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的启示_百度文库

唐山地震的启示


灾难是生存于大自然的人类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是人作为万灵之长的超越能力正在于认识、预测并顺应自然,至少在知情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普通人眼里,唐山地震或许是一次没有前兆的突发事件;但是在地震专业人士看来,大自然早已预兆了唐山地震的到来。且不说震前数小时发生的地声地光、冒泡翻花的井水、狂吠不止的狗等常人可见的异常现象,地震专业人士乃至长期关注地震的普通知识分子在震前收集了大量数据,相当准确地预报唐山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范围。[1]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任何假设,现成的范例就明摆在那里。在距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发生了唐山没有发生的奇迹。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傍晚,路边的大喇叭没有像往日那样播放“东方红”,而竟然滚动播放着临震警报:地震随时有可能发生。在县科委接到汪成民通报的信息后,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坐镇在帐篷中亲自指挥疏散,47万县民全部幸免于难;否则,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数还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唐山警示录》的作者张庆洲在他的书中丢下一个问题:“青龙能做到的,唐山为什么不能?”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发自内心深处的集体反思。
杨友宸带着会议精神回到唐山,直接找到了市委书记。副市长王耐林立即主持召开地震工作紧急会议,由唐山市所属各单位“第一把手”参加。会议明确规定“不准记录不要传达”,气氛相当紧张凝重。杨友宸在会上发言指出,唐山近期存在着发生强震的危险,要抓紧组织实施临震预防工作。然而,王耐林在会议总结发言时指示:鉴于临震前兆和异常现象尚不明显,紧急动员群众采取防震措施为时过早。更有甚者,在此紧要关头,“组织”竟然通知杨友宸去104干校“改造世界观”(实际上就是劳动改造),而且干校规定“不许请假不许出门”。接替杨友宸的是一名不了解情况的普通中学教师,而在最关键的大震前两天,也就是异常现象发生最多的两天,地电、水氡、地下水等所有动态曲线图竟然全都是空白,致使唐山地震监测网苦心经营的数年之攻毁于临震前一旦。
是国家地震局、唐山市政府等部门官僚主义、人浮于事造成的决策失误吗?这固然不错。地震预报确实是一道世界各国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至今也没找到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必震信号”;即便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也达不到准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严格要求,唐山地震更是如此,因而各方在震情判断上存在分歧本来是十分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由于无震论者掌握了关键岗位的决策权,他们的学术思想变成了国家地震局的行动指南,对不同意见采取不支持、不理睬甚至专横打压的做法,逐步形成了一种成见,直至成为唐山地震预报的一种阻力。地震发生后,掌权者更为了掩盖事实真相,控制舆论统一口径。但是事实是抹杀不了的。从唐山地震前各方面掌握的大量前兆来看,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大体预报是完全可能。正如当年在北京地震队工作的耿庆国后来指出,“按照当时的地震水平,虽然报不准7月28日,但7月底8月初的时间段是可以报出的;虽然报不准7.8级,但5级以上是可以报出的;虽然报不准唐山这个确切位置,但是京津唐一带是可以报出的。事实上,唐山地震前6个小时就出现了地声、地光。如果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减轻人员伤亡是可能的。”在这一点上,海城可以做到的,唐山也完全可以做到;唐山之所以没有做到,显然是国家地震局以及唐山等地决策者失职的结果。
回到北京后,汪成民呼吁领导听一次汇报,研究一下震情,但是领导们个个推三托四,不是开会就是生病。7月26日,汪成民一行前往反映情况最多的北京地震队听取汇报。出发前,副主任梅世蓉不忘叮嘱:“四川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京津再乱了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说话要慎重。”在会上,北京队的耿庆国等人坚持有震的观点,反映震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27日7点30分,汪成民在局长办公室堵住了领导;经再三要求,领导终于答应听取汇报,不过局长本人不能参加,因为要去医院看鼻炎。上午10点,副局长查志远等领导听取了分析预报室的汇报。汪成民汇报说:“自7月份以来,京津唐渤张地区有些台站在原有的前兆异常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有关单位的预报较多,调子较高。据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共收到对京津唐渤的预报48次,仅7月份就有10次,其中7次是7月中旬以来收到的。”尽管如此,查副局长最后拍板:“目前事情很忙,下星期开一次会研究一下。”就在15个小时之后,唐山地震爆发。
二、科学、自由与安全
唐山地震是发生三十年前的一场大灾难,它和我们今天的论题有关吗?按理说,“天要下雨,娘要改嫁”;至少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论,自然灾难是人力无法阻止的。我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于将人类承受的一切灾难归咎于“自然”,因为“自然”是不会说话、不会替自己辩解的。“三年自然灾害”早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说辞,而1959年老天也确实少下了几滴雨,因而要为300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其实并不“自然”,而完全是“大跃进”等人为“政策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老天也无法为人类自己的失误造成的重大灾难负责。同样,唐山地震也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自然”灾害而已。就和“大跃进”当初并非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一样,唐山地震也绝非没有事前预报;恰好相反,唐山地震是中国地震学史上的一次荣耀,因为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都相当精准地预报了那次地震。但也和压制了反对意见的“大跃进”一样,唐山地震前的各种预报出于种种原因都被“领导”压下了。当大震来临时,毫不知情、毫无防备的唐山地区百姓正沉浸在睡梦中,近30万人永远埋在钢筋水泥之下。因此,就和“大跃进”时期的3000万非正常死亡一样,30万唐山百姓并非死于唐山地震,而是死于预报信息的缺失——更准确地说,有关部门对预报信息的压制。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政府部门判断失误,而是我们制度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唐山地震在地震学史上的荣耀,恰好彰显了我们在制度史上的耻辱。
当然,唐山地震的预报并不限于当年从事“群测群防”的民间力量,地震学界的专业人士也多次发出预报和警告。事实上,唐山当地早在震前8年就开始了地震观测工作。当时的地震办主任杨友宸是一位极其负责的干部。在他的积极领导下,唐山地区形成了覆盖面齐全的地震监测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从1968年抓起,一直抓到快摸到它了,不敢掉以轻心哪!那么大的一张地震监测网,那么多不敢眨一下的眼睛”,就是为了捕捉地震的踪迹,可惜最终还是功亏一篑。1976年,唐山出现了干湿严重失调的反常气候,引起了唐山地震监测网的忧虑和不安,各个台站每天汇报监测数据。市地震办分别按土地电、地磁、地应力、水氡、水位等各种监测数据绘制动态图,然后向河北省地震局汇报。年初,中共唐山市委主持召开了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杨友宸作了关于唐山市地震形势的报告。会上还通报了田金武、马希融等人对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并公布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在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事实上,早在1974-75年,国家地震局内部已经对中国东部的地震形势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和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1976年6月中旬起,分析预报室陆续观测到一批异常现象,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各地预报;预报时间集中,异常现象也更明显。7月14日,距唐山地震整整两周,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在唐山主持召开了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近百名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和学者到唐山二中参观地震科研小组的工作。田金武老师讲解分析了“地震数据曲线图”,列举了地电、地应力和磁偏角异常的确凿数据,并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
地震监测也不仅限于唐山地震办等地方机关,地震预兆引起了国家地震局的关注。1976年5月,距离唐山地震两个多月,国家地震局在济南召开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杨友宸在会上系统论述了京津唐渤地区尤其是唐山的地震形势,列举了唐山水氡及其他水质化学成分的检测结果,指出异常变化和发震征兆,并向于会者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会议最后强调:从目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前兆异常看,以唐山为重点的京津唐渤地区年内存在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今天,我们可以追问无数个“假如”和“也许”:假如当年唐山地震办主任杨友宸没有被调去干校学习,他肯定会争取说服地方“一把手”,最后也许能发布临震预报;假如7月14日国家地震局的会议不是开在唐山,那么参加会议的唐山人晚上也许不会回家,因而有更多的时间改变领导的想法,再假如主持会议的查副局长点一下头,允许汪成民在正式会议上通报震情,结局也许会有所改观;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在地震前一天的汇报会上,国家地震局的局长没有去看鼻炎,而是亲自主持会议并听取汪成民的汇报,唐山也许会出现最后一线生机;当然,假如当时的互联网能像今天这么发达,而马希融、吕兴亚、耿庆国等人敢于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在网上“捅出来”,也许能引起社会重视并减轻震后损失……然而,当这么多个“也许”和“假如”一个都没有落实的时候,我们不必再为唐山地震的漏报感到惋惜,因为这次漏报绝非偶然造成。更何况即便某个勉强成立的“假如”侥幸成为现实,完全将数十万人的性命寄托在杨友宸、汪成民或马希融等个别“英雄”身上,不也太危险了吗?
是我们的地震预报技术太落后吗?没有谁否认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其实即便在世界上,临震预报也是一个没有攻克的难题。然而,从唐山地震来看,中国的地震预报技术并不差,甚至可以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事实上,早在唐山地震之前,中国就有过成功预报大地震的辉煌记录。就在1975年2月,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但是在地震前几个小时,辽宁省领导发出临震紧急预报:海城、营口可能发生大地震。省和当地政府出面动员群众搬出屋子,并在露天放映电影,辽宁南部一百多万人撤离了建筑物。虽然海城地震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只有1328人死亡,仅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创造了海内外公认的“世界奇迹”。在那一次,国家地震局的估计被证明是正确的。只是和唐山地震不同的是,海城地震的前震非常频繁和突出。专家从邢台地震总结出“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再次为海城地震所应验。然而,唐山地震却以“高度平静”为特征。既然前震未到,国家地震局某些领导似乎便认定可以高枕无忧,因而对唐山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视而不见。
唐山地震的启示
——从权利视角看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山的警示
1976年,中国的多事之年。该年一开始,中国的政治天空便乌云密布、危机四伏。总理周恩来在年初去世,主席毛泽东则病入膏肓、不能理事。党内政治斗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各方力量的聚集和僵持犹如地应力在地壳断裂前的短暂平衡,给巨变前夕的中国带来一刻诡异的宁静,预示着一场政治大地震即将到来。然而,就在这个民族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场自然大地震首先降临了。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笼罩在阵阵藕荷色地光下的唐山突然山崩地裂,爆发了7.8级地震。据官方统计,至少24万人顷刻间丧身于残砖瓦砾之下。直到如今,人们一提起唐山,首先联想起来的仍然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那场灭顶之灾。
从唐山地震前的两个月开始,开滦马家沟矿地测科、地震台的回族工程师马希融就发现了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急速下降,表明了地壳岩石应变积累的加速发展,预示着近期可能发生强烈地震。1976年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7月26、27日,也就是大震前一两天,相对平稳的电阻率值再度突然出现了同步急剧下降的现象。27日18点,马希融再次发出强震临震预报。9小时以后,唐山地震便如期而至了。
1975年8月至1976年5月,山海关一中的吕兴亚发现常年平稳的水氡含量发生突升突降的异常变化,表明震源局部岩层产生了微破裂的应力变化,预示着震源岩层可能即将发生大破裂。1975年底,唐山市自来水公司的水氡也出现了异常。赵各庄矿地震台和唐山二中观测站所测量的地应力相继出现了异常,唐山二中的田金武按照地震预报三要素准确预报了地震。根据地质、水质物理化学因素的化验观测,多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危险已经逼近唐山。
是唐山地震没有足够的先兆吗?唐山地震显然不是像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向中央领导汇报的那样:“什么宏观、微观前兆都没有,故它是一次突发性地震。这种突发性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根本不可能预报、预防。”无论是众多的群众监测站还是唐山或北京等地的地震办乃至国家地震局本身,都多次预测到强震先兆并发出预报。但事隔多年之后,梅世蓉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对许多预报意见“不知道”;对于马希融等民间人士提供的突出异常结果,当时又觉得“不可思议”、“大大超出了人们想象的程度”,因而对其结果不予采信。如果地震局领导真的知道有多个群测点在同一时段里出现突出异常的现象并作出强震预报,“我们一定会特别重视的。”然而,1976年5月和7月的两次会议都是国家地震局主持召开的,因而地震局官员对来自唐山的地震信息应该是知情的。其中的原委究竟如何,现在已不得而知。国家地震局的决策部门或者确实不掌握唐山的前兆异常,或者是固执“华北无大震”的一己之见,有意忽视两次会议提出以及民间反映上来的地震预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