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电影好在哪里?

先讲清楚并没有黑的意思。身边的人还有网上的朋友好多吹捧、粉周的,我相信他们说的周的电影质量可能是真的好了,然而我硬是没看出来到底好在哪里了。
关注者
101
被浏览
58,394

80 个回答

周星驰的电影好在。

他虽然诞生于香港,但是却没沾上香港几个最为重要的文化核心,也恰恰是现如今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文化核心。

比如黑社会兄弟情(系列黑社会电影、警匪电影,阿伟已经死了,你选的嘛?偶像!),比如子承父命(系列民国遗毒,大家族商业故事,你个不孝子给我跪下!),比如女人如衣服(这个就不用说了,你们都懂)。

周星驰的电影,好就好在,他探索的是小小的自我,个人的生命、爱情,而不是大大的环境下的文化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比香港其他电影更容易在内地渗透。

我不是说大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不重要,关键要看这种文化究竟是精华还是遗毒。

——————

分割线,上面几句话可真不是随口说的,不信你仔细去看周星驰的电影。

首先,黑社会兄弟情故事基本不涉及(早期他拍的正剧不考虑,那个时候他只是演员,不涉及创作),偶尔涉及也是以一种戏虐的方式化解其严肃性,比如说《食神》里,“争什么,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啊,笨蛋!”,然后就把兄弟情变成了爱情。

其次,周星驰的电影里基本没有“父权”形象的存在,偶尔存在父亲,但是父亲的形象更像是陪伴他成长的哥哥,比如在《武状元苏乞儿》里,阿灿说为了一个妓女去考武状元,换到父权故事里,一定是:你个不孝子!败坏门风啊!而到了吴孟达那里成了:敢爱人之所不敢爱,品味与众不同,老爹我佩服你!

再者,那就是对待女人的观点,那周星驰就更是完胜多数香港电影导演,周星驰是对女人,对爱情描述最贴近爱情本质,最还原女性内心的导演,“扮丑”多是内心的一种外在体现。

《喜剧之王》的片头那一幕,是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对着大海喊“努力!奋斗!”我一直觉得这一幕是神来之笔,看似毫无逻辑可循,其实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

当全世界都在嘲笑和否定尹天仇的时候,大海不会回应他的呼唤,既然不回应,就当作是它不否定。

只有内心极度孤寂的人才会这么做,尹天仇是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他有着可笑而卑微的梦想,但在他身体里,梦想是值得坚守的一份伟大。



后来周星驰回忆自己的过往:“当初要进入演艺界时,妈妈上下打量了我半天,结果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我想好啊,妈妈没反对就是默许了。”

细想一下,电影中的大海也许就是周星驰现实中的母亲,不回应就是不否定,也难得他和尹天仇有这样的勇气。

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喜剧之王》是有些遗憾,那时觉得它笑料不够,不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破坏之王》等好笑,后来慢慢长大了,才渐渐发现原来《唐伯虎点秋香》等电影也就那样,好像很多人都能做到,比如《东成西就》等也很搞笑,但回头来才发现《喜剧之王》才是真正的好,真正的难能可贵。

这就和读文学作品一样,小时候觉得《封神演义》真好看,人物众多、想象天马行空,稍微大一点了,因为自己也写,就喜欢看那些比较炫技的作品,比如《穆斯林的葬礼》,隔空叙事,几条线索交织穿插,让人眼前一亮,再后来渐渐的才发现这些作品还是相对显得粗浅,反而是线索单一、语言朴实的《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好,因为它对现实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不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作品,我始终觉得,作者或导演需要做的仅仅是把现实生活展现还原在读者或观众面前,而现实生活太长太复杂,所以创作者需要去挑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片段,再将这些片段拼凑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观众和读者会在这些故事中看到被还原后的生活现实,从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所以作品和现实生活一样本身没有意义,而是读者和观众在赋予它更深刻的解读。

好的作品从来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生活本身的魅力所在,刚才说过创作者的任务一是“挑选”,二是“拼凑”,“挑选”考的是创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拼凑”考的是创作者的叙述技艺,而周星驰无疑在这两方面都是佼佼者。

一、生活背景

周星驰在挑选生活现实片段时是别具匠心的,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场景,许多都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生活当中,这当然与周星驰的成长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1962年周星驰出生在香港九龙的一个穷人聚集区,类似于《功夫》中猪笼寨。他父母不和,在他七岁时就离婚了,母亲一人带着他三个姐弟生活,有时需要同时打三份工才能维持生计。



所以周星驰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成长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而同时又有一个性格强悍的母亲,从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不难去揣测出周星驰的性格,周星驰后来回忆说:“我父母都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有娱乐性,就连打架也都很有看头,妈咪不是那种柔弱的妇女,所以他们的吵架甚至打架,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战果。”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给周星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完全被那部电影吸引住了,觉得自己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在某一时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李小龙真的太神奇了,他占据了整个荧幕。”“没有李小龙,就没有今天的周星驰……他对我的影响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的,正是她的片子让我成为一个功夫迷,电影迷。”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对于李小龙的致敬有无数多次,从这一点来看,李小龙电影中,用身体和精神的强悍来对抗社会的不公平,或许正是周星驰在精神上需要的一种寄托,因为家庭背景导致他可能会产生的卑微感,只能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自我催眠和缓解。

家庭和李小龙是童年周星驰生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照理说他应该成为李小龙那样的风格,可后来的他塑造的角色表面看上去又和李小龙的风格大相径庭,但要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

因为周星驰不具备李小龙这样的背景,所以在面对生活现实的时候,他不得不经历坎坷的工作经历。

1982年他拉着梁朝伟去报考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梁朝伟考上了,他却考了两年。到1983年,梁朝伟已经担任电视剧的主演,还被包装成为“五虎将”,而周星驰却在跑着龙套,不难想象得出周星驰那时的自卑与黑暗,他说:“每一天照镜子,就更没有自信了。尤其是在前路还看不清楚的时候,很早期的时候,风格上没有什么机会,也没有什么可以发挥的,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不知道走下去可以有什么结果,那个时候特别对自己没有自信、没有信心。”

但命运这件事谁也说不清楚,正是因为周星驰长期在“谷底”的经历才造就了他对命运的理解比许多人更深刻,也有了自己去叙述和诠释的角度。

二、悲剧大师

周星驰在其前期作品中,其作用其实只是执行导演意志的工具,但此时的他就已经逐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了,那时香港电影已经非常发达,演员众多,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群体里崭露头角是非常难的事情,要么遵循传统路线步步为营,要么剑走偏锋独树一帜。

周星驰选择了后者,他用被公称为“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他的喜剧天赋,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当然这是有着时代特殊背景才能成就的,那时香港经济发达,但人们又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使香港人的集体心理处于一种恐慌和不安的状态,而嬉笑怒骂、消解传统、讽刺精英的“喜剧”成为香港人心理上的一剂良药。

所以我始终觉得有观点说“周星驰创造了一个时代”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时代呼唤了周星驰”。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喜剧艺术成就,如果仅仅只是如此,周星驰显然还不够登上神坛,他真正的成就不是在于喜剧本身,而是在于悲剧的内核。

陈佩斯说:“喜剧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悲情内核。”周星驰在这方面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煽情显得尴尬,又让人看了之后泪流满面,从这一点出发,我个人觉得《喜剧之王》是其电影中的高峰。



《喜剧之王》完完全全就是一出装裱着“喜剧”外壳的悲剧。为什么说它有一个喜剧外壳,仅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在片尾处,尹天仇虽然失去了出演男主角的机会,但最后还是站在了舞台上,得到万人的鼓掌和关注,这一幕来得比较突然,可以看得出是有意而为之。

但我们可以想想,现实往往是不会有这样圆满的,绝大多数尹天仇还是会持续挣扎在跑龙套上,绝大多数柳飘飘最终会离开尹天仇。

周星驰在这部电影里用了绝大篇幅讲悲剧,最终的结尾却以喜剧收场,也仅是为了给它一个喜剧外壳而已,因为多数人“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一切对命运的反抗都是徒劳”。

咱们看尹天仇的生活环境,他每天都和一群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他却是西装革履,表面热情其实内心孤寂。

他渴望获得身份的认同,有一份稳定的剧组工作,所以他教人表演,为的只是别人认可他作为“演员”的身份,但命运就是这样,没人认可他,他只好去找那些收保护费的小混混去寻求身份认可,但这无疑是对牛弹琴,对方回应“雷雨就是讲义气”,与其得到这种极其荒诞的“认可”,还不如对着大海空喊。



所以他从剧组出来,冒着威胁去拿“盒饭”时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想获得一顿果腹的生理需求,而是上升到一种心理需求,得到“盒饭”被其视作是作为一个“演员”应得的权利,也是在别人对其身份不认可的情况下,给自己强行的定义。

再看电影中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一角,在出租上哭得那么丑的张柏芝,其实没人会觉得她丑,就像柳飘飘作为一个社会最低贱角色而没有观众会觉得她作践一样。



因为柳飘飘也是在命运之下而身不由己的人,但她的内心从来没有堕落,但依旧向往着获得一份温暖的爱情和生活,比如尹天仇说她是“出来卖”的时候,她向尹天仇大打出手,在被龙少爷打得倒地不起时,她也倔强的说“不行”,她其实不仅仅是对龙少爷说不行,而是对她自己的悲剧命运说不行。

我在猜想这样的人物性格,可能就像是周星驰母亲给他的强悍的印象,这就是周星驰在诠释的卑微与伟大,在命运面前虽然卑微,但在自己面前却要伟大。

三、荒诞的解构

表面上周星驰电影的表演和情节设置都很离奇荒诞,其实现实生活的真相更加荒诞。

人类社会的结构就是精英阶层在领导大众,精英阶层一直以来都把自己的形象树立为正面甚至英雄,这样精英阶层以外的人对他们则是顺从和崇拜,比如每一个政治精英、体育精英、商业精英、娱乐明星等都有着大量的追随者,殊不知精英阶层占据了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和财富,而很多“追星族”们拿着仅能果腹的资源还在供养他们。

这才是人类社会现实真相,比周星驰电影更荒诞,他在电影中也在诠释这一现象。

仔细回想一下,在他的电影中,好像精英阶层大多是反派人物,他们可以任意操纵别人的命运,衣冠楚楚的外表之下有着卑鄙肮脏的灵魂。

比如《少林足球》里谢贤饰演的强雄,不但徇私舞弊还极致的欺压社会底层的“黄金右脚”。

又比如《食神》中周星驰扮演的史蒂芬周,作为一个商业大亨,他将自己包装成“食神”,狂妄至极、自高自大,唐牛假意来向他投靠,他竟让唐牛在大庭广众之下去电梯门口拉屎,以羞辱别人来凸显自己的高大,这一幕极其荒诞离奇,但现实生活比这更荒诞残酷。

后来史蒂芬周和唐牛地位互换,史蒂芬周沦为社会底层才开始慢慢找回初心,而荣升为精英阶层的唐牛却比史蒂芬周更加的狂妄和邪恶。

再看另一经典作品《大话西游》,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神佛就是精英阶层,他们虽非表面邪恶,实则贪婪自私,仍然是在操控别人的命运。

至尊宝只想做“山贼”这样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收获一份简单的爱情,平平凡凡的潦草一生,但即使这样卑微渺小的愿望也无法得到实现,他被冠之以“英雄”,去执行精英阶层的愿望、沦为别人的工具,最终精英阶层完成了自己的事业,而却牺牲了至尊宝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幸福,换回来无尽的孤独和遗憾。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精英阶层的卑劣不堪,但往往在现实中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是为了每月的柴米油盐和房贷,而这些钱又源源不断的通过银行进入到精英阶层的腰包里面,精英阶层再把这些钱的极小部分给我们偿还贷款和维持生计,自己享受着我们大部分的劳动成果。

所以到底是周星驰的电影荒诞还是我们现实生活更加荒诞,谁能说得清楚呢?我们虽然改变不了这个荒诞的世界,但我们却可以从他的电影中认识到这个现实,这才是他电影深刻的魅力所在。

四、卑微与伟大

把“伟大”照进卑微的生活,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周星驰其实就做了这样一件事,他早被人吹爆了,但这又有何妨呢,我们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欢笑和哭泣,我们在他的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卑微、也寻找到了自己的伟大。

我曾经写过一篇《香港电影往事》,以这篇文章作为的一个回答获得了比较不错的好评,有很多朋友留言说为什么周星驰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因为我觉得周星驰我必须要单独写,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时代呼唤了周星驰,而周星驰给我们一面镜子。

1973年7月19日,李小龙突然离世的前一天晚上,不知当晚11岁的周星驰在干什么,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我尝试着去想象当晚的场景:地方就在《喜剧之王》里的海边,他坐在岸边的一条破船上,海风悠悠拂面,盯着眼前海面,没有月光,一片漆黑,内心却是一片皎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