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皇后?

关注者
330
被浏览
526,948

57 个回答

首先要明确一点,秦始皇虽未立皇后,但在他还是秦王政时,一定是立有王后的

但奇特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中,居然没有半点记载!

难道这位王后的信息,是被人有意删除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帝王里,秦始皇大概是最特殊的一个。

不仅是因为他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同时也因为他这个人,实在是有太多与众不同之处。

比如,秦始皇的皇后是谁?

一下子懵了吧。

不用绞尽脑汁去回忆了,秦始皇没有皇后。

这其实是件很奇特的事,秦始皇后宫汇聚六国美女,据现代推测其宫中嫔妃有近万人之多。

若说其中没有他特别喜欢的,那显然不符合常理。

但他偏偏没有立后。

不仅如此,连几个稍微出名些的妃子没有。

关于他的后宫,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如此反常的情形,自然引起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的巨大兴趣。

但奈何资料缺失,史学家们即使想有所探索也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千余年,直到现代完成对秦陵的探测和小部分发掘后,才让破解秦始皇后宫之谜看到了一丝曙光。

第一、秦陵的最新发现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不允许发掘,但这一规定其实主要针对的是秦始皇地宫。

若秦陵陵区里的部分遗迹确实有考古需要,还是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的。

不然兵马俑也不可能重现天日。

1980 年,考古队在对秦陵周围进行摸底调查时,在秦陵的东北部,发现了 30 余座中小型墓葬。

考古队根据其方位和规格,猜测这些小墓都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墓。

然后 2011 年,考古队员再次对这片区域探查,发现该区域内的小墓并非只有 30 多座,其总量多达 100 余座。

考古结果显示,这 100 多座墓排列整齐,呈南北向排布,共计 8 列,墓的下葬深度均为 3—5 米,极有规律。

这些墓究竟是谁的?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挖开一探究竟,只要看一看墓里埋的是谁,自然就能弄清墓主身份。

秦始皇陵全景航拍
秦始皇陵全景航拍

2013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允许对其中 10 座墓进行试掘。

正是这次发掘,让今日的我们能得窥秦始皇后宫的一丝真相。

据发掘结果,这 10 座墓均为秦制斜坡土洞墓,所有墓的墓道方向均朝向秦始皇陵。

这证实了当年的猜想,这些中小型墓葬的确是为秦始皇陪葬的。

由于斜坡土洞墓这种形制,秦代平民不能享有,因此考古队判断,这些墓里所葬之人至少是秦代的贵族。

然而随着发掘的进行,考古队员发现这些墓恐怕并非原来设想的那么简单——在墓里,队员们发现了大量散乱堆积的人骨

最令人惊悚的是,这些人骨竟来自人体的不同部位,头骨、胸骨、腿骨一应俱全,一层层地堆放在一起,既悲惨又恐怖,几同炼狱一般。

同时还有情况表明,这些骨头并非来自一人,而是多人,例如有些堆积几乎全是腿骨和臂骨……这就不只是惊悚,而是有些残忍了。

墓中堆积的残骨
墓中堆积的残骨

很显然,这些被处死的人都是殉葬品,被肢解后堆放在墓里,否则不会是这么一种情形。

考古发掘其实有时候和法医的工作类似,对于墓主遗骨,也有验骨这个环节。

墓里这些骨头经检测后,果然有了线索,考古人员发现,这些人骨的主人,几乎都是年轻女性。

这一显著特点立刻被考古队所关注,同时《史记》里记载的一段历史往事也重新浮现在了人们眼前。

第二、复原秦始皇嫔妃相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胡亥即位后,曾下达过一个极其残忍的命令。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胡亥这个命令的意思是,秦始皇后宫里但凡没有子嗣的,不能让她们出宫,要全部处死,为秦始皇殉葬。

司马迁在这段话的末尾,还特意加了一句形容:死者甚众

太史公是史官,见惯生死,记录历史时原则上不会带个人情绪,但即使如此,他对这场杀戮也是于心不忍,「死者甚众」一词,足见其怜悯之情。

从秦陵东北区域这些墓葬发掘情况看,这些被集中处死殉葬的年轻女性,极有可能就是史料记载中被胡亥杀害的秦始皇后宫嫔妃。

不过研究历史讲究「孤证不立」,仅仅只根据墓主遗骨就下结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证据予以互证才是。

那么第二个证据到底存不存在呢?

直接证据当然没有,毕竟关于秦始皇后宫的情况史书上连只言片语都无,不过间接证据还是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汉承秦制」

刘邦夺取天下后,大汉王朝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这其中就包括了帝王葬制。

而在汉朝历代帝王的陵寝布局中,紧邻主陵北方或东北方的区域,恰好是嫔妃墓的所在地,这与秦陵东北部那 100 多座墓葬的方位完全一致。

至此双证并立,这 100 多座墓是始皇帝的后妃墓的结论终于被确认。

汉景帝阳陵,景帝的嫔妃陪葬墓就位于该陵的东北区域,与秦陵一脉相承
汉景帝阳陵,景帝的嫔妃陪葬墓就位于该陵的东北区域,与秦陵一脉相承

这个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第一次找到了秦始皇后宫的考古实证,不但发掘时显露出的情况与《史记》记载相符,也

为揭开秦始皇后宫之谜提供了真实的实物参考和证据。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每灭一国,就会将该国宫嫔迁至咸阳,同时在咸阳之北、渭水之旁,重建完全仿照该国宫殿风格的宫室,然后将该国女子充纳其中。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充分描述过当时的盛景。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此段文辞之美,景象之盛,实为《阿房宫赋》一文中最精彩的一段,令人很难不生出始皇妃子,究竟有多美的遐想。

坦白说,这个疑问应该很多人都有,而那秦陵后妃墓中,恰好就出土了两个颅骨。

西北大学利用现代颅骨复原技术,将其中保存较好的一个复原了当初的相貌,如此,今日我们终于有幸能得睹秦始皇后宫嫔妃之真颜。

下图就是该颅骨复原后的相貌。

怎么说呢,这女孩虽然容貌精致,颇具贵族气质,但若按现代审美眼光来看,距离最顶级的美女还是有些差距的。

秦始皇宫中六国佳丽聚集,想来就算是美到金喜善巅峰时期那种程度的,也未必没有。

不过她们运气不好,颅骨没留下,所以这个女孩其实幸运的,至少还能让今天的我们一睹芳容。

秦始皇嫔妃墓葬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嬴政确曾有一个庞大的后宫。

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如此多的嫔妃,为何没有几个留下事迹和姓名的呢?

还有秦始皇不立皇后,这其中是否存在有某些我们不知道的历史隐秘呢?

第三、嬴政皇后之谜

关于秦始皇不立皇后的问题,过往的主流看法是:

秦始皇不立后,很可能与他个人特殊的经历有关。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早年曾和吕不韦不清不楚,嬴政亲政前,她又同嫪毐秽乱后宫,生下孩子并同嫪毐一同发动政变,意图谋反。

秦王政何许人也?

吞六国,并天下,雄才大略,开创中国两千年基业。

如此雄主,岂能容忍赵姬之背叛?

但赵姬本人却是其亲生母亲,当年为质赵国时,吕不韦早早带着异人跑了。

若非赵姬忍辱负重,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赢政早已死在了邯郸。

所以赢政在遭受亲生母亲背叛后,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此情况下,他不再相信任何女人,因此拒不立后,似乎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除此之外,始皇帝不立后还有政治上的考虑

自秦宣太后(芈八子)开始,秦国逐渐形成了太后干政的传统。

宣太后执掌秦国四十一年,其子秦昭襄王虽贵为秦王,但一生中有大半辈子却是活在宣太后的阴影之下,等到宣太后薨逝想一展宏图时,却已是年过六旬,垂垂老矣。

对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君王来讲,这是何等悲哀。

康熙太子胤礽曾因康熙活得太长,自己做太子时间太长,说过一句至今仍是热梗的搞笑之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胤礽的历史知识还是少了点,他估计不知道,在他的前辈里,还有秦昭襄王这个当了四十一年秦王却只有秦国少量实权的更大冤种存在。(秦昭襄王公元前 306 年即位,公元前 265 年宣太后薨逝,这 41 年间,秦国基本上是由宣太后主政)

国之神器,赢稷做了四十年大王尚不可得,何况胤礽区区四十年太子乎?

接下来宣太后的儿媳、秦始皇的祖母华阳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嬴政的青少年时期,即其祖父安国君和父亲庄襄王在位时,华阳太后也没少干政。

赢政从小就目睹上述太后和外戚干政的种种情景,岂能不受影响?

始皇岂能不知,一旦自己去世,皇后必然会升任太后。

如果新任君主不够强势,那新兴的秦王朝就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太后干政」的情形。

所以秦始皇干脆不立皇后,没有皇后这个正统名分在手,皇后及其附属的外戚集团想要压制大权在握的新皇,几无可能。

以上算是之前两千多年的主流观点,然而随着现代历史学对秦王朝研究的深入,以及考古学上大批量秦简的出土,人们才意识到,上述看法还是肤浅了,秦王朝那个隐藏最深的秘密,世人才仅仅接触到了冰山一角。

我们现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秦始皇皇后之谜、秦楚大战之谜以及扶苏离奇自杀之谜,其实都与这个秦王朝的惊天之秘有关。

而这个秘密的关键,就是秦王后!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始皇虽未立皇后,但在他还是秦王政时,一定是立有王后的

按秦制,秦王大婚行冠礼,所以嬴政原本应该有个王后,否则他就不算成人,无法亲政。

但奇特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中却没有半点记载,所以有学者猜测,这位王后的所有信息是被人有意删除了。

有能力删除一国之后的所有资料,此人必定是君王,否则谁人敢这么做,所以有能力删除这些信息的嫌疑人其实只有两个——秦始皇和胡亥。

先说胡亥,若是他删除的赢政王后和后宫嫔妃信息,有一定嫌疑

胡亥是矫诏篡位登上帝位,他本人又是幼子,按帝国继承权看,他的任何一位哥哥都比他有资格继承皇帝位。

因此胡亥登基后,在清除兄弟姐妹的同时,再将他们母亲的资料一概删除,以胡亥的为人和他当时的处境,他做这些应该说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和动机。

所以嬴政后宫情况没有只言片语传世,胡亥是有嫌疑的。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胡亥做的此事,没道理他把自己亲生母亲的资料一块删除啊,身为人子,若他这么干了,那一定会背上一个不孝的大逆罪名。

在秦汉时期,这个罪名对一国之君来讲,几乎是致命的,甚至有可能导致王位不稳。

所以此事胡亥虽有嫌疑,但嫌疑极小,甚至基本可排除是他干的。

除此之外,就是秦始皇自己,将秦王后和后宫所有嫔妃的信息彻底抹除了

如此便牵扯出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问题——

秦始皇为何要这么做

简而言之:从史书上被删掉了。

-----------------转载分割线-------------------------

李开元:秦始皇的后宫之迷与亡国之因

秦始皇的一生,迷雾重重。重重迷雾当中,隐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宫是谁?特别是他诸多后宫中的正妻,也就是秦王时代的王后,作了始皇帝以后的皇后究竟是谁,更是扑朔迷离,似有似无而难寻踪影。


我们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中间知道姓名的还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然而,这二十多位子女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近年以来,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始皇陵的发掘调查有了相当的进展,不过,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关秦始皇后宫的任何消息。去年,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发掘的消息。今年三月,我专程再访西安,由夏太后墓开始,追踪考察与秦始皇有关的女性的墓葬,所闻所见,种种触发之余,觉得似乎可以对秦始皇的后宫之谜,作一迂回曲折的破解了。

历史学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叫作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然而,证据是说了话的史料,史料才是重构史实的原始依据。对于没有直接证据的史实疑案,我们不妨寻找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史料,然后根据间接的证据,作合理的推测,求得一种近似的解答。近似的解胜于无解,也可以成为再求新解的基础。本文沿用这种方式,从秦始皇身边的一位神秘人物-楚国公子昌平君的身世入手,逼近谁是秦始皇的皇后这桩疑案的真相。

一 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楚系母亲的背后关联?

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之乱爆发,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颂,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的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然而,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记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也顺从民望“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被二世冤杀。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曾经率领楚军抗击秦始皇灭楚的大将。由于这两位人物大名的出现,我们现有的对于秦末历史的理解出现了两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一,以身分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民意识和农民革命的性质正相反,与上述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这个矛盾,牵扯到有关秦末之乱的性质和时代背景被根本误解的重大问题,笔者打算将来细说。这里,笔者只想作一结论性的提示:秦末之乱的性质是六国复兴,时代特点是后战国时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原始意义是哀王孙,同情六国旧贵族悲惨不幸的命运,其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被嬴秦一家所残酷摧毁了的各国各姓旧贵族,如今还有其种(后代)可以寻找得到乎?这种意义,才是在原文的语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原义。至于陈胜其人,固然曾经“与人慵耕”,做过雇农的工作,但雇农决非天生,他为什么沦落到如此地步,成为赤贫的“闾左”,怕也是须要追究的问题。对此,我另有专文论述,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由于扶苏和项燕的同时出现而引起的另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则是二人秦楚两国的出身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复楚的目的之间的不协调。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是诛灭暴秦,复兴楚国。项燕是统领楚军抗秦的大将,当年就战死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地区,复楚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反秦的起义军将他的名字与项燕并列以为号召,怎么也有使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我在写作《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该书“陈胜吴广反了”的章节中我解释说,“以扶苏的名义起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仅顺应举国民情,而且有利于秦政府和秦军的瓦解。”尽管是一种道理,总是有些牵强而不尽人意。

最近,我拜读了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新著《项羽与刘邦的时代-秦汉帝国兴亡史-》(讲谈社选书,2006年9月),有豁然开朗之感。藤田先生在该书第三章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对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历史隐情作了一个大胆而合理的推测。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之所以在这里与项燕一道出现,或许是因为他的生母的关系。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因为母亲的关系,扶苏与楚国就有了血缘上的关联,扶苏冤死于二世之手,楚人同情扶苏,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与项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时并举,其间有一连接二者的关键人物,这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在确立秦王嬴政亲政的重大历史事件-嫪毐之乱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他可能就是护送扶苏的母亲到秦国的使者。藤田先生的意见,当然是没有直接证据的推测,不过,这种推测是基于战国以来秦楚两国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作出来的,有相当的合理性。据我所知,藤田先生的这个推测,曾经受到田余庆先生解明秦楚关系的著名论文《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的启发,有关昌平君的事迹,主要见于田先生的文章。

历史学是累积渐进的学科,历史之密的破解,常常是专家学者们前仆后继的结果,有两位先生的开启,我感到与秦始皇的后宫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笼罩在秦始皇身上重重迷雾的开拨,似乎已经条件成熟,于是不揣冒昧,由昌平君入手,尝试一一破解谜底。

二 末代楚王昌平君:连接秦楚两国王室的神秘人物?

昌平君,是长期活跃于战国末年秦国政权中枢的神秘人物,也是最后一代楚王。关于这位神秘人物的真相,千百年来模糊不清。

昌平君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这一年,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嫪毐之乱。嫪毐是秦始皇的母亲帝太后的面首,与帝太后生有两位儿子,受宠爱权倾一时,被封为长信侯。我们知道,秦王政13岁即位,由于年纪幼小,政权由太后和大臣们代摄。这一年,秦王政年满22岁,到咸阳西边的雍城(今陕西宝鸡)祖庙举行了带剑着冠的成人礼,将要亲自执掌政权。在帝太后庇护下擅权的嫪毐感到危机,在首都咸阳发动军事政变,拥立自己与帝太后的儿子为新的秦王。

远在雍城的秦王嬴政得到消息,当即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领军镇压。经过激烈的战斗,叛乱军溃败,嫪毐被生擒处死,他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位儿子以及参与叛乱的大臣们也都被处死,秦王嬴政安全渡过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正式开始亲政治国。

吕不韦是拥立秦王嬴政的父亲孝文王的大功臣,秦王嬴政即位后,被尊为仲父,委以国事,在嫪毐之乱中,他受命平叛,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过,吕不韦是商人出身,长于算计谋划,积极倡导文化发展,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和文化保护者,却不曾有过领军作战的经历,也无军功阀阅。在嫪毐之乱中真正领军作战,击败叛乱军的功臣,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昌平君和昌文君,能够与相国吕不韦一道被委以镇压嫪毐之乱的重任,亲自统领秦军攻入咸阳结束内战,可见他们与秦国王室和秦王嬴政的关系非同寻常,不但亲密忠诚,而且在秦国政权核心拥有相当的力量。

遗憾的是,出于某种原因,史书上没有留下昌平君和昌文君的姓名,我们只知道他们出身于楚国,被称为“楚公子”,至于这两位楚国公子为何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时受命出来收拾局面,一举安定政局,史书中更是完全没有提及,留下难解的遗憾。嫪毐之乱以后,立有大功的昌平君和昌文君从秦国政坛的记载中完全销声匿迹。直到十二年后,在楚国即将被秦国灭亡之际,昌平君才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不过,这次不是拥立秦王的功臣,而是抗秦称王的反臣。《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有关记载如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秦王政二十一年,已经被灭亡了的韩国旧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发生了反秦叛乱,连接于此,昌平君离开秦国首都咸阳,被迁徙到紧邻新郑的楚国旧都郢陈(今河南淮阳)。两年后,昌平君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统领楚国军民抵抗秦军的进攻。又一年后,楚军被王翦军击破,楚王昌平君死,大将项燕自杀。

聊聊数语的简单记事,处处都是历史的缺环。尽管过于简略,我们依然大体可以看出,随着秦统一天下步伐的加速,长期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昌平君的命运,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韩国新郑发生叛乱的时候,他被贬斥出京,迁徙到郢陈。在楚国即将灭亡的危急关头,楚国王族出身的昌平君出于某种原因,与楚将项燕联手反秦,成为最后一代楚王,为拯救楚国而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至于其中的详情隐秘,几乎是毫无消息,留下了千古的历史之密。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李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