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銀光:唐滌生百歲誕辰紀念展

百丈銀光:唐滌生百歲誕辰紀念展

簡介

唐滌生(1917-1959)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人,傑出粵劇編劇家,被公認為粵劇和電影編劇界的一代奇才。今年6月18日正好是唐滌生百歲壽辰的紀念,香港電影資料館精選27部改編自唐滌生粵劇舊作,或由他自編自導或撰曲的電影作品,以小專題的形式,分別於紀念他百歲誕辰的六月份及「影畫早晨」公開放映。

唐滌生氏撰寫的粵劇劇本總計有400多個,其中超過70個曾改編成電影,計有為芳艷芬的「新艷陽劇團」寫的《程大嫂》、《洛神》、《六月雪》;為任劍輝、白雪仙的「仙鳳鳴劇團」創作的《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和《牡丹亭驚夢》;為吳君麗的「麗聲劇團」編寫的《香羅塚》、《雙仙拜月亭》、《白兔會》等。上述劇本,皆已成為香港粵劇界的戲寶,當中多齣拍成電影,歷久不衰。

是次專題放映分四個主題:「唐歌雪影」、「古為時用」、「生旦癡情」和「奇情公案」,以不同角度回顧這位一代奇才的作品,又特別於6月18日其壽辰正日,邀請多位講者主持座談會,深入探討唐滌生的創作生涯。

唐滌生紀念展由陳守仁教授客席策劃,阮紫瑩女士協助選片,特此鳴謝!

 

唐滌生小傳

 

唐氏自小喜愛文學、音樂和戲劇,19歲於上海加入「湖光劇團」擔任舞台燈光和提場。抗戰期間因父母離世和廣州淪陷而孤身避走香港;1937年得堂姊唐雪卿引薦,投身堂姊夫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任抄曲,隨名編劇家馮志芬、麥嘯霞等學習,1938年為白駒榮的「海珠男女劇團」編寫的《江城解語花》,乃目前所知的首部粵劇作品。

1939年唐氏開始編寫電影劇本,首作為《大地晨鐘》(1940),此後不斷創作電影及舞台劇本,亦為電影執導,漸次成名。1941到1944年間,是唐氏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合共編寫了124個粵劇劇本,光是1944年便達58個之多!唐氏改編的劇本,有源自京劇和民間故事的,亦有改編中外文藝名著的,有時裝和古裝,亦有悲劇和喜劇,題材多樣又不落俗套。

戰後1945至1949年間,唐氏共創作了95個粵劇劇本,包括為馬師曾、紅線女編的《我為卿狂》(1946),為「覺光劇團」寫的《黃花四烈士》和他首次自編自導的電影《打破玉籠飛彩鳳》(1948)等。

1950到1955年是唐氏的成熟期,創作超過170個粵劇劇本,大多為質優和雅緻的傑作。他於這個時期開始鑽研元、明的古典曲本,努力提升劇作的文學境界,作品精研細琢,為香港粵劇壇開展出新面貌,蔚為奇觀。

1959年9月14日,在「仙鳳鳴劇團」第八屆首演《再世紅梅記》時,唐氏於觀眾席上暈倒,送院後延至翌日不治,享年42歲,實有天妒英才之慨嘆!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座談會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