中线,右端超过上部;竖笔在竖中线右侧;“口”居“肀”下方,略扁。 [13]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4]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ɑŋ
先秦
王力系统
d
先秦
董同龢系统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d
先秦
李方桂系统
d
ang
西汉
东汉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ɑ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ɑ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d
ɑ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ɑ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d
ɑ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d
â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ɑŋ
(参考资料:汉典 [12]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开口呼
全浊
徒郎切
dʰ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开口呼
全浊
徒郎切
dɑŋ
礼部韵略
平声
徒郎切
增韵
平声
徒郎切
中原音韵
阳平
江阳
开口呼
次清
tʼ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徒郎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七阳
全浊
徒郎切
d‘aŋ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刚讲降角
(参考资料:汉典 [12]

方音集汇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ʰaŋ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ʰaŋ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ʰaŋ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ʰaŋ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ʰaŋ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ʰɑ̃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ʰaŋ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tʰɒ̃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dɒŋ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duɔ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ta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dɒŋ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tʰɔŋ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tʰɔŋ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tʰɔŋ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tʰɔŋ
43
阳平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ɔŋ
24
阳平
文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ʰaŋ
55
阳平
文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ɯŋ
55
阳平
白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tou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语)
建瓯
tɔŋ
21
上声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2]、《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