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支持「明日大嶼」 成就明日香港

    2018-11-26

    文章原載《信報》2018年11月26日
    撰文:唐偉章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shutterstock_289825265_0.jpg


    政府日前提出在東大嶼中部水域填海以興建人工島,引起坊間不少討論。雖然填海工程要多年後才見成效,但建造東大嶼對香港長遠發展有非常正面的影響,除了可以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增加土地儲備外,更可加強香港與大灣區的連繫,促進兩地經貿及科研等合作,為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香港的創科環境近年逐步改善,但距離理想仍遠,要香港和大灣區在創科方面達到世界水平,很多環節都需要繼續努力。特首最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措施及大幅增加撥款,支持科研發展,例如向研究基金注資200億元,以及增設傑出學者計劃支持博士後研究生等,都令人非常鼓舞,可以讓年輕人看到做研究將有很好發展的機會,也可吸引外國科研人員來港從事研究。

    科研發展放眼大灣區

    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年輕人做研究人員,他們將來的發展不只局限在香港,而是放眼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機會。

    大灣區範圍很大,總人口約6800萬,等於整個英國或法國,目前區內已有龐大的經濟發展潛能,當前的機遇是如何透過科研人才的交流及科研合作,可以進一步發揮香港和大灣區的優勢,加強協同效應,互惠共贏。

    要加強香港的高等院校與內地的科研合作,土地是不可缺少的資源,然而香港土地供應非常緊張。香港理工大學最近與深圳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準備成立國際創新學院,初步以虛擬模式提供培訓課程,未來更加會積極考慮在地區尋覓校址,建立實體學院。

    我們希望起牽頭作用,利用兩間院校的資源,支持創科和創業發展,理大共有230多個初創企業,其中七成正在營運中,這些初創企業獲得的經費,已是最初得到的七至八倍,證明香港初創企業足以吸引外來資金。這次與深圳大學合作只是起步,未來會邀請更多國內海外院校參加。

    高校擴展需要土地

    高等教育發展與土地供應息息相關,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18個發展土地的選項,全部都應加以考慮。

    在眾多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中,我非常支持填海,而作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最近亦與科學院院士撰寫報告,支持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其中亦包括填海。

    儘管填海要10年後才有效應,但政府都要加緊進行,而不能只是空談,否則難以徹底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

    在選擇填海地點方面,發展大嶼山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大嶼山已有多項大型基建,包括機場、港珠澳大橋和公共交通系統等,是解決土地供應的配套。希望政府積極推動,無論多少年後才看到成果,至少要有目標。

    東大嶼填海要大膽些

    根據資料顯示,東大嶼中部水域適合進行填海工程,興建人工島,因為水域淺水,填海效用高;其次對船隻航行影響不大,而且人工島的位置鄰近香港西部,對改善香港整體交通很有利,因此希望政府可以更大膽前行,填海規模不應只是剛剛足夠應用,而是要看長遠一些,為香港未來50年發展,建立香港的土地儲備。

    shutterstock_679483054.jpg


    現時經常提到智慧城市,填海造地可以配合發展,在新土地規劃時加入這方面的考慮。此外,在鋪設道路、電力和供水網絡等,較在舊區加裝或改建容易得多,亦更具成本效益。新土地在規劃發展時亦可更富彈性,例如政府希望鼓勵市民使用電動車,填海而成的新發展區便提供良好機會,可供相應配套設備,推動電動車發展。

    對於有憂慮指全球暖化導致水位上升。我認為,水位一旦上升,並非單是影響人工島,沿海土地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正正是在填海新增土地時,可把水位上升因素列入考慮,從而加高海堤,就更能夠避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填海非逆天而行

    填海造地不是逆天而行,事實上隨着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或多或少對環境有影響,例如興建房屋和道路,甚至開冷氣,對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重點是如何作出平衡。

    工程師、建築師和社會決策人員等亦有責任在推動項目時,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建議政府耐心向市民講解,讓他們明白當中的利弊,相信大部分市民都能夠理解。

    我也不擔心東大嶼填海成為大白象工程,所謂大白象工程是指花費巨資興建的基建項目,最終卻沒有效用。

    高鐵香港段一度曾被如此批評,但高鐵通車後,市民不但感到交通往來非常便捷,還可看到經濟效益,今天若要市民重新評價──高鐵究竟是大白象工程,抑或是實用的基建項目,答案不言而喻。

    為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

    總括來說,在東大嶼填海興建人工島,長遠對香港十分有利,既可解決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建立土地儲備,又可加強香港與大灣區的關係,不單有助香港中小企業發展、改善居住環境,亦促進香港和內地的高等院校合作,加強兩地經貿人員交流,也可成就更多的科研協作,為年輕人帶來更多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