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功夫》里,最后给小孩子卖功夫秘籍是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主角全片没有名字?

如题,刚才看了电影『功夫』,我没办法总结出周星驰想传达的东西,似懂非懂的,希望有人能给我详细的总结下,不是专业的,语言简单明了为上。 1.为什么主角没…
关注者
223
被浏览
533,516

47 个回答

乞丐结尾的意思。

一是周星驰一贯的无厘头。

二是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

正好想起前段时间知乎有个问题,说《天龙八部》里的爱国大侠,为什么不把武功印成书,让整个神州黎民都变成高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功夫》里讲的就是这个事,印成书了,你也学不会,最后反而会让功夫本身变成街头读物,变成笑话。

三是,这个温柔的结局,是虚构的。


周星驰的《破坏之王》里,吴孟达弄了个捐款箱,上面写着“人人有功练”。

《少林足球》里,大力金刚腿希望时髦靓女、白领精英、剪草坪的、停车的、打工的,全都能学功夫,这样他们就都能过上幸福、轻松的生活。

周星驰电影里一直有种共通的套路,即一方面他幻想天下大同,每个人都过好日子,另一方面他希望主人公那样悲催的、鞋底泥一样的小人物,能靠善良、正义、努力获得爱情、事业上的个人幸福。

《武状元苏乞儿》里,苏灿打败赵无极,抱得美人归,用乞丐人数多少取决于皇帝的执政能力理论,教育了皇帝,个人和世界全都美好了。

《少林足球》里,少林队击败魔鬼队,强雄锒铛入狱,大力金刚腿和阿梅登上时代周刊掀起功夫热潮,个人和世界的改变也是同步的。

《功夫》里,主人公击败火云邪神、粉碎斧头帮,甚至二人的斗殴粉碎了象征着“贫民窟”的“猪笼城寨”(原型九龙城寨),最后大家都在宽敞明亮的糖果店里工作,生活,主人公和哑女重逢。

主人公成长到最后,就是他们改变世界之时,届时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这是藏在周星驰电影中的一种潜意识,一种情结。

但这在现实中可能吗?不可能。

周星驰在娱乐圈摸爬滚打这么些年,他肯定也明白这种道理。所以在美好的梦之后,他安排袁祥仁饰演的乞丐出场,用一种幽默的、并不扫兴的方式,给浪漫的幻想降降温,让观众重新回到现实中。

对这一幕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并不唯一。比如我小时候看完,想的是原来地摊货真的好用,我也应该买来练练。想必这种解读,主创也并不会反对。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理,点赞、关注任选其一即可,感谢您的支持。

《功夫》片尾卖秘笈的乞丐,我们还能在另一部周氏电影里发现他——《武状元苏乞儿》。造型基本没变,好像直接穿越了百年时光。

《武状元苏乞儿》(左)和《功夫》(右)里的袁祥仁

扮演者都是袁祥仁。这位老兄有来头,大哥是「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他爹更厉害,是中国电影武指的开山鼻祖袁小田——还记得《醉拳》《蛇形刁手》里打得成龙满地找牙的白发乞丐吧?就是他。

袁小田

袁门三杰,对从小就酷爱武术的周星驰来说,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武状元苏乞儿》里,袁祥仁扮演洪七公第七代传人洪日庆。搞笑的是,在苏灿风光时,二人青楼偶遇,洪一身臭烘烘,人人掩鼻驱之,苏灿却请他吃喝嫖赌睡。

后来,苏灿武功尽失,跌至人生谷底,洪入梦传他睡梦罗汉拳。苏灿一夜开挂,当上丐帮帮主,后悟降龙十八掌铲除大反派赵无极。

在戏剧理论里,袁祥仁这一角色属典型的「导师」,助英雄走出迷途,勇敢迈向终极之战。

在现实中,以袁氏父子为代表的老一代武术人,也是周星驰功夫梦的「导师」。这是他那代香港男孩的集体回忆和时代剪影。

12年后,周星驰拍《功夫》。他既导又演,于是将少时梦想彻底绽放。他9岁习武,年龄和片中小男孩相仿。「导师」带着秘笈降临,交给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不过,和常见的好莱坞「导师」不同,周星驰总能赋予他们烟火一面。例如《武状元苏乞儿》里是好吃好色的长老,《功夫》里则成了用劣质油印本忽悠小孩的乞丐(成本2分卖10元)。

在片尾,袁祥仁孔雀开屏般展开一溜秘笈,有《独孤九剑》《一阳指》《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

这些都是啥?就是整个武林啊。他用这一幕致敬激励几代人的武侠世界。

这些如雷贯耳的功夫,在灰蒙蒙的黑白电视前喊过,在儿时枕边暗中汹涌过,在插满鱼骨天线的天台比划过……

它们连起来,就是周星驰童年最闪亮动人的部分。

还有,只要稍熟悉周星驰的电影哲学,都知道他一贯反英雄(叫无厘头英雄也行)。其重要特征就是传递「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神」的信仰。

这一点在《食神》里表露无遗。片尾观音降世,号令食神归位,他没有独揽光环,而是跪在地上呢喃: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妈,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了解此哲学,对于《功夫》片尾乞丐将秘笈卖给那个流着鼻涕、舔着波板糖的肥仔,就很好理解了。搞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平民英雄的象征。

谁说肥仔、软妹、大叔、大妈不能怀有如来神掌的梦想?

英雄不在别处,在街上,在交通灯下,在糖果店里,在你我的身旁。

这从片尾另一个画面可体现,阿星和阿芳(聋哑女孩)牵手跑进糖果店,包租公包租婆恩爱漫步,酱爆在壁咚,电车四眼仔有了女朋友,牙医在指挥交通……

热爱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至于主演没有名字。确实,看了片尾的演职员表,除了周星驰和黄圣依分别叫「星」和「芳」,还有鳄鱼帮老大琛哥,其他人都是称外号或职业角色。

包租公和包租婆好点,叫「杨过」「小龙女」,不过也强不了多少。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几个原因:

一是突出小人物。在香港草根文化里,街坊街里的一般不会喊全名,而喊特征或职业,比如高佬、肥仔、四眼仔、猪肉荣、卖鱼胜等。

所以《功夫》里就叫他们苦力强、龅牙珍、酱爆、阿鬼……非常接地气。

二是突出阶层差。电影里有富人、穷人、帮派和武林高手。火云邪神一听就是高手,裁缝一听就是穷人,琛哥一听就是大佬,包租公一听就是富人。

这些名字除了指代个体,还有他们所象征的阶层。小小的猪笼城寨,就是当时鲜活的社会切面。

三是上面说的平民英雄的寓意。称呼越低微,才和后面的藏龙卧虎越有反差。就像苦力强的十二路谭腿,裁缝的洪家铁线拳,阿鬼的五郎八卦棍,才有大隐隐于市的禅意。

最有趣的还是周星驰自己,以往电影里他都会取个响当当的名字,什么尹天仇、包龙星、周星星、周星祖、至尊宝……唯独在《功夫》里,虽然片尾打了个「星」字,但全片都没人叫他名字。真是小人物到底了。

斧头帮琛哥叫他都是「那个谁」。如无碍观瞻,我觉得他甚至可以改下演职员表:

那个谁——周星驰。